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筱媛 |
---|---|
論文名稱: |
現代台灣單身男女的婚姻觀與「家」的想像-以新竹地區高教育專業工作者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中民 |
口試委員: |
陳祥水
莊英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單身 、婚姻觀 、家庭自我認同意識 、家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社會變遷,臺灣男女初婚年齡不斷往後延,年輕世代在生育期間未婚的比率提高,牽動臺灣整體人口結構,進而讓家庭的人口組成產生轉變,改變了家庭歷程。本研究從現階段臺灣社會適婚年齡晚婚的現象,以10位30歲以上單身男性與10位28歲以上單身女性且未曾有過婚姻關係者作為研究報導人,深入訪談現代男女對於婚姻的態度,並透過觀察其日常生活的實踐,以瞭解其對於「家」的想像。
本研究發現多數的報導人並不是全然拒絕婚姻,而是缺乏適當的對象,加上受到整體社會環境影響,徘徊在婚與不婚之間,因此想透過單身男女的角度重新看待原有婚姻的意義,並進一步了解適婚而未婚的男女所承受主流社會輿論的壓力。研究訪談過程中,明顯感受到現代單身男女在婚姻態度、擇偶條件與成家行動上,深受傳統漢人家族主義與現代西方個人主義的拉扯而擺盪,努力想從其中找尋維繫傳統家庭文化的理想與現代個人自由空間的平衡點,認為不為「成家」而「成家」,反而更能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幸福。
婚姻既是生育子女的重要條件,也是家庭的源頭,婚姻態度的改變也影響著現代男女對於「家」的概念。婚姻(特別是初婚)又與生育有著密切關連,現代單身男女不婚、晚婚的現象,引發一波人口結構與家庭危機論,讓人不得不思考究竟「家」的定義和條件為何?為了更貼近分析歷史轉折時期的家庭狀況,本研究採取上野千鶴子的家庭自我認同意識(Family Identity FI)這一操作性概念,來掌握當代臺灣家庭結構的變化,因此本研究透過訪談單身男女家庭自我認同意識與觀察其居住型態和原生家庭成員的互動以及單身獨居空間的規劃,來呈現更多元且動態的家庭形貌。
(一)中文資料
上野千鶴子
2004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吳咏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孔祥明
2006 台灣「家庭社會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發表於《 走出典範:五十
年的台灣社會學: 2006 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
表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11月25~26日
王行
1997 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3:47-78。
王君琳
2001 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梅
2010/10,多數人「不知不覺變單身」!2大真實告白。康健雜誌143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4700&page=1
王清慧
2002 女性角色變遷與兩性關係,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2,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2/22-21.htm
王叢桂
1999 工作者性別角色信念、家庭及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的關係。本土心
理學研究,第11期:59-89頁.
王蘇茜
2003 鄒族人之婚姻態度與其個人、家庭背景因素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玲玲
1998 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
的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
田安里、黃財尉、楊素圓
2006 雙薪家庭夫妻間有一樣的婚姻滿意度嗎?-從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與角
色承諾的觀點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55-279。
伊慶春、熊瑞梅
1994 擇偶過程之網絡與婚姻關係:對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
分析。伊慶春編,《台灣社會的民眾意向》,P135-178。台北:中
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朱岑樓
1978 婚姻調適研究之發展暨台灣二四九對夫妻婚姻調適之調查與分析。
社會科學論叢。
江宜倩
2001 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何春蕤
1997 性別研究的新視野。台北:元尊文化。
何嘉雯
1998 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台
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振民
1999 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
系碩士論文。
克雷兒.馬可斯
2000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吳怡卿
2003 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吳明燁、伊慶春
2003 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
26,71-95。
吳就君
2006 婚姻與家庭(4版)。台北:華騰出版社。
李亦園
1985 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市:允晨文化。
1978 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
1992 文化與行為。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2010 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縣: Airiti Press。
李明霓
2001 婚姻生活價值觀與婚姻滿意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
研究所。
李美玲
1994 二十世紀以來臺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16:1-15。
周彥亨
2004 台灣男女晚婚問題之探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新竹:中華大
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林宜靜
2005 「適婚族不想婚、不敢生、沒力養」,聯合報,6月24日。
林秋萍
2002 未婚青年擇偶偏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容
1989 人類學與台灣 "婚姻篇"。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燕翎
2004 「催動生機系列─台灣人口危機史無前例」
http://www.udn.com/2004/5/3/NEWS/FINANCE/FIN1/1991008.shtm
邵麗芳
1987 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
學家政學研究所。
胡先縉
1944 面子的中國概念,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黃光國編。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范慧美
2009 台灣地區1980年至2007年未婚男女可婚指標之研究。台北: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孫瑞穗
1996 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O年代以來台北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
居住處境與經驗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夏綠蒂
2004/03 戀人不在這個城市。刊於La Vie創刊前2號。42-43頁。
徐光國
2003 婚姻與家庭。台北: 揚智文化公司。
郝繼隆
1979 中國人對於婚姻與家庭態度的改變及其影響。台大社會學刊,卷三:
83-97頁。
馬克.赫特爾
1988 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宋踐、李茹等編譯。浙江:浙江人民
出版社。
高淑貴
1996 家庭社會學。台北: 黎明文化。
張瑞真
2001 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梁玉芳
2005/07/04 不婚、不生、不立 臺灣「新三不」? 聯合報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fsj/1894550
畢恆達
2000 家的意義。 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第8期: 55-56頁.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編),p42,台北:巨流出版社。
畢恆達、洪文龍
2006 GQ男人在發燒。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廣婷
2006 傳統、流言與束縛:金門聚福村女性對婚姻與生育的詮釋。新竹:國
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許美瑞
1998 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郭育吟
2004 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
2006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出版社。
郭暁瀅
2003 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信木、陳雅琪
2007 教育對於結婚的影響: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發表於
「2007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臺灣人口學會。
陳柔吟
2005 「她」的家─ 單身女人的成家行動與家空間體驗。台北:台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舜文
1999 「仁」與「禮」: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第
四期,205-227頁。
陸瑩華
2002 中年雙薪不孕夫妻生活經驗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
教育研究所。
喬健主編
1991 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彭駕騂
1994 婚姻輔導。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懷真
1994 社會學概論。台北:洪葉文化。
1996 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001 婚姻與家庭。台北:三民出版社。
費孝通
1991[1947] 鄉土中國。香港:三聯出版社。
2004 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北京:華夏出版社。
馮傳蓉
2005 高職單身未婚女教師生涯選擇及婚姻觀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黃俊傑
1978 台灣家庭結構變遷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卷四,頁11-33。
黃瑞琴
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麗莉
2007 單身熟男擇偶條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屏東科技大學技術
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楊文山
2008 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台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圓照寺九華圖
書社,下載日期:2010/1/15,取自《生命教育》課程講座文章
楊文山、張祐慈、范維君
2010 台灣女性初婚年齡變遷的社會學初探,發表於2010年台灣人口學會
人口變遷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楊美慧
1991 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茹憶
1995 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鄭伯壎
1987 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4期:頁1-49。
楊國樞、瞿海源
1974 中國“人”的現代化-有關個人現代性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第37期,1-38頁。
楊連凱
1985 現代化過程中家庭結構與功能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
2006 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第33期,
1-32頁。
楊靜利、陳寬政
2004 台灣教育擴張與婚姻變遷。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
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楊靜利、曾毅
2000 台灣的家戶推計。《台灣社會學刊》24:239-279。
葉明華、楊國樞
1997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83期:169-225頁。
董智慧
1997 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詹喬軍
2004 寂寞與幸福的關係探討—以單身上班族女性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行
銷管理研究所。
廖和敏
1993 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出版社。
劉仲冬
2001 民族研究法及實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
幼慧編。台北市:巨流文化。
劉黎兒
2007 大不婚。台北:時報出版社。
劉錦玫
2009 單身不婚女性生命意義感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蔡文婷
2008 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國立中山大
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蔡宗和
2010 未婚男女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態度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蔡素紋
2001 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
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绣娟
2004 挑戰婚姻:單身、不婚女性主體在台灣。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
士班。
鄭雅馨
2008 未婚單身女性購屋研究-自己的房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
戴晨志
2006 讓你成功的100個信念。台北:時報文化
戴碧萱
2006 未婚熟齡女性婚姻觀之研究-以職業婦女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薛承泰
2003 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
刊 ,2(4):1-22。
謝一誼
2005 性別、婚姻與個人:惠東不落夫家的再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繼昌
1998 中國文化的家庭與功能,載於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漢學
研究中心(主編),69-84頁。
鍾俊文
2004 人口結構轉變的趨勢與對策。執行單位:東吳大學國貿系,委託單位:
國家經濟建設委員會。
藍佩嘉
2010/01 「不婚、不生 又怎麼樣?.」。 天下雜誌 440期,112-114頁。
藍采風
1996 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出版社。
藍嬥臻
2008 步婚?!不婚?!探討熟齡單身女性未進入婚姻的生命歷程。實踐大學家
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
羅欣怡
2006 三位未婚單身資深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班。
蘇秀慧 高泉錫
2005/8/23 單身族將成主流? 學者看法不一。聯合新聞網:
http://udnnews.com/NEWS/
龔妍儒
2008 為何我願意當大肚新娘?台灣先有後婚現象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應用社會系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2010 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科學園區管理局
2000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二十週年紀念專刊。科學園區管理局。
Jeffrey, Mandy, and Tonic
2002 香港人遲婚現象-研究近十年沙田區居民遲婚的原因及影響。香港社會
專題研究報告
http://ihome.cuhk.edu.hk/~b103405/ls2002/g.../g-2002-2nd.doc
Michael C. Howard
1997 文化人類學,李茂興、藍美華譯。臺北市 : 弘智文化出版。
(二)外文資料
Axinn, W. G., and A.Thorton
2000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Pp. 147-65 in The Ties
that Binds, edited by Linda Waite et al.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Becker, Gary S.
1991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mpass, Larry L., and James A. Sweet
1995 Cohabitation, Marriage, and Non-marital Childbearing and Union Stability: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NSFH2. NSFH Working Paper No 65.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Center for Demography and Ecology.
Blumstein, Philip and Pepper W. Schwartz
1983 American Couple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Burnley, C. S.
1979 Identities and lifestyle adaptations of never married wom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3 541).
Carsten and Hugh-Jones eds.
1995 About the House:Levi-Strauss and Beyond.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Cattan, P.
1998 “The Effect of Working Wives on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Monthly
Labor Review Online. http://stats.bls.gov/opub/mlr/1998/03/art2abs.htm
[2004/10/28]
Cherlin, Andrew J
2004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4):848-861.
Chung and Arthur P. Wolf
1995 Marriage in Taiwan 1881-1995: An Example of Regional Diversit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4:781-795.
Dixon, Ruth R.
1971 “Explaining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ge at Marriage and Proportions Never Marrying.”Population Studies,25:215-233.
Dovy,Kimberley
1985 “Home and Homelessness,”in Irwin Altman and Carol M. Wemer(eds.), Home Environments,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pp.33-61.
Easterlin, R. A.
1987 Birth and Fortun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ode, W. J.
1963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N.Y., Free Press.
Goldthorpe, John H.
1980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 Oxford:Clarendon
Press.
Goldstone, J. A.
1986 “The Demographic Revolution in England: A Re-examination.”Population
Studies 49: 5-33.
Hood, J. C.
1986. “The Provider Role: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349-59.
Huang,Julia Chien-yu,and Robert P. Weller
1998 Merit and Mothering: Women and Social Welfare in Taiwanese Buddhism.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7(2):379-396.
Johnson Elizabeth
1983 Women and Childbearing in Kwan Mun Hau Village: A Study of Social
Chang. In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Margery Wolf and Roxane Witke,
eds. Pp.191-217.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es GW.
2005 The Fight From Marriage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6:93-119.
2007 Delayed Marriage and Vary Low Fertility in Pacific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3(3):453-478.
Jordan, David K.
1972 Gods, Ghost, and Ancestor: The Folk Religion of a Taiwan Villag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ulp,Daniel H.
1925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iernan, Kathleen
2002 “Unmarried Cohabitation and Parenthood: Here to Stay?”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Public and the Future of the Family, October 25th.
Lillard, Lee A., Micheal J. Brien and Linda J. Waite
1995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Subsequent Marital Dissolution: A Matter of
Self-Selection?.” Demography 32(3):437-57.
Lipman-Blumen
1976 “Toward a homosocial theory of sex rol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sex
segrega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s,” in Martha Blaxall and Barbara
Reagan(eds.),Women and the Workpla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Ono H.
2003 Women's economic standing,marriage timing,and cross-national
contexts of gend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ly 65(2):275-286.
Oppenheimer VK.
1994 Women’s Rising Employment and Future of the Famil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2):293-342.
2003 Cohabiting and Marriage during Young Men’s Career-Development
Process. Demography 40(1):127-149.
Raymo. J. M. and Miho Iwasawa.
2005 Marriage Market Mismatches in Japan; A Alternative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s Education and Marria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70):801-822.
Retherford, Robert D., Naohiro Ogawa, and Rikiya Matsukura.
2001 "Late Marriage and Less Marriage in Japan." Population & Development
Review 27(1):65-102.
The Economist
2011/ August 24 Asia's lonely hearts:The decline of Asian marriage. England:The
Economist 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