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俐蓁
Li-Chen Chen
論文名稱: 商標法、競爭法及新式樣專利法中功能性要件之研究
Functionality in Trademark Law, Competition Law and Design Patent Law
指導教授: 陳曉慧
Hsiao-Hui Ch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3
中文關鍵詞: 商標法競爭法新式樣專利法功能性實用功能性美感功能性
外文關鍵詞: Trademark Law, Competition Law, Design Patent Law, Functionality, Utilitarian Functionality, Aesthetic Functional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結合功能性與美感性之產品或商品設計,符合人性理性與感性之需求,就規範目的言,智慧財產權法分成保護功能性設計之發明專利與新型專利,及保護美感性設計之著作權與新式樣專利。以專利或著作權保護之功能性或美感性設計特色,是否可以商標法或競爭法保護。任何視覺形式之設計皆由形態、色彩、材質基本要素結合而成,設計空間有限,競爭法或商標法是否保護設計。美國商標法及不公平競爭法之功能性原則,其目的為避免發明專利內容以商標或商業包裝壟斷,發展出實用功能性之工程效率說;避免著作權或新式樣專利內容以商標或商業包裝壟斷,發展出美感功能性。為維持模仿競爭之權利,無專利或著作權保護之內容,商標法與不公平競爭法透過功能性原則確保競爭者有效競爭之權利,因為美國採自由經濟體制,認為有效競爭才能提昇消費者福利,發展出實用功能性之影響競爭說,以及美感功能性之競爭必須說,因替代性設計有限,必須考慮以商標保護是否嚴重影響競爭,透過功能性原則保留合理數量之設計空間給競爭者,讓競爭者於市場上競爭。產品設計中功能性特色適用實用功能性之判斷,以製造者、消費者、競爭者法益之保護,區分為工程效率說、產品使用說、影響競爭說及混合說。產品設計之美感性特色適用美感功能性之判斷,即增加美感或視覺效果,促成商品銷售,產品商業成功之重要組成,競爭必須之特色,為美感功能性之特色。發明專利及其相關文書可證明設計特色具有工程效率,期滿專利為公共財。新式樣專利可作為非實用功能性之證據,但必須與其他證據一起判斷。新式樣專利可作為證明美感功能性之證據,需考量消費者與競爭者需求。廣告或行銷資料可作為判斷功能性之證據。其他替代性設計可用於判斷實用功能性與美感功能性之競爭需求。美國新式樣專利法之功能性原則,係指設計為功能性考量所支配,或設計主要為功能性而非裝飾性,則不能以新式樣專利保護,有助於實現鼓勵裝飾性藝術之法目的,且可避免不符合發明專利保護要件之功能性特色以新式樣專利壟斷。
    關鍵詞:商標法、競爭法、新式樣專利法、功能性、實用功能性、美感功能性


    商標法、競爭法及新式樣專利法中功能性要件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0 第三節 本文架構 11 第二章 美國商標及不公平競爭法之功能性原則 12 第一節 美國商標及不公平競爭法之規範特色 12 第一項 立法目的 12 第一款 自由市場競爭制度 12 第二款 進入市場及公平競爭之權利 13 第二項 聯邦法及普通法雙軌制之商標保護 13 第二節 功能性原則 14 第一項 立法目的 15 第一款 調和專利法與商標法 17 第二款 避免專利期滿後以商標永久壟斷 18 第三款 維持模仿競爭之權利 19 第四款 自由競爭之消費者公共利益 21 第二項 歷史發展 22 第一款 由普通法創設出功能性原則 22 第二款 1998年商標法加入功能性原則及其法律效果 22 第三項 聯邦法規範 24 第一款 功能性與識別性 24 第二款 功能性需整體觀之 28 第三節 功能性原則之適用客體 31 第四節 功能性原則之意義 36 第一項 法律整編 37 第一款 侵權法整編 37 第二款 不公平競爭法整編 38 第二項 分類 39 第一款 物理功能性及經濟功能性 39 第二款 事實功能性與法律功能性 39 第三款 廣義功能性與狹義功能性 43 第三項 實用功能性 46 第一款 工程效率說 47 第一目 可使成本減少或品質增加者 47 第二款 產品使用說 52 第一目 產品使用或用途所必須者 52 第二目 對使用者具特殊意義或區別作用 56 第三款 影響競爭說 57 第一目 排他性使用 對競爭者不利 58 第二目 有效競爭必須者 60 第三目 同等有效之有限選擇之一 62 第四款 實例應用 62 第五款 混合說 64 第一目 功能性即實用性 64 第二目 功能或製造經濟較佳 競爭必須之複製 69 第六款 2001年Traffix Device. v. Marketing Displays. 69 第七款 小結 76 第四項 美感功能性 78 第一款 目的 80 第二款 源起1938年侵權法整編第742條註解a 80 第三款 產品商業成功之重要組成 81 第四款 促成商品銷售者 83 第一目 設計引發消費需求 83 第二目 吸引消費者之元素 84 第三目 實質促成商品之銷售 85 第五款 增加美感或視覺效果 86 第一目 顏色相容性 86 第二目 方便閱讀且增加視覺美感 87 第六款 其他廠商之產品設計所必須者 89 第一目 典型設計風格之基本元素 89 第七款 其他替代性設計 91 第一目 限縮替代性設計之範圍 91 第二目 是否有其他吸引人之設計 92 第八款 爭議與評論 93 第一目 定義太廣泛 93 第二目 降低設計者之設計意願 94 第三目 可以其他商標法原則取代美感功能性 94 第九款 小結 95 第五項 混合實用功能性與美感功能性之案例 98 第五節 判斷功能性之證據 99 第一項 功能性之判斷為事實上問題 101 第二項 二階判斷 102 第三項 三階或三因素判斷 104 第四項 四因素判斷法 110 第五項 專利 116 第一款 發明專利 117 第一目 期滿之發明專利 118 第二目 放棄之專利申請書 121 第三目 功能性之強證據 122 第四目 明確揭露或附隨描述設計 124 第五目 專利說明書之揭露 127 第二款 新式樣專利 129 第一目 肯定說 129 第二目 不必然說 129 第三目 否定說 130 第六項 廣告或行銷資料 133 第一款 增進產品本身工程效率 133 第二款 提昇使用者使用產品之便利性 135 第三款 對製造商與消費者均有功能性 136 第四款 暗示設計功能性之廣告 137 第七項 其他替代性設計 138 第一款 否定說 140 第二款 肯定說 141 第三款 假設性設計 142 第八項 小結 144 第六節 小結 145 第三章 美國新式樣專利法之功能性原則 149 第一節 法律效果 152 第二節 製品與設計之功能性 154 第三節 整體設計之功能性 155 第四節 目的及意義 156 第五節 以功能性決定設計之裝飾性 158 第一項 完全功能性或僅為功能性 159 第二項 主要裝飾性 160 第三項 主要功能性 160 第四項 有許多達成功能之方式 161 第六節 小結 163 第七節 專利法與商標法及競爭法功能性之比較 165 第四章 歐盟商標規則與歐盟設計規則之非功能性 167 第一節 歐盟商標與設計制度 167 第二節 歐盟商標規則之功能性 167 第一項 歐盟商標規則之目的與原則 168 第二項 立體商標 168 第三項 源自商品本質之形狀 172 第一款 商品之形狀 172 第二款 存在其他替代形狀可排除適用 173 第四項 獲得技術結果必須之形狀 174 第一款 目的 174 第一目 避免壟斷 形成競爭障礙 176 第二目 避免專利遁入商標 違反公共利益 176 第二款 必須之形狀 為僅歸因於技術結果者 177 第一目 有其他形狀可排除適用 177 第二目 有其他形狀不能排除適用 177 第三款 二階判斷 179 第一目 必要特色為主要視覺印象者 181 第二目 技術結果應整體觀之 182 第四款 獲得技術結果 183 第一目 工程技術效果 183 第二目 產品使用效果 186 第五項 給予商品實質價值之形狀 189 第一款 較其他形狀所具有之價值 190 第二款 消費者需要之相對性價值 191 第六項 功能性與識別性之關係 192 第一款 輔助解釋說 192 第二款 各自獨立說 193 第三款 功能性、描述性與識別性之關係 193 第七項 小結 195 第三節 歐盟設計規則之功能性 196 第一項 歐盟設計規則之目的與原則 197 第一款 源自促進歐盟境內商品流通 198 第二款 鼓勵設計使技藝進步 提供不同保護期間 198 第三款 與其他智慧財產權利並存 199 第二項 設計之意義 199 第三項 設計之保護要件 200 第一款 新穎性 200 第二款 獨特性 201 第三款 正常使用時可目視 201 第四項 設計之功能性 202 第一款 目的 202 第一目 促進技術之創新 202 第二目 維持機械組裝品之流通性 202 第二款 內容 202 第一目 僅由技術功能所支配之設計 203 第二目 狹義解釋以符合法目的 203 第三目 狹義解釋 無其他設計才排除 204 第四目 廣義解釋 達成功能方式之一就排除 206 第五項 小結 208 第五章 我國法之非功能性 210 第一節 我國商標法之非功能性 210 第一項 目的 212 第一款 維持公平競爭 212 第二款 避免永久壟斷 213 第二項 意義 213 第一款 商品之使用或目的所必須 213 第二款 達到某種技術效果所必要 214 第三款 製作成本或方法是否比較簡單或便宜或較好 214 第二節 我國公平交易法之非功能性 214 第一項 目的 216 第二項 實務見解 217 第一款 技術說 217 第一目 製造技術 218 第二目 機構設計 219 第二款 使用說 219 第一目 人體工學使用之便利性 220 第二目 實用功能性 221 第三目 商品操作時必備 221 第四目 產品使用必備之形式 221 第三款 技術與使用優點之綜合說 222 第一目 製造技術與使用方便 223 第四款 美感機能 224 第五款 商品本身之形狀 225 第三項 小結 226 第三節 我國專利法之非功能性 228 第一項 目的 232 第一款 符合專利法促進產業發展之目的 232 第二款 保護符合新式樣本質之設計 233 第三款 綜合說 233 第二項 意義 234 第一款 基於工程方面特定功能 234 第二項 因應物品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 234 第三項 小結 235 第六章 比較法之結論與建議 237 第一節 商標法與競爭法之功能性 237 第一項 是否包含美感功能性並不明確 241 第二項 功能性不限於立體形狀 246 第三項 以保護法益類型化審查基準 247 第四項 商標功能性之審查 248 第五項 未來功能性之擴大適用 250 第二節 新式樣專利法之功能性 251 第一項 美國法與我國法 251 第二項 歐盟法與我國法 253 第三節 商標法、競爭法及新式樣專利法功能性之比較 255 論文參考資料 260

    論文參考資料
    本論文中文引註方式係依據「台大法學論叢引註及參考文獻格式範本」(依據: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大法學論叢編審委員會決議)。
    壹、中文資料
    一、書籍
    1. 石川弘著、曾劍峰編譯、曾炳南校訂,「工業設計進階」,復漢出版社,民國69年10月。
    2. 呂榮海、謝穎青、張嘉真,「公平交易法解讀-空前的經濟憲法」,元照,1995年7月三版。
    3. 李雪如,「搞設計」,藍鯨,2003年11月。
    4. 林俊良,「基礎設計」,藝風堂,2005年10月。
    5. 林洲富,「智慧財產權法專題研究(一)」,翰蘆,2006年5月。
    6. 林崇宏,「設計原理-基礎造形理念與創意思考的探索」,全華,民國88年7月。
    7. 張瑜鳳,「仿冒行為之案例研究」,三民,84年7月。
    8. 張澤平,「商標法」,書泉出版社,2004年3月4版。
    9. 許忠信,「WTO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之研究」,元照,2005年2月。
    10. 陳文吟,「我國專利制度之研究」,五南,2004年9月四版。
    11. 陳文吟,「商標法論」,三民,2005年2月。
    12. 陳智超,「專利法理論與實務」,五南,2002年11月。
    13. 智慧財產局,「美國專利須知」,民國93年5月。
    14. 智慧財產局,「商標法逐條釋義」,民國93年11月。
    15. 曾陳明汝,「兩岸暨歐美專利法」,學林,2004年2月。
    16. 曾陳明汝,「商標法原理」,2001年11月。
    17. 馮震宇,「了解新商標法」,民國90年3月。
    18. 黃文儀,「專利實務」,三民,第四版第一冊,民國93年8月第四版。
    19. 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2003年7月。
    20.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二版。
    2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認識專利」,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
    22. 劉孔中,「公平交易法」,元照,2003年10月。
    23. 劉孔中,「著名標章及相關表徵保護之研究」,聯經,2002年。
    24. 編輯部企劃,「創意精選-包裝設計篇」,藝風堂,2002年12月。
    25. 賴文平,「商標法與你」,民國90年7月。
    26. 賴耿陽,「圖解機械用語辭典」,復文書局,1999年七版。
    27. 賴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論」,元照,1997年3月2版。
    28. 賴榮哲,「專利分析總論」,植根,民國91年8月。
    29.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三版。
    30. 謝銘洋、徐宏昇、陳哲宏、陳逸南,「專利法解讀」,元照出版,2000年11月初版二刷。
    31. 蘭德,「基本設計」,正元圖書公司,民國89年9月1日。
    二、期刊論文
    1. 牛木理一著、蔡竹根譯,訂定立體商標制度衍生之諸問題(一)與意匠法牴觸及界限,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48-54,87年2月。
    2. 牛木理一著、蔡竹根譯,訂定立體商標制度衍生之諸問題(二),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53-57,87年3月。
    3. 牛木理一著、蔡竹根譯,訂定立體商標制度衍生之諸問題(三),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48-57,87年4月。
    4. 牛木理一著、蔡竹根譯,訂定立體商標制度衍生之諸問題(四),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51-57,87年5月。
    5. 牛木理一著、蔡竹根譯,設計保護與三種取向,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63-77,87年1月。
    6. 王美花,非傳統商標之審查及檢討與改善,智慧財產權月刊84期,頁47-57,民國94年12月。
    7. 王美花,新商標法介紹,科技法律透析,頁25-29,2004年10月。
    8. 王美花、吳翠鳳,公平交易法仿冒行為之研究,公平交易法論述系列第二輯,頁59-81。
    9. 王敏銓,美國商標法上異議與撤銷事由之研究,月旦民商法第六期,頁89-104。
    10. 朱蔚菁譯,商標或專利,抑或二者皆非,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45-47,87年4月。
    11. 朱蔚菁譯,商標或專利,抑或二者皆非,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47-50,87年5月。
    12. 林秀國,從美國專利訴訟談設計專利中功能性設計的認定原則(上),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24-43,87年8月。
    13. 林谷明,美國設計專利實務概要,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23-45,86年5月。
    14. 林谷明,新式樣專利權與著作權之關係-由三陽機車引擎設計圖著作權官司談起,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19-37,85年5月。
    15. 林谷明,新式樣專利權與著作權之關係-由三陽機車引擎設計圖著作權官司談起,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19-37,85年5月。
    16. 邵瓊慧,立體商標與商品表徵之功能性,頁387-405,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1月。
    17. 邱志平,立體商標,司法周刊,頁2-3,第1129期,民國93年7月。
    18. 青木博通作、蔡竹根譯,從美國漢尼威案件看立體商標之保護,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74-93,84年11月。
    19. 洪志勳,「Trade Dress」保護機制的研究及台灣現況分析,科技法律透析,頁16-22,2006年3月。
    20. 洪淑敏,新修正商標法-商標註冊申請案之審查及核准,智慧財產權月刊62期,頁40-41,93年2月。
    21. 張佩娟,「造型設計之概念與法律保護」,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22. 梁富吉譯,日本商標法修正草案,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81-86,87年2月。
    23. 郭雅娟,歐盟新式樣,智慧財產權月刊53期,民國92年5月。
    24. 陳怡珍,「論公平交易法第二十條對商品或服務表徵之保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25. 陳初梅,「國際智慧財產權法保護工業設計的制度及爭議」,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專業碩士班,民國94年1月。
    26. 陳昭華,立體形狀之商標及新式樣保護,月旦法學教室第二五期。
    27. 曾淑婷,「氣味商標問題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8. 游璧庄,「形象商品化權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9. 黃文儀,新式樣美不美,發明特刊,1989年9月24日。
    30. 黃文儀,新式樣專利的新穎性與創作性,工商時報,1987年7月19日。
    31. 黃俊英、耿筠,美國法院對於商業包裝之第二層含意要求之見解與重要判例分析,智慧財產權,頁31-54,91年8月。
    32. 黃茂榮,智慧財產權之保護、行使與濫用,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30-44,84年4月。
    33. 黃舒芃,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法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頁183-198,2005年5月。
    34. 黃銘傑,功能性立體商標與專利權保護間之競合與調和,月旦法學雜誌,頁150-165,2005年5月。
    35. 黃龍寶,外觀設計保護-新式樣專利概論(上),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37-45,85年4月。
    36. 黃龍寶,外觀設計保護-新式樣專利概論(中),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38-49,85年5月。
    37. 楊淑婷,鄭嘉逸,新商標法之商品審查及爭議程序規定與因應,科技法律透析,頁57-60,2004年10月。
    38. 葉雪美,「美國設計專利侵害認定相關問題研究-兼論我國新式樣專利侵害認定問題」,世新大學法學院法學院碩士論文,民國93年7月。
    39. 趙晉枚、劉孔中、黃銘傑,商標法整體法制暨具體修法建議之研究,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40. 趙晉枚譯,美國智財權選譯,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98-111,83年7月。
    41. 蔡竹根,新式樣專利物品附加價值性,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70-73,84年8月。
    42. 蔡明誠,新式樣專利要件問題之評析,律師雜誌二三七期,頁17-29。
    43. 鄧振球,顏色商標法律保護之評議,月旦法學雜誌,頁205-220,2003年7月。
    44. 薛雅倩,「立體商標保護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45. 謝杞森,商品外觀的模仿與不公平競爭-中、日法規之比較,真理財經學報,頁95-122,2001年5月。
    46. 謝銘洋,新修正商標法評析,月旦法學雜誌,頁94-103,2003年11月。
    47. 羅炳榮,南非之設計保護,工業財產權與標準,頁80-84,84年10月。
    48. 鐘一晟,「我國非傳統商標保護之研究-以立體、顏色與聲音商標為中心」,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三、其他
    1. 智專字第0九一000四一三四-0號。
    2. 第三篇新式樣專利實體審查,第二章何謂新式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http://www.tipo.gov.tw/patent/patent_law/bulletinContent.asp?otype=1&postnum=68&from=patent。
    3.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二十三期,院會記錄。
    4. 智慧財產局之「立體、顏色及聲音商標審查基準」,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十日經濟部經授智字第0九三二00三0六一-0號令訂定發布。
    5.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3)公處字第049號。
    6.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2)公訴決字第50456號。
    7.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4)公訴決字第019號。
    8.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5)公訴決字第121號。
    9.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8)公訴決字第052號。
    10.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9)公訴決第066號。
    11.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7)公訴決字第126號。
    12.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6)公訴決字第039號。
    13.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84)公訴決字第014號。
    14. 公平會第五十四次委員會議臨時討論案。
    15. 公平會第六十二次委員會議討論案二。
    16. 公平會第一百零四次委員會議討論案五。
    17. 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刑事判決87年度上易字第2121號。

    貳、英文資料
    一、Books
    1. Dana Shilling, Essentials of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2002).
    2. Donald S. Chisum, Patent Law Digest, Abstracts of Federal Circuit Decisions 1982-2002 (2002).
    3. Edward Samuels, The Illustrated Story of Copyright (2000).
    4. Graeme B. Dinwoodie, Mark D. Janis,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2004).
    5. J. Thomas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4th ed. 2004).
    6. Jane E. Lehman, Anne E. Melley, Elizabeth A. Brainard, AMERICAN JURISPRUDENCE , Second Edition, Patents, VI. Utility, A. In Gerneral, § 140 Designs.
    7. Jane E. Lehman, Anne E. Melley, Elizabeth A. Brainard, American Jurisprudence, Second Edition, Patents, VI. Utility, A. In Gerneral, § 140 Designs.
    8. John Gladstone Mills III, Donald Cress Reiley, and Robert Clare Highley, Patent Law Fundamentals (2004).
    9. Mario Franzosi etc, European Community Trademark – Commentary to the European Community Regulations (1997).
    10. Peter B. Maggs, Roger E. Schechter,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Law: Cases and Comments (6th ed. 2002).
    11.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Unfair Competition (1995).
    二、Cases
    (一)美國法
    1. American Basketball Ass’n v. AMF Voit, Inc., 358 F.Supp. 981 (1973).
    2. American Greetings Corp. v. Dan-Dee Imports, Inc., 807 F.2d 1136 (3d Cir. 1986).
    3. Arts Corp. v. Grand Rapids MetalCraft Corp., 67 F.2d 428, (6th Cir. 1933).
    4. Avia Group Int’l, Inc. v. L.A. Gear Cal., Inc., 853 F.2d 1357 (Fed. Cir. 1988).
    5. Bentley v. Sunset House Distributing Corp., 359 F.2d 140 (9th Cir. 1966).
    6. Best Lock Corp. v. ILCO Unican Corp., 896 F.Supp. 836 (S.D.Ind. 1995), aff’d, 94 F.3d 1563, (Fed. Cir. 1996).
    7. Best Lock Corp. v. Schlage Lock Co., 413 F.2d 1195, 162 U.S.P.Q. 552 (C.C.P.A. 1969).
    8. Bonazoli v. R.S.V.P. Intern., Inc., 353 F.Supp.2d 218 (2005).
    9. Brown Jordan Intern. v. Mind’s Eye Interiors., 236 F.Supp.2d 1152 (D.Hawai’i 2002).
    10. Brunswick Co. v. Spinit Reel Co., 832 F.2d 513 (10th Cir. 1987).
    11. Brunswick Corp. v. British Seagull Ltd., 35 F.3d 1527 (Fed. Cir. 1994).
    12. Celebrity, Inc. v. A & B Instrument Co., 573 F.2d 11 (10th Cir. 1978).
    13. Circle S Products Co. v. Powell Products, Inc., 174 F.2d 562 (7th Cir. 1949).
    14. Clamp Mfg. Co., Inc. v. Enco Mfg. Co., Inc., 870 F.2d 512, 10 U.S.P.Q.2d 1226 (9th Cir. 1989)
    15. Computer Care v. Service Systems Enterprises, Inc., 982 F.2d 1063 (7th Cir. 1992).
    16. CPG Products Corp. v. Pegasus Luggage, Inc., 776 F.2d 1007 (Fed. Cir. 1985).
    17. Dallas Cowboys Cheerleaders, Inc. v. Pussycat Cinema, Ltd., 604 F.2d 200 (2d Cir. 1979).
    18. Deere & Co. v. Farmhand, Inc., 560 F.Supp. 85, 98 (SD Iowa 1982), aff’d, 721 F.2d 253 (CA8 1983).
    19. Disc Golf Ass’n Inc. v. Champion Discs, Inc., 158 F.3d 1002, 48 U.S.P.Q.2d 1132 (9th Cir. 1998).
    20. Dogloo, Inc. v. Doskocil Mfg. Co., 893 F. Supp. 911, 35 U.S.P.Q.2d 1405 (C.D. Cal. 1995).
    21. Door Master Co v. Yorktowne Co., 256 F.3d 1308 (Fed. Cir. 2001).
    22. Duracraft Co v. Honeywell, Inc., 881 F. Supp. 685 (D. Mass. 1994).
    23. Eppendorf-Netheler-Hinz GMBH v. Ritter GMBH., 289 F.3d 351, 62 U.S.P.Q.2d 1534 (5th Cir. 2002), cert. denied, 537 U.S. 1071 (2002).
    24. Ex parte Haig & Haig, Ltd., 118 U.S.P.Q. 229 (Comm'r Pat. 1958).
    25. Fisher Stoves, Inc. v. All Nighter Stove Works, Inc., 626 F.2d 193 (1st Cir. 1980).
    26. Gemveto Jewelry Co. v. Jeff Cooper Inc., 568 F. Supp. 319 (1983).
    27. Gorham Mfg. Co. v. White, 81 U.S. 511 (1872).
    28. Haeger Potteries, Inc. v. Gilner Potteries, 123 F.Supp. 261 (S.D. Cal.1954).
    29. Hartford House, Ltd. v. Hallmark Cards, Inc., 647 F.Supp. 1533, (D. Colo. 1986), aff’d , 846 F.2d 1268, (10th Cir. 1988), cert. denied, 488 U.S. 908, 102 L. Ed. 2d 248, (1988).
    30. Hupp v. Siroflex of America, Inc., 122 F.3d 1456 (Fed. Cir. 1997).
    31. Hygienic Specialities Co. v. H.G. Salzman, Inc., 302 F.2d 614, 621 (2d Cir. 1962).
    32. In Pagliero v. Wallace China Co., 198 F.2d 339 (9 Cir. 1952).
    33. In re American National Can Co., 41 U.S.P.Q.2d 1841, 1997 WL 109226 (T.T.A.B. 1997).
    34. In re Babies Beat, Inc., 13 U.S.P.Q.2d 1729 (T.T.A.B. 1990).
    35. In re Bose Corp., 772 F.2d 866, 227 U.S.P.Q. 1 (Fed. Cir. 1985).
    36. In re Carletti, 328 F.2d 1020 (CCPA 1964).
    37. In re DC Comics, Inc., 689 F.2d 1042, 215 USPQ 394, 399-401.
    38. In re Deister Concentration Company, 289 F.2d 496, 499 (C.C.P.A. 1961).
    39. In re Dennison Mfg. Co., 39 F.2d 720,721 (C.C.P.A. 1930).
    40. In re Gibson Guitar Corp., 61 U.S.P.Q.2d 1948, 2001 WL 1631369 (T.T.A.B. 2001).
    41. In re Hollaender Mfg. Co., 511 F.2d 1186 (C.C.P.A. 1975).
    42. In re Honeywell, Inc., 497 F.2d 1344 (C.C.P.A. 1974).
    43. In re Howard S. Leight and Assoc., Inc., 39 U.S.P.Q.2d 1058 (T.T.A.B. 1996).
    44. In re Mavety Media Group, 33 F.3d 1367 (Fed. Cir. 1994).
    45. In re Minnesota Mining and Mfg. Co., 335 F.2d 836.
    46. In re Mogen David Wine Corp., 328 F.2d 925 (1964).
    47. In re Morton Norwich Products, Inc, 671 F.2d 1332 (C.C.P.A. 1982).
    48. In re Nantucket, Inc., 677 F.2d 95 (C.C.P.A. 1982).
    49. In re R.M. Smith , Inc, 734 F.2d 1482 (Fed. Cir. 1984).
    50. In re Rubinfield, 270 F.2d 391 (CCPA 1959).
    51. In re Shenango, 362 F. 2d 287, 53 CCPA 1268 (1966).
    52. In re 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ktiengesellschaft, 371 F.2d 870 (C.C.P.A. 1967).
    53. In re Witco Corp., 14 U.S.P.Q.2d 1557 (T.T.A.B. 1989).
    54. Industria Arredament Fratelli Saporiti v. Charles Craig, Ltd., 725 F.2d 18 (1984).
    55. Inwood Laboratories, Inc. v. Ives Laboratories, Inc., 456 U.S. 842 (1982).
    56. J.C. Penny Co v. H.D. Lee Mercantile Co., 120 F.2d 949 (1941).
    57. John H. Harland Co. v. Clarke Checks, Inc., 711 F.2d 966 (11th Cir.1983).
    58. Keene Corp. v. Paraflex Industries, Inc., 653 F.2d 822 (3d Cir.1981);
    59. Kellogg Co. v. National Biscuit Co., 305 U.S. 111 (1938).
    60. Knitwaves, Inc. v. Lollytogs Ltd., 71 F.3d 996 (2d Cir. 1995).
    61. Kohler Co. v. Moen, Inc., 12 F.3d 632, 29 U.S.P.Q.2d 1241 (7th Cir. 1993).
    62. Kompan A.S. v. Park Structures, Inc., 890 F. Supp. 1167 (N.D.N.Y. 1995).
    63. L.A. Gear, Inc. v. Thom McAn Shoe Co., 988 F.2d 1117 (Fed. Cir. 1993).
    64. Landscape Forms, Inc. v. Columbia Cascade Co., 70 F.3d 251 (2d Cir. 1995).
    65. Lee v. Dayton-Hudson Corp., 838 F.2d 1186 (Fed. Cir. 1988).
    66. LeSportsac, Inc. v. K Mart Corp., 754 F.2d 71 (1985).
    67. M-5 Steel Mfg., Inc. v. O’Hagin’s Inc., 61 USPQ2d 1086 (TTAB 2001).
    68. Mine Safety Appliances Co. v. Electric Storage Battery Co., 405 F.2d 901, 160 U.S.P.Q. 413 (C.C.P.A. 1969).
    69. Nor-Am Chemical v. O.M. Scott & Sons Co., 4 U.S.P.Q2d 1316, 1320, 1987 WL 13742 (ED Pa.1987).
    70. Pagliero v. Wallace China Co., 198 F.2d 339 (9th Cir. 1952).
    71. Payne Metal Enter. V. McPhee, 382 F.2d 541 (9th Cir. 1966).
    72. Pebble Beach Co. v. Tour 18 I, Ltd., 155 F.3d 526 (5th Cir. 1998).
    73. Pope Automatic Merchandising Co. v. McCrum-Howell Co., 191 F. 979 (7 Cir. 1911), cert. denied, 223 U.S 730 (1912).
    74. Power Controls Corp. v. Hybrinetics, Inc., 806 F.2d 234 (Fed. Cir. 1986).
    75.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v. Landoll, Inc. 164 F.3d 337 (7th Cir 1998).
    76. Qualitex Co v. Jacobson Products Co., 514 U.S. 158 (1995).
    77. Roulo v. Russ Berrie & Co., 886 F.2d 931, (7th Cir. 1989), cert. denied, 493 U.S. 1075, (1990).
    78. Sarkisian v. Winn-Proof Corp., 697 F.2d 1313.
    79. Sears, Roeduck & Co. v. Stiffel Co., 376 U.S. 225 (1964).
    80. Seiko Epson Corp. v. Nu Kote International, Inc., 190 F.3d 1360 (Fed. Cir. 1999).
    81. Service Ideas, Inc. v. Traex Corp., 846 F.2d 1118 (7th Cir. 1988).
    82. Sicilia Di R. Biebow & Co. v. Cox, 732 F.2d 417 (5th Cir. 1984).
    83. Singer Manuf'g Co.v. June Manuf'g Co., 163 U.S. 169, (1896).
    84. SK & F, Co. v. Premo Pharmaceutical Laboratories, Inc., 625 F.2d 1055 (3d Cir. 1980).
    85. Sno-Wizard Mfg., Inc. v. Eisemann Products Co., 791 F.2d 423 (5th Cir. 1986).
    86. Stormy Clime, Ltd. v. Progroup, Inc., 809 F.2d 971 (2d Cir. 1987).
    87. Sunbeam Prods. Inc. v. West Bend Co., aff’d, 123 F.3d 246 (5th Cir. 1997).
    88. Sylvania Electric Products, Inc. v. Dura Electric Lamp Co., 247 F.2d 730, 732 (3d. Cir. 1957).
    89. Taco Cabana Int’l, Inc. v. Two Pesos, Inc., 932 F.2d 1113, (5th Cir. 1991), aff’d, 505 U.S. 763, 120 L.Ed.2d 615, 112 S.Ct. 2753, (1992).
    90. Tools USA & Equip. Co. v. Champ Frame Straightening Equip., 87 F.3d 654 (4th Cir. 1996).
    91. Traffix Device, Inc. v. Marketing Displays, Inc., 532 U.S. 23, 121 S.Ct. 1255, 149 L.Ed.2d 164 (U.S. 2001).
    92. Truck Equipment Service v. Fruebauf Corp., 536 F.2d 1210 (8th Cir. 1976).
    93. Two Pesos, Inc. v. Taco Cabana, Inc., 505 U.S. 763, 112 S.Ct. 2753, 120 L.Ed.2d 615 (1992).
    94. Universal Frozen Foods, Co. v. Lamb-Weston, Inc., 697 F. Supp. 389, 7 U.S.P.Q.2d 1856 (D. Or. 1987).
    95. Valu Engineering, Inc. v. Rexnord Corp., 278 F.3d 1268 (Fed. Cir. 2002).
    96. Vaughan Mfg. Co. v. Brikam Int’l, 814 F.2d 346 (7th Cir. 1987).
    97. Vibrant Sales, Inc. v. New Body Boutique, Inc., 652 F.2d 299 (2d Cir. 1981), cert. denied, 455 U.S. 909, 102 S.Ct. 1257, 71 L.Ed.2d 448 (1982).
    98. Vornado Air Circulation Systems, Inc. v. Duracraft Corp., 58 F.3d 1498 (10th Cir. 1995).
    99. Vuitton et Fils, S.A. v. J. Young Enterprises, Inc., 644 F.2d 769 (9th Cir. 1981).
    100. Wallace Int’l Silversmiths, Inc. v. Godinger Silver Art, Co., 916 F.2d 76, 79-81 (2d Cir. 1990), cert. denied, 499 U.S. 976, 111 S.Ct. 1622, 113 L.Ed.2d 720 (1991).
    101. Warner Bros., Inc. v. Gay Toys, Inc., 658 F.2d 76 (2d Cir. 1981).
    102. Warner-Lambert Co. v. McCrory Corp., 718 F. Supp. 289, 12 U.S.P.Q.2d 1884 (D.N.J. 1989).
    103. Zip Dee, Inc. v. Dometic Corp., 931 F. Supp. 602 (N.D. Ill. 1996).
    104. Zippo Manufacturing Company v. Roger Imports, Inc., 216 F. Supp. 670 (1963).
    (二)歐盟法
    1. BoA, Case R 202/1999-1.
    2. BoA, Case R 23/2001-4.
    3. BoA, Case R 488/1999-2.
    4. BoA, Case R 55/1998-2; BoA, Case R 60/1998-2.
    5. BoA, Case R 566/1999-1.
    6. BoA, Case R 70/1998-2.
    7. BoA, Case R 74/1998-3.
    8. BoA, Case R 82/1999-1.
    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 Remington Consumer Products Ltd, ECJ, C-299/99, 18 June 2002.
    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 Remington Consumer Products Ltd [1999] EWCA Civ 1340 (5 May 1999).
    1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 Remington Consumer Products Ltd, [2006] EWCA Civ 16 (26 January 2006).
    12.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v. Office for Harmonisation in the Internal Market (Trade Marks and Designs)(OHIM), CFI, T-122/99, 16 February, 2000. (Shape of soap)
    三、Periodical Materials
    (一)美國法
    1. Beth F. Dumas, “The Functionality Doctrine in Trade Dress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12 Hastings Comm. & Ent. L.J. 471 (1990).
    2. Dratler, “Trademark Protection for Industrial Designs,” 1988 U. Ill. L. Rev. 887 (1988).
    3.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Protection for the Artistic Aspects of Articles of Utility,” 72 Harv. L. Rev. 1520 (1959).
    4. Jerome Gilson, “Cinnamon Buns, Marching Ducks and Cherry-Scented Racecar Exhaust: Protecting Nontraditional Trademarks,” 95 Trademark Rep. 773 (2005).
    5. Joseph R. Dreitler, Mary R. True, Jones Day, “Trademark Practice Before the PTO 2005”, Navigating Trademark Practice Before the PTO 2005 : From Filing Through the TTAB, 817 PLI/Pat 289 (2005).
    6. Julie P. Tsai, “Fashion Protection : A Note on the Protection of Fashion Designs in the United States,” 9 Lewis & Clark L. Rev. 447.
    7. Kerry S. Taylor, “Traffix Devices, Inc. v. Marketing Displays, Inc.” 17 Berkeley Tech. L.J. 205 (2002).
    8. Mark Alan Thurm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rademark Law’s Functionality Doctrine,” 56 Fla. L.Rev. 243 (2004).
    9. Mitchell M. Wong, “The Aesthetic Functionality Doctrine and the Law of Trade Dress Protection,” 83 Cornell L. Rev. 1116 (1998).
    10. Ronald L. Panitch, Panitch Schwarze Jacobs & Nadel, “Product Simul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C848 ALI-ABA 363 (1993).
    11. Steven A. Church, “The Weakening of the Presumption of Validity for Design Patents: Continued Confusion under the Functionality and Matter of Concern Doctrines ,” 30 Ind. L. Rev. 499 (1997).
    12. Theodore H. Davis, Jr., “Trade Dress Law after the Wal-Mart Stores and Traffix Devices Cases”, PTO Day, Annual Conference on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Law and Practice (2000).
    13. Tracey McCormick, “Will Traffix “Fix” the Splintered Functionality Doctrine? : Traffix Device, Inc. v. Marketing Displays, Inc,” 40 Hous. L. Rev. 541 (2003).
    14. Tracy Gene G. Durkin, Julie D. Shirk, “Design Patents and Trade Dress Protection : Are the Two Mutually Exclusive? ”, 87 J. Pat & Trademark Off. Soc’y 770 (2005).
    (二)歐盟法
    1. Alison Firth, “Shapes As Trade Marks: Public Policy, Functional Considerations And Consumer Perception”, E.I.P.R. 2001, 23(2), 86-99.
    2. Arnaud Foiliard-Monguiral, David Rogers, “The Protection of Shapes by the Community Trade Mark”, E.I.P.R. 2003, 25(4), 169-179.
    3. Charles Gielen, “Trade Marks-Protection Of Shape Marks And Distinctiveness”, E.I.P.R. 1999, 21(10), N180.
    4. David Wilkinson, “Case Closed: Functional Designs Protected By Design Right”, E.I.P.R. 2007, 29(3), 118-122.
    5. Friedrich-Karl Beier, “The Fu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Europe-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tent, Utility Model And Industrial Design Law”, IIC 1991 Heft 02, 157-177.
    6. Jean Hughes, “European Community: Trade Marks- Application For Registration Of A Round Tablet Washing Product As A Three-Dimensional Trade Mark”, E.I.P.R. 2002, 24(1), N11.
    7. Joachim Wessel, “Germany: Trade Marks-Registra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Trade Marks Consisting Only Of The Product For Which It Claims Protection”, E.I.P.R. 2005, 27(1), N3-4.
    8. Jose J. Izquierdo Peris, “Registered Community Design: First Two-Year Balance From An Insider’s Perspective”, E.I.P.R. 2006, 28(3), 146-158.
    9. Julia Clark, “Adorning Shavers With Clover Leaves: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 Remington Consumer Products Ltd”, E.I.P.R 2006, 28(6), 352-355.
    10. Justin Watts, “Trade Marks For The Shape Of Goods”, E.I.P.R. 1998, 20(4), 147-154.
    11. Marina Benassi, “Italy: Design Rights-New Design Law”, E.I.P.R. 2001, 23(10), N150-152.
    12. OHIM, “Alicante News-European Trade Marks & Designs Newsletter”, newsletter 10, 2006.
    13. OHIM, “Alicante News-European Trade Marks & Designs Newsletter”, newsletter 03, 2007.
    14. Richard Bird, “Registered Community Design: Early Decisions Of OHIM Invalidity Division”, E.I.P.R. 2006, 28(5), 297-299.
    15. Ulrike Koschtial, “Design Law: Individual Character, Visibility and Functionality”, IIC 2005 Heft 3, 297-313.
    16. Vicent O’Reilly, Director of Administr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Designs Department of Office for Harmonization in the Internal Market, ”Trademark Law and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智慧財產局商標研討會論文。
    四、Others

    1. A Guide to Filing a Design Patent Application, 可於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pac/design/index.html.網頁下載。
    2.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40/94 of 20 December 1993 on the Community trade mark (CTMR),可於歐盟商標設計局網頁下載全部條文http://oami.europa.eu/en/mark/aspects/reg.htm。
    3.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6/2002 of 12 December 2001 on Community Designs (consolidated version),http://oami.europa.eu/en/design/pdf/reg2002_6.pdf. http://oami.europa.eu/en/design/pdf/reg2002_6old.pdf.
    4. Guidelines Concerning Proceedings before the Office for Harmonization in the Internal Market (Trade Marks and Designs), Part B, Examination, Draft, DIPP, July 2006. 歐盟商標局商標審查基準2006年版。
    5. HOUSE REPORT NO. 106-250, July 22, 1999
    6. Manual of Patent Examining Procedure, Chapter 1500 Design Patents, USPTO.可於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pac/mpep/index.html下載。
    7. Manual of Patent Examining Procedure, Chapter 1500 Design Patents, USPTO, pp. 1500-16.可於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pac/mpep/index.html下載。
    8. 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 http://www.wipo.int/treaties/en/ip/paris.
    9. T.M.E.P. §1202.02(a)(i) (2005 rev.)
    10. U.S. Dept. of Commerc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Trademark Manual of Examining Procedure 1202.04(e), 1202-113 (2d ed. May, 1993).
    11. WIPO Doc. SCT/9/6 (October 1, 2002).
    12. WIPO Doc. SCT/9/6 (October 1, 2002).
    13. 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ndbook: Policy, Law and Use, http://www.wipo.int/treaties/en/ip/paris.
    14. WTO,http://www.wto.org/index.htm。
    15. 美國著作權局(United States Copyright Office)網站,http://www.copyright.gov/。
    16. 荷比盧智慧財產局網頁,http://www.boip.int/en/homepage.htm。
    17. 荷比盧聯盟介紹,http://en.wikipedia.org/wiki/Benelux。
    18. 荷比盧聯盟官方網站,http://www.benelux.be/。
    19. 歐盟法網頁The access to European Union Law, http://eur-lex.europa.eu/en/index.htm。
    20. 歐盟商標與設計局,http://oami.europa.eu/en/default.htm。
    21. 歐盟商標與設計局,http://oami.europa.eu/en/default.htm。
    22. 歐盟設計,http://oami.europa.eu/en/design/default.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