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香宜
Shiang-I, Wu
論文名稱: 耕一畝心田—生活適應欠佳學童參與園藝治療團體改變歷程之敘說探究
The Heart Gardening– Narrative Inquiries for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Maladjustment Children who Joined Horticultural Therapy Group
指導教授: 許育光
Yu Kuang, Hs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人際關係生活適應自我概念園藝治療
外文關鍵詞: Horticultural therapysel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ife adjustment, -concep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生活適應欠佳兒童參與園藝治療團體,在生活適應上的改變歷程。立基於研究者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國小學童若缺乏適當的協助,容易造成自我價值低落、人際關係疏離以及課業學習成效不彰等生活適應欠佳的現象。研究採實務觀察與詮釋的設計,以六名四年級生活適應欠佳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每週一次,每次八十分鐘,共計十二次的園藝治療團體。在團體歷程上,根據團體記錄、團體後成員之訪談資料以及研究者的反思日誌進行質的資料分析,以了解成員參與活動後的改變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六位學童參與園藝治療團體後,其生活適應能力有改善的情形,分為兩部分來敘述,在自我概念部分有:成員能增進自我了解,悅納自我特質;能肯定自我能力,提高自信心與成就感;透過園藝活動能紓解心中的焦慮和擔憂,改善內在情緒。而在人際關係部分則是:成員能省視人際互動關係,改善與家人、同儕的相處方式;能提高個人之傾聽能力,增進自我表達的能力;並且可以學習社交互動技巧,與他人互助合作。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加以探討,並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提供園藝治療團體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means to inquire into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effect of the maladjusted children who joined horticultural therapy group. Based on my teaching experience, I found som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once in want of proper assistance, tend to look down at self-value, have no intimate interrelation with others, and perform ill in study – all the outcomes of maladjustment. The method adopted for this study is practical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ix fourth-grade students were chosen for the study. They all participated in twelve-time group Horticultural Therapy, once a week and lasting eighty minutes each time. The analysis is done, basing on the records taken during the process, the interviews conducted after the group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notes of the author.
    It is found that after the Horticultural Therapy Group all the six participating children had 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their living capacity. There are two points. First, in self-concept, the participants improved their self-understanding, better appreciated self-characters, affirmed self-capacity, and increased their self-confidence.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their psychological anxiety was relieved and state of mind stabilized. Second, in the aspec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participants paid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improved their way of treating family and friends, became more inclined to listen to others, increased their ability in self-expression. Moreover, they learned the skill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herewith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horticultural groups in the futur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園藝治療的基本概念及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生活適應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園藝治療團體諮商對國小學童之相關研究 22 第四節 園藝治療團體對生活適應之促進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9 第二節 前導研究團體設計 30 第三節 正式研究團體設計 33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3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7 第六節 研究程序 39 第七節 資料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生活適應欠佳兒童在園藝治療團體改變歷程之敘說探究 44 第二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9 參考文獻 153 一、中文部分 153 二、英文部分 159 附錄一 正式研究方案:綠精靈園藝小團體 161 附錄二:家長同意書 173 附錄三:「綠精靈成長團體」單元活動回饋表 174 附錄四: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 175 附錄五:反思日誌 176 附錄六:團體成員訪談大綱 1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 (2003)。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Yalom, Irvin D..)。臺北市,桂冠圖書(原著出版於1995)。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王秋華(2006)。國小實施有機園藝活動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海捷(1998)。情緒管理策略對國小高攻擊兒童行為,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王淑真(2008)。阿公阿嬤の田—安養機構中老人參與園藝活動歷程及其對老人健康狀況、人際關係和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王莞茜(2012)。園藝府療之效益-以育幼院院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王鍾和(1986)。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瀅筑、陳炳堯、朱僑麗(2009)。園藝活動對養護機構住民身心功能之影響。長期照護雜誌,13(3),325-337。
    王麗華(2013)。園藝活動對精神分裂者專注力、情緒穩定、人際互動及自信心之成效對幼兒教育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朱凱薇(2006)。一顆種子,一個希望園藝治療在黎明教養院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朱瑞霖(2012)。中高齡者從事園藝活動之心流體驗、園藝效益與主觀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何宜純(2010)。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金針(2009)。全人教育與大專學生心理健康。諮商與輔導,281,33-37。
    何致惟(2013)。園藝課程介入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何緯山(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余昭(1981)。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佳晏(2012)。園藝活動對癌症患者生活品質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宗弘(2009)。高年級學童的家庭結構、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吳新華(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9-188。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耀明(1998)。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巫潞琳(2012)。運用園藝治療活動在亞斯伯格兒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蓮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沈瑞琳(2010)。綠色療癒力。臺北市:麥浩斯。
    辛樂琴(2008)。園藝療法對改善機構老年人孤寂感、人際互動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英科技大學,高雄市。
    周淑姿(2013)。園藝活動對社區老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佳蓉(2011)。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俊德(2012)。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活動在老人諮商實務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15,39-47。
    林盈萱(2011)。國小高年級ADHD學童自我概念與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燕平(2013)。園藝治療活動對促進大學新生身心適應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林靜宜、曹幸之、蔡盧浚(2008)。園藝活動隊精神病患之職能與情緒功能的影響。科學農業,56(4,5,6),81-101。
    邱素梅(2009)。理情行為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施玉鵬(200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臺南市。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臺南市。
    洪瑜筑(2010)。治療性園藝活動應用於觀護少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洪筱梅(2009)。室內工作環境的植栽的綠視率對心理復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洪甄苡(2008)。園藝治療活動對自閉症患者治療效果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
    紀政儀(2011)。園藝治療對護理之家老人憂鬱與孤寂感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胡玉鳳(2005)。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秋碧(2007)。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生活適應困擾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郝冰、王西敏(譯)。失去山林的孩子(原作者:Richard Louv)。臺北縣,野人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5)
    康有德(1997)。園藝學概論。臺北:起英文化出版社。
    張元毓、蘇瑋佳、張俊彥(2010)。學生從事園藝操作之表現與其提升注意力及獲得成就感多少之關係。臺灣園藝,56(1),57-65。
    張弘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臺北市:商鼎文化。
    張明軒 (2008)。花蓮縣國小家長選校行為之研究—全人教育與適性教育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2版)。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秋雯(2006)。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敏(2008)。園藝活動對特殊幼兒學習成效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張淑美、楊秀宮、劉冠麟、張利中、王慧蘭、陳錫琦、丘愛鈴、李玉嬋、江綺雯(譯) (2009)。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原作者:John P. Miller)。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曹幸之(2008)。園藝治療。資料來源網址:http://bioagri.ecaa.ntu.edu.tw/extcom/himl/peaaaoak.html
    梁仲容(1996)。園藝治療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休閒態度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9,333-373。
    梁仲容(2002)。園藝治療在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2-7。
    莊榮俊(2001)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育光、徐欣瑩、葉佳韻(2005)。生命教育網路學習素材運用於兒童輔導之經驗分析。兒童生命關懷與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中台醫護技術學院。
    許琳英、譚家瑜(譯) (2009)。植物療癒的力量(原作者:Mitchell L. Hewson, HTM)。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4)
    許鶯珠(2006)。從現象學的還原觀點探討兒童輔導新意涵。諮商與輔導,242,32-35。
    連廷嘉(2004)。 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連廷嘉、戴嘉南(2003)。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中學報,11,99-114。
    郭怡立(2011)。從全人教育課程觀點探究高中實施正向管教指標之建構。中等教育,62(1),72-91。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郭毓仁(2008)。治療景觀與園藝療法。臺北:詹氏書局。
    郭毓仁(2011)。利用園藝活動促進國小學童知識及行為之研究。台灣農學會報,12(1),18-26。
    陳月圓(2010)。正向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宛汶(2005)。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屏東市。
    陳金粧、吳建華(2005)。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經驗。「海峽兩岸中學校長教育論壇」研討會,北京市。
    陳能治(2002)。以「整全與通觀的教育」作為發展通識教育的理念。通識教育季刊,9(2),111-141。
    陳國濱(2006)。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休閒效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惠美、黃雅玲(2005)。園藝治療之理論與應用。中國園藝,51(2),135-144。
    陳德嫺(2006)。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兆良(2003)。台北啟智學校園藝課程對智能障礙者身心差異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曾慈慧(2003)。景觀環境與福祉及復癒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台北市。
    游慧珍(2013)。園藝治療活動對身心障礙兒童照顧者心理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琳(2013)。園藝治療對家庭照顧者情緒狀態及壓力知覺影響之探討-綜合質性與量性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麗萍(2008)。探索生命教育的靈性—靈性學習。立德學報,6(1),21-34。
    路君約(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鄒淑蘭(2010)。參與園藝活動對慢性精神障礙者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廖榮利(1980)。社會工作辭典,第二版。台北: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劉亦中(2010)。對養護機構失智老人進行園藝活動適用性的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安容(2010)。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對父母離異兒童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潘正德、潘惠銘(2005)。教育理念落實之研究—以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為例。中華學報,33(2),237-251。
    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蔡采純(2010)。現實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安修(2002)。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智勇(2008)。生命的更新-園藝療法對受戒治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黎琬琦(2004)。校園「綠色」維他命:園藝治療。技術與職業教育,83,31-32。
    盧嬿羽(2011)。園藝治療團體方案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政廷、李健輝(2010)。園藝治療的基本概念。諮商與輔導,293,41-45。
    鍾晏瑜(2010)。園藝治療活動隊高中生憂鬱評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簡含青(2012)。園藝治療活動隊亞斯伯格兒童增進社會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63-65。
    羅文興(2008)。兒童團體輔導諮商在國小的實施與考量。諮商與輔導,272,25-33。
    羅婉麗(200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蘇曉佩(2010)。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ATHA, (2007).http://www. Ahta.org
    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ATHA, (2008).http://www. Ahta.org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Hale, B., G. Marlowe, R.H. Mattson, J.D. Nicholson, & C.A. Dempsey. 2005. A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bation program: community supervised offenders. 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16, 38-49.
    Lazarus, R. S. (1991). Progress on a cognitive motivational –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8), 819-834.
    Lewis, C. A. (1995).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effects of plants on people. Acta Horticuturae, 391, 31-39.
    Lewis, J. F. and R. H. Mattson. (1988).Gardening may reduce blood pressure of elderly people: activity suggestions and models for intervention. J. Therap. Hort. 3, 25-38. Morgan, S. C., S. L. Hamilton, M. L. Bentley & S. Myrie. (2009).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botanic garden: exploring Brooklyn Botanic Garden’s project green reach.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0, 35-52.
    Relf,P. D.(2005). The therapeutic values of plants. 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8(3), 235-237.
    Rice, J. S. and L. L. Remy. (1998). Impact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on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among urban jail inmates. 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26, 169-191. Taylor,A.F., F.E. Kuo, and W.C. Sullivan(2002).Views of nature and self-discipline: Evidence from inner city children. J. Environ. Psych., 22, 49-63.
    Urie Bronfenbrenner(1979)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genfeld, A. 2009. It’s more than seeing green: exploring the senses through gardening. 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19, 47-5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