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敏綺 |
---|---|
論文名稱: |
李潼少年小說對提昇高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丁威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6 |
中文關鍵詞: | 品德教學 、少年小說 、李潼 、《天鷹翱翔》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teaching of characters, novel for teenagers, Tong Li, Eagle in The Sky, profile of a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品格與閱讀是生命中的兩塊基石,不但能豐富生命的廣度與深度,更是美好生活與成功人生的秘訣。
本研究主要是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品德核心價值」建立其「行為準則」之實踐理念,發展品德教育課程。希望在行動研究歷程中,能在品格教育上有進一步的教學反思與成長,更希冀能藉由閱讀李潼少年小說《天鷹翱翔》發展出一套適合高年級學生的品德教育課程,透過少年小說融入品德的多元教學與體驗活動課程,讓孩子了解品德的重要,理解生活中應有的品德態度,進而在生活中實踐好品德。
本研究共進行了十六週的課程,依李潼《天鷹翱翔》文本對照本班之品德現況,發展了謙遜、關懷、合作、感恩、智慧、勇氣、自律、正向與自信等九個品德核心價值。研究結果發現透過閱讀少年小說融入品德的教學,孩子在認知與情意上都獲致成長,大部份的孩子已將品德實踐在生活中,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生活。
Character and reading are two foundations for life, among others. They not only broaden and deepen our lives, but also hold the key to a wonderful and successful life.
Based on the Promotion Program of Morality Education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aiwan, in this study, we try to construct a character-oriented valued principle for practical conducts in the profile of action to develop a program of moral education. We anticipate to enhance the reflection and promo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novel “Eagle in The Sky” written by Tong Li; nevertheless, through the teenagers’ novel, we expect to develop a program of morality suitable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of grade five to six.
This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for sixteen weeks. Based on the novel written by Tong Li, we aim to develop nine characters including: modest, caring for others, cooperation, thanksgiving, wisdom, courage, self-control, positive thinking and self-confidence. We find that, in this study, there is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gnition and affe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program..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know how to put these characters into practice. Moreover, we find the changes in the live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參考文獻
一. 李潼專著
李潼:《野溪之歌》〈作者代序〉﹙台北:小兵,2007年﹚。
李潼:〈讀報聲中開啟的寫作之門〉,收錄於李潼《少年龍船隊》﹙台北:天衛,1993年﹚。
李潼:《天鷹翱翔》(台北,聯經,2010)。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幼獅,1999﹚。
李潼:《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1999﹚。
二. 專書
Erin Gruwell.艾琳.古薇爾著,林雨蒨譯:《自由寫手的故事》(台北:天下,2008年)。
F.Philip Rice、Kim Gale Dolgin,黃俊豪、連廷嘉合譯,程景琳指導:《青少人心理學》(台北:學富,2003年)。
Geoffrey E. Mills,蔡美華譯‧王文科審訂:《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台北:學富,2010)。
Nel Noddings,.著,朱美珍、李秀鳳、吳怡慧、洪鼎堯、莊易霖譯:《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台北:巨流,2008年)。
Rafe Esquith著,卞娜娜、陳怡君、凱恩譯:《第56 號教室的奇蹟-讓達賴喇嘛、美國總統、歐普拉都感動推薦的老師》(台北:高寶,2008年),頁72~74。
Rafe Esquith著,李弘善譯:《全美最好的老師》(台北:寶瓶,2008)。
Robert Coles著,吳慧貞譯:《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2001年)。
王金國:《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台北,高等,2010年﹚。
何琦瑜著:〈品格,大不如從前-新現實:老師與家長品格教育大調查〉,收入何琦瑜、鄭一青等編《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吳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文化事業,2002)。
李家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台北:博雅,2010年﹚。
周慧菁著:〈共好的未來-序〉,收入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周慧菁著:〈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收入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林良著:〈論少年小說作者的心態〉,收入馬景賢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1996年﹚。
林良著:《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2000年﹚。
邱各容:《播種希望的人們──台灣兒童文學工作者群像》(台北:富春,2002 年)。
柯華葳著:〈寫少年小說給少年看〉,收入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1989年﹚。
洪文瓊著:〈談少年小說的寫作〉,收入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1989﹚。
洪蘭:《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台北:遠流,2008﹚。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 》﹙台北:小魯,2007年﹚。
張清榮著:《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2002年﹚。
張清榮著:《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2002年﹚。
張德銳等:《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高點,2014年)。
傅林統著:《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1992年﹚。
楊思諶著:〈談少年小說的寫作〉收入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
楊淑娟著:〈力倡品格可貴:國際經驗四:加拿大地方政府〉,收入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二. 期刊論文
王金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習資訊》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
何洵怡:〈論龍應台知性散文對公民教育的意義-以《香港筆記》爲例〉,《東華人文學報》第18期2011年1月。
李素貞,蔡金鈴:〈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第120期2004年4月
林文寶著:〈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的觀察〉,《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2002年﹚。
林育嬋:《臺灣民間故事對國小五年級品德教育之應用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1月)。
洪蘭:〈創造力的學習-比分數更重要的事〉,《親子天下》第34期,2012年5月。
班馬:〈兩岸現代少年小說發展前景的隨談〉,《兒童文學家》第14期,1994年10月。
張子樟:〈台灣少年小說創作的回顧〉,《全國新書資訊月刋》第121期,2009年1月。
曹文軒:〈李潼小說印象〉,《兒童文學家》,第18 期,1996年3月
曹建文:〈品德教育方案實踐經驗分享〉,《學生輔導季刊》第107期,2009年2月。
曹翠英:〈從道德本質論學校品格教育之實踐〉,《國教之友》第 61 卷第 1、 2期。
陳美玲:〈繪本在品格教育的應用-以「花婆婆」為例〉,《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第2卷第1期,2007年。
陳慧珍,陳璵皙:〈教育之核心本質:品德培養與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第24卷第4期2007年8月。
黃秋芳著:〈拓展少年小說的台灣風情〉,《少兒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2002年﹚。
魏素卿,廖文櫻:〈淺談品格教育—負責與自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期2014年3月。
蘇麗春:〈探觸李潼文學創作能量的核心〉,《兒童文學學刊》第 9期,2003年5月。
三. 學位論文
王鈺婷:《以文學作品為基礎實施品格教育在台灣國中英語課之運用: 以青少年小說《親愛的漢修先生》為例》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之碩士論文,2011年)
李佩怡:《運用少年小說進行小五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自由寫手的故事》與「關懷倫理學」為發展基礎》(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研究所之碩士論文,2012年)。
林欣儀:《論李潼小說中人地關係與族群書寫─以《少年噶瑪蘭》、《博士‧布都與我》、《我們的秘魔岩》》(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憶萍:《以正義與關懷理論分析哈利波特的道德抉擇》(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邱致清:《李潼小說《魚藤號列車長》與生命行旅的多重詮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佳蓉:《以孔子談學習與品德修養為主題的經典教學研究—以鐡山國小六年誠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鴻鈞:《三國演義》《故事應用於七年級學生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年)。
陳素玲:《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長主題—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瑋琦:《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品德教育環境、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品德教育行為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鄭敏卿:《《西遊記》融入國中閱讀教學之研究 — 以品德教育為核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謝欣岑:《以文學閱讀為提升品德教育途徑之研究: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簡淑芬:《李潼少年小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蘇川琪:《人物故事及其勵志性質—以小天下人物館系列作品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四. 網路資源與其他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104年2月04日修正,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李淇明:《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2008年。
李琪明:《品德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期末報告精簡版》,2014年4月。
林新發、王秀玲:〈品格的核心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臺北市: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2004年﹚。
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網站,103年3月11日臺教學(二)字第1030028506號函修訂,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B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