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昌亨 Ko,Chang-Hen. |
---|---|
論文名稱: |
駱正榮(1952- )合唱作品風格探討暨分析-以清唱劇《大自然慈母頌》曲為實例 An Analysis of the Chorus works of Cheng-Jung Lo (1952- )-A Case Study of his Cantata “Ode to Mother Nature” |
指導教授: | 陳維棟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47 |
中文關鍵詞: | 駱正榮 、合唱 、作曲風格 、樂曲分析 、清唱劇 |
外文關鍵詞: | Cheng-Jung Lo, Chorus, Composing style, Analysis, Cantata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駱正榮(1952- )為臺灣現今以合唱創作為主的作曲家。其音樂理念之養成,受宗教、美術、文學之人文背景,聲樂學習之體悟,參與合唱活動激發靈感,以及作曲家創作理論與風格薰陶的影響,其中又以劉德義為最重要的師承。合唱創作歷程始於西元1984年,至今仍持續發表新的作品。作品來源以合唱團、機關團體、教學單位與個人之委託與邀請為主,並編曲創作居多。作品內容風格豐富多元,依數量多寡,依序為:藝術歌曲、宗教歌曲、通俗歌曲、實用歌曲、古曲、民歌類。合唱編制型式風格中,幾乎涵蓋大部分的聲部配置型式,以男聲合唱為其特點。本研究並針對清唱劇《大自然慈母頌》為實例完整分析,發現其創作手法的特色可分為:「曲式結構」、「曲調手法」、「和聲特色」、「聲部配置與織度」、「中國調式、唱腔與歌詞的音樂處理」、「節奏安排」、「速度與力度的運用」、「伴奏創作手法」。
透過此實例的探討,研究者從中獲得的結論為:駱正榮之合唱作曲手法,以融合中西創作技巧,並結合古典與現代的作曲元素為主要特色,同時依「情、景、聲、時、空」之概念,安排適當的曲式和設計高潮,為歌詞配上優美適切的和聲曲調,且參考與師承各名家之優點特質,以及多方面音樂背景的養成與其他文化素養的淬煉、體悟下,創造出屬於個人之合唱創作風格。
Abstract
This is a study of Cheng-Jung Lo (1952- ), a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omposer, whose works are mainly for chorus. Te-Yi Liu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eacher for him. His own solid training of vocal music certainly contributes to his creation very much. Besides, Mr. Lo’s musical ideas are also inspired by religions, art, literature, and hi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horus activities. He started to produce composing creation in 1984; as a matter of fact, he keeps publishing new works now. His works have been often initiated by the requests of choruses, organizations, and teaching units. Among them, those of arrangements account for the biggest part. His creative works are multi-dimensional. Artistic songs come first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ieces; the others in turn are religious songs, popular songs, practical songs, classical songs, and folk songs. His chorus arrangement covers the configurations of most voice parts, and is specially featured with that for the male choir. This study includes a case analysis of his cantata, Ode to Mother Nature, and we find his creative approach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musical form, tune, harmony , rhythm, texture, tempo, dynamics, accompanimen, and 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mode, singing pattern and lyric.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Ode to Mother Nature, we found the most remarkable feature of Cheng-Jung Lo’s choral works was that he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al techniques and integrated classical composing elements into modern ones. With the desired emotions, scenes, voices, timing, and space in mind, Mr. Lo arranged proper musical forms, designed climaxes, and created beautiful chorus in agreement with the lyrics. Moreover, his creation style of chorus works was nurtured by the essence of many famous composers’ works and his wide exposure to other cultures on top of his strong backgrounds in the musical field.
中文部分:
壹、專書:
4下國小音樂課本(2000)。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1994)。83年詠讚臺灣詞曲創作專輯(二)。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丹青藝叢編委會 編。中國音樂辭典。臺北市:大鴻。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沛倫(1980)。音樂字典。臺北市:全音。
皮斯頓(Watter Piston) 著,康美鳳 譯(1988)。對位法。臺北市:全音。
皮斯頓(Watter Piston)著,康謳 譯(1990)。和聲學。臺北市:全音。
吳玲宜(2004)。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臺北市:大呂。
吳疊(1988)。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與調式。臺北市:全音。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
李永剛(1983)。合唱曲作法。臺北市:全音。
李永剛(1984)。作曲法。臺北市:樂韻。
李永剛(1984)。實用歌曲作法。臺北市:全音。
李怡容、林慰信、葉詩盈(2007)。資深音樂家探源系列(一)駱正榮(1952- )生平暨作品編號(1973-2006)初步整理成果。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李振邦(1978)。中國語文的音樂處理。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李繼昌、雷永吉 主編(1997)。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大辭典(第一卷)。四川:四川大學。
汪慈光(2000)。彌勒大道探原,臺北市:慈光。
林松 主編(2008)。新竹市2008百位藝術家小傳-表演藝術篇。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保羅.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著,羅忠鎔 譯。傳統和弦學。香港:復與書社。
音樂之友社 編(1999)。林勝儀 譯。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兩冊)。臺北市:美樂。
孫清吉(1996)。樂學原論。臺北市:大陸書店。
島岡讓 著,張邦彥 譯(1989)。和聲與曲式分析。臺北市:全音。
庫斯特卡(S.Kostka)(2001) 著,宋瑾 譯。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北京:人民音樂。
格勞特(Grout,D .J.)、帕利斯卡(Palisca,C.V) 著。汪啟璋 譯。西方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頁:730-731。
張己任 (1997)。臺灣新音樂的產生與發展。載於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頁:346)。陳郁秀 主編。臺北市: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張錦鴻(1987)。作曲法。臺北市:中華音樂。
張錦鴻(1991)。和聲學。臺北市:全音。
曹炳范(1990)。音樂辭典詞條彙集-西洋音樂的風格與流派。北京:人民音樂。
莊永明(1994)。呂泉生的音樂世界。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許常惠(1986)。中國新音樂史話。臺北市:樂韻。
許常惠(1991)。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
許常惠(1996)。音樂史論述稿(二)。臺北:全音。
郭生玉(198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市:精華。
郭克朗(Charles Koechlim) 著,許常惠 譯(1990)。對位法。臺北市:全音。
陳正茂(1999)。臺灣史綱。臺北:文京。
陳郁秀(1997)。臺灣音樂閱覽。臺北市:玉山。
陳郁秀、孫芝君(2005)。呂泉生的音樂人生。臺北市:遠流。
陳碧娟(1995)。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北市:樂韻。
陳維棟(2008)。詞目:劉德義。臺灣音樂百科詞書(頁:0661-0662)。臺北市:遠流。
斯波索賓 著,林道生 譯(1986)。曲式學(上、下冊)。臺北市:樂韻。
游昌發(1978)。變化和弦與轉調。臺北市:藝友。
游素凰(2000)。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臺北市:樂韻。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九華(2006)。西方音樂史卷。湖南:湖南文藝。
楊沛仁(2001)。音樂史與欣賞。臺北市:美樂。
楊麗仙(1986)。臺灣西洋音樂史綱。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
葛莉菲斯 著(1997)。林勝儀 譯。現代音樂史-從德布西到布雷茲。臺北市:全音。
董學瑜(2003)。最新巴爾托克小宇宙分析及彈奏法。臺北:全音。
廖葵(1991)。劉德義教授懷念集。未出版。
趙廣暉(1986)。現代中國音樂史綱。臺北市:樂韻。
劉志明(1989)。曲式學。臺北市:大陸。
劉志明(1990)。和聲學。臺北市:全音。
劉志明(1999)。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全音。
劉德義(1977)。合唱曲創作之歷程及其實例研究。臺北市:樂韻。
劉德義(1991)。領你進入音樂的殿堂。臺北市:幼獅文化。
黎翁大林 (Leon Stein) 著,康謳 主譯(1990)。二十世紀作曲法:現代音樂資料指引。臺北市:全音。
黎翁斯坦( Leon Stein) 著,潘皇龍 譯 (1989)。音樂的結構與風格。臺北市:全音。
錢善華、廖葵 主編(2001)。紀念劉德義教授逝世十週年「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音樂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論文集。
駱正榮(1987)。巴赫《賦格藝術》之研究。臺北市:全音。
駱正榮(1992)。談中文合唱曲之詮釋。載於合唱教學之理論與實際(頁:10-19)。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駱正榮(1992)。駱正榮詩選。載於苗栗縣文學家作品選集1-七彩的時間(頁:71-85)。苗栗縣:苗栗縣立文中心。
駱正榮(1996)。二聲部對位法研究。臺北市:南宏圖書。
駱正榮(1996)。巴赫《聖詠曲集371首》創作手法之研究。臺北市:南宏圖書。
駱正榮(2000)。和聲學。教育大辭書(四)(頁:298-299)。國立編譯館 主編。臺北市:文景。
駱正榮(2000)。對位法。教育大辭書(九)(頁:135-136)。國立編譯館 主編。臺北市:文景。
駱正榮(2000)。賦格。教育大辭書(九)(頁:912-913)。國立編譯館 主編。臺北市:文景。
駱正榮(2001)。劉德義和聲教學的特色及影響。載於紀念劉德義教授逝世十週年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7-7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駱正榮(2008)。養生叢書〈1〉養聲藝術說話與唱歌的藝術-結合中國氣功與西洋發聲法學習說話與唱歌。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駱正榮。曲式學。未出版。
梁在平 著,駱正榮 譯 (1985)。中國的音樂。載於中國的藝術(頁:131-170)。臺北市:幼獅文化。
戴書訓(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藝文志〉〈藝術篇〉第四章〈音樂〉,卷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薛宗明(2000)。臺灣音樂史綱。高雄市:高雄市國樂團。
薛宗明(2003)。臺灣音樂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
韓國鐄(1985)。自西徂東。臺北市:時報文化。
顏綠芬 主編(2006)。臺灣當代作曲家。臺北市:玉山社。
顏綠芬、徐玫玲(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蘇森墉 口述。交大浩然典藏工作室 編著(2005) 。合唱大師蘇森墉的音樂人生。新竹市:交通大學出版社。
顧達理 譯(1990) 。音樂辭典辭調匯輯-西洋音樂的風格與流派。北京:人民音樂。
阿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著(1991),吳佩華 譯。作曲基本原理。上海:上海音樂。
貳、期刊:
呂泉生(1984)。合唱在臺灣(一)。全音音樂文摘,第8卷 第1期 總號67,64。
朱元雷、陳雲紅(2007)。合唱音樂的呈現。樂覽,97,4-11。
蘇慶俊(2007)。臺灣合唱音樂的發展。樂覽,97,12-18。
蘇慶俊(1988)。現階段合唱環境及曲目走向。音樂月刊,69,17-18。
比奇(2007)。50歲的榮星合唱團見證臺灣合唱發展史。樂覽,97,19-24。
駱正榮(1971)。佛來四空。竹師專青年,13,44。
駱正榮(1989)。和聲外音。臺南家專學報,8,73-80。
駱正榮(1992)。給音樂系的新鮮人-大學三件事。國教世紀,28(2),45-46。
駱正榮(1992)。國小音樂創作教學探討-節奏感部分。國教世紀,27(6),48-61。
駱正榮(1997)。談中文合唱曲之詮釋。國小音樂教學輔導通訊-樂聲,1,7-13。
駱正榮(2000)。歌唱的發聲方法。國教世紀,190,87-93。
駱正榮(2002)。中國近代音樂史遺漏的音樂家-合唱大師蘇森墉教授的創作歷程。國教世紀,200,95-110。
劉德義(1980)。我們要走更長遠的路。中央合唱團團務通訊,12。
劉德義(1980)。漫談合唱曲之詮釋。中央合唱團團務通訊,12。
鬫培同(2008)。抗戰歌曲產生的背景及其歷史作用。黃花崗雜誌,3,總26 ( 增刊 ),139-144。
参、學位論文:
余蕙慈(1998)。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7NTN0248005。
周思恩(2008)。新竹市社會性合唱團音樂教育功能探討─以市立混聲、竹嶺男聲、科學工業園區合唱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HCT5248018。
洪善下(2005)。合唱文化對臺灣音樂價值及社群認同的建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CK554600。
陳曉瑛(1992)。劉德義作品風格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0NTN2248010。
鍾光榮(2003)。劉德義的合唱音樂理念與實踐。私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SC00248022。
肆、網路資料:
竹友男聲合唱團網路部落格。2010年2月1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chyochoir。
紀念劉德義教授逝世十週年-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紀念文集/談一代作曲家劉德義。2010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msic.ntn.ed.tw/conference/li/inside.htm。
財團法人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合唱藝術交流協會。2010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tpf.org.tw/TCDA/TCDA.html。
財團法人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認識基金會。2010年6月8日取自http://www.tpf.org.tw/abot_tpf.php。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網路報名系統/比賽沿革。2010年2月9日,取自 http://msic.ner.gov.tw/SEH/history/history.ht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網站。本系簡介-系史。2010年6月6日取自http://www.msic.ntn.ed.tw/casper/abot_History.asp。
福智讚頌音樂會。演出緣起、演出團隊簡介。2010年7月13日,取自http://concert.bwfl.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Itemid=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音符。2011年3月1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7%AC%A6。
臺北國際合唱音樂節。2010年6月8日取自http://www.ticf.tw/2010festival/index.html。
臺灣合唱音樂中心。合唱中心組織。2010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tcmc.org.tw/template/ash/heart.htm。
臺灣合唱音樂中心。中心簡介,2010年6月8日取自http://www.tcmc.org.tw/template/ash/heart.htm。
劉德義老師個人紀念網站。生平略傳。2010年6月8日,取自http://www.msic.ntn.ed.tw/conference/liteyi/index1.html。
彌勒大道天恩資訊網。2010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maitreya.org.tw/front/bin/home.phtml。
INLA中華國際熱愛大自然促進會。2010年10月4日取自http://www.the-inla.org.tw/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
伍、節目單:
「快樂的聚會」幼獅管樂團、幼獅合唱團聯合演唱會(1993)。臺北市:救國團總團部/中華民國管樂協會。
1998音樂週(1998)。新竹市:新竹師院音樂系。
2000年良心世紀頌-五國彌勒福音合唱團演唱會(2000)。臺北市:財團法人彌勒大道總會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彌勒大道總會。
2002年「新年新氣象-感恩、惜福、歡喜」演唱會(2002)。財團法人彌勒大道總會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彌勒大道總會。
2003新竹市立兒童合唱團年度公演。新竹市政府。
2004新春音樂會。臺北市:財團法人彌勒大道總會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彌勒大道總會。
2009永恆的傳唱-竹友男聲合唱團音樂會。國立新竹高級中學、竹友男聲合唱團、臺北市聲樂家協會。
千古傳唱-姜白石詞樂音樂會(2009)。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中央及野聲合唱團聯合演出「快樂聖誕佳音」(2002)。臺北市:天主教聖家堂。
中央合唱團30周年回顧音樂會(2007)。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中國音樂文化探源(四)「學堂樂歌與黃自合唱曲之回顧」(1985)。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中國音樂文化探源(五)「當代合唱樂展」(1989)。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中國音樂文化探源(八)「學堂樂歌及近代合唱教材之探討」(1993)。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天恩彌勒佛院福音合唱團2004新春音樂會-新年新氣象〈大自然頌〉」(2004)。新竹縣:天恩彌勒佛院。
日月潭湖畔音樂會「黃金音樂會」(2001)。南投縣政府: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
台灣鄉土歌謠演唱會(1996)。臺北市立師院、臺北市兒童合唱團。
幼獅、中央合唱團聯合演出(1989)。臺北市:救國團總團部。
幼獅合唱團東南亞巡迴演出(1995)。臺北市:救國團總團部。
弘一大師李叔同紀念音樂會慈善義演(1991)。臺北市立國樂團。
永恆的傳唱-竹友男聲合唱團巡迴演唱會(2009)。新竹市:國立新竹高級中學、竹友男聲合唱團。
光明美音之夜(2003)。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國小。
抗戰50週年紀念音樂會(1987)。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青山綠水頌慈暉~幼獅合唱團2009巡迴演唱會。臺北市:中國青年救國團。
春之聲~八十七年幼獅合唱團巡迴演唱會/陸軍軍官學校黃埔合唱團聯合演出(1998)。臺北市:救國團總團部。
美麗新世界~救國團幼獅合唱團年度音樂會(2008)。臺北市:救國團總團部。
風城之歌-駱正榮獨唱會。新竹縣政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1992)。
校慶四十週年音樂會(1992)。新竹市:聖經學院。
真修大仙成道四十五週年紀念追思大會(2005)。新竹縣:仁和佛院。
唱我們的歌III-臺灣作曲家系列I(2010)。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七五級-「畢業演奏會」 (198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第14屆金嗓獎(Golden Sond Award)-全國中山盃合唱比賽手冊(2009)。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
黃和琴製作「客家藝術系列音樂會」(1998)。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埔、幼獅合唱團聯合演唱會(1994)。臺北市:救國團總團部。
感恩季節音樂饗宴~新竹國小音樂資優班第三屆畢業音樂會(2007)。新竹市:新竹國小。
新竹市合唱觀摩會(2008)。新竹市音樂協進會。
楊兆禎教授紀念音樂會(2005)。新竹縣教育局。
潛園琴餘寄詩情-紀念竹塹城鄉賢林占梅190歲冥誕展演(2010)。新竹市:竹塹占梅古琴會。
駱正榮合唱作品發表會-清唱劇《大自然慈母頌》(2010)。臺北市:大自然合唱團。
蘇森墉教授逝世週年紀念音樂會(2008)。新竹市: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
陸、樂譜:
中央合唱團(1987)。當代合唱選集。臺北市:中央合唱團。
中國主教團體禮儀委員會-禮儀歌集編修委員會 編(1997)。答唱詠集。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竹師合唱曲集(1991)。未出版。
教育部(1987)。中華民國七十六年文藝創作獎-歌詞合唱曲得獎作品專輯。臺北市:教育部。
陸軍軍官學校黃埔合唱團參加陸軍第三十屆國軍文藝金像獎學校合唱組競賽比賽歌曲(1994)。未出版。
新世紀-良心道德合唱曲集(一) (2003)。臺北市:慈光。
駱正榮(2002)。新歌編聖誕集(混聲四部合唱)。臺北市:永望文化。
駱正榮(2005)。新歌編聖誕集(同聲三部合唱)。臺北市:樂韻。
柒、報紙:
張己任(1989)。臺灣現代音樂三十年。十一、六-七。自由時報。
捌、其他:
幼獅之聲(一)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幼獅合唱團-慶祝建團二十年紀念專輯CD(1996)。封面簡介。臺北市:救國團。
抗戰勝利五十週年暨國軍第三十一屆文藝金像獎紀念-黃埔之聲(二)CD(1995)。
汪慈光、全慈定。《大自然慈母頌》。原創手稿。
徐景漢。和聲學。手稿。
國軍第三十二屆文藝金像獎紀念-黃埔之聲(三)CD(1996)。
慶祝黃埔建軍建軍暨國軍第三十屆文藝金像獎紀念-黃埔之聲(一)CD(1994)。
駱正榮(1992)。荒漠甘泉。手稿。
警廣雪中送炭慈善音樂會專輯(一)警察廣播電臺四十週年臺慶紀念專輯-弘一大師李叔同紀念音樂會CD(1991)。
外文部分:
壹、專書:
Don Michael Randel ed.(1986),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v.“Twentieth century,Western art music of the”.p.890.
Stefan Kostka and Payne Dorothy(2000).Tonal Harmony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Music 4th ed.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
貳、網路資料:
Grove Music Online.(2001).Retrieved March 9,2011,from http://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public/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2006).Retrieved March 9,2011,from http://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