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華玲 Zhou, Hua-Ling |
---|---|
論文名稱: |
一所特偏國中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小島國中為例 The Study on Developing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in a Special Remote School─A Case of Xiaodao Junior High Schoo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Yen, Kuo-Liang |
口試委員: |
王為國
Wang, Wei-Guo 林孟君 Lin, Meng Ch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校訂課程 、彈性學習課程 、十二年國教 、108課綱 |
外文關鍵詞: |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alternative curriculum, 12-year basic education,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一所特殊偏遠地區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校訂課程發展背景與運作情形、課程發展遭遇困境與因應作為,及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小島國中校長與教師,結合文件與省思札記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依據研究發現,茲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課程發展背景脈絡:課程始於親師生與學區特性困境因應。
二、規劃理念源於集體思考,共同樹立學生圖象,側重當地資源為教材。
三、校訂課程運作整合九年一貫課程基礎,其中三節維持跨年級「多元選修」,另開設「班級輔導」及跨領域環境議題的「國際教育」。
四、善用資源活化教學,搭配計畫,充實經費支持課程發展。
五、開設校訂課程教師需具備多種能力,包含創造力、廣泛閱讀等。
六、校訂課程發展中遭遇的困境與當前因應之道:
(一)尚有疑慮的課程方向,以內外部課程評鑑滾動修正
(二)難以承接的課程效益,以穩定師資鞏固教學品質
(三)難度高的跨領域課程,以教師社群與行政計畫挹注資源
(四)學生低落的學習動機,以教師專業發展持續努力提升
七、仍待解決的疑問需要時間磨合與確認,如學生學習成效難有標準化評量、校訂課程與基本學力提升之關聯性短時間難釐清。
八、校訂課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除改變教學型態,更帶給教師備課新視野,師生正向回饋循環,帶動情感連結與部定課程的學習。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小島國中、類似規模之學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developing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in a special remote school,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and operation of the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tions, and the impact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The research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interview, and the notes of reflection. After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iculum begins with the plight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 school district's characteristics.
2. The curriculum rationale originated from co-creational perspective, and focusing on local resources as teaching materials.
3. The operation of the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integrates the foundation of grade 1-9 curriculum.
4. Xiaodao junior high school makes good use of resources to activate teaching, enrich funds to suppor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5. Teachers who offer school-decided courses need to have a variety of abilities, including creativity and extensive reading.
6.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promotes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including changing the teaching style, a new vision of lesson study, and better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ing school-decided curriculum were submitted 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Xiaodao junior high school, other school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壹、中文部分
丁思與(2017)。美感與素養交織而成的校訂課程。校務經營個案研究實務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
天下雜誌(2018)。未來Family 教育特刊:解讀12年國教新課綱。臺灣: 遠見天下。
方朝郁(2018)。自造者教育在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4,69-84。
方德隆(201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實施現況相關研究之後設分析。課程研究,5(2),63-108。
何雅芬、張素貞主編(2018)。總綱種子講師實地宣講問題解析Q&A(第四輯)。台北市: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13-133。臺北市: 東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吳俊憲、黃政傑(2010)。中小學課程政策改革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的回顧與前瞻。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中市:靜宜大學。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典。臺北市: 五南圖書。
李映昕(2016)。為什麼學生越來越少,教育經費卻越來越高?。取自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418
李進士、孫妙慧、王鴻原(2018)。福山國小:三鐵共學轉運站、創客樂活任我行。載於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53-59。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李宏毅(2017)。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的經營-以大忠國小硬筆書法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呂慧芬(2019)。應用鄉土教學提升國小學生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新莊地方學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2018)。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周仁尹、葉欣仁、吳怡青、謝坤達(2018)。桃子腳國中小:人文關懷‧科學能力‧藝術涵養‧健康生活。載於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11-20。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4-17。
林志慎(2017)。108課綱「校訂課程」發展新路徑─以競爭型計畫申請為導向。台灣教育,708,38-40。
林茂成、梁家銘、魏子超、張蔚雯(2018)。光武國中:科技‧人文‧創新‧卓越。載於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21-30。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秀勤、鄭雅丰、顏寶月(2019)。論彈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經驗創造價值,思維影響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5-8。
林哲儀(2019)。STEAM應用於原住民大亞國中三年級彈性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妙娟(2019)。一所偏鄉學校校訂課程之實踐分享。國教新知,66(1),79-89。
洪詠善、范信賢(主編)(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范信賢(2018)。新課綱的學校本位課程規劃。取自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 http://newsletter.edu.tw/2018/01/10/%e4%b8%bb%e9%a1%8c%e5%bc%95%e8%a8%80%ef%bc%9a%e3%80%8c%e6%96%b0%e8%aa%b2%e7%b6%b1%e7%9a%84%e5%ad%b8%e6%a0%a1%e6%9c%ac%e4%bd%8d%e8%aa%b2%e7%a8%8b%e8%a6%8f%e5%8a%83%e3%80%8d-2/
小島國中(2019)108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校課程計畫http://www.lyjh.km.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792#A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小組全體代表委員第 2 次會議紀錄。台北市:作者。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39,c1183-1.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小組全體代表委員第 3 次會議紀錄。台北市:作者。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40,c1183-1.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小組全體代表委員第 7 次會議紀錄。台北市:作者。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5644,c1183-1.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會暨總綱研修小組全體代表聯席會議紀錄。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393,c1183-1.php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0)。電信普及服務管理辦法。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97_sid17/%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教育部(2017a)。取自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313
教育部(2017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宣講(2017年版)(國民中小學階段公播版—完整篇)【簡報】。
教育部(2017c)。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跨領域或跨科目協同教學參考原則。
教育部(2018)。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
教育部(2019a)。106~108學年度各區前導學校名單。取自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72&mid=9297
教育部(2019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宣講(2019年版)(國民中小學階段公播版—完整篇)【簡報】。
莊明貞、方廷彰、彭麗琦、潘志煌、劉淑芬(2017年10月 20日)。學校本位課程規劃與實施。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踐策略、教師增能課程設計及主題進階回流計畫【簡報】。
陳玉明、曾元科、劉意凡、林素葉、邵治家、詹如晴、錢宏偉、賴宜玟、崔宏伊(2018)。宜昌國中:陪伴每一個孩子成長。載於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2-10。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思玎、廖妙柔、呂秉修、林柏妤、陳梅香、楊政基(2018)。龍山國小:自主學習‧拓展經驗‧轉化知識為行動。載於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31-43。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偉仁(2017)。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轉化的多重學校個案:以活動理論為視鏡(福氣國中案例)。載於鄭章華主編,改變:十二年國教課綱在國中研究協作與實踐(頁34-38)。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政傑、方德隆、單文經、陸偉明與蔡清田(2005)。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各領域節數調整之研究成果報告書。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01-204。
楊智穎(2017)。後九年一貫課程時期學校課程發展的變與不變:文化歷史觀點的省思。課程研究,9,21-36.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脈動,7,3-19。
鄭章華主編(2017)。揚帆啟航:開創國中課程轉化的新風貌。載於尋找支點、啟動改變:十二年國教課綱在國中研究協作與實踐,1-1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鄭鴻哲(2017)。以解說為主的環境服務學習課程對提昇國中生科學素養之研究--一個十二年國教彈性學習課程的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劉欣宜、林佳慧(2017)。尋找新的可能~談國民中小學彈性學習課程的多元面貌。教育研究月刊,278,46-59。
賴秀珍、林淑娟、謝佳鳳、洪振啟、邱家偉(2018)。嘉大附小: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閃亮的星星。載於周淑卿、陳美如、李怡穎、林永豐、吳璧純、張景媛、范信賢主編,異同綻放~我們的校訂課程,45-51。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麗春(2008)。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合理性之研究(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衛生福利部(2018)。山地原住民郷、離島鄉、平地原住民鄉及偏遠地區之標準。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3976-41804-201.html
貳、英文部分
Green, M. F. (2007) Internationalizing community colleges: Barriers and strategies.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138, 15-24.
McLaughlin, M. W., & Talbert, J. E. (2001).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work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