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美玉
論文名稱: 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青少年成長/幫派經驗及其文化分析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台灣電影解嚴青少年成長幫派《少年吔,安啦!》(1992)、《忠仔》(1995)、《黑暗之光》(1999)、《青少年哪吒》(1992)、《麻將》(1996)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解嚴之後,一九九○年代的五部台灣電影:《少年吔,安啦!》(1992)、《忠仔》(1995)、《黑暗之光》(1999)、《青少年哪吒》(1992)、《麻將》(1996),作為討論範疇。

      嘗試透過文本分析的方法,試圖析理上述電影作品中的青少年成長經驗。台灣電影中青少年的成長議題,並非首次出現在一九九○年代,解嚴以前一九八○年代兩平行發展的台灣新電影風潮、校園學生電影,都具有頗富代表性的青少年成長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對於影響台灣社會甚鉅的政治體系,僅以背景淡化處理,因此,一九八○年代的青少年成長作品,普遍呈現正面成長經驗與結果,充滿清新、健康的色彩。

      觀察解嚴後一九九○年代,台灣電影青少年成長經驗此一主題的呈現,透過幫派題材與其相關符碼的運用,構成截然不同於一九八○年代的青少年成長作品。電影作為一種再現的系統,本文試圖從電影文本析理三方議題:「父系認同的失落與徬徨」、「青少年的成長空間」、「青少年的成長結局」,觀察父親形象所具的意涵以及青少年主角如何面對父親?其次,聚焦於青少年主角與其成長空間的關係,分析他們如何介入成長空間?其中蘊含了什麼樣的關聯?最末,則是分析青少年主角的死亡結局,梳理交織其中所蘊含的張力,進而輻輳當代的景象與文化意義。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概念界說與研究範疇 7 一、概念界說 7 二、研究範疇 10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6 第二章 父系認同的失落與徬徨 第一節 父親形象與權威 20 第二節 幫派青少年與「陰性」的父親形象 22 一、無能為力的父親:《少年吔,安啦!》23 二、傳統倫理的式微:《忠仔》 28 三、遠去的父親與他的陰魂:《黑暗之光》 33 第三節 現代父親與他的繼承者 35 一、疏離的父親:《青少年哪吒》 35 二、父親的變奏:《麻將》 37 第四節 小結 40 第三章 青少年的成長空間 第一節 對立的成長空間 42 第二節 「家」與「國」的角力 43 一、雙重勢力下的輓歌:《少年吔,安啦!》 44 二、原鄉不在:《忠仔》 47 三、無處可歸:《黑暗之光》 50 第三節 現代的「城」長空間 54 一、沒有出口的城市:《青少年哪吒》 54 二、混雜的空間想像:《麻將》 59 第四節 小結 65 第四章 青少年的成長結局 第一節 前言 66 第二節 幫派青少年的死亡結局與庶民經驗 66 一、疊合的敘述聲音 與生死共構的記憶:《少年吔,安啦!》 67 二、庶民聲音敘述與銘刻傳統的身體:《忠仔》 69 三、復活的他者:《黑暗之光》 73 第三節 曖昧的自我認同與成長創傷 75 一、相互投射的自我主體:《青少年哪吒》 76 二、解謎、尋人的敘事與成長創傷:《麻將》 78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語 結語 84 附 錄 參考書目 87 影片資料 98

    (一)專書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2000。
    Benedict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1999。
    Chris Weedon(克莉絲.維登)著,白曉虹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David Bordwell(大衛.鮑德威爾),Kristin Thompson(克利絲汀.湯普森)著,《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曾偉禎譯,台北:麥格羅希爾,2008。
    Dick Hebdige(迪克.赫布迪齊)著,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台北:駱駝,1997。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
    Jacques Aumont, Michel Marie著,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1996。
    Jean-Piere Rehm, Oliver Joyard, Danièle Rivière著,陳素珠、林志明、王派彰譯,《蔡明亮》,台北:遠流,2001。
    1Joanne Hollows, Mark Jancovich著,張雅萍譯,《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2001。
    Michael Berry(白睿文)著,羅祖珍、劉俊希、趙曼如譯,《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2007。
    Noel Burch著,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遠流,1997。
    Olivier Assayas等著,林志明、吳珮慈、謝忠道、黃建宏、王派彰、劉永皓、陳素珠、林晏夙譯,《侯孝賢》,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0。
    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2006。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2007。
    Thomas Schatz著,李亞梅譯,《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場制度》,台北:遠流,1999。
    王耿瑜編,《電影檔案—楊德昌》,台北:時報文化,1991。
    台北市政府、財團法人電影資料館,《築夢者的世紀末光影:1999年度電影觀察》,台北:遠流,2000。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台北:書林,2007。
    宋子文,《台灣電影三十年》,上海:復旦大學,2006。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1997。
    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胡志軍、劉翔,《世界成長電影》,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
    孫昌建,《私人電影典藏.成長電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br>祝文君,《美麗時光張作驥及其獨立製片》,台北:影響電影雜誌出版,2002。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外╱後:從小眾媒體到電影評論體制》,台北:唐山,1994。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唐山,1991。
    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張偉雄、李焯桃編,《一一重現 楊德昌》,香港:香港國際電影學會,2008。
    陳儒修,《電影帝國─另一種注視》,台北:萬象,1994。
    陳儒修、廖金鳳編,《尋找電影中的台北》,台北:萬象,1995。
    陳儒修著,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1993。
    焦雄屏,《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1990。
    焦雄屏,《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2002。
    黃仁、王唯編,《台灣電影百年史話(下)》,台北:影評人協會,2004。
    黃仁、王唯編,《台灣電影百年史話(上)》,台北:影評人協會,2004。
    黃建業,《人文電影的追尋》,台北:遠流,1990。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北:遠流,1995。
    黃建業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下)》,台北:文建會,2005。
    黃建業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上)》,台北:文建會,2005。
    黃建業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中)》,台北:文建會,2005。
    黃寤蘭編,《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上)》,台北:時報文化,1992。
    黃寤蘭編,《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下)》,台北:時報文化,1992。
    黃寤蘭編,《當代港台電影:1993》,台北:時報文化,1993。
    黃寤蘭編,《當代中國電影1994》,台北:時報文化,1994。
    黃寤蘭編,《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台北:時報文化,1998。
    黃寤蘭編,《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文化,1999。
    葉龍彥,《台灣八○年代電影史》,新竹:影像博物館,2003。
    聞天祥,《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台北:恆星國際文化,2002。
    齊隆壬,《電影沉思集》,台北:圓神,1987。
    劉現成,《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志,1997。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1998。
    羅卡、吳昊、卓伯棠,《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牛津大學,1997。

    (二)單篇論文

    Bhaskar Sarkar著,吳佳琪譯,〈咬人的聲音—關於電、聲音、主體之零碎給事〉,《電影欣賞》17卷3期,1999.05,頁17-25。
    Chris Berry(裴開瑞),〈著魔的寫實主義—對於張作驥電影的觀察與寫實主義的在思考〉,《電影欣賞》22卷4期,2004.09,頁91-95。
    Elithsabeth Wies and John Belton eds, Films Sounds: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劉現成譯,〈電影聲音的基本美學〉,《電影欣賞》9卷2期,1991.03,頁4-14。
    Elithsabeth Wies and John Belton eds, Films Sounds: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唐維敏譯,〈聽覺的客體〉,《電影欣賞》9卷2期,1991.03,頁15-18。
    王墨林,〈被罷黜的家神—蔡明亮電影中的父與子〉,《電影欣賞》20卷2期,2002.03,頁71-75。
    李天鐸,〈從威權走向迷惘-台灣電影機構性的分析〉,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頁72-86。
    李秀娟〈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楊德昌電影中的後設「新」台北〉,《中外文學》33卷3期,2004.08,頁39-61。
    李紀舍、黃宗儀,〈東亞多重現代性與反成長敘述:論三部華語電影〉,《中山人文學報》,96年冬季號,2007.12,頁65-85。
    林文淇,〈一九九○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27卷5期,1998.10,頁99-119。
    林志明,〈幫派的原鄉《美麗時光》中的敘事與象徵〉,《電影欣賞》,第20卷第4期,2002.09,頁85-88。
    林建國,〈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30卷10期,2002.03,頁42-74。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02,頁115-140。
    ,2001.07,頁59-81。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06,頁35-62。
    梅家玲,〈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11,頁79-104。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06,頁249-276。
    黃毓秀,〈賴皮的國族神話(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1995,頁277-326。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6期,2005.02,頁159-192。
    黃櫻棻,〈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台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劉現成編,《拾掇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亞太圖書,2001,頁63-95。
    楊照,〈啟蒙的驚觸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511期,1996.07,頁89-95。
    葉龍彥,〈八○年代台灣電影環境之觀察〉,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著《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1999,頁52-71。
    廖金鳳,〈九○年代台灣電影工業資源分析〉,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著《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頁32-51。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511期,1996.07,頁81-88。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558期,2000.06,頁64-71。
    廖朝陽,〈觀看、認同、模擬—從《香蕉天堂》看電影機器〉,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1995,頁327-364。
    廖瑩芝,〈解嚴後台灣新幫派電影與認同〉,《電影欣賞》22卷2期,2004.04,頁60-64。
    劉紀雯,〈艾騰.伊格言和蔡明亮電影中後現代「非地方」中的家庭〉,《中外文學》31卷12期,2003.05,頁117-152。
    鄭樹森,〈「涉世」的意識形態—論侯孝賢的五部電影〉,吳小俐、唐夢譯,《世界電影》,1998.04,頁48-56。
    盧非易,〈觀看黑暗—觀點、認同、寫實之重探〉,《電影欣賞》23卷4期,2005.09,頁55-60。
    羅永生,〈解讀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結構和變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12,頁145-177。

    (三)影音資料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電影天空:被遺忘的社會邊緣─張作驥》,忻智文化,2000。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電影天空:邊緣底層的游牧民族─徐小明》,忻智文化,2000。
    王童,《香蕉天堂》,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余為彥,《月光少年》,豪客唱片,1994。
    吳念真,《太平天國》,冠鈞科技,1996。
    吳念真,《多桑》,龍祥有限公司、長澍視聽傳播有限公司,1996。
    侯孝賢,《冬冬的假期》,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侯孝賢,《風櫃來的人》,城市國際電影,1995。
    侯孝賢,《悲情城市》,年代影視股份有限公司,1989。
    侯孝賢,《童年往事》,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事業,1985。
    侯孝賢,《戀戀風塵》,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事業,1986。
    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兒子的大玩偶》,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柯一正,《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張作驥,《忠仔》,鴻榮影業影業公司,1996。
    張作驥,《黑暗之光》,群體工作室、永峰國際影音有限公司,1999。
    陳坤厚,《小畢的故事》,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光陰的故事》,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楊德昌,《麻將》,亞威影視有限公司,1997。
    蔡明亮,《青少年哪吒》,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