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俊琳
CHU CHUN LIN
論文名稱: 數位學習中回饋機制對六年級學童學習熱傳播概念的成效與動機之影響
The effect of feedback mechanism in e-learning on sixth-grade students’ learning the concepts of “heat transmission”
指導教授: 巫俊明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回饋機制數位學習熱傳播
外文關鍵詞: feedback mechanism, E-learning, heat transmiss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數位學習中回饋機制對六年級學童學習熱傳播概念的成效與動機之影響。研究中的回饋機制包括個別化學習省思、討論區小組合作學習和補救教學等三種回饋方式。採準實驗研究前後測設計。三個班學童(N=98)分別接受一般教學、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與有回饋機制數位學習等三種不同教學方式。研究工具包括:熱傳播概念二階段診斷測驗、學生科學動機量表和數位學習感受問卷。結果顯示,對本研究的六年級學童而言,不管是以一般教學、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或有回饋機制數位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其熱傳播概念都會有顯著的成長,但有回饋機制數位學習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與一般教學,而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的學習成效也顯著優於一般教學。在學習動機方面,一般教學並無法顯著提昇學童學習熱傳播概念的動機,而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不僅無法顯著提昇,甚至有可能降低學童的學習動機,但有回饋機制數位學習則可以顯著提昇學童的學習動機。至於提昇學童學習熱傳播概念的動機之成效,一般教學與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一般教學與有回饋機制數位學習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但有回饋機制數位學習之成效明顯高於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至於數位學習的感受,在本研究所設計的「熱的傳播」數位課程中,接受有回饋機制數位學習的學生對於數位學習之感受,明顯優於接受無回饋機制數位學習的學生,顯示回饋機制確實會影響學生對於數位學習的感受,尤其是在同儕互動和師生互動上特別明顯。本研究限於時間與人力,僅探討數位學習中監控與回饋機制對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由於數位系統可以紀錄學生學習的完整歷程,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更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討學童概念改變的軌跡與歷程。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feedback mechanisms in e-learning on sixth graders’ learning of “heat transmission” and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The feedback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include individual learning introspectio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discussion board and the remedial tutoring. This research adopts a quasi-experimental pre-and-post design. Students of three different classes (N=98) were separately taught with gene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e-learning with non-feedback mechanism and e-learning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The instrumentls used include Two-tier Diagnostic Test on the Concepts of Heat Transmission,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and My E-learning Class“Nature and Life Technolog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xth graders in this study all have improving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cepts of heat transmission, no matter they were taught with gene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e-learning with non-feedback mechanism or e-learning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But the learning effect of e-learning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e-learning with non-feedback mechanism and gene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of e-learning with non-feedback mechanism also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ene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As for the motivation, the gene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is study can not raise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And the e-learning with non-feedback mechanism can not eve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but lowers down the motivation instead. On the contrary, the e-learning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As regards the effect on enhancing the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the results infer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e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e-learning with non-feedback mechanism,or between gene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e-learning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nevertheless, the effect of e-learning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ne with none. As to the feeling about e-leaning, students taught with feedback mechanism enjoy much more than the ones who are not with. It tells that the feedback mechanism does influence how students feel about e-leaning, especially and obviously on peers interaction and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s well. Due to the limit of time and efforts cost, this research could merely talk about how the feedback mechanism influences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while monitoring their learning tracks. Owing to the function of e-learning which keeps adequate record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still more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students’ leaning tracks and conceptual changes are achievable in the future.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位學習 7 第二節 回饋 17 第三節 溫度與熱的思迷概念和相關研究 23 第四節 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 28 第五節 學習動機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學校背景 4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8 第四節 數位學習內容與網站 50 第五節 教學設計 64 第六節 研究工具 87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94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7 第一節 學童以三種教學方式學習熱傳播概念的成效差異 97 第二節 學童以三種教學方式學習熱傳播概念的動機差異 104 第三節 學童對於有無回饋二種不同數位學習的感受差異 11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2 文獻參考 125 中文部分 125 西文部分 131 附 錄 135 附件一:一般教學熱的傳播教學活動設計 135 附件二:無回饋機制的數位學習熱的傳播教學活動設計 147 附件三:有回饋機制的數位學習熱的傳播教學活動設計 159 附錄四:熱的傳播概念二階段診斷測驗 176

    中文部分
    王錦如(2001)。國小學童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運用動態評量模式。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德裕(2005)。以概念學習為基礎之數位學習活動設計對國小校園植物單元學習
    成效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石原青(2003)。小六至國三學生熱與溫度之學生概念之認知類型、層次、頻率分
    佈與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江明宏 (2006)。應用數位化學習模式在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之研究-以樹
    林市日光國小酒甕日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倖君(2006)。不同類型的科學故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習、科學本質觀
    及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坤璋(2000)。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梓煊(2006)。利用派翠網路建立學習診斷模型以進行學習回饋。中原大學資訊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9,59-78。
    巫俊明(2005)。自然與生科技領域「溫度與熱量」概念在智慧型多媒體內容管理
    系統之應用-概念內容。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92-2524-S-134-007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 之教
    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味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李春雄(2003)。數位教材研習會。高雄:高雄市私立復華中學。
    126
    李飛龍 (2006)。2000-2006年台灣地區有關數位學習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進寶(2001)。e-learning全球發展趨勢。e世紀新科技網路教學研討會,台北:
    淡江大學。
    李嘉雄(2003)。基於群體構念結構之群體合作學習系統。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余新恆(200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探討-以自然領域實驗
    課程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
    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
    易國榮(2004)。網路化雙重情境學習模式對國小學生的真菌概念改變之研究。國
    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曉雯(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14,953-986。
    林岑(2004)。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政德(2005)。電腦網路環境中實施合作學習對小六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
    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鴻杰(2007)。數位學習環境中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虎尾科技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邱玉菁(2004)。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果的再思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4),
    561-581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與省思。科學教育學刊,8(1),1-34。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設群理念與探討。台北:師
    大書苑。
    胡金枝(1994)。國小資優生的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與其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
    127
    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徐加玲、張雅芳(2006)。中小學教師數位學習關切階層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
    77,21-38。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高啟洲、唐璽惠、詹明惠(2005)。互動式數位學習系統之設計。南大學報,39(1),
    111-132。
    國科會(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網址:
    http://elnpweb.ncu.edu.tw/a/a2.htm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陳明(2007)。目標設定與回饋對網路使用者任務執行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
    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美玉(1999)。國小學童自然科概念改變教學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8-2511-S-134-005),未出版。
    張蕊苓(1997)。影響教室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國際人文年刊,7,143-165。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梁榮富(2008)。不同自我監控輔助機制對國小學童網路閱讀行為與學習成效的影
    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郭淑禎(2003)。從建構取向教學的教室環境營造提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萬福(2004)。以概念學習為基礎之數位學習活動設計以國小「家電與用電安全」
    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慧中(2009)。情境模擬教材之回饋機制對學習成效影響研究—以兒科急性腸胃
    炎護理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
    128
    陳年興、曾建翰(1997)。「全球資訊網上WebTitle之製作」,遠距教育,2,12-21。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博碩文化公司。
    陳宏漳(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業成就與科學創造力之
    關係。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沛瑩(2004)。以POE 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
    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成(2008)。探討動畫與類比教學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粒子概念學習之影
    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俊文(2004)。形成性評量對國中生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學習課程情意學
    習之影響--以「發現生命的驚奇」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俊彬、張博勛、宋美盈(2005)。數位學習對國家競爭力之影響。2009年4月26
    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eLearningCenter/
    陳冠華(2001)。數位學習的定義。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
    陳家亮(2006)。線上雙階層診斷及補救學習系統之發展及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教學應用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陳淑珍(2004)。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進行水的三態
    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欽峰(2004)。Scorm-Based 適性化網路學習管理平台之設計。國立臺中師範學
    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裕方(2004)。以5E建構式學習環教學探究國小學童「生鏽」概念欸改變之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澄和譯(2000)。思科的十大秘訣。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蕙菁(2002)。以概念圖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溫度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康軒編輯群(2009)。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手冊(第九冊)。台北:康軒出
    版社。
    曹蔚恆(2007)。動機引導策略對科學數位遊戲學習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研
    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
    129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玉慧(2003)。國小三年級學童數位學習行為及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山城國
    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曾淑真(2006)。「溫度與熱」數位學習內容的發展與其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生概念
    改變之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新竹。
    程文香(2002)。中小學學生的熱迷思概念與科學史發展比較之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彭琇瑜(2007)。數位化雙重情境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動機與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原
    子分子概念學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黃先明(2004)。以學習環之教學策略探討國中學生溫度與熱相關概念的學習成
    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台珠、熊召弟、王美芬、佘曉清、靳知勤、段曉林、熊同鑫等譯(2002)。促進
    理解之科學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憲政(2008)。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生物的繁殖」單元學
    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楊依婷(2008)。探究虛擬實境數位學習環境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影響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資策會(2009)。2009 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14
    趙玲瑛(2009)。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花秀(2004)。以歷史對話幫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的概念。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自然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伊真(2008)。結合KIE與5E學習環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水中
    生物」單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130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耀明(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歐陽志文(2005)。整合學習環之自然科數位教材與學習風格對國小學生之科學態
    度與概念改變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南。
    蔡執仲、段曉林、靳知勤(2007)。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影
    響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2),119-144。
    蔡維謙(2006)。運用問題與不同回饋機制於數位教材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顯銘(2005)。電腦化測驗中回饋訊息對受試者作答反應之影響。亞洲大學資訊
    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魯武康(2007)。類比教學在網路動畫之應用--以高中化學平衡為例。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升慧(2006)。以數位學習輔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概念的成效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怡君(2008)。結合概念圖模式於線上知識診斷與補救教學系統之研究-以Java
    程式設計課程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秀月(1995)。師院學生熱與溫度概念的另有架構。台南師院學報,28,479-507。
    謝秀月、郭重吉(1991)。小學、師院學生熱與溫度概念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
    2,227-247。
    謝惠雅(2006)。文字編排方式與線上測驗回饋方式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網路虛擬環
    境學習成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鍾溫和(2009)。數位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熱的傳播」概念改變之影響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鍾樹椽(1993)。互動性在電腦輔助學習設計上之必要性。教學科技與媒體,12,
    15-20。
    簡萍郎(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
    131
    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西文部分
    Anderson,J.R., & Kosslyn, S.(1984).Tutorials in learning and memory.San
    Francisco:W.H.Freema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y Review, 84(2), 191-215.
    Black, P., & Wiliam, D. (1988).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 Policy & Practice, 5(1), 7-74.
    Broph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on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45, pp.40-48.
    Bryant, K., Campbell, J., & Kerr, D. (2003). 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 1(2003) 41-50.
    Cohen,V.B.(1985).A reexameination of feedback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ducational
    Technology,25(1),33-37.
    Doris,R. & James,D.(1992).Effect of learner control over feedback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Report NO.IR 015 735).
    Eccles, J.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San Francisco: Freeman.
    Glynn,S.M(1991). Explaining science concept:A teaching with analogies mode1.In
    S.Glynn, R. Yeany&B.Britton(Eds.).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
    (pp.219-240).Hillsdale, n. J.:Er1baum
    Harrison, A. G., Grayson, D. J. & Treagust, D. F. (1999). Investigating a grade 11
    student’s evolving conceptions of heat and temperatu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6(1), 55-87.
    Hattie, J., & Timperley, H. (2007). 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 81-112.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D., & Smaldino, S.E.(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E). NJ: Person Education
    Hiltz, S. R.(1994).The Virtual Classroom:Learning Without Limits via Computer
    Networks. Norwood, NJ:Ablex.
    132
    Hsiao-Lin Tuan, Chi-Chin Chin, & Shieh, Shyang-Horng Shieh(2005).The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7(6), 639-654.
    Jones, G. (1990). Cognitive conflict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9598)
    Khan, B. H. (1997). Web-based instruction(WBI):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B. H.
    Khan(Ed).Webases instruction .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5-18.
    Kulhavy, R. W., & Stock, W. (1989). Feedback in written instruction: The place of
    response certitud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 279–308.
    Magnusson, S. J., Templin, M. & Boyle, R. A. (1997). Dynamic science assessment: A
    new approach for investigating conceptu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 6(1), 91-142.
    Miller, B.(2000) Comparison of Large-Class Instruction Versus Online Instruction:
    Age does make a difference.TCC 2000 Online Conference, 2000 Kapi olani
    Commun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Hawai Honolulu.
    Pintrich,P.R.(1989).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In C.Ames, & M.Maehr(Eds.),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Motiva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pp.117-160)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1996).Motivation in education. New Jersey: Prentive
    Hall.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O.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 211-227.
    Ponzurick, T. G., France, R. F., & Logar, C. M. (2000). Delivering graduate marketing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face-to-face versus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oin, 223,180-187.
    Roper,A.L.(1977).Feedback i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Programm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14(1),43-49.
    Rosenberg,M.J.(2001).E-Learning:Strages for delivern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New York:McGraw-Hill.
    Schimmel, B. J. (1983). Providing meaningful feedback in courseware. In D. Jonassen
    (Ed.),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courseware (pp. 183-19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She, H.C. (2003). DSLM I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Conceptual Change Involving
    Thermal Expansion.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1(1),
    43-54.
    133
    Shute,V.J.(2007).Focus on Formative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8(1),181-189.
    Slavin, R. E. (199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wan, M. B. (1983). Teaching decimal place valu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lict
    and positively-only approaches.Research Report No. 31,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Sheel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Education
    Tim,L.W.,Consuelo,W.,James,G.Jason,L.F.,Christine,W.,&
    Alaina,K.(2000).E-learning:A review of literature.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NCSA),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n.
    Treagust, D. F. & Haslam, F. (1986). Evaluating Secondary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Plants Using a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9th, San Francisco, CA).
    Tuan, H. L., Chin, C. C., & Shieh, S. H. (2005).The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7(6), 639-654.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1(1), 32-25.
    Wiksten, D. L., Patterson, P., Antonio, K., Cruz, D. D. L., & Buxton, B. P.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 versus traditional lecture in
    athletic train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Athnic Training, 333, 238-243.
    White, R. T. & Gunstone, R. F. (1992). Probing understanding.44-64. London: Falmer
    Press.
    Yang, Y. C., & Chin, W. K. (1997). Motivational Analyses on the Effects of Type of
    Instructional Control on Learning from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5(1), 25-35.
    Zhang, D., & Zhou, L.(2003). E-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6(4) 1-1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