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丁姝妝
Ting Shu-Chuang
論文名稱: 結合漢字特點的識字策略於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Word Recognition Strategies Incorporating Chinese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Word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 of Grade Two Children
指導教授: 邴尚白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漢字特性字源部首形聲字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Etymology, Radicals,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s,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漢字特性的識字策略於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學習的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共設計16堂的課程方案,內容分別為字源識字、部首識字以及形聲字識字三個單元。整個方案實施後,研究者從活動歷程和評量結果中得知此行動研究方案,不但有助於提升學生在生字學習方面的興趣,對於鞏固生字的形、音、義也有一定的成效,不過在整個研究歷程中也有發現一些限制及待改進的地方。
    在字源識字方面,藉由講解字的由來與演變,不但增加了學生對於生字的感受度,同時在形與義的記憶和理解上也有幫助,且字源識字也開拓了學生生字學習的視野;不過字源識字對於同音字的教學成效並不是很顯著,最好再搭配其他的教學活動。在部首識字方面,可以協助學生掌握部首的特性,進而了解生字和部首的關聯性,減少學習上的錯誤;不過在理解同部首字的意義與歸類上也不如預期。在形聲字識字方面,學生對於形符表義、聲符表音的特點能掌握,亦能分辨聲符相近的字群;不過本研究的形聲字教學僅以聲符表音性較高的字群為主,這樣的結果無法類推到聲符表音性低的形聲字學習。
    雖然本研究的行動課程方案未竟完善,但透過這樣的歷程,學生確實能初步建立漢字組字規則概念。所以研究者建議在國小低年級時,可以融入相關的識字策略,幫助學生建構組字規則,讓他們能順利進入識字自動化的階段,進而達到大量識字的功效。最後,藉由行動研究的做中學,研究者也提升了識字教學的專業知能。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ord recognition strategies that incorporate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enhancing the word recognition learning of grade two children.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design, where a curriculum of sixteen lessons was designed. The curriculum entailed three units, word recognition through etymology, radicals, and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s. The activity process and evaluation conducted post-implementation revealed that the curriculum was not only conducive to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novel characters, but also effective in consolidating the learning of characters’ forms, phonetics, and semantics. However, limitations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were also identified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Regarding word recognition through etymology, elucidation of words’ origins and transformations not only augmented students’ perception of novel characters, but also promoted memoriz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forms and semantics; moreover, the strategy broadened students’ learning horizons. However, it was not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in homophone teaching, suggesting that additional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 Regarding word recognition through radicals, the strategy assisted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cals first, then their relevance to novel characters, which ultimately diminished learning errors; however, the efficacy in comprehending and classifying words with similar semantics and the same radicals was not as expected. Regarding word recognition through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s, students were able to apprehend the principles of pictograms represent semantics and phonetic components represent sounds; moreover, they were able to discern word clusters with similar phonetic components. However, the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 teach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ly on word clusters with phonetic components that highly represent their phonetics; consequently, the results cannot be generalized to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 learning of words of low representations.
    Even though the present curriculum is imperfect, students were indeed able to formulate incipient concept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s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relevant word-recognition strategie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lower grade classes to assist students formulate word-construction rul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ir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word recognition, which ultimately results in immense word-recognition. Lastly, conducting the present action research has resulted in an enhanced professional skill in word recognition teaching of the researcher.

    目次 摘要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漢字的特性與造字原理 9 第二節 漢字的識字歷程 18 第三節 識字教學相關研究與策略 22 第四節 字源、部首、形聲字教學策略與識字的關係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採取行動研究的理由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3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40 第四節 課程方案設計 43 第五節 研究設計 45 第四章 我的識字教學歷程 50 第一節 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50 第二節 字源識字教學歷程 50 第三節 部首識字教學歷程 89 第四節 形聲字識字教學歷程 106 第五節 學生學習結果分析 12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5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35 第二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136 參考文獻 141   附錄 附錄 一 同意書 145 附錄二 ~ 1:識字教學實施前問卷 146 附錄二 ~ 2:識字教學實施後問卷 147 附錄三 ~ 1 前測評量 148 附錄三 ~ 2 後測評量 152 附錄四 ~ 1:識字教學教案設計(一) 156 附錄四 ~ 2:識字教學教案設計(二) 161 附錄四 ~ 3:識字教學教案設計(三) 166 附錄四 ~ 4:識字教學教案設計(四) 169 附錄四 ~ 5:識字教學教案設計(五) 175 附錄四 ~ 6:識字教學教案設計(六) 179 附錄四 ~ 7:識字教學教案設計(七) 181 附錄四 ~ 8:識字教學教案設計(八) 186 附錄四 ~ 9:識字教學教案設計(九) 191 附錄四 ~ 10:識字教學教案設計(十) 194   表目次 表2-1-1 六書說整理表 15 表2-1-2 六書名稱次第異同表 15 表2-3-1運用圖解識字、字理識字之相關研究 26 表2-3-2運用部首識字、部件識字之相關研究 28 表2-3-3運用形聲字教學之相關研究 29 表3-4-1漢字特性結合識字教學策略一覽表 43 表3-5-1待答問題、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對照表 46 表3-5-2資料編碼表 47 表4-2-1母字的用法分類 60 表4-2-2女、母、每的語詞填寫表現 61 表4-2-3古今文字辨識結果 62 表4-2-4會意字字義分析內容 69 表4-2-5名、如、合、集、相語詞填寫表現 70 表4-2-6步字的造詞、造句表現 73 表4-2-7鬼字的造詞、造句表現 74 表4-2-8旅和族的造詞造句表現 82 表4-2-9後與候聽寫錯誤分析 87 表4-2-10候與後的語詞填寫表現 88 表4-3-1木部字用法分類 93 表4-3-2找口部字表現 100 表4-3-3口字語詞填寫表現 101 表4-4-1學生組字表現分析 108 表4-4-2學生組字數量表現分析 109 表4-4-3包家族選詞造句表現 115 表4-5-1 行動研究前後學生識字學習態度百分統計表 121 表4-5-2 學生前測評量國字表現紀錄表 126 表4-5-3學生前測評量注音表現紀錄表 127 表4-5-4學生前測評量字形字義辨識表現紀錄表 128 表4-5-5學生後測評量國字表現紀錄表 130 表4-5-6學生後測評量注音表現紀錄表 131 表4-5-7學生後測評量字形字義辨識表現紀錄表 132   圖目次 圖2-2-1漢字認知歷程的「激發─綜合」兩階段模式 19 圖2-2-2胡志偉、顏乃欣的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20 圖3-2-1 研究架構圖 37 圖3-2-2行動研究流程圖 38 圖3-5-1三角交叉檢證圖 48 圖4-2-1字源識字教學流程 51 圖4-2-2學生排列的字形演變順序 51 圖4-2-3女的造詞和字義分類 59 圖4-2-4相的多音字練習 68 圖4-2-5原的字義和語詞示意圖 78 圖4-2-6後的造詞和字義分類 86 圖4-3-1部首識字教學流程 90 圖4-3-2木部字分類結果 91 圖4-3-3依部首分類結果 96 圖4-3-4口的語詞字義分類 99 圖4-3-5衣部字文字迷宮 104 圖4-4-1依部首分類的字群 106 圖4-4-2青家族字教學範例 110 圖4-4-3青家族迷宮 112 圖4-4-4青家族字詞練習單 112 圖4-4-5包家族的形符、聲符示意圖 114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李梵:《漢字的故事》(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
    何三本:《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2001)。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台灣書店,1998)。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1986)。
    林西莉:〈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漢字的故事》(臺北:貓頭鷹,2006)。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2009)。
    林佩璇:《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2004,09)。
    邱太真:〈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載於李詠明編:學習輔導,(臺北:心迎出版社,1982)。
    邱德修:《文字學新撢》(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95)。
    胡志偉、顏乃欣:〈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語言病理學,第一卷,(臺北:心理,1995)。
    洪儷瑜、王瓊珠:〈閱讀障礙概論〉,載於柯華葳編《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心理出版社,2010),頁2。
    唐蘭:《中國文字學》(臺北:文光圖書,1971)。
    張德銳等作:《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高等教育,2007,09)。
    秦麗花:《文字連環泡:如何指導學生做個認字高手》(高雄:高雄復文,2000)。
    陳惠邦:《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98)。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民78)。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2013)。
    許彩虹:《識字教學策略》 (臺北:秀威資訊,2012)。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2009)。
    陶國良:〈漢字──將在21世紀發揮巨大威力和作用〉《漢字漢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2003)。
    萬雲英:〈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
    蔡清田:《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五南,2004)。
    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2013)。
    賴慶雄:《輕鬆學部首》(板橋市:營火蟲出版社,2003)。
    鄭錫元:〈漢字在韓國:試論最近韓國漢字熱潮〉《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北市文化局,2005)。
    鄭若葵:《解字說文:中國文字的起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盧國屏、黃立楷:《當代文字學概論》(臺北:五南,2008)。
    龔鵬程:〈漢字:從面對歐洲中心論到面對全球化〉《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北市文化局,2005)。
    二、期刊
    王志成:〈小學生部首教學初探〉《新竹師院語文學報》,第8期(2001.12)。
    朱歧祥:〈論文字流變對漢字教學的重要性〉《東海中文學報》,21期(2009年7月)。
    李順德:〈正體字申遺 我爭取全球大學連署〉《聯合報》,A7版(2008年12月18日)
    李靜:〈小學低年級字源識字法淺談〉《語文教學研究》,(2010年4月)。
    林良:〈關心我們的語言文字〉《中國語文》,400(民79)。
    林芳儀:〈形聲字造字原理在國小識字教學的應用〉《國文天地》,第25卷第6期(2009年11月)。
    林金龍:〈漢字構形的再認識─從心理學談起〉《商業設計學報》,第2期(民87)。
    孟瑛如、張淑蘋:〈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國教世紀》,207期(2003年)
    周碧香:〈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卷1期(2009年6月)
    洪儷瑜、黃冠穎:〈兩種取向的部見識字教學法對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31期(2006年)。
    苗守艷:〈淺談形聲字聲符與字義的關係〉《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11月)。
    修金莒、章寶仁、周靖麗、陳梅瀅、陳雅玲、顏莉雯:〈對於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一些想法〉《教師天地》,第174期(100年10月)。
    張素鳳、鄭豔玲:〈漢字學理論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3期(2010年5月)。
    郭小磊:〈論以文化為綱、字根為本的對外漢字教學新路子〉《九江學院學報》,162期(2011年)。
    馮永敏:〈教會學生識字寫字─識字寫字的教學策略〉《國教新知》55卷1期(2008年3月)。
    黃繼仁、陳欣蘭:〈課程變革對小學國語教科書要素數量變化的影響〉《教育資訊與研究雙月刊》第92期(2010年)。
    黃沛榮:〈漢字部首及其教學問題〉《中華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4期(2012年4月)
    彭萬勇:〈小學低年級字源識字法淺談〉《語文教學研究》,第27卷第6期,(2008年11月)
    劉雅芬:〈三位一體──從認知角度論漢字形聲字的教學〉《海外華文教學》,第58期,(2011年)。
    賴舒庭:〈國際化下美國的華語文教學─我學我教我思〉《台灣教育》,第663卷期(2010年)。
    戴汝潛、郝家杰:〈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1期(1997)。
    蘇建州:〈識字教學原則與方法釋例〉《國教天地》,第205期(2003年4月)。
    三、學位論文
    方慧芳:〈字族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二年甲班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巫玉文:〈圖解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沈曉芬:〈圖解識字教學提升國小學童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呂佳怡:〈將英語教學活動融入國字部件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林堤塘:〈綜合基本字帶字與部件識字教學法對閱讀困難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習研究所論文,2006。
    林雅薰:〈隨課文歸類識字法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邱昱臻:〈字理識字融入國小一年級識字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徐慧玲:〈銅鑼國小一年丁班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許艷麗:〈課文生字之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學生識字能力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郭文紅:〈成人參與認字學習的概念─以一個成人基本教育班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郭家蓁:〈圖形文字多媒體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惠玲:〈遊戲融入國小一年級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芊穎:〈運用漢字構造相關理論於國小識字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楊惠雯:〈華語教學中漢字書寫與字感建立之研究〉,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廖秀娟:〈字理識字運用於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南勢國小二年九班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劉玲伶:〈國小低年級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鄭素珍:〈國小二年級常用部首識字教學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鄭雅文:〈字理識字教學方案融入學習共同體觀點〉,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謝佩芳:〈漢字部件教學於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之成效〉,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2。
    韓瑞美:〈隨課文歸類識字教學提升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四、網路資料
    http://sec.ncu.edu.tw/ncunews/166/topics_201.html~201503075j/ 中大校訓166期
    https://tw.news.yahoo.com/%E5%85%A8%E7%90%83%E8%8F%AF%E8%AA%9E%E7%86%B1%E6%BD%AE-%E5%8F%B0%E7%81%A3%E6%95%B4%E9%9A%8A%E5%87%BA%E6%93%8A-051358696.html作者: 文.陳建瑋 圖.莊坤儒 | 台灣光華雜誌 – 2014年8月2日 下午1:13~2015030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uMUCAzRw~20150510 一字千金第20集 校園篇
    大紀元報導http://www.epochtimes.com.hk/b5/7/11/8/54469.htm ~20150517
    引自字源識字教學模式http://app.shanghangg5/jsjxxx.shanghang.gov.cn/jxcs/xxjys/xxyw/201411/t20141110_212972.htm~20150531.gov.cn:82/gate/bi
    http://udn.com/news/story/7482/883044~20150607
    http://www.edu.tw/EduFunding/detail.aspx?Node=1828&EFID=30110&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20150710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5889~2015072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