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芃達
Zhang, Peng-Da
論文名稱: 畢來德莊子研究
Jean-François Billeter’s Study of Zhuangzi
指導教授: 楊儒賓
Yang, Ru-Bin
羅仕龍
Lo, Shih-Lung
口試委員: 黃冠閔
Huang, Kuan-Min
鍾振宇
Zhong, Zhen-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身體主體活動機制維根斯坦齊物論催眠氣論
外文關鍵詞: bodily subjectivity, régime de l`activité, Wittgenstein, Qiwulun, hypnosis, theory of Qi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瑞士漢學家畢來德先生 (Jean-François Billeter) 的莊子研究為研究對象,
    完整地介紹畢來德先生「莊子研究」的研究內容,其主要的內涵囊括《莊子四講》、
    《莊子研究》以及《莊子九札》。論述除了闡明畢來德先生研究的重要結果之外,
    也同時處理與台灣學術界所爭議的氣論問題,嘗試從社會背景及歷史脈絡之視角,
    來理解氣論的爭議;以及其他重要的問題意識。
    研究中重要的結果之一,在於闡明畢來德先生所提出的身體主體之特殊性為
    何,如何有別於超越性的主體及現象學中的身體現象,是一種極為特殊內在於我
    們個體自身中的一種「主體性的基本物理學」。個體透過自身活動的進行而認識到
    主體性,是一種屬於構成自身主體認識的認知能力。這樣的身體主體具有普遍性
    意義並同時實現自由與平等,體現人之所以為人的珍貴性。
    研究結果之二,將闡釋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與活動機制之間的關係,以及活動
    機制與《莊子》文本中重要概念間的關係。研究結果之三乃提出畢來德莊子研究
    中,所指陳之《莊子》文本中對權力的批判性內涵,並揭示此一內涵在歷代莊註
    中的缺席,從而提出「中國傳統」的特殊性觀察視角,此一觀點的論述也延伸至
    對氣論主體的爭議上。
    最後的研究結果將呈現畢來德先生對〈齊物論〉一文的分析,提出對視覺能
    力的反思,及語言與主體的關係。內涵說明人類基於生理的官能得以「看見」,是
    源自於我們內在更為基礎、更為根本的一種原始之可視力;另外也指陳出主體對
    於語言意義的創造性能力。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Swiss sinologist Jean-François Billeter on
    Zhuangzi,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Billeter's work on Zhuangzi. The main
    content encompasses Leçons sur Tchouang-Tseu, Études sur Tchouang-Tseu and Notes sur
    Tchouang-Tseu et La Philosophie. In addition to elucidating Billeter’s significant findings,
    this paper also addresses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of Qi theory within Taiwanese academia,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e controvers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long with other important conceptual issues.
    One of the key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bodily subjectivity as proposed by Billeter, distinguishing it from transcendent subjectivity
    and the phenomenological body. It represents a highly distinctive "basic physics of
    subjectivity" inherent within the individual. Through self-activity, individuals come to gain
    the knowledge of subjectivity, which is about the forces that constitute us as subjects. This
    bodily subjectivity carries universal significance, simultaneously realizing freedom and
    equality, embodying the preciousness of being human.
    The second research finding elabo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ttgenstein's
    language games and Billeter’s régimes de l`activité, as well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es
    régimes de l`activité and the key concepts within the Zhuangzi text. The third finding
    identifies the critical content within the Zhuangzi text as highlighted by Billeter’s research,
    particularly its critique of power, and reveals the absence of this critique in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on Zhuangzi, thereby proposing a distinctive perspective on "Chinese
    tradition." This argument also extends to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subject of Qi
    theory.
    The final research finding presents Billeter’s analysis of the chapter Qiwulun, offering
    a reflection on visual capab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ubjectivity.
    This content explains that the human ability to "see," grounded in physiological faculties,
    originates from a more fundamental, primitive visual capacity within us. It also highlights
    the subject's creative ability in relation to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誌謝辭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說明及畢來德先生生平的相關圖像 1 第二節 畢來德先生莊子研究的學術脈絡 3 第三節 倒敘的開始:從畢來德先生莊子研究與臺灣學術界的交流開始談起 9 第四節 研究概況、篇章安排及其關係 11 第二章 畢來德莊子研究之研究方法及其理論論述 1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節 維根斯坦與畢來德莊子研究 24 第三節 活動機制的提出 29 第四節 活動機制與莊子文本中重要的觀念 36 第五節 結語:主體的提出 41 第三章 《莊子研究》中的催眠、行動與語言 43 第一節 顏回的使命 43 第二節 《莊子》中的對話與意識 52 第三節 齊物論中的語言與主體 56 第四節 小結:傳統莊註中所忽略的莊子 62 第四章 跨文化的對話 67 第一節 問題的開端 67 第二節 氣論主體在傳統學術中的歷史及現代性意義 70 第三節 畢來德莊子研究中的《莊子》與傳統莊學的關係及其意義 75 第四節 莊子研究之基本問題──語言、想像力──及其與漢娜鄂蘭的關係 81 第五節 小結 86 第五章 結語 91 引用書目 97

    一、傳統文獻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明〕王守仁,《傳習錄》,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7年。
    〔清〕郭慶蕃,《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2018年。
    二、近人論著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
    止庵,《樗下讀莊》,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199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1998年。
    ______,《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1999年。
    何乏筆,〈《若莊子說法語》編者序〉,收入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iii-vi。
    ______,〈導論:莊子、身體、主體、政治〉,收入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1-14。
    ______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______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宋灝,《漢學與跨文化思維》,新北:聯經,2020年。
    施智璋,「哲學巨擘」維根斯坦,臺北:國家,2004年。
    陳榮灼,《氣論與宋明儒三系說新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年。
    畢來德,〈西方莊學的幾點反思〉,收入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頁15-28。
    夏可君,〈「虛待」的主體與「心齋」的現象學〉,收入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385-424。
    黃冠閔,〈試論畢來德的莊子詮釋-一個現象學的批判反省〉,收入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57-86。
    張邦彥,《精神的複調》,新北:聯經,2020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2016年。
    ______,《儒家身體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______,《道家與古之道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
    ______,〈莊子思想中作為他者之「物」──以功夫論為核心的思考〉,《清華學報》新54卷第2期,2024年6月,頁225-264。
    劉紀蕙,〈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收入何乏筆編《跨文化漩窩中的莊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191。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新北:聯經,2022年。
    賴錫三,〈《莊子》氣化論、功夫論的物學詮釋之範式轉向──以楊儒賓〈莊子思想中做為它者之「物」──以功夫論為核心的思考〉一文為觀察〉,《清華學報》新54卷第2期,2024年6月,頁219-223。
    ______,《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 2020年。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收入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287-338。
    龔卓軍,〈從經驗描述到無限親近?-關於「氣」與自身身體感的畢來德詭論〉,收入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465-480。
    〔英〕雷伊.蒙克 (Ray Monk) 著,賴盈滿譯,《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新北,衛城出版社,2020年。
    〔美〕史蒂芬.紀立根 (Stephen Gilligan) 著,林知美,莊馥亘,吉莉譯,《生生不息催眠聖經:創造性流動的體驗之旅》,新北:世茂出版社,2015年。
    〔美〕______,王峻,譚洪崗,吳薇莉譯,《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理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7年。
    〔美〕索科羅斯基 (Robert Sokolowski) 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4年。
    〔美〕傑.海利 (Jay Haley) 著,蘇曉波、焦玉梅譯,《不尋常的治療:艾瑞克森心理治療技術》,北京: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
    〔美〕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著,洪偉凱譯,《經驗式治療: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臺北:心靈工坊,2019年。
    〔美〕______,洪偉凱譯,《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臺北:心靈工坊,2020年。
    〔美〕______,陳豐厚譯,《天生的催眠大師》,臺北:心靈工坊,2023年。
    〔瑞〕畢來德 (Jean-François Billeter) 著,周丹穎譯,《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高雄:無境文化,2011年。
    〔瑞〕______,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2011年。
    〔瑞〕______,宋剛譯,《沉默的中國》,高雄:無境文化,2015年。
    〔瑞〕______,宋剛譯,〈莊子九札〉,收入何乏筆編,《跨文化漩窩中的莊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5-60。
    〔德〕洪堡特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 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德〕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 著,錢志純譯,《單子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德〕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著,林宏濤譯,《人的條件》,臺北:商周出版,2016年。
    亀節子,《荘子に学ぶ:コレージュ.ド.フランス講義》,東京:みすず書房,2011年,頁 41。
    Arendt, H. The Life of the Mind,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1978.
    Billeter, J.-F. Li Zhi, philosophe maudit (1527-1602), Genève: Droz, 1979.
    Billeter, J.-F. "La phénoménologie de l'activité dans le Zhuangzi," Asiatische Studien, 47.4, 1993, pp. 545-558.
    Billeter, J.-F. & Girad, A.-H. S. Cuatro Lecturas Sobre Zhuangzi, Madrid : Ediciones Siruela, 2003.
    Billeter, J.-F. Études sur Tchouang-Tseu, Paris: Éditions Allia, 3e ed. 2008.
    Billeter, J.-F. Leçons sur Tchouang-Tseu, Paris: Éditions Allia, 10e ed. 2009.
    Billeter, J.-F. & Regola, L. Lezioni sul Zhuangzi (Milano : Edizioni Nottetempo, 2009), pp. 37.
    Billeter, J.-F. Notes sur Tchouang-Tseu et La Philosophie,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10.
    Billeter, J.-F. & Fritz, T. Das Wirken in den Dingen: Vier Vorlesungen über das Zhuangzi, Berlin: Matthes & Seitz Berlin Verlag, 2015.
    Billeter, J.-F. Une autre Aurélia,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17.
    Billeter, J.-F. Une rencontre à Pékin,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17.
    Billeter, J.-F. Les gestes du chinois,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21
    Billeter, J.-F. Héraclite, le sujet,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22.
    Billeter, J.-F. Court Traité du Langage des Choses: Tiré du Tchouang-Tseu,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22.
    Billeter, J.-F. Une révolution dans la pensée,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23.
    Billeter, J.-F. Bonnard, Giacometti et P., Paris: Éditions Allia, 2023.
    Graham, A. C. Chuang-tzu: 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 London; Boston: Allen & Unvin, 1981.
    Levi, J. Confucius, Paris: Pygmalion, 2002.
    Vandermeersch, L. “Contre《Contre François Jullien》de Jean-François Billeter,” La Quinzaine littéraire, 929 (2006), pp. 30.
    Watson, B.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New York: Pearson, 1973.
    Wittgenstein, L. Über Gewißheit, Frankfurt: Suhrkamp, 1990.
    Wittgenstein, L. Zettel: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三、網頁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瀏覽日期:2024年6月1日。
    張皓涵 (Hao-Han Chang),〈不僅是催眠─淺談艾瑞克森取向治療〉(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post/不僅是催眠-淺談艾瑞克森取向治療),瀏覽日期:2024年6月20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87517&la=0&powerMode=0),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5日。
    法蘭西學院詞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régime〉:(https://www.dictionnaire-academie.fr/article/A9R1316),瀏覽日期:2024年8月11日。
    法蘭西學院詞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suspendre〉:(https://www.dictionnaire-academie.fr/article/A9S3769),瀏覽日期: 2024年8月11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