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芯妤 Lin, Hsin-Yu |
---|---|
論文名稱: |
家族與記憶:陳順築攝影/裝置之研究 Family and Memory : a Study of Chen Shun-Chu's Works of Photography and Installation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陳順築 、《家族黑盒子》 、《集會家庭.遊行》 、影像 、攝影裝置 、物質 、記憶 |
外文關鍵詞: | Chen Shun-Chu, "Family Black Box", "Meeting the Family. Demonstration ", image, photographic installation, material, memor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陳順築1992年至1999年間的作品為研究題材,藉以探討記憶在作品中的樣貌。許多藝評家皆以「鄉愁」、「記憶」為切入點,並表述藝術家對於故鄉的緬懷之情。本研究以影像在符號至現象學的追尋脈絡,以及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心物合一觀點,綜合呈現《家族黑盒子》至《集會家庭‧遊行》系列作品中諸影像全體與記憶的關係。
第三章「記憶貯藏箱」以《家族黑盒子》作為分析對象,探討雕塑作品中召喚觀者想像的各項小物件、分述各物件於神話或自然中的象徵質素,並輔以蒙太奇及符號學的解讀,逐一呈現此系列作品在懷鄉意識上的機轉。
第四章「記憶/追憶」以1993~1995年間的作品為分析對象,其中有《二段記憶的記錄-I、II》、《記憶-I、II》、《六0年代的無題-I、II》、《集會家庭‧遊行》等,分述作者以藝術創作對記憶進行各種特性的探究,分別有重複、怪異、類像等特質,其記憶產生的源頭來自於一個富含創傷性的時代故事。
In this study, my research includes works by Chen Shun-Chu from 1992 to 1999 as the subject matter and examines the memory motif reflected in many facets of his works. Many art critics investigated this memory motif as their entry point and implied the artist's expressed nostalgia feeling for his hometown. In this study, I would put his images in context of semiotic and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and utilize Henry Bergson’s viewpoint of material and memory with the unity of mind and matter, a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his series of works from "family black box" to" meeting the family. Demonstration ", so that all such various image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memory could be explicated.
In the third chapter“the memory locker”, I would take "Family Black box" for analysis, with some sculpture works summoning imagination from each small items, as well as their symbolic quality in myth or nature. Interpretations assisted by montage and semiotic explanation would reveal his nostalgic mechanism in this series of work.
In the fourth chapter“the memory/recollect”, I would take his works from 1993~1995 for analysis, including "Two Section of Memory Recording- I, II", "Memory - I, II", "Untitled. Reminding Ages of 60s- I, II" and "Meeting the family. Demonstration". I would deal with in turn, how Mr. Chen with his artistic creation endeavors to examin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mory motif and his strategies of expression, including repetition, grotesque and simulacre etc., which take his memory as resources that filled with traumatic stories from his epoch.
期刊部份
王雅倫,〈從暗室到明室-攝影.舞台.裝置術〉,《台灣攝影》,第3號, 1994,61-63。
宋珮、何魚譯,〈藝術大師訪談錄-保羅.保川德、曼.雷〉,《台灣攝影》,第3號,1994,69-72。
李文吉譯,〈昂利 卡提耶-布列松訪問錄〉,《台灣攝影》,第4號,1994,8-72。
汪聞賓,〈水彩與水墨的邂逅-李澤藩水墨畫作的探討〉,《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2003,36-45。
林婷婷,〈老照片的反思 陳順築另眼看家族影像與裝置符碼〉,《雅砌》,第109期,1999,38-39。
侯淑姿譯,〈邁諾.懷特訪問錄〉,《台灣攝影》,第4號,1994,9-14。
孫立銓,〈集會•家庭遊行--試析陳順築作品的「父親」影像〉,《現代美術》,第114期,2004,28-35。
張頌仁,〈複寫的儀式〉,《藝術家》,第114期,1999,390-391。
梅丁衍著,〈鄉愁不悔容顏少-看陳順築1992-1994年間的作品〉,《現代美術》,66期,25。
許綺玲,〈破鏡裡頭尋先祖?──談台灣家族相片的變途或再生〉,《中外文學》,29:2,2000,pp.69-98。
陳立民,〈維梅爾與暗箱〉,《台灣攝影》,第3號,1994,64-68。
陳順築,〈複合媒材中的影像現實與幻憶〉,《藝術家》,第347期,2004,531。
陳慧玲,〈觀看的沈澱〉,《台灣攝影》,第3號,1994,57-60。
黃海鳴,〈重建聖域及召聚遊魂的介面、箱子及場域-陳順築的「家族攝影裝置」小回顧〉,《現代美術》,第114期,2004,20-27。
鄭慧華,〈追憶那不復記憶的虛空與鄉愁-陳順築四季遊蹤系列〉,《現代美術》,第114期,2004,37。
廖新田著,<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台灣美術的後殖民主義觀點評論狀況>,《美學藝術學》,3期,2009年,頁55。
專書部份
《聖經恢復版》,台北市:台灣福音書房。
尤昭良,《塞尚與柏格森》,台北:宜高文化出版社,2003。
王志敏,《電影美學分析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吉莉恩‧蘿絲著,台北:群學,2006。
王逢振,《文化研究與政治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王瑞芸,《通過杜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申雷海譯,《佛洛伊德與偽記憶症候群》,菲爾歐‧摩倫著,台北:城邦文化,1997。
石計生,《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2006。
朱元璋主編,《文化研究 第二期》,台北市:遠流,2006。
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著,台北:巨流,1994。
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David fontana,台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03。
余志強譯,《現代雕塑簡史》,赫伯特‧里德著,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1994。
吳 康,《柏格森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吳 康,《錫園哲學文集》,台北:華國出版社,1961。
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柏格森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13。
吳芝儀,《敘事心理與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2004。
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臺北市:時報文化,1984。
吳瑪琍譯《物體藝術》,Willy Rotzler,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吳瓊、杜予,《上帝的眼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安海姆著,臺北市:雄獅出版社,1985。
李寶強,《七部半-塔爾科夫斯基的電影世界》,北京:新華書店,2002。
李鐵出版,《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沈一名、萬小器譯,《符號學文學論文集:何謂結構主義?-詩學》,茨維坦‧托多洛夫著,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68。
汪益譯,《物質與意識》,Paul M.Churchland,台北:遠流,1994。
谷裕譯《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威廉.亨利希.瓦肯羅德,北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周 寧,《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周邦寧譯,《過程與實在》,懷特海,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帕特森譯,《記憶》,法拉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林志明譯《物體系》,尚‧布希亞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林黎胜,《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北京:新華書店,2004。
侯宜人,《自然‧空間‧雕塑》,台北:遠流,1991。
姚瑞中,《物品藝術中的異質合成現象》,台北:國立藝術學院,1994。
姚瑞中,《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市:遠流,2003。
姚瑞中,《臺灣裝置藝術》,台北縣:木馬文化,2002。
柯里,《後現代敍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柏格森,《諾貝爾文學獎全集1927 柏格森》,臺北:環華出版社,1976。
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Tim Creswell,台北:群學,2006。
徐淦,《裝置藝術》,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勒范恩譯,《時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
張君譯,《物質與記憶》,柏格森著,臺北縣:先知出版社,1976。
張志揚,《創傷記憶》,湖南省:上海三聯書店,1999。
張念潮,《現成物與藝術》,湖南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張英進,《電影的世紀末懷舊》,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畢恆達,《家的意義》。臺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2000。
許綺玲,《糖衣木乃伊》,台北市:北星圖書有限公司,2001。
許綺玲譯,《明室》,羅蘭‧巴特著,台北:台灣攝影出版社,1997。
陳 新,《當代西方歷史哲學讀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陳志敏譯,《符號的想像》,羅蘭.巴特著,苗栗:桂冠出版社,2008。
陳香君,《藝術檔案:藝術與社會的深層對話》,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4。
陳麗貴、李詠泉譯,《雕刻時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臺北市:萬象,1984。
陸 揚,《死亡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曾曬淑,《思考=塑造: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市:南天出版社,1999。
曾曬淑,《藝術與認同》,台北市:南天出版社,2006。
游琬娟譯,《曼陀羅的創造天地》,蘇珊‧芬徹,臺北市:生命潛能,1998。
越鑫珊,《我愛藝術故我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黃新生譯,《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黃漢耀譯,《陰影,也是一種力量》,黛比.福特著,臺北縣:人本自然文化出版社,2005。
黃翰荻譯,《論攝影》,蘇珊‧宋塔著,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楊偉民譯,《符號學文學論文集-最簡單符號學體系與情節類型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楊富斌譯,《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埃德蒙特.胡塞爾著,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劉宇彬,《鄉關何處:論陳順築的家族照片與原鄉圖像》,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頁3。
劉其偉,《文化人類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
劉其偉,《文化人類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
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讀》,Liz Wells,台北:韋伯文化,2005。
鄭意萱,《攝影藝術簡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7。
謝東山,《台灣美術批評史》,台北市:洪葉文化,2005。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判: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中山文庫,1997。
原文專書
Jean-Michel Rabate, In writing the image after Roland Barthes,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7.
Marc Armengaud e Alice Schyler Mallet, 2005, Le Temps d’une Maree (France:Une edition de l’association CYBELE).
畫冊
陳順築,《2001澎湖國際地景藝術節》,澎湖縣:澎湖縣文化局,2001。
陳順築,《四季遊蹤》,臺北縣:陳順築,2004。
陳順築,《你說 我聽》,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
陳順築,《花懺》,台北:伊通公園,2001。
陳順築,《恆春半島行旅圖》,屏東縣:彩色森林專業視覺藝術工作室,2005。
陳順築,《眼睛的思惟 B&W/影像手記1》,臺北縣:陳順築,1990。
陳順築,《眼睛的思惟 COLOR/影像手記2》,臺北縣:陳順築,1990。
陳順築,《集會.家庭遊行》,台北市:ITPARK,1995。
陳順築,《影像.潛像陳順築攝影個展》,臺北市:慾望蜻蜓藝術工作室,1990。
陳順築,《複寫記憶:陳順築的家族影像》,台北:台北漢雅軒,1999。
網路資料
“印象咖啡顯影”,http://imagecoffee.net/content.asp?noxcv=102(民96年01月11日)
石瑞仁,“論「陳順築個展」風象、水相”, http://artnews.artlib.net.tw/(2010年05月01日)
全球華人藝術網,來逛有趣的英國藝廊, http://www.ad.ntust.edu.tw/(2010年6月10日)
吳淑娟,“北美館現展出吳硯畫展精確寫實中烘托唯美寫實”,台北市立美術館,2002。http://epaper.pccu.edu.tw/(2010年6月16日)
呂松穎,“解嚴後台灣美術多元面貌”,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www.twcenter.org.tw(2010年6月19日)
南市報導,“公共藝術官方網站”,http://publicart.cca.gov.tw/news/view.php?id=590。(1997年01月11日)
喜信家庭網路雜誌,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105/112(2010年6月13日)
端爺、洪凌等,“皮繩偷虐邦”, http://www.bdsm.com.tw/archives/2006/06/joel-peter-witkin/(1997年01月11日)。
網路村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http://village.gov.tw/dept/index.jsp?vcode=376565400(1997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