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馨慈
Chiang Hsin-Tzu
論文名稱: 繁簡一線間─江馨慈創作論述
Linear Expression through Complexity and Simplicity -The Discourse of Chiang Hsin-Tzu’s Paintings
指導教授: 黃銘祝
高榮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線圈雙鉤陰性空間重複性過程
外文關鍵詞: circular lines, double lines, feminine, space, repeat, proc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篇論述以我二O一一年創作作品為開端,主要以水墨平面創作雙鉤的編織線條操作方式,關注於空間、過程、身體與心靈的關連性,使創作成一份生活的「紀錄」。

      我關注於空間、時間過程變化等等相互關係,因少小時期經歷影響,對生活環境內外在的感受及環境變化,相較於同儕更為敏感、焦慮、自我懷疑及執著,故而將其化為創作的能量,對自我及周圍進行探討。透過宏觀及微觀的視野,消化外在的資訊,藉由「雙鉤」線條描繪的行為,累積極簡至極繁表現時間過程,表達空間觀、陰性思維的研究。

      本論文共五章,第一章「緒論」分別說明創作動機、目的,及本論文的操作和內容概要;第二章「學理基礎」,描述我身為女性對空間環境的看法,進入重複性的創作行為及筆墨下線圈的深沉意涵;第三章「創作形式方法與內容」,透過線條探討筆觸的累積與編織形式,並剖析畫面中的空間表現之應用;第四章「作品解析」,由各階段系列作品闡述繪畫從自我框架走向自我挑戰的心路歷程:《我、你、它》系列對自然生態的想像,《景與路》系列的線圈風景,《裏‧外》系列的編織空間,空間編織;第五章「總結」,總結論文期間的收穫及創作理念和其藝術價值,並簡述未來創作的發展方向。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my creative works of ink using two lines to weave after 2011 year. I focus space, time, body and immanence each relationship. It makes my creative works to be a record of life.

    I focus space, time, body and immanence and its mutual relationship since my bullying experience when I was a teenager. It makes me more sensitive, anxious, self-doubt and fixed than other people with same age. All feelings contribute to my creative power that help me to explore the world and myself. I read the message in macro and microcosmic in my repeated action of depictive lines. Accumulative lines show the time process, space concept and feminine thinking.

    There are 5 chapters in this master's thesis.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of my creative works, its purpose, its method and summary. Second chapter "theoretical basis" probes space with my feminine thinking, considering repeated process of behavior and real meanings of circular lines. Third chapter "creative form, method and contents" discusses lines that probe accumulation of brushwork and form weaving. At the same time I analyze application of space concept. Fourth chapter "analysis of my creative works" shows my series work of each stage. It expounds my work from self- frame to self-challenge. The series of "I and you and it" is fantasy of ecology. Series of "scenery and road" are viewed from circular lines. And series of "Inside.Outside" involves the weaving of space and the space of weaving.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is a list of my findings ,creative concept and art value in this thesis, and describes my creativ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目 次 致 謝………………………………………………………………………………………………I 摘 要……………………………………………………………………………………………II Abstract…………………………………………………………………………………III 目 次 …………………………………………………………………………………………V 圖 目 次………………………………………………………………………………VII 表 目 次………………………………………………………………………………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7   第四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章 學理基礎……………………………………………………………15   第一節 空間中的陰性思維特質……………………………15   第二節 宏觀與微觀……………………………………………………18   第三節 重複性的過程與感知……………………………………25 第三章 創作形式方法與內容………………………………………32   第一節 極簡與編織形式……………………………………………32   第二節 筆觸與時空份量……………………………………………41   第三節 中西空間表現之應用…………………………………46 第四章 作品解析……………………………………………………………60   第一節 《我、你、它》系列…………………………………60   第二節 《景與路》系列……………………………………………74   第三節 《裏‧外》系列………………………………………………82 第五章 總結……………………………………………………………………106   第一節 結論…………………………………………………………………106   第二節 未來展望………………………………………………………108 參 考 文 獻……………………………………………………………………110 附 錄………………………………………………………………………………………113 一、《邊邊之間─江馨慈個展》展覽資訊…………………113 二、《邊邊之間─江馨慈個展》展覽介紹…………………113 三、《邊邊之間─江馨慈個展》展覽文宣…………………114 四、《邊邊之間─江馨慈個展》展覽照片…………………116 五、《邊邊之間─江馨慈個展》展覽作品清單…………119 六、《邊邊之間─江馨慈個展》展場平面圖 ……………123

    參考文獻

    王伯敏、任道斌主編。《畫學集成》。河北石家庄市: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人及其象徵》。龔卓軍譯。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朱崇儀。《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米歇爾‧福科(Michel Foucault)。《性經驗史》。余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安海姆(Rudolf Arnheim)。《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2年。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何懷碩。《風格的誕生》。台北市:大地出版社,1981年。
    李家琦等,何政廣(主編)。《帕洛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布雷克詩選》。張熾恆譯。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迪亞道爾‧艾薩克‧魯賓(Rubin)。《焦慮中的安靜》。鄭秀美譯。台北市: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5年。
    約翰‧柏格 (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
    侯俊明。《鏡之戒─一個藝術家376天的曼陀羅日記》。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莊子。《莊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95年。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梁翠梅。《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台中: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彭修根,劉建蓉。《中國畫美學探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栗憲庭。《藝見的鳴放 : 從國家意識形態中出走》。台北:藝術家出版,2010年。
    黃賓虹等。《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程抱一。《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涂衛群譯。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傅柯說真話》。鄭義愷譯。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書寫與差異》。張寧譯,國立編譯館(主譯)台北市:城邦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麥田出版事業部,2004年。
    穆孝天、許佳瓊編著。《鄧石如世界》。台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謝鴻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陰性‧酷語》。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羅洛‧梅(Rollo May)。《焦慮的意義》。朱侃如譯。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羅洛‧梅(Rollo May)。《自由與命運》。龔卓軍、石世明譯。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蘇菲亞‧佛卡(Sophia Phoca)。《後女性主義》。謝小芩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灣: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性經驗史》。佘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