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燕釵
LIN, YAN CHAI
論文名稱: 陳垂映生平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從《暖流寒流》到〈鳳凰花〉
Chen Chui Ying biography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Novels—From “Warm current, Cold current” to “Flame Flower”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王惠珍
邱若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日據時期陳垂映《暖流寒流》〈鳳凰花〉留學生新女性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Occupation, Chen Chui Ying, “Warm current,Cold current”, “Flanme flower”, Overseas Student, New Age Wome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在台灣文學研究界尚未被充分討論的日據時代作家陳垂映為研究對象,以其長篇小說《暖流寒流》、中篇小說〈鳳凰花〉為中心,探討陳氏藉由留學生之眼,在其小說中傳遞的社會觀察與時代訊息為何?筆者除了仔細閱讀、分析文本之外,還與陳垂映的么子進行訪談,藉此重新梳理陳氏的生平資料,更加了解其創作背景與小說意圖。
    本論文分五章進行:第一章是緒論,第五章為結論。第二章為陳垂映的生平研究及其整體的作品分析,第三章主要針對陳氏的長篇小說《暖流寒流》進行分析,第四章則為中篇小說〈鳳凰花〉的細部分析。
    陳垂映的代表作主要集中於日據時代,為其年輕時候所創作的日文作品。主題多跟愛情有所關連,表現出其新世代知識份子青春浪漫的思維及對社會改革的樂觀信念。戰後作品發表不多,僅在流行歌詞創作和經濟評論上留下了一些成果。
    筆者在論文中分析了陳垂映知名的《暖流寒流》與〈鳳凰花〉兩部小說,發現它們都具有理想化的共同特徵。在《暖流寒流》裡,他用「寒流」代表了造成台灣人悲慘生活兩大因素—外部的殖民經濟剝削和內部的封建性格;用「暖流」象徵台灣的希望—新世代知識階層的理性思維以及相互扶助。陳垂映筆下的「暖流vs.寒流」是一種反思自身社會封建性格、反思留學生墮落生活的對內辯證,也是一種對不合理的殖民結構和資本主義物質主義進行的向外批判。在〈鳳凰花〉中,陳垂映用「鳳凰花」代表直接、熱烈、勇敢、堅強的台灣女性。他用柔性溫暖的筆觸,書寫三位女生的生命故事,期待台灣女性都能像她們一樣,衝破禮俗藩籬,跳脫不幸婚姻枷鎖,過著幸福的生活。
    兩部小說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暖流寒流》強調留學生的社會責任;〈鳳凰花〉在延續這樣的基本主題之外,更加強調男性、女性在婚姻自主、經濟自主和情感自由方面的覺醒。筆者發現吸引陳垂映注目和思考的是:受過新式教育、擁有新觀念、具備穩定職業的新世代女性;在他眼中弱勢女性必須受教育,追求各方面的自主,擺脫家父長輩與同輩男性控制,成為獨立個體。
    整體而言,陳垂映書寫的是上流社會菁英階層的世界,這與他的生長背景有關。陳氏家族極為富裕,陳垂映年紀輕輕就讀名校,又有海外生活經驗,所關心的族群比較特殊。相對於張文環擅寫農民等底層小人物,陳垂映則從一個學經濟人的角度,直接且深刻的指出,殖民經濟控制對於台灣農業經濟造成的威脅或破壞。陳垂映因為自身熱情、幸福、幽默、風趣,而想把自己的幸福和光明感染給別人,在這一點上他不僅成功地達成個人目標,也因此樹立了其獨特的文學地位。


    In this article, I chos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riter Chen Chui Ying as a study subject during the time when Taiwanese literature was yet under discussed. I use one of his novels “Warm current, Cold current” and novella “Flame Flower” as the main topic, by looking through the eye of students overseas, Chen was meant to deliver the social aspect and moral messages behind his literal expression.
    I divided my research into five separat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fifth is the conclus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Chen’s biography and his analytical work, chapter three is mainly focused on Chen’s novel “Warm current, Cold current”, and chapter four is the detailed analysis for the novella “Flame Flower”
    Chen’s masterpieces were mainly created in his younger a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ost of his works were related to the “LOVE” themes which showed that new intellectual generation had a positive belief towards youthful, romantic thinking and the social revolution. He didn’t have much work left after the war time, only some traces left for pop song lyrics and economic criticism.
    By looking through Chen Chui Ying‘s two pieces of work, I found out that they share common point like overly idealized social model. In “Warm Current Cold Current”, he used “cold current” to represent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were causing the miserable life of the Taiwanese: colonial economy deprivation from the outside and influence of feudal ideology from the inside. By using “warm current”, it symbolized the hope of Taiwan: new intellectual generation’s rational thinking and help for each other.
    Chen Chui Ying’s “Warm Current Cold Current” is a self reflection of the feudal-minded characteristic, an inner debate for the shady life of students overseas, and also an outward judgment towards an irrational colonial structure and material capitalism.
    In “Flame Flower”, Chen used “Flame Flower” to embody the straight-forward, aggressive, brave and strong virtues of the Taiwanese women. He used his soft, warm, and gentle touch of writing depicting the life stories of three women. He expected all the women from Taiwan can be like them: to break out from the boundaries of etiquette, free from the shackles of unfortunate marriage and live a happy life.
    The two different things between the novels are that “Warm Current Cold Current” emphasized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for students overseas while “Flame Flower” further extended this idea and make it more about male, female’s independent marital, economical choices,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ir emotional freedom.
    I found out that what attracts Chen’s eyes was: a new age women with new education, new ideas, and a stable career. In his opinion, women as the weakest link should receive education and pursue freedom in all ways; get rid of controls of the elder family and fellow males, to become an individual being.
    To sum it up, Chen portrayed a world that very rare people shared and it was related to his background. Chen’s family is very wealthy, he went a prestigious school and had a life experience overseas, the group he cared about was pretty unique. Unlike other folk writers like Chang Wen Huan that illustrated farmers and the underdogs in the society, the farmers in Chen’s eyes were nothing but a hallow shadow. But with his passionate, fortunate, humorous, and up-beat personality, he paid his happiness and positivity forward to everyone else. He successfully achieved his personal goal, also established a unique position of literature.

    目 錄 摘 要(中文)........................................................................................................i 摘 要(英文)..................................................................................................ii-iii 謝 辭.....................................................................................................................iv 目 錄................................................................................................................v-vii 第一章 緒 論………………………………………………………1-8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範疇 2 第三節 研究回顧 3 一、專書 3 二、單篇論文 4 三、學位論文 6 第四節 章節安排及架構 6 一、章節內容說明 6 二、章節架構 7 第二章 浪漫與務實的融合—陳垂映生平研究…………………09-23 第一節 生平梗概 9 第二節 從戰中到戰後—動盪時代的體驗 11 第三節 新知識份子特質 12 第四節 東京留學生活 15 第五節 整體作品分析 16 一、戰前日文作品 17 (一) 逝去的戀情 18 (二) 留學東京 18 (三) 藝術(音樂、繪畫) 19 二、戰後中文作品 20 小結 23 第三章 「暖流」與「寒流」的辯證—《暖流寒流》作品分析…24-38 第一節 暖流之ㄧ—新時代女性 25 第二節 暖流之二—自由戀愛 28 第三節 暖流之三—東京求學 29 第四節 寒流之ㄧ—民族資產階級的沒落 32 第五節 寒流之二—台灣傳統社會陋習 35 小結 37 第四章 南國的熱情—〈鳳凰花〉作品分析……………………39-50 第一節 播種—〈鳳凰花〉簡介 39 第二節 蟲害—養女制度 42 第三節 培育—女性自主 43 第四節 施肥—職業女性 45 第五節 豐收—鳳凰花開 47 小結 49 第五章 結論………………………………………………………51-5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51 一、第二章發現 51 二、第三章發現 52 三、第四章發現 53 四、綜合發現 54 五、純文學作家/通俗文學作家?—陳垂映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史 上的評價 54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展望 55 ※ 參考書目………………………………………………………56-61 ※ 附錄……………………………………………………………62-85 附錄一 陳垂映生平寫作年表 62-68 附錄二 陳垂映親友訪談 69-80 附錄三 陳垂映手稿暨相關照片 81-85 圖 1 陳垂映小兒子陳志欣,在陳垂過世時所寫的追思文。 81 圖 2 陳垂映所作的台語歌或歌詞,無題。 81 圖 3 陳垂映所作的〈託秋風〉,創作於民國72年11月30日。 82 圖 4 陳垂映所作的〈託秋風〉,修改於民國83年11月30日。 82 圖 5 陳垂映與小兒子陳志欣的合影 83 圖 6 陳垂映全家福照片 83 圖 7 陳垂映南洋考察前與家人的合影 84 圖 8 陳垂映的日記 84 圖 9 陳垂映日記內頁之一 85 圖 10 陳垂映日記內頁之二 85 ※ 表次 表 2-1 陳垂映戰前日文作品一覽表 17-18 表 2-2 陳垂映戰後中文作品一覽表 20 表 3-1 《暖流寒流》中五位女性角色背景資料 25-26 表 4-1 〈鳳凰花〉人物分析表 40 表 4-2 〈鳳凰花〉裡三位主要女性角色背景資料 43-44

    壹、 中文部分

    一、 陳垂映研究資料(以本文引用者為準)
    (一) 小說文本
    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一卷】暖流寒流》台中:中縣文化,1999年11月。
    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二卷】短篇小說‧詩‧隨筆‧評論‧文獻資料》台中:中縣文化,1999年11月。
    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三卷】暖流寒流》(日文版)台中:中縣文化,1999年11月。
    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四卷】短篇小說‧詩‧隨筆‧評論》(日文版)台中:中縣文化,1999年11月。
    陳垂映,〈失蹤〉,陳曉南譯,收錄在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6送報夫》,台北:遠景,1979年7月,頁167-190。

    (二) 站前文藝評論
    吳新榮,〈第二屆文聯大會的回憶—文聯的人們〉,1935年9月10日記,葉笛翻譯,三澤真美惠校訂,原刊於《台灣文藝》第三卷第六號,1936年5月29日。收錄在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第二冊】雜誌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頁45-50。亦收錄在《吳新榮選集1》,台南:台南縣文化局,1997年3月。

    (三) 會議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
    邱若山,〈再論陳垂映《暖流寒流》—殖民地台灣近代化與主體意識的課題〉,2007年台日學術交流國際會議「殖民化與近代化—檢視日治時代的台灣」,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2007年10月,頁150-162。
    何欣穎,〈希望與救贖—日據時期陳垂映《暖流寒流》的東京想像與書寫〉,《2010清大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交流會論文集》,2010年5月,頁111-127。

    (四) 專書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
    黃武忠,〈長篇小說《暖流寒流》作者—陳垂映〉,收錄在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1981年8月,頁134-136。
    黃武忠,〈著手編譯自己作品的陳垂映〉,收錄在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1984年5月,頁99-103。
    陳千武編,《台中縣日據時期作家文集》,台中:中縣文化,1991年2月,頁137-139。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報告書》,豐原:中縣文化,1993年年6月,頁233-236。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中縣文化,1995年6月,頁173-175。
    鄭麗玲,《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張良澤,〈一本被遺忘了的戰前台灣長篇小說—「暖流‧寒流」〉,收錄於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二卷】短篇小說‧詩‧隨筆‧評論‧文獻資料》台中:中縣文化,1999年11月,頁295-300。
    趙天儀編撰,〈陳垂映生平小傳〉,收錄於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二卷】短篇小說‧詩‧隨筆‧評論‧文獻資料》台中:中縣文化,1999年11月,頁320-330。
    趙天儀,〈論陳垂映及其代表作《暖流寒流》—試論台灣日據時期的一部長篇小說〉,收錄於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二卷】短篇小說‧詩‧隨筆‧評論‧文獻資料》台中:中縣文化,1999年11月,頁331-358。
    邱若山,〈可信的戀愛與青春理想的追尋—論陳垂映《暖流寒流》為止的文學軌跡〉,收錄於路寒袖主編,《台灣文學研討會: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台中:中縣文化,2000年12月,頁131-168。

    二、 其他參考書目(依出版先後順序)
    (一)文學理論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人民,1985年6月。
    佛斯特(Forster, E.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1991年01月。
    于漪,《小說閱讀技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6月。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1993年11月。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1996年4月。
    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文學》,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8月。
    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品析》,台北:文津,2003年7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2005年9月。

    (二)同時代文集、作品集
    翁鬧,《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1991年7月。
    張恆豪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台北:前衛,1991年2月。
    施淑,《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92年12月。
    巫永福(著),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台北:傳神福音,1996年5月。
    陳藻香、許俊雅(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吳漫沙,《大地之春》,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漫沙,《韭菜花》,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漫沙,《黎明之歌》,台北:前衛,1998年8月。
    林輝焜,《命運難違》,台北:前衛,1998年8月。
    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台北:前衛,1998年8月。
    阿Q之弟,《靈肉之道》,台北:前衛,1998年8月。
    王昶雄,《王昶雄全集》小說卷第一冊,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0月。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中縣文化中心,2002年3月。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台北:INK印刻,2006年3月。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三)專著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5月。
    凃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1994年2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鄭元春,《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鑑》,台北:綠生活,1997年2月。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編,《台灣大眾文學》,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鹿港鎮誌纂修委員,《彰化縣鹿港鎮誌》,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6月。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11月。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台北:前衛,2002年7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3年10月。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5月。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8月。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年3月。
    彭小妍,《跨越海島的疆界—台灣作家的漂泊與鄉土》,台北:台灣大學,2006年1月。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年5月。

    (四)期刊論文
    莊淑芝,〈宿命的女性─論龍瑛宗的〈一個女人的記錄〉和〈不知道的幸福〉〉,《國文天地》7卷5期,1991年10月,頁29-34。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以女性、知識份子、農民為探討對象〉,《思與言》,31卷第1期,1993年03月,頁73-109。
    沈乃慧,〈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的女性議題探析〉,《文學台灣》,第15期,1995年,頁167-203。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27卷第6期,1998年,頁29-40。
    歐宗智,〈殖民統治生活的困境—日據時期小說中的庶民悲劇〉,《書評》,第35期,1998年8月,頁9-13。
    潘志奇,〈日據時期之台灣社會經濟〉,《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23期,1998年11月,頁61-92。
    邱雅芳,〈激流為誰造像?─試探辜顏碧霞《流》的女性與國族認同〉,《文學台灣》32期,1999年10月,頁230-251。
    呂佳龍,〈想像的旅程:論日據時代小說中的帝國圖像〉,《文學前瞻》,第1期,2000年,頁77-101。
    翁燕玲,〈楊守愚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表現及其相關書寫〉,《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期,2000年9月,頁178-190。
    陳芳明,〈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殖民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自得主編,台北:遠流,2002年2月。
    黃慧鳳,〈蔡秋桐小說之研究—日殖民下的文本呈現〉,《問學集》,第11期,2002年06月,頁231-250。
    柳書琴,〈從部落到都會:進退失據的殖民地青年男女—從〈山茶花〉論張文環故鄉書寫的脈絡〉,《台灣文學學報》,第3期,2002年12月,頁81-108。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台灣文獻》55卷1期,2004年03月,頁205-237。
    黃美娥,〈二十世紀初期台灣通俗小說的女性形象─以李逸濤在《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為討論對象〉,《台灣文學學報》5期,2004年6月,頁1-48。
    蔡佩均,〈是大眾文學,或通俗文學─談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新板塊〉,《台灣文學館通訊》第16期,2004年12月,頁74-76。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35-62。
    蔡孟柯,〈蔡秋桐小說中的農民形象探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98期,2005年10月,頁64-91。
    王美惠,〈台灣新文學「反迷信」主題的書寫—以賴和、楊守愚比較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11月,頁151-168。
    張文薰,〈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做為文本的可能〉,《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年4月,頁5-28。
    崔末順,〈封建性與現代性的衝突—日據時期台韓小說中的女性處境〉,《女學學誌》,第23期,2007年6月,頁1-34。
    張惠琪,〈含淚而笑的放屎百姓—剖析蔡秋桐小說〈反面寫實〉的手法〉,《台灣文學評論》,8卷第2期,2008年4月,頁22-41。
    林芳玫,〈台灣三○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9年9月,頁29-65。
    柳書琴,〈滿洲內在化與島都書寫:林輝焜《命運難違》的滿洲匿影及其潛話語〉,《台灣文學研究》,第1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33-190。

    (五)學位論文
    吳舜均,〈徐坤泉及其小說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丁鳳珍,〈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易燕玉,〈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7月。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杉森藍,〈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凌正峯,〈呂赫若農民小說的左翼立場〉,國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紀奕川,〈台灣作家日語文學中的家族書寫—以《暖流寒流》、《流》、《漂浪の小羊》為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2月。
    黃薇勳〈1906~1930《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短篇小說中家庭女性婚姻與愛情的敘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蘇雅楨〈王白淵的文化活動與精神歷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淑容,〈戰爭期間台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1940)〉,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蘇世昌,〈1920-1937台灣新知識份子思想風貌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7月。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台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陳英仕,〈張文環及其日據時期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台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12月。
    董恩慈,〈台灣日本語作家的日本經驗—以呂赫若與楊逵為中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月。

    貳、 日文部分
    尾崎秀樹,《大眾文學》,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94年1月。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台灣人作家作品集》全六卷,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7月。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文藝評論集》全五卷,東京:綠蔭書房,2001年4月。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6月。
    中島利郎編,《台灣通俗文學集》,東京:綠蔭書房,2002年11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