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國珠
LO KUO CHU
論文名稱: 從作者生命史探究中國文人主體性之建構與困挫——以郁達夫為例
指導教授: 黃雅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郁達夫生命史主體性
外文關鍵詞: Yu Da-fu, life history, subjectivit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郁達夫是五四時期以《沈淪》著稱的重要作家,基於對五四時期作家個人主體性及生命史的濃厚興趣,本論文希望透過生命史的研究,深入瞭解郁達夫追求自我主體呈現的歷程。生命史研究是以個人生命歷程中的經驗與事件為材料,對這些事件及經驗進行分析與詮釋,試圖以生命整體的面向,達成對個人全面性的理解。生命史研究具有時間性脈絡的長期觀察特質,在研究中不只能看到個體本身,更看到個體所處時代的樣貌及時代中相關的人物。
    在郁達夫生命史的研究中,我們理解郁達夫身為中國文人的無力感受,並省思在中國政治社會上沒有經濟產值,卻佔有重要份量的文人的處境。文人無力感,是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共同面對的難題及無法抒發的痛苦感受。在郁達夫生命史研究的同時,我們也理解了其他文人在面對困境時所產生的無力感。
    透過郁達夫生命史的研究,研究者及讀者在閱讀他人生命史的過程中,無形提高了對自我的主體認知。在生命史研究中,我們看到他人,也同時看見自己。


    Abstract
    Through writer’s life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frust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holars — for example of Yu Da-fu.

    Yu Da-fu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eriod; The novel “Sinking” (沉淪) was his well-known literature. Due to the high interest of his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and life history, by reading through this thesi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ow Yu Da-fu pursued the process which his subjective mode was presented shall be comprehended. Life history research is to adopt an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and events to make analy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hole life oriented. Life history research has its character of temporally and long-term obser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not only can we see one’s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but also can we understand the times of the individual’s life and the people who he were related with.
    In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Yu Da-fu, we understood his feeling of weakness as a Chinese scholar, how he felt the scholars were in the lack of the value in terms of economy of scale, and yet ha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 The feeling, weakness as a scholar, had always been a difficulty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cy and they seemed to suffer the unspeakable inferiority. We have found the same in the research of life in Yu Da-fu.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Yu Da-fu, the researcher and readers shall be enhanced to know his or her own self subjectivity while reading. In life history research, we see not only others but oneself in reflection.

    Keywords: Yu Da-fu, life history, subjectivity.

    以作者生命史探究中國文人主體性之建構 ——以郁達夫為例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重心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生命史研究 13 第二節 主體性的探究 27 第三節 對郁達夫及其文學作品之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9 第三節 研究步驟 53 第四章 郁達夫生命歷程中的轉折 與對主體性的激發 57 第一節 孤單無依的幼年階段 57 第二節 離群索居的求學生活 63 第三節 激切義憤的留學生涯 69 第四節 失意困頓的工作經歷 81 第五節 顛沛流離的南洋生活 103 第五章 中國文人主體性的建構 ——對生命無力感的超越 115 第一節 對家庭無力感的突破 116 第二節 對愛情無力感的衝撞 124 第三節 對國家無力感的超越 140 第六章 結語 163 第一節 漂泊異鄉人的生命故事 163 第二節 研究的展望 176 參考文獻 181 附錄一:郁達夫簡譜 187

    參考文獻
    一、書籍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王勇智、鄧明宇譯:《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2003年)。
    E.Jerry Phares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1995年)。
    Frank, M.著,先剛譯:《個體的不可消失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Frank Furedi著,戴從容、王晶譯:《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台北:聯經,2006年)。
    Jung, C. 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市:張老師,1997年)。
    Peter A. Angeles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1992年)。
    William McKinly Runyan著,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市:遠流,2002年)
    尹雪曼:《五四時代的小說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1980年),頁186—190。
    尤俠:《父權化石》(台北:探索文化,1999年)。
    方忠:《郁達夫》(台北市:國家,2002年)。
    王鼎鈞:《隨緣破密》(台北:爾雅,1997年)。
    王麗雲著,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2000年),頁265—306。
    司馬遷著,劉本棟等編譯:〈報任安書〉,《大學國文選》(台北:文津,1988年),頁321—334。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1987年)。
    朱曦、陳興蕪:《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小說模式》(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
    余光中:〈下五四的半旗!〉,《逍遙遊》(台北:九歌,2000年),頁13—17。
    吳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1991年)。
    杜甫著,蕭滌非等校著:〈天末懷李白〉,《唐詩鑑賞》上冊,(台北:文津,1988年),頁603—604。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1997年)。
    叔本華(Arther Schopenhauer)著,胡百華編譯:《叔本華 雋語與箴言》(台北:健行文化,2004年)。
    周作人著,張梁編:〈沈淪〉,《周作人》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叢書,(香港:三聯,1994年),頁135—138。
    周桐:〈郁達夫一生的婚戀〉,《燃燒的傾訴:郁達夫真性告白》前言,(上海:學林,2004年),頁1—7。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市:聯經,1987年)。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一卷,(台北:遠流,1986年)。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香港:三聯,1982年)。
    郁達夫著,周桐整理補記:《燃燒的傾訴:郁達夫真性告白》(上海:學林,2004年)。
    郁達夫著,郁風編:〈蓋棺論定的晚期(編後隨筆)〉,《郁達夫海外文集》(北京:三聯,1990年)。
    郁達夫著,秦人路、孫玉榮編:〈回憶魯迅〉,《文人筆下的文人》(湖南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頁14—35。
    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2005年)。
    秦賢次著,周玉山主編:〈年表〉,《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郁達夫》(台北:光復,1992年),頁71—80。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台北:遠流,1998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79年)。
    徐復觀等著,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海德格爾(Heidegger, M.)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荀子著,劉本棟等編譯:〈天論〉,《大學國文選》(台北:文津,1988年),頁5—14。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台北:東華,1987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6)。
    張載著,劉本棟等編譯:〈西銘〉,《大學國文選》(台北:文津,1988年),頁451—453。
    畢恆達著,胡幼慧主編:〈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1996年),頁27—45。
    郭沫若著,秦人路,孫玉榮編:〈論郁達夫〉,《文人筆下的文人》(湖南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頁153—161。
    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3年)
    曾慶豹:《哈伯瑪斯》(台北市:生智,1998年)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1986年)。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1986年)。
    楊守森等著,楊守森主編:《20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1998年)。
    楊洪承:〈五四文學與政治文化〉,《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與政治文化關係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4),頁13—68。
    楊國樞著,彭懷恩、朱雲漢編:〈中國人的蛻變〉,《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台北:時報),頁397—402。
    楊雪冬:《全球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解志熙:〈伊人何病——《南遷》解讀〉,《和而不同——中國現代文學片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70—191。
    趙杰編著:《中國語文之最》(上海:三聯,1992年)。
    劉炎生:《郁達夫傳》(南昌:百花文藝,1986年)。
    歐陽修著,周亞平註譯:〈梅聖俞詩集序〉,《古文觀止》(台南:綜合,1978年),頁542—543。
    滕守堯:《海德格》(台北:生智,1996年)
    鄭伯奇著,秦人路,孫玉榮編:〈懷念郁達夫〉,《文人筆下的文人》(湖南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頁146—152。
    魯迅:《三閒集 怎麼寫》(香港:新藝,1967年),頁26。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1989年)。
    魯迅著,楊義編:《魯迅作品精華》(香港:三聯,1998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先生全集4,(台北:聯經,1986年)。
    謝冰瑩等編譯:〈論語〉,《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1988年)。
    韓愈著,羅聯添編:〈荊譚唱和詩序〉《韓愈古文校注彙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頁1294。
    聶敏里著,張志偉,歐陽謙編:〈主體性原則〉,《寫給大眾的西方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84—100。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2001年)。

    二、期刊論文
    丁言昭:〈漂泊的戀人——郁達夫與三位夫人〉,《歷史》(2000年4月),頁53—58。
    丁興祥,賴誠斌:〈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001年第12期,頁77—106。
    毛信德:〈人類本質的探求者——郁達夫與勞倫斯比較之四:小說中的性描寫〉,《貴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63—69。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47—184。
    何永生:《在懺悔與告白的背後——郁達夫與盧梭自傳文學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吳建華:〈郭沫若與郁達夫〉,《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56—60。
    周昌龍:〈從沈淪到毀家——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情緣始末〉,《聯合文學》2000年第15卷第11期,頁27—32。
    袁凱聲:〈文化衝突、二元人格、感傷主義〉,《將海學刊》1994年第1期,頁179—185。
    馬森:〈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論郁達夫的承傳地位〉,《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篇,第三十二卷(1997年5月),頁29—42。
    高彩雯:《郁達夫小說的「自我形象」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志成:〈真作假時假亦真——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與非我〉,《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16卷第3期),頁41—45。
    莊貽麟:《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愛觀」與「女性描寫」》(台北: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海英:〈試論郁達夫小說的「頹廢」情調〉,《浙江學刊》2003年第6期,頁104—109。
    黃裔:〈老舍郁達夫人品比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68—74。
    德利士(A.J.Beare):《郁達夫的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2年)。
    蔡登山):〈只怕情多累美人——郁達夫和他的情人(上)〉,《國文天地》1997年第13卷第7期,頁59—65。
    蔡登山:〈只怕情多累美人——郁達夫和他的情人(下)〉,《國文天地》1998年第13卷第8期,頁92—99。
    蔡源煌:〈三十年代的小說〉,《聯合文學》1988年第4卷第7期,頁16—22。
    魏福康:《郁達夫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