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昭璇 Su Chao-hsuan |
---|---|
論文名稱: |
建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中在地文化課程統整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Local Culture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Chen Mei J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在地文化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課程統整 |
外文關鍵詞: | local cultu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貓貍國中為例,探討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與合作歷程,以及教師參與社群後之專業成長情形,並探究在地文化課程內涵及其實施歷程與相關問題,了解學生對在地文化的認識與自我認同上的提昇情形。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實際參與與觀察社群的運作情形並蒐集相關文件,透過訪談五位國中教師,加入研究者省思札記進行資料蒐集,研究結果如下:
一、協同合作、共同願景以及從做中學,是貓貍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具有共同領導的特徵。
二、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是貓貍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凝聚向心力之關鍵,亦是促成社群成員專業成長的動力。
三、行政支援不足及社群內部性問題,是貓貍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困境來源。
四、社群教師間的相互支援,是貓貍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面對困境的解決方式。
五、教學分享、教學札記及社群夥伴的回饋,促進教師自省的能力。
六、認同在地文化與愛物惜物的知行合一,是學生在接受貓貍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所設計的在地文化課程後之主要行為改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alize how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orks, the effec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practice of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loc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ognition to local culture and self-identity in Mao-li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 is an action stud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above, data is collected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ing five learning community members, and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Cooperation, shared vision, and learning by doing are the operation patterns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Mao-li junior high school,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hared leadership.
2. Curriculum designing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re not only the key to the solidarity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Mao-li junior high school, but also the mo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member teachers.
3. The major difficulties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Mao-li junior high school are insu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and inner structure conditions of the community itself.
4. The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 learning community faces is the mutual support among member teachers.
5. Teaching sharing, teaching journals, and feedbacks from other members can promote teachers’ ability of reflection.
6. The major behavior change of students in Mao-li junior high school after they take the designed curriculum of local culture is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cherishing what they have.
At last,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schools,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submitt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校務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高等教育,2(2),41-63。
王為國(2008)。實務社群在師資培育之運用。 教育研究月刊,170,94-106。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33-68。
朱芳儀(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愛群(1997)。學習型組織意涵之探索。警學叢刊,27(5),153-176。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縕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
吳依純(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五年級數學科教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清山、林天祐(1997)。教育名詞:學習型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18,61。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台北:師大書苑。
李郁文 (200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修訂四版) 。台北:桂冠。
李重毅(2003)。由團隊合作理念談特殊教育教師角色。特教園丁,19(2),47-59。
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地、許惠茹(2009)。課程實踐社群學習經驗之探究:一所平埔特色學校之個案研究。發表於「第八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主辦(2009.11.21)。
林美惠(2005)。高職家事類科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進材(2008)。文化回應教學的意涵、策略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誌,20,201-230。
侯詩瑜(2009)。國語日報華語教師文化教學現況調查與研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胡慧宜、吳清山(2010,6月)。喚醒專業熱情樹立領導新典範:分散式領導觀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發展。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之「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297-314),臺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范熾文(2006)。學校經營與管理─概念、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淑宜(2010)。台中縣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新仁(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第二版)。2011年4月22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Upload/FileUpload/23/%e4%b8%ad%e5%b0%8f%e5%ad%b8%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5%ad%b8%e7%bf%92%e7%a4%be%e7%be%a4%e6%89%8b%e5%86%8a-%e7%ac%ac%e4%ba%8c%e7%89%88.pdf
張新仁(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德銳(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高教。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注意事項。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9b)。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作者。
莊采珂(1999)。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許詩珮(2010)。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昭佑、陳美如(1995)。一個發展性的概念-學習型組織對教育行政領導的啟示。研習資訊,12(6),60-63。
陳珊華(2007)。富蘊文化回應與課程統整的原住民學校教育。教師之友,48(5),6-16。
陳美如 (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取向-從九年一貫課程談起。載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美如(2004)。側寫一位教師與異文化的相遇:從理解行動到發現。教育研究月刊,117,22-32。
單文經(2001)。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教育研究集刊,47,57-89。
程碧琴(2009)。國小科學教師實務社群之發展。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賀宜慶(2008)。國文科文化回應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東部一個太魯閣族國中班級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慧英(2006)。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參與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振富(譯)(2002)。P. M. Senge, N. Cambron-McCabe, T. Lucas, B. Smith, J.Dutton, & A. Kleiner著。學習型學校(上、下)(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台北:天下遠見。
楊智先(2006)。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智穎(2000)。從建立合作文化談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5),126-132。
楊馥如(2004)。行動研究的意涵、方法及其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舉隅。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75-196。
葉淑儀(譯)(2000)。L. Lambert等著。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台北,桂冠。
廖美芬(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熊同鑫、蔡瑞君(2009)。文化回應於原住民族科學課程與能力指標發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87,163-180。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美慧(2001)。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4(4),143-151。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高等教育。
歐嬌慧(2005)。文化回應教學在國小英語課程的實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進雄(2006)。從學習社群的觀點論校長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3(4),129-136。
薛玉綢(2011)。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莉娟(2000)。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合作的形成。2011 年3 月28 日取自http://www.enable.org.tw/iss/pdf/5-4.pdf。
鍾鳳嬌(2009)。遊走於東南亞文化-大學生多元文化觀的詮釋與改變。教育與社會研究,18,33-70。
顏國樑、倪惠軒(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新取向。臺灣教育發展論壇,1,1-30。
譚光鼎、劉美慧與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嚴春財(2011)。藍海奇緣—龍港國小的創意遊學課程。研習資訊,28(3),113-120。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頁305-346)。台北:康軒。
二、英文部分
Barry, D. (1991), Managing the bossless team:lessons in distributed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1(1), 31-47.
Croasmun. J. (2007).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gains: 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C.
Doppelt, Y. , Schunn, C. D., Silk, E., Mehalik, M., Reynolds, B., & Ward, E. (2009).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 facilitated learning community approach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teacher practic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7(3), 339-354.
DuFour, R. (1997). The school a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ASSP Bulletin: Reston.
DuFour, R., & R. Eaker(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DuFour, R.(2004).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Gay, G.(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New York:Teachers Cllege Press.
Gherardi, S. , & Nicolini, D. (2000).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f safely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9(3/4), 7-18.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pp.23-42). Thousand Oaks , CA: Corwin.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04).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4th ed. ). Boston : Pearson/Allyn and Bacon.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 CA: Corwin.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rgiovanni, T, J. (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Sergiovanni, T, J.(2007). Rethinking leadership: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2nd ed.). Thousand Oaks , CA: Corwi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 & Bacon.
Watkins, K, E. & Marsic, V. J. (1994).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Wixson, K. K. , & Yochum, N. (2004). Research on literacy polic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ational, state, district, and teacher context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5(2), 21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