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俊隆 Chen Chun-Lung |
---|---|
論文名稱: |
水~我的生命之流 Water~The flow of my life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Horn-Fay Cher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3 |
中文關鍵詞: | 童年 、敘說探究 、行動研究 、Satir模式 、華德福教育 、粘巴達假日學校 、竹大教育夢工廠 |
外文關鍵詞: | Childhood, Narrative, Action research, Satir model, Waldorf education, Nien Ba Da holiday school, Education-dream-factor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自我探究的敘說故事。
我曾經問過一位老師,童年有多久,我自己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覺得童年會一直持續到願意為自己做決定並負起責任的時候。
大二時我加入了阿花帶領的竹大教育夢工廠,從此開始了我的教育之路,在學習成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路上,我接觸到了許多體制外的教育:粘巴達的假日學校、全人中學,華德福教育等,也學習探索自己的方法:Satir模式、行動研究、敘說探究,並開始學習帶孩子。
正當我的教育之路開始愈走愈順的時候,原本以為可以好好成長,好好發揮的領域突然出現了轉折。在歷經波折,服完兵役之後,我進入到了華德福教育的第一現場工作了兩年半。這一路走過來,當停下來的時候赫然發現已經經過七年了。
回觀這一路的歷程,就像是源源的流水,一波接著一波,感恩一路以來親朋好友們所帶給我的「生命之泉」。
This is a life narrative self-inquiry.
I asked a teacher about how long is the childhood? I also think about this. I thought the finish is when one can make decisions themselves.
In the second year of university ,I joined the Education-dream-factory that Mr. flower created,and begin my education path. During that time I contacted more education systems that outside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Nien Ba Da holiday school,Holistic Education School , Waldorf education. And path of self-inquiry:Satir model, narrative and action research. Also I learned to be with children.
When I did well during the education path, the flow became changed. After Military service, I joined a Waldorf school to be a teacher two and half years.
It past seven years when I thought back about the life experience.
Look back the life story , it like the wave or the flow, and also it like my life water which my family and friends gave.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專訪新竹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成虹飛副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成虹飛暨竹大教育夢工廠團隊(2007)。師資培育崩解的明天過後──集體
求生與另類學習。國立政治大學「漂流‧陶養‧教育 2007 另類教育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泓哲(2008)。一位漂流者的自我發現與成為教師之旅─一個行動敘說探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施君(2007)。鬆解亞麻布下的靈魂:一位女研究生疛敘說與行動探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鶴雅(2011)。 一艘很屌疛守護船 ─ 一位教育系研究生看見自我力量並航
向自己疛路疛行動敘說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新竹市。
劉錦達(2014)。唵─死亡,我最厚重的禮物。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粘峻熊(2003)。我和我的那些小野獸--粘巴達和森林幼兒園的故事。一家
親文化
李崇建、甘耀明(2004)。沒有圍牆的學校。台北市:寶瓶文化。
李崇建(2006)。移動的學校。台北市:寶瓶文化。
李崇建(2012)。麥田裡的老師。台北市:寶瓶文化。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原著,張南星譯(1995)。人生‧教育‧學習。
方智出版社。
亞歷山大‧尼爾(A.S.Neill)原著,王克難譯(2003)。夏山學校-實踐自由發
展,見證愛的教育。遠流。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 、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原著,易之
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市:張老師。
麥基卓(Jock McKeen)、黃喚詳(Bennet Wong)原著,易之新譯(2005)。
關係花園。臺北市:張老師。
高橋信次原著,慰萱譯(2010)。生死的覺醒。商鼎文化出版社。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原著。李永平譯(2011)。曠野的聲音。智庫文化。
瑪洛‧摩根(Marlo Morgan)原著。李永平譯(1998)。曠野之歌。智庫文化。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原著,吳就君譯(1994)。家庭如何塑造
人。臺北市:張老師。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等原著,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翻譯
(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臺北市:張老師。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等著,陳文玲譯(2006)。跟薩提爾學溝
通。155台北市:張老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原著,易之新譯(2004)。愛與自由-家族
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傳。臺北市:張老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原著,易之新譯(2009)。心靈的淬鍊-薩
提爾家庭重塑的藝術。臺北市:張老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原著,釋見曄等譯(2013)。大象在屋裡。
臺北市:張老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原著,釋見曄等譯(2013)。越過河與你相
遇。臺北市:張老師。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原著,顏維震譯(2010)。人學(The Study of
Man)。洪葉文化。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原著,林琦珊譯(2013)。實用教學指引-
華德福學校1-8年級課程的圖像。洪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