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詩敏 Zhang, Shi Min |
---|---|
論文名稱: |
從詩歌發展史論劉宋「文章中興」 The Wénzhāng Zhōngxìng Phenomenon in Liú Sòng: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oetry |
指導教授: |
朱曉海
Chu, Hsiao-Hai |
口試委員: |
郭永吉
李宜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劉宋 、文章中興 、詩歌發展史 、魏晉南北朝 、中國文學史 |
外文關鍵詞: | Liu Song dynasty, Wénzhāng Zhōngxì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oetry, Wei, 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章中興」一詞語出《詩品》,講述的是西晉太康詩壇擺脫曹魏正始時期的浮淺詩風,重新營造出文章盛世的現象。不過就文學史而言,比起由正始(240)至太康(280)這短短四十年,還有一個影響更大、為時更久的文章黑暗期──東晉(317~420),而為此作結,達成「文章中興」的正為緊接其下的劉宋時期。
古今各方資料雖時有論及劉宋的「文章中興」,卻多以歷史、地理、社會等外部因素來切入問題,這樣的作法雖能指出大略的方向,卻難以具體看出這段過程與當代作品之間的關聯,因而本文決定轉移重心,由各個朝代的詩作入手,以詩歌發展史的脈絡來談劉宋「文章中興」。
本文共六章,第一章先用史書、文學批評以及選集的內容來證明劉宋「文章中興」確實存在,接著再按時間依序討論建安(第二章)、西晉(第三章)、東晉(第四章)常見的寫作主題,歸納出每個時期的寫作風格,以此看清被視為黑暗期的東晉與建安、西晉兩個文章盛世的差別,再於第五章討論劉宋詩壇對前朝的繼承與改變,最後於第六章總結,具體論述劉宋究竟是以怎樣的姿態來結束為期百年的文章黑暗期,達成「文章中興」。
Taken from Shīpǐn, the term “Wénzhāng Zhōngxìng” denotes the literary periods since Tàikāng period of Western Jìn, where the poet circles rid themselves of the superficial poetic style predominant and prevalent ever since Zhèngshǐ period of Cáo Wèi, and then lead to the “revival” in the realm of writing.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xcept the brief 40 years from Zhèngshǐ (240) to Tàikāng (280), there is Eastern Jìn (317-420), the transitional and a more influential albeit also long being considered the lengthier and dark years of Chinese Literature, followed up by Liú Sòng, which concludes and ends “Wénzhāng Zhōngxìng”.
Although various sourc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would occasionally mention Liú Sòng’s “Wénzhāng Zhōngxìng”, they come to the points mostly from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or social perspectives; while such approaches could indicate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an overall discussion,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dete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iterary periods and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time. Therefore, this thesis decides to shift the focus and intends to start with poems from each selected dynasties so as to discuss and contextualize Liú Sòng’s “Wénzhāng Zhōngxìng” in term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This thesis would be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t first begins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literary criticisms and anthologies to verify Liú Sòng’s “Wénzhāng Zhōngxìng” (Chapter 1); then, it discusses the common writing themes found within each time periods such as Jiàn'ān (Chapter 2), Western Jìn (Chapter 3), Eastern Jìn (Chapter 4), and induce the writing styles of each periods so a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Jìn the dark period and the two flourishing periods, Jiàn'ān and Western Jìn; then, it discusses the literary heritages Liú Sòng Poetry receives and the poetic changes it achieves (Chapter 5); finally, in conclusion, it explains how the 100-year dark period of Chinese Literature finishes and how “Wénzhāng Zhōngxìng” is accomplished within Liú Sòng.
一、 古籍
(一)經部
許慎:《說文解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
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邢昺:《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二)史部
范曄:《後漢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裴松之:《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
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桑世昌:《蘭亭考》,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沈欽韓:《後漢書疏證》,南京: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
(三)子部
劉向:《列仙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楊勇注:《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9
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7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陳奇猷:《呂氏春秋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
(四)集部
李善:《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
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六臣註文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 : 學海出版社,1991
曹旭:《詩品集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吳兆宜:《玉臺新詠箋註》,臺北:明文書局,1988
釋道宣:《廣弘明集》,臺北:中華書局,1956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張漙:《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魏文帝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馮惟訥:《古詩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俞绍初:《建安七子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黃葵:《陸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黃節:《曹子建詩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黃節:《鮑參軍詩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臺北:里仁書局,2004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11
二、 近今人著作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次澄:《南朝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9
朱師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論叢》,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汪榮寶:《法言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胡國治:《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臺北:金園出版社,1983
張可禮:《三曹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3
張廷銀:《魏晉玄言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曹雪芹:《紅樓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
三、 學位論文
羅志仲:《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9月
四、 論文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
朱我芯:〈謝靈運山水詩有別於抒情傳統的情景關係〉,《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6卷,2005年7月
朱師曉海:〈阮籍《詠懷》詩謎解〉,《燕京學報》,新20期,2006年5月
朱師曉海:〈從蕭統佛教信仰中的二諦觀解讀《文選‧遊覽》三賦〉,《清華學報》,三十七卷第二期,2007年12月
朱師曉海:〈陸機心靈的困境〉,《中華文史論叢》,第76輯,2004年6月
朱師曉海:〈論張協〈雜詩〉〉,《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
朱師曉海:〈論謝靈運對美的觀點〉,《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6輯,2013年12月
朱師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12月
朱師曉海:〈魏晉遊仙、詠史、玄言詩探源〉,《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
朱師曉海:〈讀《文選.序》〉,《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1輯,2003年12月
朱師曉海:〈讀《文選》之與朝歌令吳質書等三篇書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04年1月
何祥榮:〈元嘉三大家與南朝文風的開拓〉,《樹仁學報》,第3期,2005年1月
李宗長:〈劉宋時期詩風變革與文化背景〉,《古今藝文》第26卷第3期,2000年5月
李錫鎮:〈論鮑照詩的評價及風格判斷問題--「休鮑」論、「險俗」說衍議〉,《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09年12月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冊,1995年6月
洪順隆:〈玄言詩論〉,《華學月刊》第94期,1979年10月
馬世年:〈劉琨詩考論〉,《甘肅社會科學》,第二期,2003
張節末:〈謝靈運山水詩的成因及其美學分析〉,《漢學研究》第28卷第4期, 2010年12月
張嘉珊:〈試探「景陽體」對元嘉詩壇的影響〉,《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9期,2007年6月
許東海:〈論二謝山水詩的異同及其與辭賦的關係--兼論鮑照詩賦的過渡作用〉,《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9卷第1期,1998年12月
郭乃禎:〈鮑照紀遊文的寫景藝術及其成就〉,《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4 期,2012年6月
陳松雄:〈論「元嘉文學」之特色及其「儷辭作家」之風格〉,《銘傳學報》第24期,1987年3月
曾淵龍夫:〈漢代民間秩序的構成和任俠習俗〉,《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冊(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渠曉雲:〈東晉士人審美情趣之轉變與山水詩的形成--以《蘭亭詩》為例〉,《六朝學刊》,第二期,2006年8月
逯欽立:〈說文筆〉,《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楊儒賓:〈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
廖蒼洲:〈南朝顏延之其人及詩藝術特色研析〉,《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8年9月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整體藝術風格探析〉,《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3期,2006年9月
蔡瑜:〈重探謝靈運山水詩--理感與美感〉,《臺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
蔡瑜:〈重探謝靈運山水詩--理感與美感〉,《臺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
鄭婷尹:〈巧似中見自然--由《詩品》評顏謝之密、繁論起〉,《國文學報》第53期,2013年6月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
盧明瑜:〈六朝玄言詩小探〉,《中國文學研究》,第三輯,1989年3月
蕭馳:〈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漢學研究》第30期第2卷,2012年6月
龔鵬程:〈由鮑照詩看六朝的人生孤憤〉,《鵝湖月刊》第3卷第4期,197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