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 宜 Lin, Yi |
---|---|
論文名稱: |
作家紀錄片美學形式的試探—以《兩地》、《讀中文系的人》、《我城》為例 Aesthetics Form of Literature Documentary: “Home in Two Cities”, “A Life 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My City” |
指導教授: |
陳芷凡
Chen, Chih–Fan |
口試委員: |
王鈺婷
Wang, Yu-ting 李淑君 Li, Shu-Ch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作家紀錄片 、美學形式 、互文性 、《他們在島嶼寫作》 、《他們在島嶼寫作Ⅱ》 |
外文關鍵詞: | literature documentary, aesthetics form, intertextuality, “The Inspired Island”, “The Inspired Island Ⅱ”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綜觀台灣目前有關紀錄片的研究,針對作家紀錄片的研究甚少,而紀錄片作為一種有別於文字的傳播媒介,能以影音提供更為豐富的訊息,使台灣文學的研究開展另一個分析的可能途徑。因此,本論文試以《他們在島嶼寫作》中的《兩地》、《讀中文系的人》、《我城》3部作家紀錄片作為研究文本,期望透過文本的影像語言、敘事方式、表現手法等,從紀錄片的影像美學角度梳理導演如何處理作家紀錄片的題材,他們以影音再現文學作家及其文學作品時,於文學作家的眾多著作和一生經歷的事件中有何取捨,並採取何種觀點或視角觀照作家,如何運用影像的美學形式以詮釋和再現,又,作家、文學作品文本和導演之間的互文性關係,如何透過影像的美學形式再產生新的可能,以此試探作家紀錄片的美學形式。
Research of literature documentary in Taiwan has been quite rare. In contrast to writing, video inclusive of sounds and images could provide much more messages to audienc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documentary may create a new way to analyze Taiwan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study is discussing aesthetics form of literature documentary and how literature documentary directors represent writers and their literary achievements. Choose three literature documentaries of “The Inspired Island” and “The Inspired Island Ⅱ”for examples: “Home in Two Cities”, “A Life 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My City”.
1.作家紀錄片
陳果,《我城》(台北:目宿媒體,2017)
楊力州,《兩地》(台北:目宿媒體,2012)
齊怡、劉佩怡,《讀中文系的人》(台北:目宿媒體,2017)
林靖傑,《尋找背海的人》(台北:目宿媒體,2012)
2.專書
王文進,<林文月教授的「六朝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文月》(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王開平企劃編輯,《穿過林間的海音 林海音影像回憶錄》(台北:格林文化,2000)。
王慰慈,<1960—2000年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台北:同喜文化,王慰慈主編,2006.12.01)。
王慰慈,<紀錄影像美學中的自我對話:介於真實/虛構、紀錄/戲劇之間>,《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台北: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台北:同喜文化,王慰慈主編,2006.12.01)。
朱秋而<中譯本《源氏物語》試論—以光源氏的風流形象為例>,《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文月》(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西西,《哀悼乳房》(台北:洪範書店,1992.02),頁331—332。
西西,《縫熊志》(台北:洪範書店,2009.09),頁128。
西西,<像我這樣一個女子>,《像我這樣一個女子》(台北:洪範書店,1984.04)。
何凡,<歲月如流,人生已無憂>,《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頁30。
何寄澎,<林文月散文的特色與文學史意義>,《林文月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頁13。
何寄澎,<真幻之際.物我之間 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文月》(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頁151。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文月》(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何寄澎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文月》(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何福仁,<序:我們的名字叫熊>,《縫熊志》(臺北:洪範書店,2009)
何福仁,<童話小說:與西西談她的作品及其他>,《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2)。
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2)。
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三民書局,2013.09)。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台北:同喜文化,王慰慈主編,2006.12.01)。
李道明,<紀錄片的定義>,《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台北:同喜文化,王慰慈主編,2006.12.01)。
林文月,《午後書房》(台北:洪範,1986)。
林文月,《交談》(台北:九歌,1988)。
林文月,《京都一年》(台北:純文學,1971)。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1999)。
林文月,《新世紀散文家:林文月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
林文月,《遙遠》(台北:洪範,1983)。
林文月,<三種文筆>,《文訊雜誌》第24期(1986.06)。
林文月,<因百師側記>,《交談》(台北:九歌,1988),頁64。
林文月,<我的三種文筆>,《交談》(台北:九歌,1988),頁109。
林文月,<兩代友情>,《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頁25—26。余光中,<另一段城南舊事>,《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 展覽圖錄》(台南:台灣文學館,2010),頁8。
林文月,<持續的認真>,《交談》(台北:九歌,1988),頁193。
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林文月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頁131,原載於《作品》(台北:九歌,1991.09)。
林文月,<臺先生和他的書房>,《午後書房》(台北:洪範書店,1986),頁23—24。
林以亮,<像西西這樣一位小說家>,《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2)。
林海音,《生活者》(台北:純文學,1994)。
林海音,《兩地》(台北:三民書局,2005)。
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爾雅出版社,2011新五十印)
林海音,<生活者林海音>,《生活者》(台北:純文學,1994),頁11。
林海音,<為時代的女性裁衣>,《生活者》(台北:純文學,1994),頁95—96。
林海音,<第三信 給堂兄阿烈 英子十六歲>,《兩地》(台北:三民書局,2005),頁130。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金文京,<蓬萊文章陶謝筆—謹評林文月教授的日本古典文學譯介>,《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文月》(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封德屏主編,《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 展覽圖錄》(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
范銘如,<如何收編林海音>,《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頁164。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北京:三聯書局,2003)。
郝譽翔,<婉轉附物,迢悵切情—論林文月《飲膳札記》>,《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文月》(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高陽,<雲霞出海曙>,《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頁99。
張瑞芬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林海音》(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郭力昕,<真實的叩問 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出版,2014)。
陳允元、黃亞歷主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第Ⅰ、Ⅱ冊(共同出版,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黃亞歷,2016.09)。
陳平浩,<考克多的手,水蔭萍的腳-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重演與再現>,《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第Ⅱ冊(共同出版,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黃亞歷,2016.09)。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上冊》(台北:聯經出版,201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下冊》(台北:聯經出版,2011)。
陳芳明,<她自己的書房 林文月的散文書寫>,《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03)
傅光明、舒乙主編,《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彭小妍,<巧婦童心—承先啟後的林海音>,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頁114。
黃宗潔,<林文月飲食散文中的人.情.味—從<蘿蔔糕>談起>,《林文月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
黃春明,<我滿懷由衷的感激>,《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楊力州,《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
蔡崇隆主編,《愛恨情仇紀錄片:台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台北:同喜文化,2009)。
鄭樹森,<讀西西小說隨想>,《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2)
應鳳凰,<林海音與台灣文壇>,《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頁115。
邁克,<開麥拉眼界>,《西西卷》(香港:三聯書局,1992)。
隱地,<熱愛寫作與編輯的林海音>,《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頁2。
Bill Nichols,《紀錄片導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
3.論文
(1)期刊論文
艾曉明<看圖說話:西西創作中的圖文互涉初探>,《現代中文文學評論》,4,頁113—131(1995)。
李道明,<從紀錄片的定義思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混血形式>,《戲劇學刊》第十期,頁79—109(2009)。
邱貴芬,<文學影響與歷史—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頁186—209(2002)。
苓逾,<女性主義敘事的經典文本—論西西的《哀悼乳房》>,《文藝爭鳴.當代視野》(2009.04)。
陳偉雄訪問及整理,<不獨是西西的《我城》:訪問陳果>,《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季刊 第三十號》(2015.04)。
趙稀方,<西西小說與香港意識>,《香江文壇》第13期(2003.01)。
應鳳凰,<比較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小說與電影>,《台灣學研究》第3期(2007/06)。
(2)學術論文
吳倍華,<文學作家傳記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敘事策略:以<尋找背海的人>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3)。
洪玟柏,<臺灣散文的飲食書寫探析—以林文月、蔡珠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楊美鈴,<棄卻物紀事:香港導演陳果電影中的排泄情節>(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2009)。
(3)研討會論文
陳碧月,<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
蔡慶同,<紀錄、被攝與觀看>,《價值的追尋 兩岸傳播與文化論集》(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陳齡慧主編,2009)。
應鳳凰,<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中文系主編,1999)。
4.報紙文章
鄧莉萍,<童子賢的文學夢 搬上大螢幕>,《財訊雙周刊》369期。
<聯副近日擬刊作品提要:飛揚的腳程>,《聯合報》副刊第8版,1982.11.14。
陳宛茜,< 6文學大師紀錄片「島嶼寫作」首登院線>,《聯合報》,2011.04.07。
陳宛茜,<雲門那場火 催生「島嶼寫作」文學電影>,《聯合報》,2011.04.07。
陳宛茜,<雲門那場火 催生「島嶼寫作」文學電影>,《聯合報》,2011.04.07。
林泰瑋,<【他們在島嶼寫作】楊順清:這不是「作家身影」那樣的紀錄片>,《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2.01.31。
洪健倫,<影評人林木材:期待電視提供紀錄片更健全的舞台>,《放映週報440期》,2013.12.31。
陳芊憓,<依然陳果—專訪陳果>,《香港獨立媒體網》,2014.03.25。
鄭淳予,<廖美立催生島嶼寫作 把文學化為主流>,《今周刊》931期,名人專欄,2014.10.23。
鄭政恆,<西西的詩和故事>《人間福報副刊》,2014.12.03。
蔡曉彤,<西西《我城》也是我們的城—陳果拍西西>,《明報副刊》,2015.03.28。
郭梓棋,<像我這樣的一個導演—看陳果《我城》>,《明報》,2015.04.13。
何福仁,<他拍了一齣自己不懂得的電影—對陳果拍《我城》的回應>,《明報》,2015.05.04。
倪文青,<像我這樣的一個觀眾看《我城》>,《信報》,2015.05.04。
項貽斐,<「香港製造」的「我城」>,《聯合新聞網》,2015.12.26。
洛楓,<文學缺席的作家身影>,《關鍵評論》,2016.02.11。
5.電子媒體、網站
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來源:https://viewpoint.pts.org.tw/?s=%E4%BB%96%E5%80%91%E5%9C%A8%E5%B3%B6%E5%B6%BC&type=ptsdoc_video)
王菡,<他們在島嶼寫作:和四位導演談鏡頭下的文學大師>,《端傳媒》,發自香港(2016.01.11)。(來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111-culture-theinspiredisland-01/)。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來源: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IPASfq/login?jstimes=2&loadingjs=1&o=dwebmge&ssoauth=1&cache=1512037112385)
目宿媒體官網(來源:http://www.fisfisa.tw/about.php)
何兆彬, <陳果:拍西西 𦧲飯應>,信報(2015.04.22)。(來源:http://lj.hkej.com/lj2017/artculture/article/id/1034565/%E9%99%B3%E6%9E%9C%EF%BC%9A%E6%8B%8D%E8%A5%BF%E8%A5%BF+%F0%A6%A7%B2%E9%A3%AF%E6%87%89)
林海音數位主題館http://linhaiyin.blogspot.tw/#home
馬世芳,<一位臺灣讀者對香港作家的敬意—馬世芳:西西與我>,《端傳媒》(2016.02.02)。(來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03-opinion-bookreview-xixi/)
戴嘉達、陳運濬撰文,<【回歸20年】《香港製造》九七被漠視 陳果:年輕人當時不感恐慌>,香港01(2017.06.28)。(來源:https://www.hk01.com/%E9%9B%BB%E5%BD%B1/100986/-%E5%9B%9E%E6%AD%B820%E5%B9%B4-%E9%A6%99%E6%B8%AF%E8%A3%BD%E9%80%A0-%E4%B9%9D%E4%B8%83%E8%A2%AB%E6%BC%A0%E8%A6%96-%E9%99%B3%E6%9E%9C-%E5%B9%B4%E8%BC%95%E4%BA%BA%E7%95%B6%E6%99%82%E4%B8%8D%E6%84%9F%E6%81%90%E6%85%8C)
藍色電影夢,<島嶼寫作—陳果逗西西>(2015.12.18)。(來源:藍色電影夢網誌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5/12/post-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