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雅音
論文名稱: 從戒嚴到後戒嚴——台灣反成長小說新論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王惠珍
石曉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戒嚴後戒嚴台灣反成長小說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一般在探討青少年成長的問題時,大多數的文本,結局都是正面的,主角在經歷磨難後,必能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且其意義可為他人仿效學習。反成長小說則不然,主角們反抗的是既定的社會價值,而他們所追求的自我實踐之道,經常受他人曲解,當他們走上自我實踐之路時,也未必能獲得最後的成功。然而這種對自我的追尋與肯定,是遠比亦步亦趨的複製他人成功的模式,來得更有意義。
    從戒嚴到後戒嚴時期,是個社會巨變的時代,在政治及經濟急遽轉型的背景下,民主思想醞釀紮根,人權逐步獲得重視,過去年代不受重視的青少年問題,開始受到關注。隨著社會逐漸開放,青少年的成長中發現人生除了讀書外,還必須面對諸多問題,如威權教育、文憑主義、校園霸凌、學習低成就,乃至性啟蒙;由於整個社會並未對這些問題做好準備,莘莘學子也就只能以自己的生命,與他們所不認同的社會衝撞。衝撞的結果是,他們可能學到寶貴的經驗,卻也有可能失去更多,其間的得失如何,便是本文所關注的焦點。成長有其艱難苦澀之處,而「反成長」的原初目的,是對「成長」提出質疑與辯證,期望藉由從戒嚴到後戒嚴時期五部台灣反成長小說之研究,吾人可以對於「反成長」的行為,有更正確的認識,並期望透過對於這當中反成長小說的代表作進行研究,能在學術上有淺薄的貢獻。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鎖定從戒嚴到後戒嚴時期中以「反成長」為主題的小說,其中包括戒嚴時期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後戒嚴時期郭箏《彈子王》、張大春《我妹妹》、以及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因為在這二十年間,儘管小說創作極多,但以反成長為主要議題者,這五部小說最具有代表性,而「反成長」的原初目的,是對「成長」提出質疑與辯證;加上筆者擔任教職接近十載,無論是自己求學時的成長經驗,或是身為執教者後觀察到學生的行為表現,皆是促成吾人以這五部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之原因,試圖說明從戒嚴到後戒嚴時期,轉型中的社會對莘莘學子會造成什麼影響,而青少年是以什麼態度,處理自己所面對的時代問題。
    本文分章探討五部小說中青少年反成長的動機與理由、青少年反成長的手段與方法、青少年反成長的代價與結果、及對青少年反成長的行為做總評。最後提出結論:反成長小說積極的目的不僅在抒解危機,也是人們藉由面對自己的危機,反思成長過程中種種不合理之處,並爭取合理,進而提昇自己的生命強度,這積極的意義,是身體力行的成果,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反成長,不只是必須,也是值得的。
    關鍵詞:戒嚴、後戒嚴、台灣反成長小說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一、研究動機……………………………………………………………………2 二、問題意識……………………………………………………………………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綱要…………………………………………………………10 第貳章 七等生及其小說《跳出學園的圍牆》 第一節 小說產生時代背景……………………………………………………12 第二節 小說主題研究…………………………………………………………13 一、一條鞭教育體制下的莘莘學子…………………………………………13 二、一定要跳出學園的圍牆…………………………………………………16 第三節、小結…………………………………………………………………24 第參章 吳祥輝及其小說《拒絕聯考的小子》 第一節 小說產生時代背景……………………………………………………26 第二節 小說主題研究………………………………………………………27 一、考試升學是唯一的出路嗎?…………………………………………27 二、挑戰框架、勇敢說不…………………………………………………29 第三節 人物形象刻畫………………………………………………………33 一、人物語言………………………………………………………………33 二、人物行為………………………………………………………………34 第四節 藝術表現分析………………………………………………………38 第五節 小結…………………………………………………………………39 第肆章 郭箏及其小說《彈子王》 第一節 小說產生時代背景………………………………………………41 第二節 小說主題研究……………………………………………………42 一、敲桿的反啟蒙………………………………………………………42 二、邊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生活重心…………………………………43 第三節 人物形象刻畫…………………………………………………44 一、人物言………………………………………………………………44 二、人物行為……………………………………………………………45 第四節 藝術表現分析…………………………………………………47 一、文學技法的應用…………………………………………………48 二、彈子王的哲學實踐………………………………………………49 三、美感的綜合呈現…………………………………………………51 第五節 小結…………………………………………………………51 第伍章 張大春及其小說《我妹妹》 第一節 小說產生時代背景…………………………………………53 第二節 小說主題研究……………………………………………55 一、青春騷動的啟蒙……………………………………………55 二、兩性迷惘的悔悟……………………………………………61 第三節 小結………………………………………………………65 第陸章 羅葉及其小說 《我的兄弟黃非紅》 第一節 小說產生時代背景………………………………………66 第二節 小說主題研究………………………………………………66 一、到底誰壞?另類的「教學相長」……………………………66 二、校園霸凌探討…………………………………………………71 第三節 反成長的省思………………………………………………76 一、成長路上,我們失去了什麼?………………………………76 二、反成長要付出怎樣的代價?…………………………………77 第四節 小結………………………………………………………80 第柒章 比較研究與總結 第一節、青少年小說中「反成長」的表現………………………82 一、形式上的比較…………………………………………………83 二、核心議題題材的比較…………………………………………83 三、「反成長」人物背景知識比較………………………………85 第二節、「反成長」的價值意義…………………………………87 第三節、再成長與反思……………………………………………89 一、五篇小說中的再成長…………………………………………89 二、反思與結論……………………………………………………93 附表一:五部小說故事主軸與主要的反成長表現………………100 參考書目……………………………………………………………101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七等生,《削瘦的靈魂》,臺北:遠行出版,1976。
    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臺北:遠景再版,1986。
    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四:離城記》,臺北:遠景出版,2003。
    大衛.洛吉,《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2006。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初版
    朱立立,《台灣現代派小說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初版。
    吳祥輝,《新版拒絕聯考的小子》,臺台北:遠流出版社,2011.6。
    柯金儀,《高雄撞球瘋》,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5。
    張大春,《我妹妹》,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3。
    許靜文,《台灣青少年小說中的反成長》,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初版。
    羅葉,《我的兄弟黃非紅》,臺北:探索文化,1994。
    羅葉,《阿草的邊緣歲月》,臺北:探索文化,1999。
    梅家玲編,《青少年台灣文庫小說讀本3——彈子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
    導航基金會主編,《青少年文化素描:街舞與同人誌》,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
    孟祥森譯,佛洛姆,《人的心》,臺北:有志圖書公司,1971。
    許毓峰,《解嚴前後國小社會教科書中的台灣圖像》,臺北:南天書局,2007。

    二、單篇論文
    王德威,〈大頭春的愛國新招──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眾聲喧嘩以後》,臺北:麥田,2001。
    呂正惠,〈自卑、自憐與自負——七等生「現象」〉,《文星》114期,1987.12。
    許毓峰,《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台灣圖像》,板橋:稻香出版,2007。
    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台灣文學的趨向〉,《解嚴後的台灣文學》,臺北:聯經,2008。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1:文學思潮與論戰》,臺北:萬卷樓,2006。
    陳國城,《「自我世界」的追求——論七等生一系列作品》,《文心》第三期,1970.5。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臺北:幼獅文藝,492期,1994.12。
    廖威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閭〉,臺北:《幼獅文藝》,558期。
    張恒豪,〈七等生小說的心路歷程〉,《小說新潮》第一期,1997.6。
    張錦忠,〈一九八七:之前與之後〉,《後解嚴的台灣文學》,臺北:聯經2008。
    齊邦媛,〈大頭春的真話〉,《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出版,1998。
    廖淑芳,〈七等生作品中的個人觀、群體觀及形成過程〉,《文學台灣》第三期,1992。
    梅家玲,<少年臺灣:八、九○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12。
    楊照,〈青春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評《我妹妹》〉,《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臺北:聯合文學,1999。

    三、學位論文:
    王佩翎,《少年小說中人物的挫折與成長──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王晴達,《七等生及其小說作品之生命意義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八十回本紅樓夢的編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姜天陸,《少年小說戰爭主題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2006。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2005年。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9。
    劉怡君,《少年小說中親子關係之研究-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教所碩士論文,2006。
    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劉慧珠,《在介入與隱遁之間───七等生文學中的沙河象徵》,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7。
    賴穆萱,《後現代青少年的辯證:論張大春的成長三部曲》,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陳婷雯,《壓制與反抗:《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和《野孩子》中的青少年認同》,東華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金地,《裂解與重構——郭箏小說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7。
    張雅惠,《存在與欲望》,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雷新俊,〈校園霸凌事件的防制與輔導〉,《國教之友第60卷第4期》,2009.1。

    四、報章雜誌與網路資源
    彭瑞金,〈離城的隱遁者——剖析七等生現代主義小說〉,《中國時報》37版,1998.10.11。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多種族課題〉,《聯合報》副刊版,1996.12.2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