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敏容 Hsu,Min-Jung |
---|---|
論文名稱: |
國樂團的組訓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 A case Study on the Organiztion and Training of a Chinese Orchestra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Yang, Bu-Kuang |
口試委員: |
吳博明
Wu, Bo-Ming 陳孟亨 Chen, Meng- 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國樂團 、國民中學 、組訓 、經營管理 |
外文關鍵詞: | Chinese Orchestra, junior high school, the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of a Chinese Orchestra, the management of a Chinese Orchestra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蒐集社團的教育功能,到國內國民中學國樂團發展現況,並以國樂團組訓與經營管理面向切入,藉由參與觀察紀錄揚光國樂團歷年從招募團員到比賽結束的過程,輔以行政、老師、學生、家長的問卷,探討國樂團的組訓方式與經營管理,建構樂團系統性的制度與課程規劃。本研究旨在探討揚光國樂團之組訓與經營管理的成效,並將中學國樂團經營管理的方向與策略,作系統性的陳述,以提供國樂團指導者組織國樂團、教學訓練及經營管理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個案研究法,透過問卷之統計分析,再經由實際訪談、觀察,分析歸納出揚光國樂團組訓的成效,研究結果發現:
一、組織面:
學校行政能協助樂團活動的人力支援,但在預算規劃不夠完備。分部老師調查顯示部分聲部招生人數不足,學生主要依照興趣來分配樂器。報名管道以招生音樂會與同學介紹宣傳效果最佳,課後練習是否與補習衝突是招生的關鍵因素。團員中四成八有安排個別課程,並參加個人比賽或樂器檢定。家長後援會提供人力與財務支援比率為三成以下。
二、訓練面:
新生最需要加強為音樂基礎能力與基本功,合奏與室內樂課程調查結果顯示,訓練的重點為音樂的表情詮釋,以及聲部的平衡性。
三、經營管理面:
學校在日常出缺席管理及與家長聯繫溝通的協助符合程度低,顯示常態性的樂團行政人力不足;教師應增加對同學生宣導參加比賽或演出活動出席之重要性,並協助學生在樂團學習適應困難之輔導;學生在音樂比賽與演出活動家長參與的比例宜再提升,並加強與家長在假日練習的配合度、以及團員領導力的訓練。
四、解決策略面:
(一)合奏訓練的時間盡量避開補習的時段,尋求成立學區國小的國樂社團,拓展招生人數讓編制完整,並規畫完整的樂器汰換與服裝製作的時間。
(二)訓練上循序漸進依照學生的能力來安排學習的進度,新生與合奏、絲竹團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目標,積極輔導正確的練習觀念與方法。
(三)增加日常團務老師人員人力,落實樂團管理,經營上持續舉辦校外音樂交流與展演活動。
最後亦針對政府、學校行政及指導老師與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擴展未來研究範圍及方向。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Yang-Guang Chinese Orchestra, specifically it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urses offer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other Chinese Orchestra groups.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strategies adopted by a Chinese Orchestra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case studi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this study obtain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1)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facilitates recruitment and manpower support. However, results show insufficient planning in the replacement of instruments and outfits.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freshman members in particular sections. About 30% of the members are not allocated with the appropriate instruments based on their particular lengths of body parts. Further,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recruitment are recruitment concerts and member referrals. One key factor of recruitment is whether after-class practice clashes with after-school classes. Sixty-eight per cent of the members take individual courses and attend solo competitions or take certification exams. About 30% of the members’ parents have provided manpower and financial support.
(2) Training: Newcomers are suggested to focus on sharpening foundational skills, while ensemble training should focus on interpretation and achieving harmony among sections.
(3)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s limited in terms of daily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indicating a lack of staff. Teachers are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importance of attending competitions and activities and to help students overcome difficulty. Parent involvement, weekend practices and member’s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skills should also be enhanced.
(4)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everal solutions as listed below.
a. Reschedule and adjust ensemble training, seek opportunities to form a community orchestra, recruit more members, plan the replacement of instruments and budgets of outfits.
b. Plan learning progress based on different newcomers, instruments and ensemble practices and provide support in forming concepts and adopting different methods.
c. Increase manpower by recruiting more teachers and staff, improve management and hold off-campus concerts to increase interaction.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sectors and schools, as well as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一、 中文部分
文崇一、楊國樞 。(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
王萬清(1988)。醒來吧!社團活動。師友月刊,(256) 頁12-13。
王萬清(1991)。學校社團活動的人性化教育功能。師友月刊,(284), 頁3-5。
王淑俐(2009)。做個“能玩能K”的完整學生。台灣教育,(655),頁34-36。
王映丹;游卓霖(2019)。樂團教學輔以數位音樂研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8:頁197-212。
王德愉(2008)。台北地區國民中小學音樂社團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 東(2017)。中學管弦樂團樂隊教學研究-以銀川市中學生管弦樂團為例。西安音樂學院,西安市。
中華民國國樂學會(2020年 05 月 18 日)。考級檢定曲目。http://www.scm.org.tw/Certification/CertificationCommonWork.aspx
台北市立國樂團(2021年 03 月 18 日)。樂隊編制。https://www.tco.gov.taipei/cp.aspx?n=2E6E6F775A32A034
李玲玲(2014)。揚琴演奏基礎教程。合肥市:安徽文藝。
李玉婷(2012)。臺北地區二位績優國小國樂團指導教師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佳卉(2006)。國小弦樂團合奏訓練與實務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翊青(2001)。如何建立帶領一個青少年樂團。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李秀美(2005)。台灣區音樂比賽兒童樂隊演奏曲目探討-常用樂曲分析、詮釋與教學。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李振奇(2016)。西洋管樂合奏教學問題分析。北方音樂,296:頁128。
李 静(2018)。民族器樂合奏教學模式新思考。科技風,05:頁41。
沈敬惠(2003)。國中直笛合奏團組訓參賽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聖惠(2015)。國民小學國樂團組訓與教育功能之個案研究 -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茂木大輔(2017)。樂團也有人類學?超神準樂器性格大解析。臺北市:有樂。
林光餘(1988)。美國交響樂團之經營與管理。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
林淑馨(2013)。寫論文,其實不難 : 學術新鮮人必讀本。新北市:巨流。
林秀蓉(2014)。高中生社團參與經驗與課業壓力因應關係之研究—以北一女中樂儀旗隊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俊吉(2010)。國中西式管樂合奏團組訓與指揮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淑美(2003)。嘉義地區國民小學兒童樂隊經營生態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昱廷(2009)。國樂團經營管理之研究 –以臺灣國家國樂團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子惠(2013)。大提琴用於國樂合奏之研究 ──聚焦於全國中小學國樂合奏音樂比賽之探討。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小玉(2015)。美感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性。臺灣教育,民104.06:頁9-15。
周春塘 著(2016)。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台北市:書泉。
香港中樂團(2021年 05 月 18 日)。樂器介紹。http://www.hkco.org/tc/Instrument-Rd/Chinese-Instruments/Bowed-String-Instruments.html
姚世澤(2015)。「流行文化」與「古典藝術」的定位。臺灣教育,民104.06:頁2-8。
施姍佑(200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弦樂團組訓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施德玉 (2013)。令人驚嘆的另類教育--音樂比賽對於學生演奏能力的影響。美育,196:頁74-78。
胡峻賢(2016)。現代民族管弦樂團笛子五線譜記譜法之探討。藝術學報,98:頁285–314。
柳一倩(2012)。我願意因為我看見。美育,194:頁52-59。
徐頌仁(1987)。音樂演奏的實際探討。臺北市:全音樂譜。
高可芸(2007)。國小直笛團和管樂團組訓之比較研究(桃園縣國小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柴 帥(2015)。對民族管弦樂合奏訓練課程的思考。中國音樂,3:頁200-204。
張大勝(1978)。合唱指揮研究。台北市:全音樂譜。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慧真(2004)。交響樂團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市:麥田。
張統星(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全音樂譜。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新北市:心理。
張淳淳(2014)。國民中學行進樂團組訓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如瑋(2014)。揚琴曲《春綠林》、《海燕》、《春》-之探究及揚琴型製。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 強(2019)。民族管弦樂團指揮的音樂素養分析。戲劇之家,34:頁42,43。
張 強(2019)。西洋管樂合奏教學問題及對稱分析。北方音樂,19:頁158,163。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課外活動輔導組(2021年 01 月 18 日)。社團總覽。https://activity.sa.nctu.edu.tw/?page_id=711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21年 02 月 18 日)。歷史專區。https://web.arte.gov.tw/music/history/list_all.asp
樂器社(2020年 12 月 18 日)。古箏如何轉調。https://www.musicbody.net/sns/index.php?s=/news/index/detail/id/446.html
梁在平(1955)。國樂概論。臺北市:中華國樂會。
梁芸韶(2013)。國小兒童樂隊組訓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常惠(1987)。民族音樂論述稿(四)。臺北市:樂韻。
郭 薇(2018)。臺南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國樂團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志宏(2009)。學校本位的國樂教育課程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如祁(2000)。對現代國樂交響化的觀察與評價-從指揮、作曲及樂隊訓練角度談起,台灣現代國樂之傳承與展望-與傳統音樂接軌。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高雄市國樂團。
陳曉雰(2002)。藝術與人文—以音樂實踐美感教育。美育,128,32-41。
陳勝田(1981)。國樂團組訓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樂訊雜誌社。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 二版。新北市:心理。
曾 魁(2018)。淺談樂團指揮中肢體語言與情感的表達。音樂時空,16:頁98。
黃光雄校閱(2004):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
黃志鋒(2018)。西洋管樂合奏教學問題探討。藝術教育,07:頁68,69。
黃冠馨(2010)。管樂團教材 3D Band Book 之使用調查–以新竹縣國民中學管樂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曉飛(2007)。民族器樂作品風格的多樣化。人民音樂,01:頁22-23。
黃國敏; 林海毅(2015)。新北市國民小學管樂團管理之研究。中華行政學報, 16期 , P55 - 71。
游智翔(2010)。宜蘭縣國小國樂社團現象之觀察。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董榕森(1987)。近四十年來我國之傳統音樂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2:頁599~634。
楊鴻年(1981)。樂隊訓練學。北京市:中國高等教育。
趙 博(2019)。談民族管絃樂隊和西方管絃樂隊指揮排練的差異。黃河之聲,10:頁29,30。
廖年賦(1982)。管絃樂指揮研究。台北市:全音樂譜。
鄭方靖(1993)。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台北市:奧福教育。
鄭淑美(2016)。先嗇宮青少年國樂團經營管理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數位治理研究中心(2020年 07 月 18 日)。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https://www.teg.org.tw/files/events/2002.05.31.pdf
蔡保田(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蕭鐘淇(2007)。高雄市國樂團策略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薄喬萍(2010)。信度與效度。台北市:台灣東華。
謝馨儀(2019)。特優國小直笛合奏團組訓之教學策略和團隊經營與管理研究-以台南市三所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秀琳(2005)。小學國樂社團推展教育之探討 --以台中縣三所國小國樂團為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聯合民族管弦樂團(2021年 06月 18 日)。教學研究。https://www.uensemble.org/musical.php?id=109
簡茂發、黃光雄(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彤紜(2016)。國民小學音樂團隊發展之我見。國教新知,63卷2期:頁94 – 102。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蘇建文(1995)。發展心理學。新北市:心理。
二、 外文部分
Barr, T. F., McNeilly, K. M. (2002).The value of student, classroom experiences from the eyes of the recruiter: Information, im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arketing educat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4(2), 168-173.
Collins, J. (2004).Good to Great. London: Vintage Publishing.
Elliott, D. J. (2005). Praxial music education: Reflections and dialogue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ichard, S. (2012). Practice Perfect? Effective Practice Instruction in Large Ensemble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p57-62 Dec 2012
Williams, David A. (2002) .Easy Rehearsal Techniques for New Teachers, Teaching Music, v9 n5 p28-32 Apr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