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于嘉 |
---|---|
論文名稱: |
早產兒母親之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相關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ell-bein for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
指導教授: | 林維芬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早產兒母親 、人格特質 、幸福感 |
外文關鍵詞: | premature infants mother, personality traits, well-be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早產兒母親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相關情形。其主要目的在於分析不同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的早產兒母親在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的差異情形;分析不同人格特質的早產兒母親與幸福感的關係;瞭解早產兒母親之人格特質對幸福感的預測力。並且依據研究發現,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北部50 位早產兒母親為研究對象,採「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在資料處理方面,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考驗研究假設,並逐一討論分析各項結果。
本研究主要發現,早產兒母親的五大人格特質,以「嚴謹性」人格特質最高,「開放性」人格特質最低。早產兒母親「年齡」、「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背景變項,在人格特質各構面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30歲以下的早產兒母親有較高的「神經質」、「友善性」及較低的「外向性」、「開放性」;高中職的早產兒母親有較低的「神經質」及「開放性」;家庭月收入5萬以下的早產兒母親有較低的「神經質」、「開放性」及「友善性」。早產兒母親「年齡」、「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背景變項,在幸福感各層面有顯著差異。年紀愈輕、教育程愈高、家庭月收入愈高的早產兒母親有較高的幸福感。早產兒母親的人格特質與幸福感呈正相關。早產兒母親的人格特質可做為預測幸福感的參考。結果顯示,早產兒母親的「神經質」、「友善性」與「嚴謹性」之人格特質是最能有效預測幸福感。
本論文的貢獻與價值在於提供有關早產兒母親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相關的現況與研究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the well-being of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Its main purpose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age, educational level, economic status of mother of premature infants i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ell-being of the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ppiness. Understanding of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of personality traits of well-being of the predictive power. And based study found that summarized the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research-related units and the reference.
The study was used questionnaires to northern Taiwan, 50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 〞The Basic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 〞as a research tool. On data processing, multivariate ANOVE, one way ANOVE, Pe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earch test assumptions, and to discuss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 order to〞conscientiousness〝 of the highest character, 〞openness 〝character minimum.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age〝, 〞education level 〝and〞economic conditions〝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men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low the age of 30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have a higher 〞neuroticism〝, 〞agreeableness〝 and lower, 〞extraversion〝, 〞openness〝; high level of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have lower 〞neuroticism〝 and 〞openness〝;monthly family income below 50,000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have lower 〞neuroticism〝, 〞openness〝 and 〞agreeableness〝.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age〝, 〞education level 〝and〞economic conditions〝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 sense of happiness at al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ge more light, the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 the higher the monthly family income of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happiness.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with personality train happiness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personality trai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ecast happi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neuroticism〝,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of personality traits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recast happiness.
Premature infants of mothers personality trai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ecast happi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ther of premature infants, 〞neuroticism〝, 〞friendly〝 and 〞rigor〝 of personality traits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recast happiness.
In this paper, the contribution and value is to provide mother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infants associated with happiness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the relevant units as a follow-up study and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王國恭等(1994)。他很小,他是我寶貝。台北:早產兒基金會。
王國恭(1994)。台北區早產兒防治計畫-前導性研究。
王國恭(1996)。早產。當代醫學,23(6),470-475。
尹業珍(1993)。施虐父母與非施虐父母之童年經驗、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虐待兒童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白玉莊(2003)。台灣地區新生兒早產與低出生體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危止芬譯(1996)。Ann Anastasi Susana Urbina著。心理測驗。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吳欣玫(1997)。青少女對發生低出生體重及早產之危險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李芳蘭(2000)。極低出生體重兒母親之居家照顧需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余德慧等(1988)。中國人的幸福觀。張老師出版社。
何黎星(2002)。台灣地區出生體重型態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邱富琇(2004)。兒童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林宗鴻編譯(1999)。Lawrence A. Pervin著。人格心理學。台北:揚智。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1)E.Jerry Phares著。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林淑瑾(1999)。早產兒家庭所面臨的課題及社工干預策略。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57-62。
林淑觀(2006)。早產兒母親睡眠品質及其相關性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周治蕙(1975)。母親與新生兒間之溝通。護理雜誌,21(5),20-22。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
施建彬、陸洛譯(1997)。Michael Argyle著。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
袁海嬰譯(2004)。Alice Miller著。幸福童年的秘密。台北:天下。
高木蘭(2002)。早產的預防及醫療照顧。早產兒基金會會訊,42,10-12。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孫敏華(1982)。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子女之人格適應性別刻板化與成就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徐金源(2002)。台灣之早產兒概況。早產兒基金會會訊,26,9-12。
翁新惠(2000)。低體重早產兒的醫療資源耗用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
章淑娟(1991)。產後初期母親對其高危險性新生兒之認知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
馮燕(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兒童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
張玉珍、朱翠萍(1999)。一位失去早產兒父親其角色及哀傷反應。長庚護理,10(1),51-55。
張春興(2000)。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淑華(2002)。為早到天使爭取生存權力。早產兒基金會會訊,42,6-7。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討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037-002。
陸洛(1997)。已婚成人不同角色滿意度對幸福感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3-H037-004。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許燕玲(1999)。產婦於早產兒住院期間之經驗歷程及因應行為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曾英芬(1989)。母親對其早產新生兒形成觀念的認知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黃正文譯(1997)。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著。人格心理學。台北:揚智。
黃安邦譯(1989)。B.R.赫根漢著。人格心理學。台北:五洲圖書出版公司。
黃安邦譯(1991)。Ann Anastasi著。心理測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莊小玲(2000)。加護病房中早產兒父母的壓力感受與身心反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
齊珍慈(1995)。出院衛教對早產兒母親知識及焦慮程度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
劉冠吟(2003)。母親與其早產新生兒建立依附關係之經驗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大學。
劉瓊宇(1987)。支持早產兒父母親的探討。護理雜誌,34(2),59-63。
葉重新(2004)。心理測驗。台北:三民。
葉淑娙(1996)。早產兒父母親的壓力與社會福利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葉娜娸(2005)。多媒體照護指導方案對早產兒母親照顧知識、照顧能立即母育信心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大學。
葉重新(2000)。心理測驗。台北:三民書局。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陳仲庚、張雨新(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秋玫(1993)。早產兒母親社會支持系統與母親角色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陳家盈、駱麗華(2000)。護理人員與早產兒家屬心理需求之認知差異探討。護理雜誌,47(5),55-62。
陳素幸譯(2004)。Stefan Klein著。不斷幸福論。台北:大塊。
陳素瑩(1996)。早產兒返家照顧初期母親所經歷之家庭壓力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陳念桂(2004)。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之母親產後初期為人母的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陳明終、許勝哲、吳青山、許天祐編(1987)。我國心理與教育測驗彙編。台北:復文書局。
陳玲婉(2005)。國小學童母親人格特質與親質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陳昭惠(2000)。新生兒發展性照顧:一個新世紀的來臨。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會訊,35,5-6。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陳騏龍(200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騰儒錚(1997)。他很小,他是我寶貝。台北:早產兒基金會,12-13。
盧瑛琪(2006)。早產兒之父母的不確定感與因應型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蔡順良(1997)。客體關係在親職教育上的應用-怎樣做個稱職的好父母。輔導通訊,88,12-17。
龍紀萱(2000)。早產兒父母親所面臨的危機與需求之研究。台北:早產兒基金會研究計畫編號8805。
謝文心(2004)。早產兒父母調適之探討-以台中榮民總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謝京渝(1997)。台北地區六至十二個月大極低出生體重兒家庭之需求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謝淑琴(1979)。造成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可能因素之研究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戴汝妤(2004)。低體重新生兒發生原因探討-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鄭慧玲編譯(1990)。Jerry M.Burger著。台北:桂冠。
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子女安全依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二、英文部分
Andrews,F.M.and Withey,S.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and London:Plenum.
Brooten,D. Gennaro,S.,Brown,L.P.,Butts,P.,Gibbons,A.L.,Sachs,S.B., & Kumar, S.P.(1988).Anxiety,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mothers of preterm infants. Nursing Research,37(4),213-216.
Campbell,A.(1981)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 New York:Mc Graw-Hill.
Campbell,A.,Converse,P.E. and Rodgers,W.L.(1976)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Sage.
Diener, 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542-75.
Brown, G.W. and Harris,T.P.(1978).Social Orgins of Depression.. London ::Tavistock.
Kandel,D.B.,Davies, M. and Raveis,V.H.(1985).The stressfulness of daily social roles for women :marital,occupational and household rol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6:64-78.
Klaus,M.H.&Kennell,J.H.(1982).Maternal-Infant bonding. St. Louis:The C.V.C0mpany.
Leonard,B.J.,Scott,&Erpestad,N.(1992).Maternal perception of first-born infant:A controlled comparative study of mothers of premature and full-term infants.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7(2),90-96.
Lewinsohn,P.M. and MacPhillamy, D.J.(197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engagement in pleasant activitie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Mc Govern,E.M.(1984).Separation of the baby from the parents. Nursing Time,80(4),28-30.
Mchaffie,H.Z.(1990).Mother of very low birthweight babies. How do they adjust.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5, 6-11.
Mercer,R.T.(1981).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factors the impact on the maternal role. Nursing Research,30(2),73-77.
Robson,K.S.(1967).The role of eye-to-eye contact in maternal – infant attach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8(8),13-25 .
Rubin,R.(1984).Maternal identity and the maternal experience. New York:Springer.
Trause,M.J. & Kramer, L.(1983).The effects of premature birth on parents and their relation ship.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25,459-465.
Werner,N.P.,& Conway,A.E.(1990).Caregiver Contacts experienced by premature infant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Maternal-Child Nursing Journal,19(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