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顏詩怡 Yen, Shih-I |
---|---|
論文名稱: |
女性抽菸行為的性別實作(doing gender) |
指導教授: |
周碧娥
Chou, Bih-Er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抽菸 、性別實作 、能動性 、性歸類 、認同展演 、性別界線 、去性別化 、再性別化 |
外文關鍵詞: | smoking, doing gender, agency, sex categorization, identifactory display, gender boundary, degendering, regender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台灣社會在九○年代之後出現的女性抽菸人口提出疑問,由於現有本地研究缺乏對女性經驗的觀照,女性抽菸者往往在論述中被簡化為單種一致的偏差或受害形象;我透過對十位抽菸女性進行深度訪談的方式,企圖填補女性經驗的空白,指出女人在抽菸行為中可能有的主動性,以及不同女人間的差異性。
研究發現,女性要成為一個「自然」的抽菸者,必須顧及品牌選擇與姿勢練就的種種細節,其中的各種考量顯示菸在女人的使用中是一種性別認同展現的方式;而就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抽菸而言,可分為社交性、姊妹情誼、性展演、抒解情緒與享受等四種類型,女人視互動對象及情境的不同,主動以不同的方式抽菸,在其中展示或掩飾了自己的性別;相較於男人,女人的抽菸呈現了迂迴妥協、入而復出的特性;整體而言,女性抽菸是一個不斷主動或被迫與各樣性別規範與資源對話的歷程,行動者總是在衡量其所處社會脈絡能否抽菸、如何抽菸。
本研究並運用West與Zimmerman的實作性別(doing gender)概念,指出台灣女性的抽菸,相較於西方社會,更多了一層違反性別規範、跨越性別界線的意義,然而,一旦女性加入抽菸行列、使得原來以菸為劃分的性別界線受到鬆動,緊接著去性別化而來的往往是菸的再性別化過程,從抽菸的例子中,我們看到,女人的實踐越界與社會的性別劃界之間有著不斷辯證的動態關係。
中文官方統計與報紙資料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1996)臺灣地區菸酒市場調查總報告。
──(2000)臺灣地區菸酒事業統計年報。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a)「民國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之成果報告。http://www.bhp.doh.gov.tw/statistics/file/200311121037432ZR5YS/index.htm
──(2003b)家庭健康年2003無菸家庭有氧運動:92年民眾衛生教育宣導彙集。
聯合報(1977)中國女性吸煙尚屬少見,若為銷路提倡似可不必。4月8日。
──(1977)女子抽香菸,此風不可長。4月10日。
──(2002)補充膠原蛋白,能否吸收最重要。8月22日。
中日文書目
ICP行銷研究小組(2002)ICP行銷資料年鑑。台北:資行市場系統顧問公司。
小招(1999)女性抽煙政治學。女聲第00009期。http://www.wov.idv.tw/newsletters/wov0009.html
王文裕(2002)明清的煙草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宇賀田為吉(1973)。葉石濤譯。香菸的歷史。高雄:文皇。
朱尊權、金茂先、金敖熙(2001)。煙草工業。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百科全書網。http://www.wordpedia.com/search/query.asp?query=1
李蘭、潘怜燕(2000)台灣地區成年人之吸菸率與吸菸行為:八十八年度之全國性調查。中華衛誌19(6): 423-436。
林紡而(2000)台北地區年輕女性吸菸行為之初探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鈴(2005)台灣菸酒廣告文本中的性、性別意涵與消費性鎖鍊。食色性也:性別、食物與現代性座談會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系。
南方朔(1991)禁菸、政治藝術、父權倫理。中國論壇31(11): 19-23。
黃淑貞(1999)他們為何吸菸?──大學生樣本質性資料分析。學校衛生33: 3-15。
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楊瑞珍、黃子庭(1996)國民中學學生吸菸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 43(2): 35-46。
姚克明(2000)吸菸之行為研究。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范雅鈞(1999)日治時期台灣酒專賣事業。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
袁庭棟(1998)中國吸煙史話。台北:臺灣商務。
陳志明(1988)香菸產品最佳化與市場區隔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1)香菸廣告之接觸、認同與吸菸行為之關係──以北縣高職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富莉(2000)論菸品消費文化與青少年消費行為。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錫琦(1985)從態度與主觀規範的因素探討國中生之抽煙意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貴英(1998)女人與香煙。女誌第13期。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990802.htm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俊凱(2001)公賣局菸類行銷之問題點探討與因應對策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玲(1993)臺北市高中及高職學生使用菸、酒及非法藥物狀況與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石濤(2001)青春。台北:桂冠。
溫宜芳(2004)菸害廣告的成效與挑戰:晚期青少年媒體接觸對反菸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傳播研究簡訊37: 17-19。
楊芳枝(2004)美麗壞女人:流行女性主義的歷史建構政治。見謝臥龍主編,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頁455-485。台北:唐山。
鄒義強(1988)吸菸者市場區隔化與產品定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1989)廣告中性別角色的符號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玲霞(1989)從記號學的觀點分析和解釋洋菸廣告的內容。私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當代63: 48-68。
英文書目
Connell, Robert W. (2002) 劉泗翰譯。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
Courtwright, David T. (2001) 薛絢譯。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文化。
Dellinger, Kristen and Christine Williams (1997) Makeup at Work: Negotiating Appearances Rules in the Workplace. Gender & Society 11(2): 151-177.
Denscombe, Martyn (2001) Uncertain Identities and Health-risking Behaviour: The Case of Young People and Smoking in Late Moderni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2(1):157-177.
Gately, Iain (2001) Tobacco: A Culture History of How an Exotic Plant Seduced Civilization. New York: Grove Press.
Goldman, Robert, Deborah Heath and Sharon L. Smith (1991) Commodity Feminism.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 333-351.
Hochschild, Arlie R.(1983) 情緒管理的探索。徐瑞珠譯。台北:桂冠。
Kellner, Douglas (1992)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Identities. Pp.141-177 in Modernity and Identity, edited by Scott Lash and Jonathan Friedman. London: Blackwell.
Kilbourne, Jean (1999) 陳美岑譯。致命的說服力。台北:貓頭鷹。
Klein, Richard (1993) 許薔薔譯。吸煙賽神仙。台北:時報。
Lesko, Nancy (1988) The Curriculum of the Body: Lessons from a Catholic High School. Pp.123-142 in Becoming Feminine: The Politics of Popular Culture, edited by Roman, Leslie G. et al..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Lorber, Judith (1994) Paradoxes of Gender. New He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McCracken, Grant (1988)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cDowell, Linda (1995) Body Work: Heterosexual Gender Performances in City Workplaces. Pp.75-95 in Mapping Desire: Geographies of Sexualities, edited by David Bell and Gill Balentin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Oakley, Ann (1981) Interviewing Women: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Pp.30-61 in Doing Feminist Research, edited by Helen Roberts.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ierce, Jennifer (1998) Rambo Litigators: Emotional Labor in a Male-dominated occupation. Pp. 300–317 in Men’s Lives, edited by Michael S. Kimmel and Michael A. Messner.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Roemer, Ruth (1993) Legislative Action to Combat the World Tobacco Epidemic, 2d 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Publications Centre USA.
Schivelbusch, Wolfgang (1980) 殷麗君譯。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台北:藍鯨。
Smith, Dorothy E. (1990) Text, Facts and Femininit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of Ruling. New York: Routledge.
West, Candace and Don H. Zimmerman (1991) Doing Gender. Pp.167-190 in Feminist Foundations: Toward Transforming Sociology, edited by Kristen A. Myers et al.. London: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