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曉涵
Yu, Hsiao-Han
論文名稱: 玩轉性別新可能-Voguing舞蹈性別團體的行動研究
Performing Gender through Voguing Dance in Group Counseling: An Action Research
指導教授: 吳怡珍
Wu, Yi-Chen
口試委員: 喬虹
Chiao, Hung
李正源
Lee, Cheng-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性別展演Voguing舞蹈諮商團體
外文關鍵詞: GenderPerformance, VoguingDance, GroupCounsel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受女性主義興起的影響,社會上越來越重視性別議題,但仍有許多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研究者梳理國內研究後,期望能將敘事治療中建構、解構、再建構的概念結合性別展演理論,搭配在多元性別發展歷史中孕育出的Voguing舞蹈發展多元性別能共同參與的諮商團體,並促進成員「覺察性別意識」、「形塑性別認同」、「發展性別協商能力」。
    研究者採用Lewin的行動研究模式,設計為期8週,每週1次,每次2小時的團體方案,並招募到3位生理女性成員、3為生理男性成員。研究資料包含觀察紀錄、成員回饋、研究日誌、錄音與逐字稿與錄影紀錄,經由三角校正檢核與不斷反覆改寫後,用主題類別的方式進行分析與呈現。
    首先,性別意識覺察的部份,研究發現成員受到社會原有性別架構中的性別框架影響,隱含著害怕跟他人不同以及成為孝順子女的自我期許。不過,當成員選擇與因性別框架協商時,常以手的肢體部位作為表達自我的方式。
    其次,形塑性別認同的部份,研究發現成員戲仿性別展演行為時可能會有焦慮感,但大部分成員都能藉由Voguing舞蹈的展演,更自在的探索自我想要的性別,甚至有一位成員在團體中確認了自我為無性別。
    第三,發展性別協商能力的部分,研究發現成員透過參與團體發展出降低他人影響或提升自我內在的聲音的性別協商方法,加以轉化或抵抗社會原有性別架構中的性別框架。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研究者對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This action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Voguing Dance in gender group counseling promotes members to “enhance Gender Sensitivity”, “explore Gender Identity” and “construct of Gender Negotiation Skills”.
    According to Lewin's Action Research Model, this research combines Theory of Performativity and Narrative Therapy to design 8 group counseling sessions—one session every week and each session takes 2 hours. This study recruits 3 female and 3 male members. Research data include observational field notes, reflection journals, recorded videos and interview transcript and all of the data have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thematic analysi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Enhance Gender Sensitivity: Gender Frame affects members’ behavior because they fear to be different or are willing to practice filial piety. Therefore, they use varied forms of hands movements when they perform as a way to display their identity.
    2. Explore Gender Identity: At first, members feel anxious when requested to perform their gender. However, through Voguing Dance, they feel more comfortable and less anxious to express themselves afterwards. What’s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 one of recruited members confirm the gender identity was “zir” rather than a “him” or “her”.
    3. Construct of Gender Negotiation Skills: By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others or raising their inner voice, members explore how they negotiate their gender identities with others and how they enhance their confidence in their gender identity so as to reject the gender stereotype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nder recommendations to both the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三、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一、 性/別與性別意識 7 二、 性別認同 10 三、 性別協商 16 四、 舞蹈;身體與性別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21 二、 研究方案設計 24 三、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29 四、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34 五、 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一、 團體歷程與活動紀錄 39 二、 領導者的省思與修正 47 三、 成員改變情形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一、 結論 70 二、 建議 75 參考文獻 77 一、 英文部分 77 二、 中文部分 81 附錄 91 附錄一:研究參與成員招募 91 附錄二:錄取、未錄取通知 92 附錄三:研究同意書 93 附錄四:觀察紀錄重點 94

    參考文獻
    一、 英文部分
    Andy Thomas. (2013). Voguing And The House Ballroom Scene Of New York City 1989-92.
    Retrieved from http://thequietus.com/articles/07990-vogue-voguing-soul-jazz-chantal-
    regnault
    Arnold, E. A., Bailey M. M. (2009). Constructing Home and Family: How the Ballroom
    Community Supports African American GLBTQ Youth in the Face of HIV/AIDS.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Social Services. 21(2-3): 171-188.
    DOI: 10.1080/10538720902772006
    Bailey, M. & Arnold, E. (2009). Constructing Home and Family: How the Ballroom
    Community Supports African American GLBTQ Youth in the Face of HIV/AIDS.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Social Services, 21(2): 171-188.
    Bailey, M. (2009). Performance as Intervention: Ballroom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HIV/AIDSin Detroit. Souls, 11(3): 253-274.
    Bailey, M. (2013). Butch Queens Up in Pumps: Gender, Performance, and Ballroom Culture
    in Detroi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9780472051960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
    Brenda, S.A. & Kamalini, R. (2014). Gender, migration, mobility and transnationalism.
    Gender, Place & Culture. 21(10): 1197-121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ISBN:9780415389556
    Busch, W. (Director). (2006). How Do I Look. US: Art Fom The Heart Films.
    Butler, J. (1993). Bodies That Matter.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1134711345
    Castillo M., Palmer B. J., Rudy B. J., Fernandez M. I. (2012). Creating partnerships for HIV
    prevention among YMSM: the Connect Protect Project and House and Ball Community
    in Philadelphia. Adolescent Medicine Trials Network for HIV/AIDS Interventions, 40(2),
    165-175. DOI:10.1080/10852-352.2012.660126.
    Connell, R. (1996). Teaching the boys: new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chool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8(2), 206-235.
    Connell, R. (2002). Gender.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ISBN: 9780745627168
    Cooper, B. (2002). Boys Don’t Cry and female masculinity: Reclaiming a life & dismantling
    the politics of normative heterosexual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19,
    44-63.
    Corey, G. (200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Sixth Edi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34348236
    Eagly A. H., Karau S. J. (2002). Role congruity theory of prejudice toward female leader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9(3), 573-598. DOI: 10.1037/00-33-295X.109.3.573
    Egan, S. K., & Perry, D. G. (2001). Gender identity: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4), 451–463.
    DOI: 10.1037/0012-1649.37.4.451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4), 317–331. DOI: 10.1525/sp.1985.32.4.03a00020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uge, M. I. (2009). Bodily practices and discourses of hetero-femininity: girls' constitution
    of subjectivities in their social transition betwee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Gender
    and Education, 21(3), 293-307.
    Haltom, T., & Worthen, M. G. F. (2014). Male ballet dancers and heteromasculinit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5(8), 757-778. DOI: 10.1353/csd.2014.0084
    Heikkinen, H., Huttunen, R., & Syrjala, L. (2007). Action research as narrative: five
    principles for validation.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15(1), 5–19.
    Hobson, F. D. (2014). Legends, Statements, and Stars: Ballroom Drag Culture as a Subversive
    Form of Monolithic Black Identity. (Master's thesis) Published by ProQuest LLC of
    database. (UMI No. 1557836)
    Jones L. (2018). ‘I'm not proud, I'm just gay’: Lesbian and gay youths' discursive negotiation
    of otherness. DOI: 10.1111/josl.12271
    Jordenö S. (Director). (2017). Kiki. US: Sundance Selects.
    Kail, R. V., Cavanaugh, J.C. (2004). Human Development: A Life-Span View. (5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Kubicek K., McNeeley M., Holloway I. W., Weiss G., Kipke M. D. (2013). "It's like our own
    little world": resilience as a factor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Ballroom community
    subculture. AIDS and Behavior, 17 (4), 1524-1539. DOI: 10.1007/s10461-012-0205-2
    Lewis, G. B. (2003). Black-White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and Gay
    Right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7(1): 59-78.
    Linda, M. (2006). Reconfigurations of Gender and Class Relations: Class Differences, Class
    Condescension and the Changing Place of Class Relations. Antipode, 38(4), 825-850.
    DOI: 10.1111/j.14678330.2006.0-0478.
    Livingston, J. (Director). (1990, August). Paris Is Burning. [Full movi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dJer7I1vI
    Mazzone G. B., Peressini G.(2013).Voguing: Examples of performance through art, gender
    and identity. Birardi Mazzone, 3, 108-124. DOI: 10.6092/2240-5380/3.2013.108
    Nelson, N., Shacham, R., & Ben-ari, R. (2016). Trait Negotiation Resilience: a measurabl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in mixed-interest interac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8, 209-218. DOI: 10.1111/ncmr.12045
    Patricia R. P., Sarah J. M.(2003).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Bringing Gender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7(3), 812-846.
    Paechter, C. (2006). Masculine femininities/feminine masculinities: power, identities and
    gender. Gender and Education, 18(3), 253-263.
    Papanikolas, Z. (2015). An American Cakewalk: Ten Syncopators of the Modern World.
    California,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hillips G., Peterson J., Binson D., Hidalgo J., Magnus M. (2012). House/ball culture and
    adolescent African-American transgender persons and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YMSM of color SPNS Initiative Study Group, 23(4), 515-20.
    DOI: 10.1080/09540121.2010.516-334.
    Saberi P., Berrean B., Milionis C., Wong J. O., Arnold E. (2020). We are family: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a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 for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House Ball
    and Gay Family communities. MHealth, 6. DOI: 10.21-037/mHealth-19-234
    Shaffer, D. R., & Kipp, K. (2007).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alifornia, CA: Thomson Wadsworth.
    Reinharz, S., & Davidman, L.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073867
    Rossi, A. S. (1964). 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 An immodest proposal. The Woman in
    America, 93(2), 607-652.
    Ryan, J. G. (2014). Review: Paris Is Burning: A Queer Film Classic. A Journal in GLBTQ
    Worldmaking, 2(1), 142-144. DOI: 10.14321/qed.2.1.0142
    Toomey, R. B., Ryan, C., Diaz, R. M., Card, N. A., & Russell, S. T. (2013). Gender-
    nonconforming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youth: School victimization and
    young adult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1, 71–80. DOI: 10.1037/2329-0382.1.S.71
    Wells, K. (1980). Gender-role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9(1), 59-73. DOI: 10.1007/BF02088380
    West, C., Zimmerman, D.H., (1987). Doing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1(2), 125-151.
    Winter, R. (2002). Truth or fiction: Problems of validity and authenticity in narratives of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10(1), 143-154.
    DOI: 10.1080/09650790200200178
    Young, I. M. (1997). 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12018
    Yu, S. (2018). Narrative Pedagogy and Gender: Understanding Self and Other. In Teach for
    Change: Innovating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 Pedagogy Workshop.

    二、 中文部分
    王大維(2012)。提升職前教師性別意識之研究:以「性別教育」課程實踐為例。教育
    科學期刊,11(1),1-24。DOI:10.6388/JES.201206.0001
    王右君(2010)。網路交友平臺上的女性自我敘事與性別展演。女學學誌,27,201-
    249。DOI:10.6255/JWGS.2010.27.201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原作者:
    Linda McDowell)。臺北市:群學出版。ISBN:9868107652
    王家豪(2003)。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
    所碩士論文。
    王建元(2000)。梅露彭迪的知覺藝術與女性主義的身體論述。中外文學,28(12),
    6-40。DOI:10.6637/CWLQ.2000.28(12).
    王雅各(1998)。身體:女性主義視覺藝術在再現上的終極矛盾。婦女與兩性學刊,
    9,1-54。DOI: 10.6255/JWGS.1998.9.1
    王瑞壎、陳佳慧、林菁、葉郁菁、沈玉培、程婉若(2011)。性別議題與性別平等教
    育。臺北市,高教出版。ISBN:9789862660188
    王曉丹、余貞誼、方念萱、姜貞吟、韓宜臻、胡錦媛、黃囇莉、楊婉瑩、孫嘉穗、陳
    惠馨、康庭瑜(2019)。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
    兩手策略。臺北市,大家出版。ISBN:9789579542760
    方志宇(2019)。在性別中的受限與掙脫:一位跨性別準諮商師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實踐
    歷程敘說。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所碩士論文。
    江欣惇、許光麃、程瑞褔(2012)。從大甲媽祖遶境探討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變化。身體
    文化學報,14,37-59。DOI:10.6782/BCJ.201206.0037
    伍曼麗、江映碧、林郁晶、鄭維怜、趙玉玲、陳隆蘭、陳華(2010)。舞蹈欣賞。臺北
    市,五南出版。ISBN:9789571159263
    朱嘉琦、郁佩麗(1998)。臺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
    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0(1)。51-71。
    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
    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ichele L. Crossley)。臺北市:濤石出版。ISBN:
    9789572908518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阮芳賦(2010)。性與社會文化:性學和社會中的性愛。臺北市:巨流出版。ISBN:
    9789577323590
    呂孟育(2008)。我可以如此展現自己嗎?-跨性別主體打造之敘說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所碩士論文。
    呂玉瑕、周玉慧(2015)。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臺灣社
    會學刊,58,95-155。
    何定照(譯)(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原作者:Iris Marion
    Young)臺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5)。ISBN:9861247947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市:元尊文化。ISBN:
    9789578286382
    何春蕤(2002)。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3。DOI:
    10.29816/TARQSS.200206.0001
    余貞誼(2005)。性別意識的認同與實踐:以媒介職場的實踐經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貞誼(2011)。我可能不夠女性主義:女性主義認同與實踐的敘事建構。臺灣社會
    學,21。101-156。DOI:10.6676/TS.2011.21.101
    沈怡君(2018)。同志婚姻平權網路議題倡導之研究─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屹(譯)(2020)。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
    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原作者:Pascoe, C. J.)臺北市:野人出版。
    (原著出版年:2007)ISBN: 9789863844327
    李宇文(2020)。從具陰柔特質的男同志之生命故事探討臺灣男同志圈的陽剛霸權意
    識。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DOI:10.6814/NCCU202000187
    李宗芹(2001)。身體力場—舞蹈治療中的身體知識。輔仁大學心理學所碩士論文。
    李宗芹(2014)。舞蹈治療在台灣發展:回顧與前瞻。台灣心理諮商季刊,6(4)。
    李宗芹(2011)。舞蹈治療發展史中對身體運作理路的回顧與反思。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24(1),131-153。DOI:10.30074/FJMH.201103_24(1).0005
    李宗芹、林奕秀、林玉華(譯)(2009)。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原作者:Janet
    Adler)。臺北市,心靈工坊出版。ISBN:9789866112720
    李有成(2005)。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臺北市,書林出版。ISBN:9574450899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DOI:10.6254/1996.6.260
    李冠勳(2016)。以街舞體現酷兒主體的自我敘說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健儀(2010)。拉保險的男人─男子氣概展演策略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論文。
    李靜怡(2005)。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
    吳怡慧(2011)。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探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
    動領導學系學位論文。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ISBN:
    9571124575
    吳咨閔(2016)。非關類屬: 以酷兒經驗通向多重的博物館詮釋架構。博物館與文化,
    11,125-171。
    吳秀碧(2021)。團體諮商與治療:一個嶄新的人際─心理動力模式(三版)。臺北市:
    五南出版。ISBN:9789865223977
    吳秀瑾(2004)。璐易思.瑪芮 vs. 茱蒂思.巴特勒--兩種女性主義社會建構的身體
    觀。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2,77-181。
    吳秀瑾(2006)。關懷倫理的道德蘊涵:試論女性主義的道德知識生產與實踐。國立政治
    大學哲學學報,16,107-162。
    吳承澤(2008)。身體自主、理性主體與戲劇想像:尼采與亞理斯多德。民俗曲藝,
    161,7-37。DOI:10.30157/JCRTF.200809.0002
    吳佩蓉(2012)。性別秩序的規訓與懲罰─論跨性別者難以跨越的性別鴻溝。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吳孟軒(2016)。黑色美國夢:全球化下臺灣街舞的身體政治與認同渴望。國立臺北藝術
    大學舞蹈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吳豐維(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63-78。DOI:
    10.29848/SX.200703.0003
    吳鄭重(2010)。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市:聯經出版。
    ISBN:9789570836943
    吳鄭重(2013)。空間介入性別:性別協商的配對競賽理論芻議,地理學報,69,47-
    81。DOI:10.6161/jgs.2013.69.03
    吳鄭重(譯)(2019)。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原作者:
    J. Jacobs)臺北市:聯經出版。(原著出版年:1961)。ISBN:9789570854046
    吳聲佶(2009)。臺灣街舞文化的社會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邱子修(2010)。台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7,251-
    273。DOI:10.6255/JWGS.2010.27.251
    邱珍琬(2008)。大女人的故事—一位女性的性別自我與覺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16,251-281。DOI: 10.29742/GQ
    邱珍琬(2002)。青少年男同志認同過程與實際。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77-107。
    DOI:10.7040/GJ.200206.0077
    邱惟真(2014)舞蹈治療團體歷程初探:運作、連結與改變的行動辯證反思。輔導季
    刊,50(2),34-43。
    邱瑞鑾(譯)(2015)。第二性。(原作者:S.D. Beauvoir)。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原
    著出版年:1949)
    杜綺文(2007)。Let's all dance Ballet-芭蕾舞與成年女性的身體實踐。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學位論文。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出版。ISBN:
    9789571125480
    周佑儒(2007)。大學男同志學生出櫃經驗之敘事分析。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
    士論文。DOI:10.6837/NCNU.2007.00101
    周宛青(譯)(2016)。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原作者:H.C. Triandis)臺北市,好優
    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1995)。ISBN:9789869278058
    林文玲(2017)。從田野到視野:跨性別/肉身的體現、重置與挑戰。臺灣人類學刊,
    15(1),53-102。
    林立樹(2005)。美國文化史-民主與平等。臺北市,五南出版。ISBN:9571140481
    林幼萍(2005)。國際標準舞兩大舞科舞者對握持動作重要性觀點與影響因素之探究。
    中華體育季刊,19(3),83-90。DOI:10.6223/qcpe.1903.200509.1111
    林彥慈、王紫菡、成令方(2015)。認識跨性別。台灣醫學,19(3),270-278。DOI:
    10.6320/FJM.2015.19(3).07
    林佳慧(2003)。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之敘說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出版。ISBN:9789866001024
    林青儀(2013)。Bitch-Style男街舞舞者的妖、騷、婊-其舞蹈實踐、跨性別展演與自
    我。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臺北市,五南出版。ISBN:9789571144849
    林宜潔(2010)。體育院校男同志學生的認同歷程、校園處境及出櫃考量因素之研究。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德(2009)。C/娘的爭戰指涉、怪胎展演與反抗能動性:檢視蔡康永C/娘事件
    中的性別平等教育女性主義論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90,163-214。
    林遠澤(2015)。身體姿態與語言表達:論馮特的語言手勢起源論與民族心理學理念。
    歐美研究,45(2),139-225。
    林麗珊(2013)。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臺北市,五南出版。
    范欣蘋(2009)。性別平等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以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國民中小學的
    實踐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瑩慧(2014)。身體敘事治療團體之敘說研—以毒癮戒治治療性社區為例。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所博士論文。
    姜兆眉(2017)。涵納差異與攜手前行:同志友善與性別敏感諮商教育之反思與在地實
    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9(1),1-18。
    施昱竹(2012)。舞動臺灣─ 談嘻哈街舞自1980年代末期進入臺灣後,這20年來的發
    展流變。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DOI:10.6342/NTU.2012.02872
    侯俞如(2012)。街舞舞者風格之形成。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凃沛璇(2020)。落入T婆陷阱?女同志親密關係中的自殺威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
    作研究所碩士論文。DOI:10.6814/NCCU202000198
    高克毅、高克永(2004)。最新通俗美語詞典(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ISBN:9789629960841
    倪淑蘭(2005)。撲朔迷離-非舞非戲:論碧娜.鮑許舞蹈劇場之拼貼結構。臺灣舞蹈
    研究,2,86-111。DOI:10.6303/TDRJ.200506_(2).0002
    郭怡伶(2005)。磨蹭的快感?-阿魯巴的男子氣概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
    究所碩士論文。
    郭道遠(2009)。「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晏涵文(2019)。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第三版)。臺北市,心理出版。ISBN:
    9789861918891
    陳志萍(2017)。男同志交友APP-9Monsters象徵圖形與照片之性別與身體展演。性
    別平等教育季刊,81,50-58。
    陳敏郎(1994)。西方性別歷史中之性別秩序的社會建構-性別的相對主體性與性別權
    力思考邏輯的型構。婦女與兩性學刊,7,167-194。DOI:
    10.6255/JWGS.1996.7.167
    陳雅萍(2008)。身體•歷史•性別•權力:舞蹈劇場與臺灣社會,1980s–1990s。民俗曲
    藝,161,39-81。DOI:10.30157/JCRTF.200809.0003
    陳雅萍(2011)。解放與規訓-殖民現代性、認同政治、臺灣早期現代舞中的女性身
    體。戲劇學刊,14,7-40。DOI:10.29776/TTJ.201107.0001
    陳雅馨(譯)(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原作者:I. M. Young)。臺北市:商周出版。
    (原著出版年:1997)。ISBN:9789864772971
    陳薇真(2016)。台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誌與亞際遭逢。臺北市,跨性別倡議站
    出版。ISBN:9789869311809
    陳震齊(2006)。娘同志在異性戀霸權下的自處與在霸權式陽剛下的認同選擇。高雄醫
    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蒨蒨(2019)。50則非知不可的舞蹈欣賞概念。臺北,五南出版。ISBN:
    9789577635778
    馬心怡、姜忠信、李宗芹(2019)。動勢取向舞蹈治療團體對女大學生身體意象之效果
    研究。教育心理學報,50(3),455-471。DOI:10.6251/B-EP.201903_50(3).0004
    孫雲曉、李文道(2017)。女孩危機?!:女孩家長必讀手冊。臺北市,三聯出版。
    ISBN:9789620441462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7,51-84。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1-138。DOI:
    10.6745/JGE.200406_11(1_2).0004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台北市:女書出版。ISBN:
    9789578233607
    康庭瑜(2019)。賦權及其極限?後女性主義、社群媒體與自拍。新聞學研究,141,
    1-38。DOI: 10.30386/MCR.201910_(141).0001
    莊瑞君(2018)。學校同志諮商輔導的實況與困境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40(1),
    45-68。
    莊憶欣(2009)。做運動、做瑜珈、做性別:男性瑜珈參與者的性別實踐。臺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梁麗清(2006)。性別與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ISBN:
    9789629962876
    許明瑄(2018)。試論性別展演論之顛覆性。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許哲彬、鄭仕一(2007)。現代舞創作的解構精神-在結構與結構之間。北體學報,
    15,334-347。DOI:10.6167/TPEC/2007.15.30
    許雅惠、李鴻章、曾火城、許文宗、鄭瓊月(2015)。幼兒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出
    版。ISBN: 9789571183398
    張小虹、鄭美里(201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女同志理論【Readroo版】。取自:
    https://readmoo.com/book/210109729000101
    張心怡(2021)。從動勢身體意象團體探討青少女關係中的互動-以北區某國中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
    張玉芬、張毓如、陳義仁(譯)(2019)。生而被標籤:美國種族歧視思想的歷史溯
    源。(原作者:Ibram X. K.)。臺北市:馬可孛羅出版。 ISBN:9789578759589
    張玉佩(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41-
    85。
    張錦華(2000)。1982至 1999台灣瘦身廣告研究—多面向的研究。廣告學研究,15,
    67-114。
    彭婉婷(2002)。《性別與歷史》(GenderandHistory):性別史的論壇(1989-1999)。國立
    中興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
    彭惠敏(2005)。台灣社會性別意識發展及其與教育關係之研究-政策與法規面向。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誌龍、孟祥仁、鄭明長、徐西森、吳思達、吳雅玲、羅希哲、 張碧如、劉永元
    (2008)。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出版。ISBN:9789571141282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教師增能與性別教育的推展。中等教育,52
    (3),42-57。
    游美惠、易言媛(2002)。男性/陽剛特質&女性/陰柔特質。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
    101-110。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
    究,14,81-117。DOI: 10.6255/JWGS.2002.14.81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台北,巨流圖書出版。ISBN:
    9789577324900
    辜閔唯(2016)。從渾沌到明朗:女同志的自我認同與現身壓力。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孟嬌(譯)(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原作者:Michael White)。臺北市:張
    老師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7)。ISBN:9789576937286
    黃俊昌(2013)陰柔特質男性在性別偏見經驗中的復原力展現:以四位陰柔特質男同
    志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所碩士論文。
    黃素菲(2012)。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臺北市:心靈工坊出版。ISBN:
    9789863571032
    黃淑玲、游美惠(2018)。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ISBN:
    9789577325730
    黃萃涵(2010)。「沒有聲音不代表不存在」─ 女性街舞舞者自我實踐的展現。國立陽
    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囇莉(2001)。身心違常:女性自我在父權結構網中的“迷”途。本土心理學研究,
    15,3-62。
    黃囇莉、張盈堃(2006)。大傘底下的分殊與合一:女性主義酷家族之系譜關係及轉
    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6,141-182。
    楊幸真(2012)。成為女孩:少女雜誌作為女孩培力與性別教育之資源。當代教育研
    究,20(1),41-82。
    楊淳婷(2018)。青少女身體意象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索:動勢團體取向。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學所碩士論文。
    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楊棻荍(2014)。陽剛的球場,性別化的經驗 :多元性別特質女同志的籃球經驗探
    究。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光輝(2009)。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101-
    148。DOI:10.6254/2009.32.101
    葉靜宜(2011)。陽剛特質生理女性之日常生活處境與生存策略。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碩士論文。
    臺灣女性學學會、張盈堃、吳嘉麗(2012)。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臺北:
    巨流圖書出版。ISBN:9789577324481
    鄭詠全(2020)。男同志霸凌經驗之男性氣概權衡歷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
    學系碩士論文。DOI:10.6344/THE.NTUE.PC.020.2020.F01
    熊慎敦(2004)。基層教師性別意識發展與覺醒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教師為
    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美蓮(2012)。性別與社會建構:初探社會工作系學生性別意識形塑。臺大社會工作
    學刊,25,1-50。
    廖家宏(2008)。當運動遇上性/別:五名男同志運動員的認同與處境。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富(2012)。同志教育進/出校園之間:以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的實作方式為例。女
    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0,83-136。DOI:10.6255/J-WGS.2012.30.8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ISBN:9789571120546。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出版。
    ISBN:9789577027627
    潘郡瑤(2017)。為什麼我要留長髮?:臺灣HBL甲組女籃球員的身體經驗與性別認
    同。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DOI:10.6342/NTU201703502
    蔣興儀、魏建國(2012)。從致命女人到「女人不存在」:紀傑克解析女人及其對性別
    教育之啟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2,101-151。DOI:
    10.6523/168451532012090042003
    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2)。我是雙性戀,但選擇做女同志!兩位非異性戀女性
    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12,153-183。DOI:
    10.7082/CARGC.200209.0153
    劉泗翰(2011)。性別的世界觀。(原作者:R. Connell)。臺北市:書林出版。(原著出
    版年:2014)。ISBN: 9789574454174
    劉唯玉、白亦方、張德勝、胡永寶、王采薇、高建民、李真文、吳新傑、蓋允萍、羅
    寶鳳(譯)(2019)。邁向批判性典範:教育、知識與行動研究。(原作者:Wilfred
    Carr, Stephen Kemmis)。臺北市:五南出版。(原著出版年:1986)。ISBN:
    9789577633255
    劉珮瑄(2020)。跨性別研究作為婦女研究。文化研究季刊,171,66-78。
    劉憶勳(2006)。體現•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余貞(2009)。像女性競技體操選手那樣丟球:陰性身體典範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碩士論文。
    賴彥甫(2015)。展演C/娘的音樂文化:臺北同志夜店G Star男同志的身分建構與性
    /別政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錫三(2013)。《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中正漢學研究,22(2),
    91-136。
    戴月芳(2014)。臺灣的姊姊妹妹-臺灣婦女運動進行式。臺北市,五南出版。ISBN:
    9789571178097
    羅毓嘉(2010)。男柯一夢夢紅樓:西門紅樓南廣場的「同志市民空間」。國立臺灣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囿貞(2013)。舞蹈治療介入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身心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
    學所碩士論文。
    韓采燕(2009)。性別化的實驗室:陽剛氣質與科技實作。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
    論文。DOI:10.6843/NTHU.2009.00040
    藍秀虹(2011)。主體與性別認同:論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同志理論。南華大學哲學
    研究所學位論文。
    嚴為正(2012)。臺灣性別研究界與性學界對SEXUALITY的理解和認知的比較研究。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學位論文。DOI:10.6829/STU.2012.00143
    蘇秋榕(2012)。做性別到跨性別展演的歷程分析。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顧燕翎、劉毓秀、王瑞香、林津如、范情(201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市:貓
    頭鷹出版。ISBN 978986262374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