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袁麗雲
論文名稱: 李喬短篇小說的情感與形式美學研究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李喬短篇小說情感與形式敘事觀點後設怪誕
外文關鍵詞: Lee Chiao, short stories, feeling and form,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meta, grotesque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李喬在短篇小說中的書寫美學形式,藉由敘事視角展現第一人稱「我」書寫意識,一方面析論真實作者、敘述者與隱藏作者的關係,間接了解李喬對母親的依戀,延伸到對土地的忠誠熱愛,一方面且透過特殊的敘事觀點透露出對社會弱勢的關懷,家庭和親情的重視,並在隱藏作者的虛構形象,讓讀者發覺作者的言外之意,表述對人生課題的安身立命和宗教的信仰。其次,藉由探究李喬撰寫後傳的技巧,說明小說家如何在虛構和真實之間取捨,安排歷史人物的出現氛圍,書寫的符號有何意義,以及描繪作品人物因性格發展、重大的道德衝突和犧牲事件往往造成悲劇的結果,另一種方式則以喜劇中以詼諧可笑的動作、語言,產生荒謬感、充滿嘲諷口吻來宣洩情感。最後,再以怪誕美學形式探究李喬小說之「怪」以「變形」方式體現在作品中,所拓展小說敘述的遼敻空間。本論文希冀綰結「情感與形式」的研究面向,開創李喬短篇小說研究的新境。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form of Lee Chiao’s writing short stories.First, through a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o show the writing consciousness with the first-person "I", on the one hand,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real author, narrator and hidden author is understanded indirectly about the Attachment of Lee Chiao to mother, and is extended to the loyal love of the l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ecial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care for social disadvantaged groups ,families and affection.From the meaning of the hidden author’s fictional image, the readers find the author's implication, expressing the lesson of life and religious beliefs. Secondly, by exploring the skills of Lee Chiao’s writing in the book similar to the biography, the novelist is illustrated how to make a chioce between the fiction and the reality and how to arrange the historical figures appearing Atmosphere, what the significance of written symbols is, and depicting the result of the tragedy that characters in the work is often caused becaus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great moral event of conflict and sacrifice .In another way , the comedy results the sense of the ridiculous in a witty and funny action, language, and vents the emotions with a Satirical tone . Finally,through exploring the "strange" in Lee Chiao’s short stories by the form of the fantastic aesthetics,the deform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works to expand the narration of the wide space. In this thesis, we hope the research of the emotions and form in the Lee Chiao’s short stories can be created a new field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學位論文專題研究 5 二、單篇論文專題研究 16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26 一、研究範疇 26 二、研究方法 29 三、章節架構 35 第二章 李喬的書寫意識與敘述視角的展現 42 第一節 第一人稱書寫與母親/土地的主題 44 一、李喬的童年生活記憶 45 二、李喬情感中母親與土地形象的表徵 51 第二節 「多重敘述視角」中的社會關懷 59 一、社會畸零人的關懷 59 二、家庭親情的刻劃 66 第三節 「隱藏作者」的宗教意識轉折 72 一、佛教的苦諦論 75 二、基督教的救贖觀 84 第三章 李喬短篇小說的虛實與戲擬 92 第一節 虛構和真實的擺盪 95 一、後設書寫 95 二、「真實」提供「虛構」的情節 96 三、「虛構」傳達「真實」的情感 101 (一)永恆的鄉愁與愛戀 105 (二)情慾的掙扎與枷鎖 108 (三)文學深蘊裡的反抗哲學 110 第二節 召喚歷史人物氛圍 111 一、歷史事件鋪敘 112 二、時間與空間的虛擬幻象 116 (一)時間的跳躍 116 (二)空間符號的象徵 118 第三節 悲劇與喜劇性的敘事表現 126 一、人物的悲劇意識 127 二、喜劇的嘲弄 133 第四章 李喬短篇小說的怪誕與變形世界 140 第一節 扭曲與畸怪的人物 142 一、怪誕藝術 142 二、小說人物的異化型態 145 (一)裂變的靈魂 146 (二)人體的變形 156 第二節 混沌與鬰黯的人性 160 一、自卑人格 160 二、致命的貪婪 161 三、病態的愛憎 162 四、恐懼的暗影 164 第三節 怪誕世界的意義宣洩 170 一、政治立場 170 二、夢與實際 172 三、性別觀念 175 第五章 結論 182 一、李喬短篇小說創作形式與現象的總結 183 二、初發芙蓉與錯采鏤金的形式差異 187 三、對李喬短篇小說的定位 190 參考文獻 193

    參考文獻
    一、李喬著作(按出版年月排序)
    (一)李喬短篇小說著作
    《飄然曠野》,台北:幼獅出版社,1965。 《戀歌》,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 《晚晴》,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人的極限》,台北:現代潮出版社,1969。 《山女》,台北:晚蟬出版社,1970。 《恍惚的世界》,高雄:三信出版社,1974。 《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 《心酸記》,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告密者》,台北:台灣出版社,1985。 《共舞》,台北:學英出版社,1985。 《強力膠的故事》,台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5。 《兇手》,台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5。 《三腳馬》,台北:名流出版社,1986。(與鄭清文、陳映真合集) 《慈悲劍》,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 《李喬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二)李喬長篇小說著作 《山園戀》,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1。 《痛苦的符號》,高雄:三信出版社,1974。
    《結義西來庵》,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7。 《青青校樹》,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8。 《寒夜》,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孤燈》,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情天無恨──白素貞逸傳》,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藍彩霞的春天》,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荒村》,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 《台灣我的母親》,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台灣出版社,1996。 《重逢──夢裡的人:李喬短篇小說後傳》,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 《咒之環》,台北:印刻出版社,2010。 (三)李喬文化評論著作/其他編、著作 《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出版社,1992。 《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 《1986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72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 《1995、1996台灣文學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台灣當代小說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出版社,1991。 《我的心靈簡史──文化台獨筆記》,台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10。
    (四)李喬期刊論文著作
    李喬,〈與我周旋寧作我〉,《中華日報副刊》,1974年1月18日。載《李喬短篇
    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李喬,〈我看「台灣文學」〉,《台灣文藝》73期,1981年7月。載《李喬短篇小說
    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李喬,〈一位台灣作家的心路歷程〉,〉,《亞洲人》第7期,1984年11月。載《李
    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李喬,〈童年夢.夢童年〉,《自立晚報》,1994年12月8日,載《李喬短篇小說
    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李喬,〈期待「台灣文化人類學家」──敬序「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灣
    文藝》155期,1996年6月。
    李喬,〈窮山月名〉,《李喬小說短篇全集 資料彙編》,苗栗縣:文化,1999。
    李喬,〈繽紛二十年〉,《李喬小說短篇全集 資料彙編》,苗栗縣:文化,1999。
    李喬,〈戰後台灣小說的文化批評〉,《國文天地》16卷5期,2000年10月。
    李喬,〈台灣文學的發展〉,《文學台灣》2001年7月。
    李喬,〈台灣文學主體性的建構〉,《文學台灣》2003年12月。
    李喬,〈序『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大變局中大反省』〉,《文學台灣》
    2006年1月。
    二、專書(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1976。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木心,《素履之往》,台北:印刻,2012。
    方立天,《佛教哲學》,台北:紅葉,1994。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日臻,1995。
    李銀河主編,《西方性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吳治平,《空間理論與文學的再現》,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周伯乃,《小說創作論》,台北:三民書局,1974。
    宗白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1986。
    張辰、石蘭,《悲劇藝術論》,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 許素蘭,《給大地寫家書——李喬》,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 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出版,1993。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靜宜,《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台北:白象文化,
    2010。
    喬國強,《隱含作者新解》,江西:江西社會科學,2008。
    曾景來,《台湾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小塚本店印行,1939。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圖書,198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2。
    中文思高譯本《聖經》,台北市:思高聖經學會,1968。
    葉石濤,《小說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評論大系》,台北:正中書局,1993。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鄭清文,《台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1992。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1998。
    劉法民,《怪誕──美的現代擴張》,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蘇暉,《西方喜劇美學的現代發展與變異》,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5。 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95。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共同主編,《第五
    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會議論文集》,台
    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7。
    三、翻譯書籍:(按翻譯者姓氏筆畫排序)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0。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
    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卡夫卡(Franz Kafka)著,金溟若譯:《蛻變:存在主義小說》,台北:志文,1985。
    湯姆森/昆侖著,孫乃修譯:《論怪誕》,北京巿 : 昆侖,1992。
    Manuel Castells(1986)著,陳志梧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夏
    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1999。
    W‧C‧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黑格爾((Hegel)著,賀麟譯:《小邏輯》〔SYSTEM DER PHILOSOPHIE ERSTER
    TEIL. DIE LOGIK〕19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蘇珊.朗格(Langer, Susanne. K.)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
    台北 : 商鼎文化,1991。
    休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議:《人的宗教》,台北:立緒,1998。
    JS KRUGER GJALUBBE HCSTEYN著, 蔡百銓譯:《比教宗教》,台北:國立
    編譯館,2000。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
    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韋伯,康樂‧簡樂美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1993。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市 :
    中國社會科學, 2003。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羣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
    為焦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
    邱如君,《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中娼妓形象與反抗哲學之研究》,中興大學台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李展平,《太平洋戰爭書寫──以陳千武《活著回來》、李喬《孤燈》、東方白《浪
    淘沙》為論述場域》,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清華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吳慧貞,《李喬短篇小說主題思想與象徵藝術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
    李秀玲,《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生命觀探析》,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
    系碩博士在職專班碩論,2010。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關懷》,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紀俊龍,《李喬短篇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翁智琦,〈八○年代小說史脈絡下的鄉土喜劇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
    學院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2011。
    張令芸,《土地與身分的追尋──李喬《寒夜三部曲》》,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6。
    陳美滿,《李喬短篇小說之女性人物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
    論文,2009。
    陳鵬翎,《李喬短篇政治小說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黃綺君,《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雅慧,《李喬短篇小說人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8。
    黃小民,《歷史的謊言‧鄉土的真實――李喬小說創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
    文學系博論,2011。
    曾冠霖,《敘述人稱與敘述視角《吶喊》、《彷彿》敘事學分析》,湖南師範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 2011。
    楊明慧,《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東海大學中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素萍,《李喬「寒夜三部曲」之客家女性形象研究──以葉燈妹為核心》,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弈利,《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
    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5。
    鄭雅文,《李喬短篇小說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鄭文娟,〈《水滸傳》悲劇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7。
    蔡佳玲,《歷史、傷痕、二二八──李喬後殖民歷史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研
    究》,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賴松輝,《《寒夜三部曲》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羅秀英,《李喬《寒夜三部曲》客家題材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
    專班碩論,2010。
    五、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王德威,〈錯亂的人生舞步──評李喬《共舞》〉,《聯合文學》16期,1986年2月。
    王德威,〈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茅盾、朱西寧、黃春明、李喬〉,《中外文學》
    14卷10期,1986年3月。
    方瑜,〈抉擇與承擔──試論鄭清文的《現代英雄》〉,《鄭清文和他的文學》,台北:
    麥田,1998。
    白冷等,〈大家談李喬「飄然曠野」〉,《文藝月刊》29期,1971年6月。載《李喬
    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白冷,〈我讀「婚禮與葬禮」〉,《青溪》49期,1971年7月。載《李喬短篇小說全
    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吳金娥,〈與小說家李喬的對談〉,《臺灣文藝》第154期,1996年4月。
    吳錦發,〈略談台灣三位作家小說中的性〉,《自立晚報》,1983年12月。載《李喬
    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吳錦發,〈聖潔的與卑劣的──評李喬的『死胎』與我」〉,《自立晚報》,1989年3
    月1日。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
    1999。
    宋澤萊,〈忍向屍山血海求教訓——試介鍾逸人、李喬的二二八長篇小說〉,《台
    灣新文學》第11期,1998年12月。
    李者佺,〈忿忿不平的冥府冤魂──李喬孟婆湯〉,《李喬小說短篇全集 資料彙編》
    ,苗栗縣:文化,1999。
    李曉光,〈巴赫金怪誕現實主義理論的雙重性〉,《柳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一期
    2006年3月。
    兩峰,〈從丁令威談到李喬「那棵鹿仔樹」〉,《台灣文藝》5卷20期,1968年7月。
    周寧,〈「小說」附註〉,《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3年5月18
    日。
    花村,〈李喬「山女」與「蕃仔林的故事」的比較〉,《中華文藝》11卷4期(70
    期),1976年12月。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
    縣立文化局,1999。
    花村,〈試評『痛苦的符號』--兼及李喬的寫作意向〉,《台灣文藝》1978年1月。
    花村,〈談李喬『結義西來庵』──書裡調子的應用〉,《中外文學》1979年10月。
    林偉淑,〈試論《林蘭香》家庭宅院的空間隱喻〉《東亞漢學研究》2011年5月。
    邱貴芬,〈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24卷5期,1995
    年10月。
    邵僩,〈多餘之癢──評「多餘的下午」〉,《自由青年》37卷11期,1967年6
    月。
    洪醒夫,〈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李喬訪問記〉,《書評書目》1974年10月。
    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洪醒夫整理,〈誠實與含蓄的故事──鄭清文訪問記〉,《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鄭
    清文和他的文學》,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2 年7 月。
    紀俊龍,〈李喬《重逢──夢裡的人》探析〉《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
    言文學研究所,2007。
    施淑清整理紀錄,〈專輯:李喬重逢──夢裡的人、平原之女與山林之子:季季對談
    李喬〉,《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10月。
    高天生,〈從大地走進歷史──論李喬的小說〉,《暖流》1卷4期,1982年4月。
    高天生,〈詛咒與夢靨──台灣小說中的告密者〉,《自立晚報》,1987年9月1
    日。
    許素蘭,〈文學,做為一種自傳-《重逢夢裡的人.李喬短篇小說後傳》的「後
    設」意圖〉,《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
    述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7。
    張金,〈台灣文學中的女性空間──以呂赫若、李喬、李昂的小說為主〉,《台北新
    文學夏季號》,1997年7月。
    張恆豪,〈228文學詮釋──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小說觀點〉,第二屆
    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996年4月21日,收於《台灣文藝》159
    期,1997年10月。
    張恆豪,〈我讀李喬「我不要」〉,《台灣文藝》35期,1972年4月。載《李喬短篇
    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張倩瑋,〈一八九五歷史——李喬情歸大地〉,《新台灣新聞週刊》659期,2008
    年11月06日。
    張素貞,〈現代的浮世繪──評李喬的《共舞》〉,《文訊》22期,1986年2月。
    張黎明,〈中西方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之比較〉,《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年6月。
    張峰,〈戲擬的寓意與快感〉《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莊紫蓉,〈築夢的小說家──訪問李喬後記〉,《苗栗文獻》2001年10月。
    莊園,〈作家的起點──評李喬短篇小說集『山女』〉,《台灣文藝》1978年1月。
    許石竹,〈李喬—從「荒村」來的作家〉,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
    前衛出版,1989年。
    許銘義等,〈『情天無恨』討論會〉,《新書月刊》1984年12月。
    陳克環,〈評李喬「阿憨妹上樹了」〉,《書評書目》第21期1975年11月。
    陳萬益,〈母親的形象和象徵──《寒夜三部曲》初探〉,余光中編,《中華現代文
    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出版,1989年5月。
    陳芳明,〈永恆的鄉愁:楊牧文學的花蓮情結〉《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
    ,台北:麥田,2002。
    陳文芬,〈李喬在苗栗〉《文學原鄉印刻》創刊玖卷,2004年5月。
    陳平坤,〈一念無明法性心──其存有暨意義結構之解析〉,《心世紀宗教研究》5
    卷3期,2007年3月。
    陳惠齡,〈故事與解釋──論李喬短篇小說中遊戲性與開放性的寫本符碼〉,《文與
    哲 》第十一期,2007 年12 月 。
    陳惠齡,〈論李昂小說中鹿城鄉土的異質書寫〉,《淡江中文學報》24期2011年
    陳林俠,〈元敘事:真實消解與虛構的重建-對《蘇州河》等影片敘事的一種分
    析〉,《晉陽學刊》第四期,2007年。
    陳後亮,〈怪誕也是一種美嗎──西方怪誕美學評述〉,《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第22
    卷5期,2010年9月。
    張惠娟,〈臺灣後設小說試論〉,收錄於鄭明娳編: 《當代臺灣,評論大系》卷3,
    臺北: 正中書局,1993。
    陳龍廷,〈異筆同書台灣情:李喬、鄭清文小說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
    語言文學研究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共同主編《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
    學術研討會——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會議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
    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7。
    崔露十,〈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象的鏡子功能〉,
    《社會科學論壇》2009卷2B期2009 年。
    彭斯,〈從心性狀貌透視李喬的小說「人的極限」兼談現代小說〉,《中華文藝》12
    卷4期(70期),1976年12月。
    彭瑞金,〈讀『結義西來庵』〉,《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出版,1970年。
    彭瑞金,〈悲苦大地泉甘土香──李喬的蕃仔林故事〉,《台灣文藝》57期1978年
    1月。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彭瑞金,〈荒謬的人生舞台──李喬「小說」簡介〉,《自立晚報》,1982年12月
    17日。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
    1999。
    彭瑞金,〈依舊陰霾的春天〉,《台灣文藝》98期1986年1月。
    彭瑞金,〈回頭看李喬的短篇創作〉,《文學台灣》33期,2000年1月。
    彭維杰記錄,〈生命的追求與關懷──李喬作品討論會記錄〉,《李喬小說短篇全集
    資料彙編》,苗栗縣:文化,1999。
    覃思,〈析李喬「遠山含笑」〉,《新夏》63期,1973年11月。
    黃怡,〈個人反抗與歷史記憶──與李喬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8年10月20日~23日。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
    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黃武忠,〈我的小說寫作觀──訪李喬先生〉,《中華日報》,1978年12月26日
    ~27日。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
    1999。
    楊錦郁,〈生活‧藝術及思想──鄭清文談小說經驗〉,鄭清文李進益編選《台灣
    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 台灣文學館2012。
    葉石濤,〈評李喬的兩本書:《飄然曠野》、《戀歌》〉,《幼獅文藝》29卷6期,1968
    年12月。
    葉石濤,〈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台灣文藝》57期,1978年1月。
    葉石濤,〈大河小說的種籽──短評《告密者》〉,《聯合文學》13期,1985年11
    月。
    廖偉竣,〈走出「寒夜」的作家──李喬訪問記〉,《暖流》1卷4期,1982年4月
    齊邦媛,〈人性尊嚴與天地不仁──李喬《寒夜三部曲》〉,《千年之淚》,台北:爾
    雅出版,1990。
    劉承宗,〈宗教信仰:人類的救贖──以印度教﹙Hinduism﹚、佛教﹙Buddism﹚、
    基督教﹙Christianity﹚與伊斯蘭教﹙Islam﹚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
    學刊》2卷2期,2008年8月。
    歐宗智,〈禁忌、荒誕、意識流與象徵──談《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的特色〉,
    《台灣文學評論》2卷1期,2002年1月1日。
    潘玲玲,〈民間傳說的再生──以李喬『水鬼‧城隍』為例〉,《國文天地》2006年
    4月。
    鄭清文,〈讀李喬的「人球」〉,《台灣文藝》29期,1970年10月。
    鄭清文,〈李喬的《恍惚的世界》〉,《書評書目》19期,1974年11月。載《李喬
    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鄭清文、李篤恭、洪醒夫、彭維杰,〈生命的追求與關懷──李喬作品討論會〉,
    《台灣文藝》57期,1978年1月。載《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
    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1999。
    鄭清文,〈偶然與必然〉,《鄭清文和他的文學》,台北:麥田,1998。
    錢理群,〈《魯迅小說的形式意義》序〉,《魯迅小說的形式意義》,北京:作家出
    版社,1999。
    薛春霞,〈真實作者與隱藏作者的倫理關係〉《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2月,頁37。
    鍾肇政、林鍾隆、文心等,〈第三屆「台灣文學獎」選後感──關於李喬「那棵
    鹿仔樹」〉,《台灣文藝》5卷18期,1968年1月。
    鍾肇政,〈我看鄉土文學〉,《出版家雜誌》第52期,1976年11月。
    鍾鐵民,〈李喬印象記〉《台灣文藝》57期,1978年1月。
    六、網路、報紙
    林濁水,〈族類‧律法與悲劇—試論李喬《白蛇新傳》〉,《自立晚報》1992年6
    月7日。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學佛知津】佛教的解脫思想〉http://oldweb.ddm.org.tw/ddm/buddha/main.aspx?cateid=950&contentid=16106 2012.11.10
    鄭清文,〈多情與嚴法---試探李喬<白蛇新傳>的文學與宗教〉《自由時報》
    2001.6.25。參引http://www.wretch.cc/blog/swallowsky/29395491
    2012.11.10
    博紹文教基金會:《白蛇傳》李喬改寫 http://psf.jumbo.to/blog/?post/31 2012.11.10
    謝志偉,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 〈星期五、姜正權和曾淵旺〉《自由新聞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feb/7/today-f2.htm 2012.10.15
    莊紫蓉,〈逍遙自在孤獨行——專訪李喬〉,《台灣新聞報》20版,2001.5.16
    日~6月9日。參引http://twcenter.org.tw/b01/b01_7203_1.htm#4
    2012.1.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