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秀雯 |
---|---|
論文名稱: |
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情緒調整、父母管教方式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 A Relationship Study of Emotion Regulation, Parenting Styles and Depressive Tendency of Hig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維芬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情緒調整 、父母管教方式 、憂鬱傾向 |
外文關鍵詞: | emotion regulation, parenting styles, depressive tendenc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情緒調整、父母管教方式與憂鬱傾向關係,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對象為桃竹苗地區就讀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童,共有四百七十九人;研究工具包括「個人背景資料調查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情緒調整量表」以及「兒童憂鬱量表」;以描述性統計、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目前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其父親、母親對子女的管教方式分別是以「忽視冷漠」及「開明權威」兩個管教方式所佔的百分比最高。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情緒調整各方面,以在「情緒覺察」方面的發展情形最佳,其次依序為「情緒反省」、「情緒效能」、「調整策略」、「情緒表達」。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憂鬱傾向普遍為中下程度,憂鬱傾向並不嚴重。
四、不同性別之學童所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沒有差異性存在。
五、老大知覺母親的要求與回應相對於其他出生序是最高的。
六、國小高年級女童整體情緒調整優於男童,以「情緒表達」與「情緒反省」達顯著。
七、兒童憂鬱傾向不因出生序、性別而有所差異。
八、父母親的管教方式或情緒調整越好,則學童的憂鬱傾向則會偏低。
九、情緒調整與父母管教方式可以預測學童的憂鬱傾向。
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討論與建議,以提供相關人員和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objective of this present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ig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emotion regulation, parenting styles and depressive tendency. The samples of the study ar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 Hsinchu and Miaoli , including 479 persons in total of both sexes.The instrument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personal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the parenting style scale, ,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child depression scal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rithmetic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veals several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s:
1. The students who perceived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was highest on Mother. The students who perceived neglect parenting style style was highest on Fother.
2. On the students’ develop of emotion regulation,the develop of emotional awareness was best than emotional reflection, emotional efficacy,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geties, emotional expression.
3. The degree of hig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depressive tendency was between middle and low situations.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ing styl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gender.
5. First born was perceptional that it was highest than other birth orders in mother’s bidding and replay.
6.The emotion regulation of high grade elementary girls were better than boys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otional regu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emotional reflection.
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pressive tendency between birth orders and gender.
8.The better of emotion regulation or parenting styles, the less of depressive tendency of students.
9.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styles were predictable in depressive tendency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煥琛、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王財印 (民8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秀枝(民82)。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志寰(民93)。兒時情緒無效性、情緒抑制與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和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淑卿(民94)。青少年自殺意念與預防。諮商與輔導。232,25-28。
王黛玉(民9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毓吟(民96)。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2005)。DSM-Ⅳ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
史琬菁(民95)。影響青少年早期學業成就及情緒狀況的相關健康、家庭、與學校因素探討。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崇信(民94)。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研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文慈 (民88)。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文慈 (民88)。青少年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1,51-81。
李 丹 (民88)。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李玟儀(民9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仁宏(民93)。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之追蹤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毓貞(民94)。高中資優學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雅芳(民9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雪莉(民96)。夢想的M型 階級決定機會?。天下雜誌,384,94-105。
吳明燁(民87)。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承珊(民89)。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玲 (民9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雪菁(民94)。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聰秀(民95)。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歸因型態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育楷(民96)。國民中小學資賦優異班學童父母教養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明隆(民9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統計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何名娟(民9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 原(民9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及情緒調整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美吟(民90)。如何幫助憂鬱症的兒童。初等教育學刊,10,157-176。
林翠湄、黃俊豪、王雪貞、連廷嘉等人譯 (民91)。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
林佳瑩(民95)。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桂如(民91)。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護理雜誌,49(3),16-23。
邱一峰 (民85)。國中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年級、家狀況、鬱卒、憂鬱與尋求幫助、自殺傾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莉譯/Martin E.P.Seligman等作(民88)。教孩子學習樂觀。台北,遠流。
邱雅沂(民94)。母親後設情緒理念、教養態度對青少年憂鬱傾向的影響: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的角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智倫(民8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施玉鵬(民9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施雅薇(民93)。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韋乃鳳(民93)。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中。
徐綺櫻(民82)。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慶娟(民84)。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佩君(民8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春蓉(民90)。國小學童的自尊、內外控、父母管教方式與害羞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世杰(民92)。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高曼(D Goleman)(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張美惠譯。台北:時報(原著1995出版)
高啟賢(民93)。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憂鬱情緒與家庭互動類型之關係。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麗梅(民8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民8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佳莉譯/Michael D.Yapko,Ph.D作(民89)。憂鬱的理性翻身。台北:高寶。
張高賓 (民90)。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4,465-504。
張春興(民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高賓(民95)。台灣南部地區兒童憂鬱疾患流行率之調查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5,39-76。
張高賓、戴嘉南、楊明仁、顏正芳(民95)。國內學齡兒童憂鬱症狀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4期,64-101
張妤婷(民95)。影響國小資優生情緒智力之因素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菁文(民96)。高雄縣某國中學生休閒滿意度、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惠雯(民89)。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柏齡(民89)。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杏容(民90)。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姿廷(民92)。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建勳(民92)。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淑惠(民93)。憂鬱症的心理與病理防治。科學月刊,35,202-206。
陳嘉玉(民93)。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父母管教態度與其異性交友態度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坤益(民94)。國小資優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芝(民9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莫麗珍 (民92)。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憶真 (民9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康維芬(民95)。大學生家庭功能、父母教養方式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光佩(民82)。大學生的憂鬱情緒與歸因-憂鬱性歸因理論的驗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迺毓(民84)。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4-2413-H-003-002)。
黃拓榮 (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惠貞(民92)。某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健康、知覺壓力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堅厚(民93)。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曉雯(民9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依附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游捷鈞(民95年04月27日)。國小高年級學童 想自殺。學童壓力來源:一課業、二父母。六成家長,不覺孩子壓力過大。取自:台視新聞網路新聞。
http://www.ttv.com.tw/095/04/0950427/09504274379605L.htm
游衡山、邊光昶譯(民89)。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台北,五南。
楊順南(民84)。憂鬱理論的整合研究-認知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如馨(民89)。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朝旭(民94)。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廖格培(民93)。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純雅(民9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亦樺(民85)。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明松(民87)。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
123-140。
劉樹斐(民89)。自尊的多面向對大學生憂鬱與攻擊行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嘉慧(民87) 。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秀玲、楊智馨(民88)。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民90)。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亞蓉(民93)。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成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玉瑟、張妤婷、謝孟岑(民95)。資優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0(1),63-87。
蔡享呈(民96)。男女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差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霍華德.嘉納(民87)。7種IQ Frames of mind 。張安祺譯。台北:時報
歐麗雪(民94)。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蕭瑞玲(民91)。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戴美雲(民93)。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翠祝(民96)。遭受人際傷害之國小學童其寬恕態度、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羅佳芬(民91)。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羅品欣(民9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建文等(民94)。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二、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l. Ciarrochi, J. V., Chan, A., Caputi, P., & Roberts, R. (2001).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J. V. Ciarrochi, J. P. Forgas & J. D. Mayer (Ed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pp.25-45). 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
Campos, J. J., Mumme, R. K., Kermoian, R., & Campos, R. G., (1994). 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emotion. In N. A. Fox (Ed. ),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spect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 284-300.
Coyne J. C. (1976). Depression and response of oth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 85 ,186-193.
Cole, P. M., Michel, M. K., & Teti, L. O.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dysregulation: A clinical perspective. In N. A. Fox (Ed. ),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spect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 73-100.
Hatfield, E., Cacioppo, J.T., & Rapson, R, L(1994). Emotional contagion. New York:Cambridge.
Garber, H., Braafladt N., & Zeman, J. (1991). The regulation of sad affect: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perspective. In J. Garber, & K. Dodge (Eds. ),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pp. 208-24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ross, J. J., (1998). Antecedent- 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 224-3-27.
Johnson, N. C. (2000). A follow-up study of a primary prevention program targeting childhood depression. Unpublished thesis, Utah State University, Logan, Utah.
Kazdin, A. E. (1988). Childhood depression. In Mash, E. J. & Terdal, L. G.(eds.),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childhood disorders (pp.157-195). New York, Guilford.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 for educators (pp. 3-31). New York: Basic Books.
Mead , D. Eugene(1976) .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 Provo. Utah Brigham Univ. Press.
Murray, C. J. L., & Lopez, A. D. (1996).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02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edles, D.J., & Abramson, L.Y. (1990). Positive life event,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hopefulness, testing a model of recovery from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 99(2),156-165.
Nolen-Hoeksem, S., Girgus, J. S., & Seligman, M.E.P. (1992). 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depressive symptoms: A fi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1, 405-422.
Parkinson, B., Totterdell, P., Briner, R. B., & Reynolds, S. (1996). Changing moods: The psychology of mood and mood regulation. London: Longman.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P.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New York: Oxford.
Quiggle, N. L., Garber, J., Panak, W. F., & Dodge, K. A. (1992).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gressive and depress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3, 1305-1320.
Stark, K. (1990). Childhood depression. New York: Guildford.
Simmons , S. & Simmons, J. C.( 1997).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 groungbreaking guide to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lington, Texas:The Summit Publishing Group.
Swinkles, A., & Giuliano, T. A. (1995). The measurement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mood awareness: Attention directed towards one’s mood sta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934-2-349.
Thayer, R. E., Newman, J. R., & McClain, T. M. (1994). Self-regulation of mood: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a bad mood, raising energy, and reduction ten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910-925.
Thompson, R. A. (1994). Emotional regulation: 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 In N. A. Fox (Ed. ),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spect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 25-52.
Underwood, M. K. (1997). Top ten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1, 127-146.
Walden, T. A., & Smith, M. C. (1997). Emotion and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1(1),7-25.
Weissman, M. M., Gammon, D., John, K., Merikangas, K. R., Warner, V., Prusoff, B. A., & Sholomskas, D. (1987). Children of depressed parents: Increased psychopathology and early onset of major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4, 847-853.
Weiss, B., Weisz, J.R., Politano, M., Carey, M., Nelson, W. M., & Finch, A. J. (1992). Relations among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linic referred children versus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1, 391-397.
Weisinger, H.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Zeman, J., & Shipman, K. (1997). Social-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expectancies for managinf anger and sadness:The transition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3(6), 91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