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詩縈
論文名稱: 地方政府舉辦節慶之研究─以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
指導教授: 沈姍姍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新竹玻璃文化節慶文化資本地方文化產業
外文關鍵詞: The Hsinchu glass, the cultural festival celebrates, the cultural capital, the place culture industr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1995 年以來已舉辦六屆的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對新竹市的文化與經濟的影響。為達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相關文件與文獻資料之收集分析與訪談相關人士,了解新竹玻璃工藝產業的發展歷程,並以2006年玻璃藝術節活動情形分析其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文化價值、經濟效益,探討舉辦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活動成效與困境,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文件資料來源主要有文建會,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都市發展局等出版發行的官方資料,文獻資料則為國內外相關的專書著作、博碩士論文、期刊、學術報告等為分析之參考;在訪談對象方面,本研究針對個案新竹市政府辦理玻璃藝術節及推動文化政策的相關部門組織人員、與民間玻璃工藝業者等進行訪談。藉由實務與理論、民間與政府的相互對照,進行資料分析與重整,得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2006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文化價值
    一、提升新竹玻璃藝術節的文化資本。
    二、玻璃藝術街串起文化商品化的價值。
    三、讓玻璃工藝家成為新竹市的文化資本。
    貳、2006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經濟價值

    一、玻璃藝術街讓玻璃工藝業者獲有利潤。
    二、讓藝文表演團體獲有工作機會與收益。
    參、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活動成效
    一、有效結合中央與地方的文化政策。
    二、成功行銷新竹市為玻璃工藝產業聚落。
    三、缺乏長期性規劃與效益評估。
    四、有國際交流但未有顯著國際觀光吸引力。
    五、文化全球化現象影響玻璃藝術節活動主題。
    六、活動主題可複製性高,與新竹地方文化關聯性低。
    肆、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困境
    一、缺乏專業人才負責長期規劃經營。
    二、缺乏指標性的玻璃藝術街。
    三、活動經費不足與制度缺乏彈性。
    研究者根據活動成效分析與困境,提出研究建議如下:
    一、加強與地方文化連結,締造具壟斷性的文化資本。
    二、強化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國際化訴求。
    三、玻璃藝術節應增加專職人員作長期規劃。
    四、建立具指標性的玻璃藝術街強化文化意象。


    This research has been for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has held six session of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 since 1995, to Hsinchu's culture and economical influence. In order to reach the fore-mentioned research goal, this research collection of analysis and the interview related public figure by the related document an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understood that the Hsinchu glass craft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glass art festival activity situation analyzes its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s cultural valu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by 2006, the discussion conducts the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s active result and the difficult position, propos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
    The document data source mainly has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the Hsinchu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Hsinchu Culture Administration, publication and so on Hsinchu Metropolis Development Bureau official material,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fo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special book work, abundant master the paper, the periodical, the academic report and so on reference of for the analysis; In the interview object aspect, this research handles the glass art festival and the impetus culture policy related department in view of the case Hsinchu municipal government organizes the personnel, and so on to carry on the interview with the folk glass craft entrepreneur. Because of the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the folk and government's cross references, carry on the material analysis and rallying, obtains this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to be as follows:
    First, 2006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s cultural value
    one, promotes the Hsinchu glass art festival's cultural capital. two, the glass art street string has the 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the value. Three,enables the glass technologist to become Hsinchu's cultural capital
    Second, enables the glass technologist to become Hsinchu's cultural capital. 2006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s economic value
    one, glass art street lets the glass craft entrepreneur have obtained the profit.Two, lets the literary arts performance association having obtained job opportunity and the income.
    Third,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s active result
    One, effective union central committee and place cultural policy. Two, the success sells Hsinchu for the glass craft industry settlement.Three, deficient long-term plan and benefit appraisal. Fourth, h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ut not to have the remarkable international sightseeing attraction.Fiv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phenomenon influence glass art festival activity subject.Six, the active subject replicability is high, is low with the Hsinchu place culture relatedness.
    Fourth,the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s difficult position
    one, lacks the professional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ong-term plan management. Two, deficient representing glass art street. Three, the active funds insufficiency and the system lack the elasticity.
    The researcher according to the active result analysis and the difficult position, proposed that the research suggestion is as follows:
    First, strengthens links with the place culture, creates has the monopolizing cultural capital. Second, strengthens the Hsinchu international glass art festival'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mand. Third, the glass art festival should increase the full time personnels to make the long-term plan. Fourth, the establishment has the representing glass art street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imag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5   第三節 研究設計----------------------------------------9   第四節 名詞釋義---------------------------------------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節慶文化活動意義和類型---------------------------15   第二節 地方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25 第三章 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之研究-----------------------------47   第一節 新竹市的文化政策-文化科技的花園城市---------------48   第二節 新竹玻璃工藝產業的沿革發展------------------------54   第三節 新竹的國際玻璃藝術節-----------------------------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9 第一節 玻璃藝術節對新竹市文化的影響--------------------------81   第二節 玻璃藝術節對新竹市經濟的影響----------------------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參考文獻--------------------------------------------------95 附錄一 訪談紀錄------------------------------------------101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一、專書著作
    方永德 等(譯)(1993)。Victor Turner編。慶典。上海市:文藝。
    丘昌泰(1998)。公共政策。台北市:巨流。
    交通部觀光局 (2005)。94年台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報告書。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朱庭逸、方雯玲(主編)(2004)。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政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美真 (譯)(1998)。F. Jameson著,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John Storey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市:巨流。
    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1999)。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市:韋伯。
    花建、郭潔敏、巫志南、王國榮、吳文娟(2005)。文化魔戒: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奧秘。台北市:帝國文化。
    唐小兵 (譯)(1989)。F. Jameson著,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孫治本(譯)(1999)。Beck,Ulrich著。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市:商務。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
    張永堂 編纂(1996)。新竹市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
    張茵蕙、袁千雯、林育如(譯)(2004)。Dominic Strinati 著。通俗文化理論。台北縣:韋伯。
    張維倫等(譯)(2003)。David Throsby 著。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
    郭思妤(譯)(2007)。P. Kotler & Nancy Lee著。科特勒談政府如何做行銷。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縣:遠足文化。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黃台生、蔡逸人、余炳賢、吳宜蓓(1999)。新竹市後續玻璃產業田野報告: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現況與面臨轉型之困境探討。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圖書。
    黃榮護(1999)。政府公關與行銷,收錄於黃榮護 (主編),公共管理-1999年 ( 頁520-580 )。台北:商鼎文化。
    新竹市文化中心(1993)。閃亮的日子--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史。新竹市:新竹市文化中心。
    蒲公英文化工作室(1998)。新竹市自治會館設立竹塹玻璃工藝館再生利用計畫。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劉大和(2005)。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台北市:魔豆創意。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市:天下文化。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John Tomlinson 著。全球化與文化。台北縣:韋伯。
    魏鏞 編著(1992)。公共政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羅秀芝(譯)(2003)。Ruth Rentschler 著,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蘇昭英(主編)(1999)。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期刊論文
    J. Tyndall(2002,12月26日)。The Cheltenham Festivals:One Town – ManyFestivals。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英國文化協會與華岡興業基金會主辦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高峰會」」研討會論文集(頁94-108),台北市。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王俐容(2003)。從文化工業到創意產業。文化視窗,50,39-45。
    古宜靈、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的地方性與經濟性。收錄於「2004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參見http://www.cc.ncu.edu.tw/~csa/annual/ CSA2003/papers/ylKu.pdf
    吳淑女(1993)。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交通建設,42(9)。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153-188。
    林燕君(2003)。那年代玻璃默默陪伴台灣囝仔成長時光。科技生活雜誌,4。
    邱坤良(2006)。重塑文化現場,尋回民間的文化活力。藝術家,3 。
    洪惠冠(2002,12月26日)。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案例分享:新竹市玻璃工藝推動過程與發展困境之探討。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英國文化協會與華岡興業基金會主辦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高峰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30-143),台北市。
    郭麗敏(2002,12月26日)。藝術節在台灣的發展現象。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英國文化協會與華岡興業基金會主辦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高峰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9),台北市。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90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論文集,台北市。
    劉瓊如、林若慧、吳正雄(2002)。海岸型風景區遊客旅遊意象之區隔研究─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5(3),頁55-78。
    蔣玉嬋(2006)。地方文化館與地文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81-96。
    龍應台(2006)。專訪:全臺飆節慶。(2006年3月13日)。聯合報, A8版。
    三、學位論文
    王中慧(2003)。節慶活動「回憶體驗」之研究-以「2002年國慶焰火在中縣」活動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古宜靈(2000)。都市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淑玲(2001)。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術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于湘(2000)。文藝政策的制定與辯證:釋析1981年至1998年台灣文化論述的建構與轉型(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例)。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輝堂(2002)。 縣市文化局對文化政策制訂與執行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文化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翁誌聰(2002)。 從文化全球化觀點/面向探討我國政府藝文補助政策之意涵-以台北市文化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元容( 2004)。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本。
    連瓊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苗栗窯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比晴(2002)。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芬(2005)。「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對地方基層建設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淑惠(2004)。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經營問題與策略探討。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湘東(2000)。節慶活動與企業贊助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詩慧,2003,《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之轉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妃(2003)。白河蓮花節行銷策略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俊嘉(2004)。文化慶典之文化涵構與商品鏈互動關係研究─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碧華(1998)。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燈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美麗(2001)。 文化政策與台灣工藝發展(1979-1999)。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瓊慧(2003)。農村節慶活動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2003大崗山龍眼蜂蜜文化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駱焜祺(2001)。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韓慈穎(2000)。台北市政府推展市民公共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羅孝吉(2003)。居民對舉辦地方節慶影響之認知、反應類型及支持承諾之研究-以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佳鈴(2002)。觀光節慶活動遊客意象、滿意度、忠誠度關聯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明如(2001)。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參考網站
    何明修(2002,1月15日),革命的節慶、節慶的革命:Mona Ozouf對於集體行動研究的啟示。文化研究月報,2005年11月8日,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1/journal_park73.htm
    台灣大型活動資料庫,2007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tpg.gov.tw/a-administrator/3-intro/society/resource/index.htm
    David Harvey,2002。”The art of rent:Globalization, Monopoly &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發表於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蕭宗讓講座』演講稿。12 月10 日。摘錄自:http://wec.shu.edu.tw/lecture/lec_harvey_2.htm
    貳、英文部份
    Getz, Donald, 1997.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New York。
    Hinch,T.D.( 1996). Urban Tourism: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Tourism,4,2:95-100.
    Johnny Allen, et al,(2002).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Kyodo Printing Co (S’por) Pte. Ltd.,
    Penne R. L., Jordan, F. & Balfre, K. (1986). Art Spa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Six Cities, Partners for Livable Places, Washington DC.
    Rober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Robert Jackson(1997). Mar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ng,IL Sagamore Pub.
    Waters, M. (2001). Globalization(2n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 of Cities. Blackwell, Oxford.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