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佳均
Chung, Chia-Chun.
論文名稱: 慢飛的鳥兒:一個探尋自我成為教師的旅程
Slow-flying birds: A journey to self-discovery as a teacher
指導教授: 陳美如
Chen, Mei-Ju
口試委員: 成虹飛
Cherng, Horn-Fay
范信賢
Fan, Sin-S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生命探究華德福教育幼兒園教師教師圖像
外文關鍵詞: self-narrative, life inquiry, Waldorf education, preschool teacher, teacher imag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篇論文是以自我敘說的方式探究自己的生命旅程。
    蘇格拉底的教師圖像中提及:「老師要知你自己」。當一位老師認識自己、充分的了解自己原生家庭送給自己的禮物,放下自卑與綑綁自己的緊箍咒,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運用正向思考和學生共學,進而達到師生共好的目標。
    連續三年更換任教環境,為何自己竟然也成為一位流浪教師?從國小附幼教保員到華德福幼兒園教師到高職幼保科代理教師再到學前特教代理教師,這一路的轉換究竟原因為何?藉由回首童年經驗,重新審視生命中的自己,透過書寫,拼湊生命散落的拼圖,看見問題的核心,覺察自己的想法,擁抱自卑無助的自己,發現自己即是生命的建築師,在選擇中累積經驗,在失敗中堅定信心。也因兄長和父親的離世體認生命的無常,在接觸華德福教育後,重新思考常困擾我的,學生問題行為, 這些行為背後的隱情,為師的我,是否能有更好的方式來幫助他、引導他?我該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呢?在探尋的過程中,我發現當我愈了解自己、遇見自己時,我愈能以同理的方式、貼近學生,與其同在,一起面對生命的種種關卡,陪伴與愛將讓我們更有智慧與力量,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相信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命,擁有美好無悔的人生。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journey of my life by the method of self-narration.
    “Know thyself” is the phrase mentioned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rates. Once a teacher knows himself, he would start to realize it’s a gift that was brought by his original family. He would never abase himself and let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go out of his life. While teaching, he will learn to accept that no one is perfect and try to think in more positive ways by learning with his students, which would attain the goal of being better in mutual existence.
    After changing my working places of being a teacher for three years, I couldn’t stop making an inquiry about why I finally become a vagabond teacher. My teaching career started from being a preschool teacher to a Waldorf educator, a substitute teacher in Senior Vocational Teachers to a special education substitute teachers. I would like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at made this happen. By retrospecting my experience of my childhood, I reflect on the real me of my lif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 rebuild the loss part of my life and realize the core problem of my own. Accumulating experiences from making decisions and being more confident from failures, I ultimately found myself as an architect and well aware my thoughts. I am willing to accept and embrace the one who had always abased herself and felt helpless.
    Another reason for me to explore is that m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after facing the leave of my father and brother. While I learning to be a Waldorf educator, I had the chance to rethink the problematic behaviors of students that always perplexed me. Behind these behaviors, is there any better way to instruct or help them? What should I do to make them more initiative and motivated in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I discovered that the deeper I know myself, the better way I could have more empathy with my students. It promotes me to have more strength , love and wisdom to be accompanied with them to go through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in our lives. Holding to such a strong belief that we can find our mission/commitment in life, we can not only broaden our span of lives but also create a wonderful life with no regret.

    第一章 探尋的緣起 1 第一節 探尋什麼? 1 第二節 關於慢飛的鳥兒意象 2 第三節 探尋的方法 3 第二章 循:童年的緊箍咒 9 第一節 不喜歡自己的我 9 第二節 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15 第三節 爸爸教會我的事 20 第四節 鬥嘴中,相互扶持的手足 24 第三章 尋-開啟找尋的教職生涯 28 第一節 菜鳥老師 28 第二節 人生空檔年:假背包客 32 第三節 第一次當空降部隊:教師 37 第四節 考上正式公家單位:教保員 40 第五節 憧憬的教育方法:華德福 42 第六節 躍身高職老師:自己決定自己的課堂樣 46 第七節 夢想的工作:學前特教巡迴輔導老師 50 第四章 善誘:我和我的那些學生 54 第一節 善誘:從觀察與感同身受開始 54 第二節 在幼兒園中的嘗試學習 56 一、整天包尿布的多多 56 二、分離焦慮的奇 59 三、鏡子澄 62 第三節 點燃高職生心中的學習光 69 第四節 探尋拼湊中,逐漸清晰自己的教師圖像 88 第五章 回觀探尋:我的看見與成長 93 第一節 自我的探尋和發現 94 第二節 我選擇當〝教師〞,為我一生的天命 100 寫於口試之後 109 參考文獻 112 一、中文部份 112 二、西文部分 115

    一、中文部份
    天海(2016)。每一次的困境,都是療癒的開始:遇見內在12種人格原型,重新找回生命
    的主導權。臺北:麥田。
    方永泉、杜明慧、王怡婷(2008)。尼采哲學中的教師圖像:從駱駝、獅子到孩童。載於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169-183頁)。臺北市:五南
    圖書。
    王淑俐(2011)。開始自豪,當老師(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淑俐(1993)。教室領導系列:「好」「導師」的教育信念。師友月刊,309,39-41。
    朱啟華(2008)。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
    哲學中的教師圖像(109-118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但昭偉(2008)。馬基亞維尼哲學中的教師圖像:教我們坦承面對現實人生的教師。載於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65-78頁)。臺北市:五南圖
    書。
    吳芝儀(2003)。敘說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
    料分析。嘉義市: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高雄市:復文圖書。
    吳蓓(2015)。0~7歲華德福教育:培養懂得愛、欣賞美、愛閱讀、身心健康的快樂孩子。
    新北市:木馬文化。
    呂美慧(2008)。從攻城到突圍:一位邊緣教師之生命史敘說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
    26,77-99。
    李玉馨(2008)。替上帝發言,為天國引路:杜威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
    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303-314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明芝(譯) (2016) 。允許犯錯的正念管教:用愛設立界線,培育高EQ的孩子(原著者:
    蕭娜‧夏比洛Shauna Shapiro&克里斯‧懷特 Chris Whire)。臺北市:天下文化。
    李泓哲(2008)。一位漂流者的自我發現與成為教師之旅─一個行動敘說探究研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崇建(2015)。心教:點燃每個孩子學習的渴望。臺北市:寶瓶文化。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臺北市:心靈工坊。
    周志建(2016)。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臺北市:方智。
    林玉体(2008)。蘇格拉底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
    的教師圖像(1-27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妍伶(2017)。創造教師學術樂觀,突破非理性信念。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6),90-100。
    林秀珍、徐世豐(2006)。好老師應有的態度與修養。載於但昭偉 (主編),教師的教育
    哲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慧雯(2016)。尋找心中的好老師圖像。(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
    統編號: 104NTOU5331002)。
    林輝(2015)。旅行是一場修行(初版)。臺北市:時報文化。
    邱婉珍(2010)。生命是很棒的禮物(初版)。臺北市:德威國際文化。
    侯楠南(2013)。魅力口才是怎樣練成的【google play圖書】。臺北市:元華文創。
    取自於: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HSaIDAAAQBAJ&pg=PT16&dq
    俞懿嫻(2008)。懷海德哲學中教師圖像:教師之為善誘者。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
    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315-331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凌越(2016)。折磨你的人,就是你的貴人。新北市:普天。
    孫佳婷(2011)。自助旅行之教育意義初探。大專體院,117,15-20。
    doi:10.6162/SRR.2011.117.03
    徐明佑(2010)。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一位男性幼教師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取自
    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HCT5097004)。
    高敬文(1992)。未來教育的理想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張世傑(2016)。全班都零分-以自我覺察喚醒孩子的學習力。台北市:寶瓶文化。
    張英熙(2013)。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台北:張老
    師文化。
    張英熙(2017)。換位思考,連結情感,同理心訓練方案。國教新知,64(4),59-73。
    doi:10.6701/TEEJ.201712_64(4).0004
    張淑惠(譯) (2015)。我是你:華德福教育學的兒童研討會(原著者:Anna Seyedl)。新北
    市:心理。
    張雅珠(2014)。月牙熊的喉毛:攀越憤怒與羞愧的女性教師。(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
    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102UT005521003)。
    梁福鎮(2008)。赫爾巴特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
    哲學中的教師圖像(141-154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許添盛(2008)。身心靈健康的10堂必修課(初版)。臺北市:賽斯文化。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玉華(譯)(2010)。做孩子的心靈捕手 不打不罵才能教出好孩子(原著者:阿部秀雄)。
    台北縣新店市:世茂。
    陳室如(2016)。踏板上的旅人:台灣單車遊記探析。台灣學誌,13,49-70。doi:10.6242/twnica.13.3
    陳美如(2006)。教師的課程理解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55-82。
    陳寧容(2011)。幼教師對正向管教之教學信念策略研究。長庚科技學刊,15,63-80。
    游千慧(2016)。臺灣地區幼兒教師與教保員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之特性。(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104NDHU5096002)。
    黃光雄、鄭玉卿(2008)。盧梭自然教育中的教師理想圖像:教師是守護兒童善性的生命
    導師。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91-108頁)。臺
    北市:五南圖書。
    黃曄芳(2014)。跳舞的葉子~一位私立幼兒園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錦敦(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相遇(初版)。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藿(2008)。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47-63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忠斌(2008)。卡西勒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185-201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深坑(2008)。柏拉圖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29-45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劉兆清(2017)。擁抱真實的自己-一位國小女教師的生命歷程探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如萱(譯) (2014)。好老師會做的20件事(原著者: 伍爾本 Hal Urban)。高雄市:格子外面文化。
    蔡美娟(2012)。生命的書寫:一段自我療癒之旅(初版)。臺北市:心靈工坊。
    蔡敏玲(2005)。幼兒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與意義初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23-358。
    鄭玉英、趙家玉(譯) (2006)。家庭會傷人(原著者: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台北:張老師文化。
    鄭玉卿、蘇致嫻(2008)。西蒙娜‧薇依宗教哲學中的教師圖像:教師是等待生命成熟的無私奉獻者。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249-264頁)。臺北市:五南圖書。
    藍白拖(2017)。走慢點 才是快(第一版)。臺北市:天下雜誌。
    蘇絢慧(2016)。你過的,是誰的人生?: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種鍛鍊(初版)。臺北市:究竟。
    蘇絢慧(2011)。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初版)。臺北市:寶瓶文化。
    顧淑華(2007) 。Why Me?-一位女性幼稚園教師生命敘說的過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二、西文部分
    Sandr, C.K.,&Daniela,C.,(2017).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teacher on Reddit: Best and worst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64,43-51. doi:10.1016/j.tate.2017.01.019

    Swan,P.,&Riley,P.,(2015).Soncial connection:empathy and mentaliztion for teachers.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33(4),220-233. doi:10.1080/02643944.2015.109412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