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靜文
Hsu, Ching-wen
論文名稱: 政黨輪替與文化價值的爭奪: 以「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與高中國文教育爭議為例
Regime Change and the Contest for Cultural Values: A Case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to Remedy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National Language Curriculum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李丁讚
Lii, Ding-tzann
汪宏倫
Wang, Horng-luen
口試委員: 張茂桂
陳萬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威權遺緒民主化政治競爭政黨政治國文教育
外文關鍵詞: authoritarian legacy, democratization, political competition, party politics, national language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關注民主化下的文化與價值衝突,聚焦在2000年一次政黨輪替之後,由余光中等人發起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與國文教育爭議,論證威權時期的文化與思想遺緒,也就是四書教育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政黨政治的架構下,展現為語文教育的新舊體制之爭。研究結果指出,舊時期的文化價值支持者主要以制度化的方式,與國民黨為主的立委合作,反對民進黨推動的九五課綱,並且在二次政黨輪替之後,逐步達成舊文化復返的訴求。不過,這種制度化的競爭,實為一種不對等的政黨政治競爭,是當前台灣政治發展的主要限制,也對台灣的文化價值的爭奪帶來影響。

      研究方法首先透過檔案和報刊論述的分析,回顧四個時期的國文教育發展與爭議:威權時期、解嚴後與1990年代、一次政黨輪替時期(2000年到2008年)以及二次政黨輪替時期(2008年到2015年)。其次,對照不同時期的國文教育課程規範,釐清不同時期體制內的國文教育沿革情形。2000年之後,主要聚焦在九五課綱國文科委員會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分析兩個群體各自的語文教育理念。本研究輔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不同時期的課綱決策者、文化菁英、高中教師以及中文系所學者專家,比對不同位置的觀點,呈現爭議的發展脈絡。

    關鍵字:威權遺緒、民主化、政治競爭、政黨政治、國文教育


    After Taiwan’s first regime change in 2000, Yu Kwang-Chung and some of the cultural elites organized a group named "Association to Remedy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at leads to a series of controversies over the national language curriculum. Concerned with culture and value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s cultural legacies from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focusing especially on Confucian thoughts in the Four Books, and how it turned to be a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education systems after the regime change. The result shows that supporters for traditional values successfully turned over the 2006 guidelin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by cooperating with the KMT’s legislators, and makes their cultural legacies return via an institutional way. However, such institutional way actually brings an unequal competition, and constrains nowadays Taiwan’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est for cultural values.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ing discourse analysis, textural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In this research, I first review controversies over the national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define them into four phases. Furthermore, I examine different curriculum norms and the condition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each phase. Last, I focus on the main controversy in 2000 to date, analyzing different language education values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to Remedy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committee of 2006 guidelines of textbook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roversy.

    Key words: authoritarian legacy, democratization, political competition, party politics, national language curriculum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現象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主要論點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設計 第五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威權體制的殘餘與文化遺緒---------------------------22 第一節 威權韌性與民主化 第二節 威權時期的國文教育:政策、體系與思想文化的規範 第三節 解嚴後的國文教育改革:舊體系的緩慢退位與舊制延宕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一次政黨輪替:政治化與文化價值的爭奪---------------46 第一節 2000年之後的族群政治、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第二節 九五課綱國文科:新的價值理念與正當性 第三節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政治化與文化價值的爭奪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二次政黨輪替:舊文化復返與政黨政治的限制-----------78 第一節 政治施壓的效果與舊文化復返 第二節 新的權力關係與文化論述 第三節 不對等的競爭與政黨政治的限制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99 參考文獻--------------------------------------------------102 附錄------------------------------------------------------110

    大江健三郎 (2002) [2001]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台北:時報出版。
    王甫昌 (2008) 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見謝國雄等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頁447-521。台北:群學。
    ─── (2008) 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台灣民主季刊5(2): 89-140。

    王振寰 (2010) 現代國家的興起:從殖民、威權到民主體制的國家機器。見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101-136。台北:群學。
    ─── (2002) 台灣的威權體制與民主轉型。見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學,頁21-56。台北:巨流。

    王振寰、錢永祥 (1995) 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 17-55。
    台哲會論壇 (2012) 《四書》應該必讀嗎?──又一次爭議。思想 21: 235-330。

    朱雲漢 (2004) 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灣民主季刊1(1): 143-162。

    吳乃德 (2002) 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 75-118。

    吳介民 (2012) 第三種中國想像。台北:左岸出版。

    吳介民、李丁讚 (2008) 生活在台灣:選舉民主及其不足。思想9: 33-68。

    杜正勝 (2014) 舊格局中的教育新境界。見林萬億總編,民進黨八年執政論文集2000-2008年,頁394-421。台北: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 (2008) 杜老師人文館。台北:教育部。

    余光中 (2007) 鐵肩擔道義。台北:商周出版。
    ─── (2006) 起向高樓撞曉鐘: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台北:商周出版。
    ─── (2005) 自豪與自幸。台北:商周出版。

    李素真 (2004) 我們正在寫歷史:「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成立因緣(上)。國文天地20(10): 78-85。
    ─── (2004) 我們正在寫歷史:「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成立因緣(下)。國文天地20(10): 86-88。

    李廣均 (2008) 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見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93-112。台北:群學。

    何琦瑜、鄭一青等 (2004) 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出版。

    何寄澎 (2004) 讓國文教育回歸其本質。文訊226: 29-31。

    周祝瑛 (2003) 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林茲(Juan J. Linz) (1999) 對民主轉型的一些思考。見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頁3-24。台北:月旦。

    林佳龍 (1999) 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見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頁87-152。台北:月旦。

    林安梧 (1995) 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出版。

    松崎寬子 (2007) 台湾高校国文教科書における台湾文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

    若林正丈 (2009)[1992]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

    柯慶明 (2010) 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台北:爾雅。
    ─── (2007) 98高中國文課綱修訂要點及其理念。文訊 266: 13-21。
    ─── (2004) 〈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之擬定。文訊228: 70-73。

    孫潔茹 (2004) 外省第二代的認同歷程:以朱天心及其小說為例。《文化研究月報》39。(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39/journal_park320.htm)

    教育部 (2014)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國文科。
    (http://www.edu.tw/userfiles%5Curl%5C20140210213107/1030210_%E5%9C%8B%E6%96%87%E8%AA%B2%E7%B6%B1%E5%BE%AE%E8%AA%BF%28%E5%90%AB%E4%BF%AE%E6%AD%A3%E5%B0%8D%E7%85%A7%E8%A1%A8%29.pdf)
    ─── (2011) 普通高級中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會議手冊。(http://web.fg.tp.edu.tw/~chincenter/blog/wp-content/uploads/2011/03/100_CCprimer_Public-hearing_book.pdf )
    ─── (2006)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 (1995)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 (1983)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 (1984) 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 (1974) 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 (1957) 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陳立夫 (1994) 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

    陳立夫、陳秀惠 (2007) 陳立夫訪談錄。上海:新華出版。

    陳怡樺 (2011) 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編纂沿革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陳惠珠 (2004) 戰後台灣中等師資之搖籃: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1955)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陳奕麟 (1999) 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3: 103-131。

    張佑宗 (2011) 選舉結果、政治學習與民主支持:兩次政黨輪替後台灣公民在民主態度與價值的變遷。台灣民主季刊8(3): 99-137。
    ─── (2009) 選舉輸家與民主鞏固: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落選陣營對民主的態度。台灣民主季刊6(1): 41-72。

    張佑宗、朱雲漢 (2013) 威權韌性與民主赤字:21世紀初葉民主化研究的趨勢與前瞻。見吳玉山、林繼文、冷則剛主編,政治學的回顧與前瞻,頁121-150。台北:五南。

    張茂桂 (2006) 台灣族群和解的坎坷路。見施政鋒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頁43-82,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張茂桂、吳忻怡 (2000) 關於民族與族群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見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1-20。台北:月但出版。

    莊萬壽 (2003) 台灣文化論。台北:玉山社。

    楊聰榮 (1993) 由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見吳密察、張炎憲主編,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

    游淑靜 (1986) 他編了第一套國文教科書:訪高明教授。國文天地 11:12-15。

    黃崇憲 (2008) 利維坦的生成與傾頹:台灣國家研究範例的批判性回顧,1945-2005。見謝國雄等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頁322-392。台北:群學。

    董金裕 (2009) 高仲華師的待人與處事。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高明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台北:秀威出版。

    齊邦媛 (2009) 巨流河。台北:天下。

    潘麗珠、王秀玲、李玉馨、許力仁、連玉仁、康瀚文 (2003) 國中國文教師的課程焦慮與因應之道。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4(4): 61-80。

    錢永祥 (2004) 公共領域在台灣:一頁論述史的解讀與借鑑。見李丁讚主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111-146。台北:巨流。

    謝大寧 (2011) 評「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終獲通過。海峽評論 247: 57-58。

    蘇雅莉 (2005) 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

    蕭阿勤 (2012)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中譯本:吳叡人譯,2007,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

    Arendt, Hannah (2006)[1954]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Penguin Books.(中譯本:王寅麗、張立力譯,2011,過去與未來之間。南京:譯林出版。)

    Chang, Yu-tzung, Yun-han Chu, and Chong-Min Park (2007) Authoritarian Nostalgia in Asia. Journal of Democracy 18(3): 66-88.

    Diamond, Larry (2012) “China and East Asian Democracy: The Coming Wave.”Journal of Democracy 23(1): 5-13.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

    Gilley, Bruce (2010) Democratic Triumph, Scholarly Pessim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21(1): 160-170.

    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
    ───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李金梅譯,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Huang, Min-hua, Yu-tzung Chang, and Yun-han Chu (2008) Identifying Sources of Democratic Legitimacy: A Multilevel Analysis. Electoral Studies 27: 45-62.

    Inglehart, R.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Societi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nz, Juan J. (1970)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Spain. Pp.251-283, 374-381 in Mass Politics: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edited by Erik Allardt and Stein Rokkan. New York: Free Press.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s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athan, Andrew J. (2003) China’s Changing of the Guar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14: 6-17.

    Potter, David S., David Goldblatt , Margaret Kiloh and Paul Lewis (1997) Democratiz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中譯本:王謙等人譯,2003,最新民主化的歷程。台北:韋伯。)

    Pye, Lucian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edler, Andreas (1998) “What i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9(2): 91-107.

    Smith, Anthony D. (1993) “The Nation: Invented, Imagined, Reconstructed?” Pp. 9-28 in Reimaging the Nation, edited by Marjorie Ringrose and Adam J. Lerner.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Touraine (1995) Critique of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David Macey)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 (1997) What is Democracy? (translated by David Mace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Wang, Horng-Luen (2004) National Culture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and Language in Taiwan, 1949-2003.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46(4): 786-815.

    報刊資料

    人間福報 (2010) 「搶救國文大作戰」教部:課綱101實施。10月26日。

    中央日報 (2003) 終結教改亂象 追求優質教育:教改團體「重建教育連線」發表萬言書全文。7月20日。
    ─── (2004) 台獨教師咆嘯 全教會:杏壇蒙羞。11月15日。
    ─── (2004)
    中央日報文教報 (2006) 余光中:中文學習環境面臨五胡亂華。5月7日。
    ─── (2004) 高中文言文比重調降 27校連署反對 教長:不會翻案。12月22日。
    ─── (2004) 教育部拒讓步 學者:漠視眾議小格局。11月27日。
    ─── (2003) 國文作文未見精彩 錯別字仍多。2月8日。

    中時電子報 (2011) 文化教材必選 全教會批違法。5月6日。
    ─── (2007) 專訪台北市教育局局長吳清基:一綱一本 內有多元精神。(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60119/02-1.htm)

    中國時報 (2014) 想起那五千個不當用詞。2月11日。
    ─── (2014) 段心儀:以學生為本 意識形態退位。2月9日。
    ─── (2011) 國文基本教材不考?教部騙人。3月2日。
    ─── (2011) 課綱再翻修?我選擇退出。2月8日。
    ─── (2009) 經溶危機。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5月5日。
    ─── (2008) 98課綱部分過關 國、歷史擱置。10月28日。
    ─── (2008) 柯慶明:孩子又不是活在明朝。5月31日。
    ─── (2005) 中文惡化 學者專家籲搶救。7月14日。
    ─── (2005) 救救中文!反高中國文綱要 藝文界發聲。5月5日。
    ─── (2005)《自豪與自幸》集結多位作家學習國文經驗。5月5日。
    ─── (2004) 高中歷史課綱草案 刪除敏感文字。11月30日。
    ─── (2004) 學界有異聲 要求重瓣公聽會。11月30日。
    ─── (2004) 柯慶明:國文課綱絕無去中國化。11月26日。
    ─── (2004) 國中考作文 與升學脫鉤。7月22日
    ─── (1988) 文化教材爭議再起波瀾。4月30日。
    ─── (1988) 重編文化基本教材編譯館稱勢在必行。4月30日。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0) 張亞中:馬真要把"中華民國"去中國化?9月1日。
    ─── (2010) 謝明輝:當國語變華語,藍軍將失核心價值。9月1日。

    民報 (2015) 課綱微調案教育部敗訴 台權會籲公開資訊。2月12日。
    (http://www.peoplenews.tw/news/859d7ea9-122a-4fc6-9733-2f5383a97919)

    台灣立報 (2008) 98國文課綱 各界歧見深。11月13日。
    ─── (2004) 國文課綱召集人叫屈:我愛中華文化。11月26日。

    台灣醒報 (2010) 文言文多寡涉編印選用 大考依比例出題。9月8日。

    自由時報 (2015) 黑箱課綱惹議 教團期盼教長「仁心救國文」。5月4日。
    ─── (2011) 尊重多元 拒絕中華文化霸凌。6月29日。
    ─── (2011) 塑化劑與孔仲尼。6月19日。
    ─── (2011) 必選四書 浪費青春。6月18日。
    ─── (2011) 古文教材大反撲 挑戰既定課綱:高中國文課綱 四書明年改列必選。2月9日。
    ─── (2010) 101學年起 高中生要多讀文言文:比重最高65%。9月8日。
    ─── (2011) 必選四書 浪費青春。6月18日。
    ─── (2008) 98課綱99年上路 國文歷史再議。10月28日。
    ─── (2004) 場內咆嘯 場外抗爭 公聽會場面火爆 教部:正反意見都納入參考。11月15日。

    自由評論網 (2007) 台灣文學在哭泣。7月26日。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7677)

    國語日報 (2011) 中華文化教材列必選 教師:擠壓課程。3月4日。

    聯合報 (2013) 陸引進我中華文化基本教材。5月21日。
    ─── (2013) 文化基本教材 陸下學期就開課。5月21日。
    ─── (2013) 大陸國學者…批判的繼承。5月21日。
    ─── (2013) 高中讀四書:一度變選修 我去年改回必選
    ─── (2011) 搶救國文聯盟呼籲 高中國文 「每周應6小時」。5月5日。
    ─── (2011) 高一必修 論孟「本來就要考」。3月3日。
    ─── (2011) 高中必選四書 教部:今不重視明天悔。2月12日。
    ─── (2010) 後年起 高中文言文減10篇。9月8日。
    ─── (2010) 搶救國文聯盟籲:增國文時數5月5日。
    ─── (2007) 搶救國文 98課綱別砍古文:草案初定 聯盟:古文少了12篇 國文變台文 張曉風感嘆 救國文很不堪。5月5日。
    ─── (2006) 搶救文言文 張曉風抱病出席 自嘲應改名叫「張早風」 幽默為政治人物改名。5月5日。
    ─── (2004) 許倬雲:本土化 淪為狹隘社區意識。11月29日。
    ─── (2004) 「當良知成了雪人」中宗社發表「致陳總統書」與「教育宣言」。11月29日。
    ─── (2004) 「政策考量以超越教育核心價值」。11月26日。
    ─── (2004) 高中國文 文言文比重大縮。11月25日。
    ─── (2004) 高中國文綱要小組 兩學者論戰 一人退出。11月25日。
    ─── (2004) 歷史課綱 舊怨加新愁 課程銜接問題未解決 「詳今略古」原則遭謬用。11月19日。
    ─── (2004) 基測加考作文 國文老師說讚:認為可提升國中生語文能力 改善用字遣詞慘不忍睹窘狀。7月13日。
    ─── (2004) 刪減古文篇章 非學子之福。6月6日。
    ─── (2003) 學者今發表教改萬言書:直指十二大亂象 提出四大訴求 發起全民連署。7月20日。
    ─── (1993) 先進文學次進德 不薄今人愛古人 我對高中國文教學的期許9月28日。
    ─── (1988)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決大幅修改。3月22日。
    ─── (1988) 師大教授聯名聲明 學生均須修習四書。4月29日。
    聯合晚報 (2009) 搶救古文 張曉風:憂心經溶危機。5月5日。
    ─── (2008) 反98課綱 拒當語文三級貧戶。5月4日。
    ─── (2008)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教部修課綱 找特定委員護航。5月4日。
    ─── (2008) 暫停98課綱?新教長無法喊停。5月4日。
    ─── (2006) 漢字也爭取列世界遺產。7月13日。
    ─── (1988) 新教材 論爭未息又掀巨濤。4月28日。
    ─── (1988) 對陳立夫先生發表於師大校刊之文字 提出鄭重聲明。4月28日。

    邵曼珣紀錄 (1988) 如何重編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座談會。國文天地4(2):42-61。

    陳益源紀錄 (1987) 「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檢討」座談紀錄。國文天地3(7):16-27。

    陳雅玲 (2005) 面對全球化,我們只剩本土化。商業周刊922: 56-60。7月25日。
    ─── (2004) 搶救台灣中文力!商業周刊861:130-136。5月19日。

    陳萬益 (1992) 解除緊箍咒-給國文教學一條活路。國文天地 8(1):5-6。

    彭瑞金 (1995) 檢討現行的高中國文課程。中外文學23(8):44-47。

    童清峰 (1988) 陳老夫子夫復何言?新新聞周刊: 20-21。5月2日。
    ─── (1988) 六大冊都出自林品石的手筆。新新聞周刊: 23。5月2日。
    ─── (1988) 現在,我們要改了-訪國立編譯館館長曾濟群。新新聞周刊 24。5月2日。

    劉渼 (1999) 開放與限制-範文編選的時間限制與設計模式的空間限制。國文天地 15(5):4-9。

    蕭蕭 (1993) 台灣高中國文教科書「現代文學」教學內容檢討。聯合文學107:10-12。

    立法院公報、監察院公報

    立法院公報處 (2006) 立法院第六屆第四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六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5(60):200-205。2006年12月。

    立法院公報處 (2005) 立法院第六屆第一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二十三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94(42):243-304。2005年5月。

    立法院公報處 (2005) 立法院第六屆第一會期院會第八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94(22):175-177。2005年4月。

    立法院公報處 (1995) 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4(7):67-74。1995年1月。

    立法院公報處 (1994) 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3(68):203, 209-210, 216-217。1994年10月。

    監察院公報 (2010) 本院教育及文化、內政及少數民族委員會第4 屆第7 次聯席會議紀錄。監察院公報 2672: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