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廟是在太廟之外又設立的宗廟,屬於帝室祭祀制度的一環。這個制度開始於西漢,而在宋代臻於完備。因為祭祀對象是帝后的肖像(神御),而有神御殿或影堂等異稱。兩宋同時的周圍諸國,大多接受採行了這個制度,自然對之後的蒙元王朝有所影響。佛教轉輪王的思想與草原崇奉偶像的傳統,也讓元廷更容易接受漢地的原廟。本論文是對元代原廟制度的初步考察,考察的重點置於原廟管理官署之一的太禧宗禋院。
元代的原廟設置相當多元。包擁儒、釋、道、景四大系統,又可區分為五個管理機關類別,其中以佛教系統最為鉅大與重要,明顯有別於前代。太禧宗禋院作為佛教系統中一分支的主管機關,約至文宗天曆年間建置完成,統合此前負責管理個別皇家寺院的會福、殊祥二院。組織架構以宗禋院為首,下轄五個總管府,總管府又有附屬官署廿餘個,成為官吏員數達三百五十餘名的龐大官衙。其轄下諸總管府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各有該管數所皇家寺觀,在文宗前歷經數度的機構設立、變革與整併。而順帝至元六年撤廢宗禋院,將其轄屬改隸宣政院,因史料的侷限,改隸後的發展不明。
太禧宗禋院主要職司的事務,有皇家寺觀的營繕興輟、錢糧出納與神御殿祭供事宜等項。不過,看似明確的職掌,卻因疊床架屋的蒙元官制,「一事而分數官」,致使權責反而隱晦。神御殿祭供事宜本是最為重要的職責,卻由於元代原廟系統眾多,而宗禋院僅為其中一分支的主管機關,身份亦不過助奠配角,可謂是個相當清閒的官署。
目前可知太禧宗禋院歷任院使,約有十九位。至今未見漢人或南人出任的例子,或許可以說明院使的任命,族群背景是考量的重要因素。與宣政院相較,宗禋院院使是否為皇帝所親信,似勝過於對佛教業務的熟習。建置初期的院使多由他官兼領,無內部屬官晉升者。中書省、御史臺與樞密院的官員,出掌宗禋院的機率甚高,宗禋院使後任職務亦以此三機構為主,轉任或由宣政、太常二院出任者並不多。至於院使以外的正官與首領官,以漢人或廣義漢人佔大多數,說明漢族官員在此機構負責處理實際事務。而院使多為怯薛執事且受皇帝之親任,其下官員則由吏員或進士出身,而吏員出職者為多,品秩也較高。另外,「僧俗並用」是否見行於太禧宗禋院,尚無法得到確證。
蒙元制度往往取決於蒙古貴族統治意識的左右,構成其在中國歷史的特殊性。元朝的原廟制度也可作如是觀。就其奠立的兩個關鍵時期——世祖朝與文宗朝,前者決定了原廟設置的多元性,後者則試圖進行管理機關的統合。文宗的改革顯然並不成功,這也讓中國原廟第一個專責官署的設立,成為位階雖高,但運作成效不彰,儼然是一個清閒而冗散的機構。至於元朝原廟以佛寺為主要的設置地點的傳統,未為明清所承襲,其間去取沿革,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一、傳統文獻
丁復撰,饒介之、李謹之輯,《檜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于宗潼等,《福山金石志稿》,《石刻史料新編》第3輯第27冊,據民國二十年(1931)煙台福裕東書局鉛印民國九年(1920)刊《福山縣志稿》卷6-2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于敏中等,《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于慎行撰,呂景琳點校,《穀山筆麈》,《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據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抄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1版,1997湖北第2刷。
不著撰人,繆荃孫抄,《順天府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編,《至正條格.校註本》,서울:휴머니스트,2007。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據臺灣故宮博物院1972年影印元刊本翻印,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不著譯人,《新舊約全書》,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198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元明善撰,繆荃孫輯,《清河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5冊,據清光緒宣統間刊《藕香零拾》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孔〔克〕齊撰,莊葳、郭群一校點,《至正直記》,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方孝孺,《遜志齋集》,《四部叢刊.正編》第73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辛酉(40年,1561)王可大台州刊本重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方履籛輯,《河內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第3輯第29冊,據清道光五年(1825)刊《河內縣志》卷20-21影印。
王士點,《禁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8冊。
——、商企翁編次,高榮盛點校,《秘書監志》,《元代史料叢刊》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王圻,《續文獻通考》,《續修四庫全書》第761-767冊,據明萬曆三十年(1602)松江府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王昶,《金石萃編》,《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4冊,據清嘉慶十年(1805)青浦王昶經訓堂刊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初版,1982再版。
王結,《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6冊。
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1-2冊,據元至治刊本明代修補本影印。
王禕,《王忠文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8冊,據明嘉靖元年(1522)張齊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王毅,《木訥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4冊,據浙江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蘇遇龍刻本影印。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石經組編,《房山石經題記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危素,《危太樸文續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據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影印。
同恕著,李夢生校勘,《榘庵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朱有燉撰,傅樂淑箋注,《元宮詞百章箋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余家謨等修,王嘉詵等纂,《銅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民國十五年(1926)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佚名,《大元官制雜記》,收入嚴一萍輯選,《原刻景印叢書菁華.彙編類.學術叢編》第9冊,據民國五年(1916)上海倉聖明智大學排印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大元氈罽工物記》,收入嚴一萍輯選,《原刻景印叢書菁華.彙編類.學術叢編》第9冊,據民國五年(1916)上海倉聖明智大學排印本影印。
——,〈元士庶題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04554。
——,《元代畫塑記》,收入嚴一萍輯選,《原刻景印叢書集成三編.學術叢編》,據民國五年(1916)上海倉聖明智大學排印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吳廷燮,《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排印本參稿本排印,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9臺1版。
吳善,〈元呂梁鎮慶真觀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01840。
吳當,《學言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7冊。
吳澄,《吳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3-4冊,據明成化二十年(1484)刊本影印。
孛朮魯翀,《菊潭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據《藕香零拾》本影印。
完顏納丹等纂集,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大川等著,《金代陵寢宗廟制度史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宋敏求,《長安志》,《宋元方志叢刊》據宋熙寧九年(1076)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鎮洋畢氏靈巖山館刻《經訓堂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濂等,《元史》,《百衲本二十四史》第48-51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北平圖書館及自藏明洪武刻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初版,1988臺6版。
——,《元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1版,1997第6刷。
——撰,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宋褧,《燕石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據清抄本影印。
——,《燕石集》,《四庫全書珍本.二集》第336-337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25冊前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印行,1998-2001;26冊後由南京鳳凰出版社印行,2004。
李翀,《日聞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328冊,據墨海金壺《守山閣叢書》本排印,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937。
李穀,《稼亭集》,收入杜宏剛等輯,《韓國文集中的蒙元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李鴻章等修,黃彭年等纂,《畿輔通志》,《續修四庫全書》第628-640冊,據一九三四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重印。
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1版,2004第2版。
李穡,《牧隱稿》,收入杜宏剛等輯,《韓國文集中的蒙元史料》。
杜佑,《通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
沈濤,《常山貞石志》,《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8冊,據道光二十二年(1842)序刊本影印。
汪輝祖撰,汪繼培補,《三史同名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3292-3295冊,據《史學叢書》本排印。
阮元編,《兩浙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4冊,據清道光四年(1824)山陰李澐廣東刊本影印。
和珅等撰,《大清一統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4-483冊。
周伯琦,《近光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
周家楣等修,張之洞、繆荃孫纂,《光緒順天府志》,《續修四庫全書》第683-686冊,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十五年(1889)重印本影印。
拉施特(Rashid al-Din Tabib)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第1版,1997北京第3刷。
武億,《授堂金石文字續跋》,《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5冊,據清道光癸卯(23年,1843)重刊授堂藏板本影印。
武樹善編,《陝西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2冊,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排印《續修陜西通志稿》卷135-166影印。
邵亨貞,《野處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5冊。
邵遠平,《元史類編》,《元明史料叢編》據掃葉山房刊本影印,臺北縣: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姚鼐著,劉季高標校,《惜抱軒詩文集》,《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姚燧,《牧菴集》,《四部叢刊.正編》第63冊,據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柯九思等著,陳高華點校,《遼金元宮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柯劭忞,《新元史》,據徐氏退耕堂刊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新元史考證》,附《新元史》後,據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排印本影印。
柳貫著,柳遵傑點校,《柳貫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洪金富點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胡助,《純白齋類稿》,收入嚴一萍輯選,《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95部,據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胡敬,《胡氏書畫考三種.南薰殿圖像考》,《續修四庫全書》第1082冊,據清嘉慶刻本影印。
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0-21冊,據光緒辛丑(27年,1901)刊本影印。
唐胄,《瓊臺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0-61冊,據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殘本重印,上海:上海書店,1982。
夏文彥,《圖繪寶鑒》,收入嚴一萍輯選,《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22部,據明崇禎毛晉校刊《津逮秘書》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孫承澤著,王劍英點校,《春明夢餘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孫星衍,《京畿金石考》,《石刻史料新編》第2輯第12冊,據《惜陰軒叢書》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徐元瑞撰,楊訥點校,《吏學指南》,《元代史料叢刊》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據民國25年(1936)前北平圖書館影印本重印,北京:中華書局,1957。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秦蕙田,《五禮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142冊。
納新,《河朔訪古記》,收入嚴一萍輯選,《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64部,據清咸豐伍崇曜校刊《粵雅堂叢書》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正編》第67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重印。
貢師泰撰,沈性編,《玩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5冊。
馬祖常,《石田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6冊。
——,《石田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4冊,據後至元五年(1339)揚州路儒學刻本影印。
——,《馬石田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6冊,據明刊黑口本影印。
——撰,李叔毅、傅瑛點校,《石田先生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馬堅譯,《古蘭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第1版,1985第2刷。
屠寄,《蒙兀兒史記》,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序補刊本影印,臺北:世界書局,1962。
張廷玉等,《明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1版,2003北京第7刷。
張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宋元方志叢刊》第6冊,據元至正四年(1344)修,清《四庫全書》本影印。
張翥,《蛻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5冊。
——撰,釋大杼輯,《張蛻庵詩集》,《四部叢刊.廣編》第43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刊本重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曹憲等修,周鳳翽纂,《光緒汾西縣志》,收入鳳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44冊,據光緒八年(1882)刊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清高宗御製,于敏中等編,《御製文集.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
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知不足齋叢書》第23集第182冊,據清嘉慶十年(1805)刊本影印,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
脫因修,俞希魯纂,《至順鎮江志》,《宋元方志叢刊》第3冊,據元至順三年(1332)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丹徒包氏刻本影印。
脫脫等,《遼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1版,2003北京第8刷。
莊肇奎、鄭成中等纂修,《樂陵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乾隆27年(1762)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許有壬,《至正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7冊,據清宣統三年(1911)聊城鄒氏石印藏鈔本影印。
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陳康祺著,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清代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陳得芝、邱樹森、何兆吉輯點,《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陳棨仁輯,《閩中金石略》,《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7冊,據民國十六年(1927)《菽莊叢書》本影印。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據民國20年間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清聚珍本重印,臺北:鼎文書局,1976。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第1版,2004北京第4刷。
嵇璜、曹仁虎等,《欽定續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6-631冊。
揭傒斯著,李夢生標校,《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程鉅夫,《程雪樓文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據清宣統二年(1910)陽湖陶氏涉園影刊洪武本影印,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
黃竹三、馮俊杰等編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北京:中華書局,2003。
黃溍著,王頲點校,《黃溍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奧屯壇【埴】,〈元雪巖和尚功行碑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04634。
楊瑀撰,余大鈞點校,《山居新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葉子奇,《草木子》,《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第1版,1997湖北第3刷。
葉秉敬等纂,《衢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明天啟二年(1622)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董濤纂,《曲陽金石錄》,《石刻史料新編》第3輯第24冊,據清光緒三十年(1904)刊《重修曲陽縣志》卷11-13影印。
虞集著,王頲點校,《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解縉等編,中華書局輯,《永樂大典》,據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線裝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6。
道森(Christopher Dawson)編,呂浦譯,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熊象階,《濬縣金石錄》,《石刻史料新編》第2輯第14冊,據清刊本影印。
熊夢祥著,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蒲道源,《閒居叢稿》,《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據舊抄本影印。
趙孟頫著,任道斌校點,《趙孟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1版,1992第2刷。
趙爾巽等,《清史稿》,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一清,《錢塘遺事》,據謝國楨藏嘉慶洞庭掃葉山房席氏校訂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本。
劉佶,《北巡私記》,《續修四庫全書》第424冊,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三年(1914)羅氏東山僑舍《雲窗叢刊》影印清咸豐九年(1859)莫友芝抄本影印。
劉炳,《春雨軒集》,收入史簡輯,魏元曠、胡思敬校勘,《鄱陽五家集》,《叢書集成.續編》第178冊,據《豫章叢書》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4。
劉崧,《槎翁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元年(1522)徐冠刻本影印,濟南:齊魯書社,1996。
劉敏中,《中庵先生劉文簡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據清抄本影印。
——,《中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6冊。
劉壎著,劉冠寰編輯,《水雲村泯稿》,清道光丁酉(17年,1837)愛餘堂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
樊彬,《畿輔待訪碑目》,《石刻史料新編》第2輯第20冊,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河北博物院印行本影印。
歐陽玄,《圭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0冊。
——,歐陽銘鏞編集,《圭齋集》,《四部叢刊.正編》第70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成化刊本重印。
盧琦,《圭峰先生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6冊,據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莊毓慶等刻本影印。
蕭□,《勤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6冊。
閻鳳梧主編,《全遼金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正編》第70冊,據上海涵芬樓借印罟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正統間戴統刊本重印。
謝庭桂纂,蘇乾續纂,《隆慶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8冊,據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重印。
鍾庚起纂修,《甘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薩都(拉)〔剌〕,《雁門集》,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羅振玉,《金石萃編未刻稿》,《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5冊,據民國七年(1918)上虞羅氏石印本影印。
蘇天爵,《國朝文類》,《四部叢刊.正編》第97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元至正杭州路西湖書院刊本重印。
——著,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釋大訢,《蒲室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冊。
——,《蒲室集》,收入荒木見悟、岡田武彥主編,《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第3冊,據九州大學文學部藏承應二年(1653)重刊本影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7冊,據元至正七年(1347)釋念常募刻本影印。
釋法洪,〈五臺山大萬聖佑國寺弘教大師碑〉,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拓本,編號GEN0188X。
——,〈元龍興寺重修大悲閣碑並碑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04059。
釋法禎,〈雲居寺藏經碑〉,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拓本,編號「北京3969」。
釋福佑,〈元白馬寺長明燈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拓本,編號12566。
釋德煇重編,釋大訢校正,《敕修百丈清規》,《明版嘉興大藏經》第9冊,據明萬曆間五臺等地刻《徑山藏》版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釋鎮澄撰,沈慧云等點校,李裕民審訂,《清涼山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
釋繼祖等編,《曇芳和尚語錄》,收入藏經學院編,《新編卍續藏經》第123冊,據藏經書院版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顧嗣立編,《元詩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權衡撰,任崇岳箋證,《庚申外史箋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二、近人論著
大藪正哉(Ooyabu Masaya)
1971 〈元の大禧宗禋院について〉,收入氏著,《元代の法制と宗教》,東京:秀英出版,1983,頁127-142。原載《社會文化史學》,第7號。
小川裕充(Ogawa Hiromitsu)
2000 〈北宋時代の神御殿と宋太祖、仁宗坐像について:その東アジア世界的普遍性〉,《國華》,第1255號,頁17-29。
山內弘一(Yamauchi Kōichi)
1985 〈北宋時代の神御殿と景靈宮〉,《東方學》,第70輯,頁46-60。
中村淳(Nakamura Jun)
1993 〈元代法旨に見える歷代帝師の居所:大都の花園大寺と大護國仁王寺〉,《待兼山論叢(史學篇)》,第27號,頁57-82。
1994 〈モンゴル時代の「道佛論争」の實像:クビライの中國支配への道〉,《東洋學報》,第75卷第3.4號,頁33-63。中譯文見陳一鳴譯,〈蒙古時代“道佛争論”的真像:忽必烈統治中國之道〉,《蒙古學信息》,1996年第2期與第3期,頁1-7和頁5-9、49。
1999 〈元代大都の敕建寺院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第58卷第1號,頁63-83。中譯文見寶力格(Bulaγ)譯,〈元大都敕建寺院概述〉,《蒙古學信息》,2003年第1期,頁25-35。
丹羽友三郎(Niwa Tomosaburo)
1971 〈元朝の諸監についての一研究〉,原文載《法制史研究:法制史學會學報》,第20輯。余大鈞中譯,題〈關於元朝諸監的一些研究〉,收入《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頁691-721。
尤德艷
2003 〈《靜齋至正直記》及作者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頁47-50。
方曉風
2002 〈圓明園宗教建築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1期(總第99期),頁39-49。
片山共夫(Katayama Tomoo)
1986 〈元朝必闍赤雜考〉,《モンゴル研究》,第17號。哈剌古納中譯,同題,《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90年第2期,頁1-5、39。
牛達生
2006 〈西夏陵沒有「聖容寺」〉,《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頁89-91。
王永會
2001 〈《百丈清規》及其歷史與現實意義〉,《中華文化論壇》,2001年第1期,頁107-111。
王明蓀
1988 〈元史中所載之蒙古舊俗〉,原載中國文化大學蒙藏學術研究中心編,《中華民國蒙藏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後收入氏著,《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縣:槐下書肆/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頁289-320。
王堯
1981 〈山東長清大靈巖寺大元國師法旨碑考釋〉,《文物》,1981年第11期,頁45-50。
1993 〈山東長清大靈巖寺大元國師法旨碑考譯【釋】補證〉,收入中央民族學院藏學研究所編,《藏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頁243-269。
王勤金
1986 〈元〈江淮營田提舉司錢糧碑〉〉,《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頁127-130;另見《考古》,1987年第7期(總238期),頁622-628。
王慎榮等主編
1991 《元史探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王德毅等編
1982 《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頲
2005 〈五臺山與元代的佛教崇奉〉,收入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10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頁351-362。
王獻軍
2004 〈元文宗圖帖睦爾出居海南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頁78-82。
王耀庭
2005 〈蒙元王朝帝后圖像〉,《故宮文物月刊》,第22卷第10期,頁58-71。
王艷雲
2008 〈金代御容及奉安制度〉,《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5期(總第139期),頁79-88。
古正美
1993 《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2003 《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出版。
札奇斯欽
1971 〈說元代的宣政院〉(一作〈說元史中的「宣政院」〉),原載《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期,後收入氏著,《蒙古史論叢》上冊,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頁633-665。
1978 《蒙古與西藏歷史關係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987 《蒙古文化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初版,1992二刷。
甘懷真
2004 〈西漢郊祀禮的成立〉,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35-81。
白壽彝主編
1985 《回族人物志.元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石田幹之助(Ishida Mikinosuke)
1941 〈元代の工藝家ネバールの王族阿尼哥の傳に就いて〉,《蒙古學報》,第2期,頁244-260。
石田肇(Ishida Hajime)
1982 〈御容の交換より見た宋遼関係の一齣〉,《東洋史論》,第4期,頁24-32。
任崇岳
1984 〈論元末政治家脫脫〉,《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頁44-47、58。
吉野正史(Yoshino Masafumi)
2008 《元代東北政治:以權力關係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謙之
1993 《中國景教:中國古代基督教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何啟龍
2006 〈質疑元代佛教能提供的「政治合法性」〉,「元代佛教與少林寺國際學術研討會」,登封縣:少林寺、中國元史研究會、暨南大學文學院,2006年10月11-13日。
2007 《蒙元可汗的合法性:王權與神權》,南京:南京大學。
伯希和(P. Pelliot),馮承鈞譯
1932 〈莎兒合黑塔泥〉,原文見《通報》第29卷,譯文見《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第1卷第4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頁1-16。
余輝
2000 〈元代宮廷繪畫研究〉,收入氏著,《畫史解疑》,臺北:東大圖書公司,頁269-335。
吳正科
1996 〈張掖大佛寺歷史沿革綴述〉,《絲綢之路》,1996年第3期,頁49-51。
2004 《大佛寺史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李治安
2003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忽必烈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涵、楊果
1989 〈元樞密院制度述略〉,收入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研究》第3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頁43-64。
沈衛榮
2006 〈再論《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4分,頁697-727。
汪聖鐸
1990 〈宋朝禮與佛教〉,原載《學術月刊》,1990年第5期,後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頁19-34。
1991 〈宋朝禮與道教〉,原載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後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生活研究》,頁35-49。
2000 〈宋代西南二京的帝后神御殿〉,收入張其凡、陸勇強主編,《宋代歷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22-333。
2003 〈宋代寓於寺院的帝后神御〉,收入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5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頁241-264。
邢義田
1995 〈奉天承運:皇帝制度〉,收入鄭欽仁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39-87。
周良霄
1980 〈李璮之亂與元初政治〉,原載《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4輯,後收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編,《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頁115-128。
尚剛
2004 〈蒙元御容〉,《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頁31-59。
林悟殊
2000 〈西安景教碑研究述評〉,原載《中國學術》,2000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唐代景教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3-26。
邱樹森
1991 《妥懽貼睦爾傳》,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2 《元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姜一涵
1981 《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姜東成
2006 〈元大都敕建佛寺分佈特點及建築模式初探〉,「元代佛教與少林寺國際學術研討會」,登封縣:少林寺、中國元史研究會、暨南大學文學院,2006年10月11-13日。
2007 《元大都城市形態與建築群基址規模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論文。
姚景安
1982 《元史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洪金富
1975 〈元代監察制度的特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2號,頁219-276。
2001 〈「受任使,服官政」:從《元史》的一個句讀談到忽必烈的掌印官董文忠〉,收入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8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頁142-150。
2003 〈元朝怯薛輪值史料攷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2分,頁325-388。
2008a 〈元《析津志.原廟.行香》篇疏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第1分,頁1-40。
2008b 〈元代文獻攷釋與歷史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九十七年度第十三次學術講論會,2008年6月23日。
2008c 〈唐妃娘娘阿吉剌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第1分,頁41-62。
洪麗珠
2001 《元代晚期朝廷的政爭:權力爭奪或意識型態衝突》,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其德
1990a 〈十二三世紀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原載《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8期。後收入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第11冊,林富士主編,《禮俗與宗教》(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285-328。
1990b 《蒙古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修曉波
1997 〈《元史》土土哈、不忽木列傳訂誤〉,《文獻》,1997年第4期,頁170-171。
1998 〈《元史》安童、乃蠻台、朵兒只、朵爾直班列傳訂誤〉,《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3期,頁35-38。
孫克寬
1956 〈元初李璮事變的分析〉,原載《大陸雜誌》,第13卷第8期,後收入氏著,《蒙古漢軍與漢文化研究》,臺北:文星書店,1958,頁44-65。
師瓊佩
2001 《《朱子家禮》對家的理解:以祠堂為探討中心》,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蘋芳
1986 〈元大都也里可溫十字寺考〉,收入氏著,《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5,頁459-467。原載《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耿昇
1999 〈外國學者對於西安府大秦景教碑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頁56-64。
馬明達
2006 〈元代帝后肖像畫研究〉,收入紀宗安、湯開建主編,《暨南史學》第4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197-215。
高榮盛
2000 〈元代祭禮三題〉,《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頁73-82。
宿白
1963 〈元大都〈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校注〉,原刊於《考古》,1963年第1期,頁34-47、50;後收入氏著,《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322-337。
康樂
2007 〈天子與轉輪王:中國中古「王權觀」演變的一些個案〉,「『中國史新論.宗教篇與性別篇』聯合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5月1-3日。
張文昌
2006 《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帆
1997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金元六部及相關問題〉,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423-461。
張岱玉
2004 《元朝幾家封王駙馬考釋》,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慶
1993 〈契丹遼帝的造像與祭祖〉,《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年第3期(總第34期),頁85-89。
張雲
1998 《元代吐蕃地方行政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興唐
1972 〈元代官制的研究〉,《人文學報》,第2期,頁1-30(總頁243-272)。
梁方仲
1980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元代的土地制度〉,收入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補編》,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頁11-30。
符拉基米爾佐夫(Б. Я. Владимирцов)著,劉榮焌譯
1934 《蒙古社會制度史》,據蘇聯科學院出版社1934年版翻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船田善之(Funada Yoshiyuki)
2003 〈色目人與元代制度、社會:重新探討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劃分的位置〉,《蒙古學信息》,2003年第2期,頁7-16。
許凡(王敬松)
1983 〈元代的首領官〉,《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頁73-81。
1987 《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
野口善敬(Noguchi Yoshitaka)
2003 〈元代文宗朝における仏教興隆〉,原載《香椎潟》,第49號,《疋田啟佑教授退職記念特集》。後收入氏著,《元代禪宗史研究》(京都:禪文化研究所,2005),頁284-316。
陳高華
1981 〈元代佛教與元代社會〉,原載《中國古代史論叢》1981年第1輯,後收入氏著,《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362-384。
1982 《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6 〈略論楊璉真加和楊暗普父子〉,原載《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元史研究論稿》,頁385-400。
1988 〈元代的哈剌魯人〉,原載《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頁288-303。
1992 〈元代大都的皇家佛寺〉,《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頁2-6。
陳高華、史衛民
1988 《元上都》,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 《元代》,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陳得芝主編
1997 《中古時代.元時期》,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八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學霖
1989 〈王文統“謀反”事件與元初政局〉,收入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臺北:中央研究院,頁1129-1159。
陸峻嶺、何高濟
1982 〈元代的阿速、欽察、康里人〉,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文史》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17-129。
傅海波(Herbert Frank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史衛民等中譯
1994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據劍橋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譯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第1版,2006第2刷。
彭向前
2005 〈西夏聖容寺初探〉,《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頁100-102。
2007 〈再論西夏陵區北端建築遺址的性質〉,《寧夏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第28卷第1期,頁115-118。
森田憲司(Morita Kenji)
2001 〈元朝における代祀について〉,《東方宗教》,第98號,頁17-32。
渡邊健哉(Watanabe Kenya)
2002 〈元朝の大都留守司について〉,《文化》,第66卷第1、2號,頁34-53。
黃春和
2002 《白塔寺》,北京:華文出版社。
黃時鑒
1993 〈元朝廟制的二元性特徵〉,收入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1-135。
黃敏枝
1989 《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楊志玖
1983 〈元代的幾個答失蠻〉,原載《內蒙古社會科學》,1983年第4期,後收入氏著,《元史三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頁211-225。
楊寬
1993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樹藩
1978 《元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道上峰史(Michiue Takafumi)
2003 〈元朝翰林國史院考〉,收入明代史研究會編,《明代史研究會創立三十五年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頁419-456。
雷海宗
1984 〈中國的元首〉,收入氏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臺北:里仁書局,頁83-106。
雷聞
2003 〈論唐代皇帝的圖像與祭祀〉,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61-282。
蒙思明
2006 《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光義
1966 〈記蒙古莊聖皇后莎兒合黑塔泥事〉,《出版月刊》,第2卷第1期,頁57-59。
劉迎勝
1993 〈床兀兒及其家族的活動〉,《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頁81-86。
劉長東
2005 〈宋代神御殿考〉,收入氏著,《宋代佛教政策論稿》附錄一,成都:巴蜀書社,頁381-390。
劉曉
1998 〈元朝斷事官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第4期,頁56-63。
2006 《元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元代怯薛輪值新論〉,《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總第172期),頁191-204。
劉靜貞
1984 〈蒙古帝國汗位帝系移轉過程中的三位女性——脫列哥那、莎兒合黑塔泥與海迷失〉,《史原》,第13期,頁103-125。
箭內亙(Yanai Wataru)
1916 〈元代社會の三階級〉,收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編,《滿鮮地理歷史研究報告》第三卷,東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後收入氏著,《蒙古史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30,頁263-360。陳捷、陳清泉中譯本,題《元代蒙漢色目待遇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蔣武雄
2002 〈宋遼外交互贈帝像始末〉,《空大人文學報》,第11期,頁129-139。
蕭啟慶
1973 〈元代宿衛制度〉,原載《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第4期,後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頁59-112。
1983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原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9期,後收入氏著,《元代史新探》,頁141-230。
1987 〈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原載《漢學研究》,第5卷第1期,後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9,頁155-202。
1992 〈元代幾個漢軍世家的仕宦與婚姻:元代統治菁英研究之二〉,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後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4初版,2006三刷,頁265-348。
1994 〈元代蒙古人的漢學〉,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頁95-216。
1995 〈內北國而外中國:元朝的族群政策與族群關係〉,原載《歷史月刊》,第94期,後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論》,頁43-60。
1998 〈蒙元時代高昌偰氏的仕宦與漢化〉,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後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論》,頁243-298。
龍霄飛
2004 《北京皇宮御苑的佛寺與佛堂》,北京:華文出版社。
謝重光、白文固
1990 《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黨寶海
1998 〈《析津志》佚文的新發現〉,《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頁114-117。
2001 〈元《析津志》佚文新輯:兼論《析津志輯佚》之誤〉,《北京文博》,2001年第4期,頁77-80。
櫻井智美(Sakurai Satomi)
2000 〈元代集賢院の成立〉,《史林》,第83卷第3號,頁115-143。
顧誠
1997 〈《至正直記》的作者為孔克齊〉,收入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6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27-231。
Cleaves, Francis Woodman(柯立夫)
1957 “The“Fifteen‘Palace Poems’”by K’o Chiu-ssup,”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0, No. 3/4, pp. 391-479.
Dardess John W.(竇德士)
1973 Conquerors and Confucians: Aspects of Political Change in Late Yüa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brey, Patricia(伊佩霞)
1997 “Portrait Sculptures in Imperial Ancestral Rites in Song China,” T'oung Pao, vol. 83, pp.42-92.
1999 “The Ritual Context of Sung Imperial Portraiture,” in Cary Y. Liu and Dora C. Y. Ching ed., Arts of the Sung and Yüan: Ritual, Ethnicity, and Style in Painting. Princeton, New Jersey: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pp. 68-93.
Franke, Herbert(傅海波)
1981 “Tibetans in Yüan China,” in John D. Langlois, Jr. eds.,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96-328. 黎平中譯,題〈元朝統治下的西藏人〉,收入王堯等主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第二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頁175-207(原註47-90缺譯)。
Hsiao, Ch’i-ch’ing(蕭啟慶)
1978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ing, Anning(景安寧)
1994 “The portraits of Khubilai Khan and Chabi by Anige(1245-1306), a Nepali artist at the Yuan court,” Artibus Asiae, vol. 54, pp. 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