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彩霞
HUANG,TSAI-HSIA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
A Correlative Study of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 古明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生活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Life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要在探討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和生活滿意度的關係。其自編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量表」及「生活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瞭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的差異情形,進而探討兩者之相關性。
    本研究以新竹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採用隨機叢集抽樣的方式來選取國小教師,共計選取410位國小現職教師為研究調查對象。所得資料以SPSS電腦統計軟體來進行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平均數差異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來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國小教師整體「休閒活動參與度」高於平均數。以「知識文化型」參與頻率最高,以「體能運動型」參與頻率最低。
    2.國小教師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心理感覺參與情況」中,參與頻率最高的前五項活動依序為:聽音樂、看電視新聞、聊天、陪兒童玩耍、上網瀏覽資訊。可從次數分配表得知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平均實際參與頻率」,教師每天最常參與前五項活動依序為:看電視新聞、上網瀏覽資訊、聽音樂、聊天、電腦e-mail。
    3.國小教師在整體「生活滿意度」得分亦是屬於高於平均數的狀況。以「休閒滿意」的滿意度最高,以「工作滿意」的滿意度最低。
    4.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達到顯著差異的人口統計變項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薪資所得及婚姻狀況;而在生活滿意度上達顯著差異的變項有擔任行政職務、薪資所得、婚姻狀況及健康狀況。
    5.本研究發現國小教師之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有相關,其休閒活動參與度越低,則生活滿意度越低。
    6.在預測力方面,顯示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對生活滿意度具有11%的預測力。

    關鍵字: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生活滿意度


    A Correlative Study of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tools used in this research, which is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are the “Questionnaire for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and the “Questionnaire for Life Satisfaction”. Both tools are used for analyzing the diversity of both under different population statistics variab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a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By design, the study relies on four hundred and te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re currently in service at Hsinchu City or Hsinchu County, by filling out questionnaires. These teachers are randomly selected in the means of random sampling and cluster sampling.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ampling is analyzed by the computer statistics software,called SPSS. The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verage differences budgetary estimates (also known a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are:
    1. The“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s higher than average. Among seven types, the Participation in“Informative and Cultural”is the highest; and the Participation “Athletic and Exercises”is the lowest.
    2. For these activities which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Sensationally Participated Status”the top five are:listening to music,watching the news on TV ,chatting,playing with children and surfing the internet. The “Actual Average Participation”, can be seen on the table of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 The activities which thes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frequently, the top five are: watching the news on TV,surfing the internet, listening to music,chatting,E-mailing.
    3.“Life Satisfaction”is higher than average.“Leisure Satisfaction”is the highest,“Job Satisfaction”is the lowest.
    4. Gender,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salary and material status are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variables which differentiate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rving in an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salary, marital status and health conditions are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variables which differentiate satisfaction at life.
    5.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hows a correlation with life satisfaction,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on life satisfaction.
    6. The results show 11% predictions for the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s to life satisfac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休閒活動參與度相關理論及其研究 6 第二節 生活滿意度相關理論及其研究 30 第三節 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0 第一節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度現況與差異分析及討論 60 第二節 國小教師生活滿意度現況與差異分析及討論 80 第三節 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分析及討論 93 第四節 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度對生活滿意度之預測分析結果及討論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結論 98 第二節 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5 (一)中文書目 105 (二)英文書目 111 附錄 115 附錄一 前導研究 115 附錄二 預試問卷(一) 118 附錄三 預試問卷(二) 122 附錄四 專家名單 126 附錄五 預試問卷(三) 127 附錄六 正式問卷 131 表目次 表2-1 休閒活動分類之主觀分類法 15 表2-2 休閒活動分類法之因素分析法 16 表2-3 休閒活動分類表 17 表2-4 國內研究「人際社交型」相關分類分析法 19 表2-5 國內研究「視聽娛樂型」相關分類分析法 19 表2-6 國內研究「體能運動型」相關分類分析法 20 表2-7 國內研究「藝術技藝型」相關分類分析法 20 表2-8 國內研究「戶外遊憩型」相關分類分析法 20 表2-9 國內研究「知識文化型」相關分類分析法 21 表2-10 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模式 31 表2-11 生活滿意度分類法 33 表3-1 正式樣本人數分布表 47 表3-2 受試者基本資料統計表 48 表3-3 休閒活動參與度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51 表3-4 休閒活動參與度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52 表3-5 休閒活動參與度信度分析摘要表 53 表3-6 休閒活動參與度正式量表之類型、題號分配以及題數 53 表3-7 生活滿意度量表預試信度分析 55 表3-8 生活滿意度量表項目分析表 56 表3-9 生活滿意度信度分析摘要表 57 表3-10 生活滿意度正式量表之類型、題號分配以及題數 57 表4-1 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之「心理感覺參與情況」現況分析 60 表4-2 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心理感覺參與情況」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2 表4-3 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平均實際參與頻率」次數分配摘要表 63 表4-4 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5 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上各變項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5 表4-6 不同擔任行政職務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7 不同擔任行政職務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上各變項平均數與標準差 66 表4-8 不同年齡在休閒活動參與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68 表4-9 不同年齡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10 不同年齡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11不同年齡在休閒活動參與度各變項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69 表4-12 不同教育程度在休閒活動參與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0 表4-13 不同教育程度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14 不同教育程度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15 不同教育程度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事後比較 72 表4-16 不同薪資所得在休閒活動參與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17 不同薪資所得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18 不同薪資所得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19 不同薪資所得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事後比較 75 表4-20 不同婚姻狀況在休閒活動參與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表4-21 不同婚姻狀況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4-22 不同婚姻狀況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23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教師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事後比較 77 表4-24 不同健康狀況在休閒活動參與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8 表4-25 不同健康狀況在休閒活動參與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4-26 國小教師生活滿意度之現況分析 80 表4-27 生活滿意度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1 表4-28 不同性別在生活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29 不同性別在生活滿意度上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2 表4-30 不同擔任行政職務在生活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4-31 不同擔任行政職務在生活滿意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4 表4-32 不同年齡在生活滿意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5 表4-33 不同年齡在生活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34 不同教育程度在生活滿意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6 表4-35 不同教育程度在生活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36 不同薪資所得在生活滿意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7 表4-37 不同薪資所得在生活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38 不同薪資所得在生活滿意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39 不同婚姻狀況在生活滿意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89 表4-40 不同婚姻狀況在生活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41 不同婚姻狀況在生活滿意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42 不同婚姻狀況在休生活滿意度之事後比較 90 表4-43 不同健康狀況在生活滿意度各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1 表4-44 不同健康狀況在生活滿意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45 不同健康狀況在生活滿意度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46 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94 表4-47 整體休閒活動參與度對整體生活滿意度之預測力 96 表4-48 休閒活動參與度各類型對整體生活滿意度之逐步多元迴歸 97 圖目次 圖3-1 研究架構 44 圖4-1 休閒活動參與度與生活滿意度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 9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1990) 。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討論。台灣教育月刊,523,9-14。
    尤逸歆(2003)。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玲玲(1997)。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坤連(1995)。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所碩士論文。
    朱維聖、廖士達(2005)。休閒家庭教育推動之初探。休閒運動期刊,4,13-17。
    行政院主計處(2000)。九十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2005年4月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
    巫惠貞(2000)。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專業進修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市:偉華。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靜(1993)。由工作與遊憩態度探討勞工之休閒生活。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論文。
    李美萱(2003)。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晶譯(2005)。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市:桂魯。
    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信(2003)。國立高級中學學校教師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育哲(2001)。原住民籍師院生生活滿意度、任教承諾及對師資培育制度看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承典(2003)。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偉、陳慧玲(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吳郁銘(2004)。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珩潔(2001)。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英(1989)。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何麗芳(1992)。台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縣:輔仁大學。
    林怡欣(2004)。國小教師A型性格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男(1982)。大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程度。台北市:昇朝。
    林俊卿(2005)。臺中縣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現況與態度之研究。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貴福、盧淑雲( 1998)。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師大書苑。
    林麗玲(2001)。員工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以護理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瓊玲(2004)。參與社會團體的成人之社會投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易國慶(2005)。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生活機能及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素沁(1992)。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
    洪幸妙(1997)。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
    范涵惠(2002)。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況、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瓊芳(1998)。為什麼他們生活比較滿意﹖歐體十二國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1-23。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修慧蘭 (1985)。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141-169。
    梁文嘉(1995)。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靜宜女子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1989)。休閒理論建設「為青少年開拓更寬廣的休閒天地」。青年輔導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許瓊文( 1992 ) 。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華(2003)。國中教師生活滿意度與職業倦怠關係之探討-以中南部公立國中之教師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台中縣:霧峰。
    陳信安( 2000)。休閒參與的知覺自由與阻礙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玫譯(1999)。休閒與運動經濟學。台北市:五南。
    陳昭彥(2005)。聯誼性老人社團參與者之健康體適能及活動水準與其生活品質的相關係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容(2005)。新台灣之子的社會支持、自尊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娟娟(2005)。高雄都會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
    陳畹蘭(1992)。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儀(1985)。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市:淑馨。
    陳嘉慧(2006)。壓力、休閒調適與健康關係之研究- 以護理人員為對象。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休閒管理碩士論文。
    陳錦玉(1995)。師範學院學生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教學系碩士論文。
    陳艷麗(2003)。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少熙(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坤鄉(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0,129-169。
    張麗英(2004)。臺灣北部地區國民小學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和工作滿意度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文宗(2005)。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士怡(2006)。職業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自主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黃定國(1885)。論都市居民休閒生活與戶外遊憩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彥、曾中正(2006)。台南縣基層警察人員的休閒參與度、休閒滿意度、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6(4),271-292。
    黃清沛(2002)。退休教師參與休閒生活現況之個案研究-以桃園農工四位退休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學系碩士論文。
    黃國彥、鍾思嘉(1986)。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和生命意義與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
    黃意文(2003)。台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知覺自由、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蓉(2003)。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巧芬(2001)。護理實習學生休閒、生活壓力及身心健康相關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元幟(2003)。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芝婷(2003)。休閒活動參與對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筠(2003)。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 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錦登(1997)。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市教育局(2006)。各級學校統計資料-市立小學。2006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hceb.edu.tw/school/BasicData/count_ps.aspx。
    新竹縣教育局(2006)。學校基本資料。2006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nc.hcc.edu.tw/schdata/schdata.php。
    葉至誠(2000)。社會學。台北市:揚智。
    葉志魁(2003)。亞里斯多德的休閒觀。台中市:中興大學。
    葉青雅(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蔡文毅(2004)。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必焜(2003)。社會資本、休閒參與與健康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1998)。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3-220。
    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 ,16-24。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世元(2004)。中部溫泉區遊客休閒活動與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渡假生活型態為區隔變項。大業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賴碧華(1993)。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爾柔(1998)。台灣鄉村老人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CS86-2412-H013。
    賴儀宣(2001)。產品類別、生活型態對產品涉入程度影響之探討-以國立東華大學學生為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天助(2003)。休閒導論。台北市:元祥。
    謝明容(1998)。大學生科系選擇、休閒選擇及其重要性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謝靜敏(1995)。加強休閒教育的途徑。諮商與輔導,116,6-8。
    簡素枝(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jzen,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Per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 e, 411-41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Atchley,R.C.(1977).The Sociology of Retirement.Cambridge, Mass: Schenkman.
    Brent,J.R.(1975).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7,128-140.
    Chubb, M.,& Chubb, H.R. (1981). One third of Our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resource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Campbell,A.P.C.,&Willard L.(1976).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and Satisfactions,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oleman,D.,Iso-Ahola,S.E.(1993).Leisure and health:The rol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2),111-128.
    Coke,M.M.(1992).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Elderly African Americans,Journal of Gerontology,47(5),316-320.
    De Grazia,S.(1964).Of time,work,and leisure.Garden city,New York: Doubleday & Co.,Inc.
    Department of Health(1992).White Paper,The health of the nation:A strategy for health in England,Vmnd 1986,HMSO,London.
    Dumazedier,J.(1974).Sociology of leisure.New York:Elsevier.
    Ferrans,C.E.& Power M.J.(1985). Quality of life Index: Development and properties. Advances inursing Science, 8,15-24.
    Fisher,J.C. (1988).Impact of Anomia and Life Satisfaction on Older Adult Learn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14(2),137-146.
    Freysinger,V.,Alessio,H.,&Mehdizadeh,S.(1993).Longitudinal study of time chang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Activities,Adaptation and Aging,17,25-42.
    Fry,P.S. (2000). Religious involvement, spiritual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for life: Existential 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community -residing and instit utional care elders. Aging & Mental Health,4(4),375-387.
    Garton,A.F., & Pratt, C. (1991). Leisure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4, 305-321.
    Godbey,G.(1994).Leisure Your Life:An Exploration,Sixth edition by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regg,J.P.(1996).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personal percep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 adult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Havighurst,R.J.,& Feigenbaun,K.(1959).Leisure and life-style. 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64,396-404.
    Henry,N.J.(1989).A qualitative study about perceptions of lifesty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Syracuse University.
    Hirschman, E. C. (1985).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tent preference for leisure-time medi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7(1), 28-39.
    Hong,S.M.,&Giannakopoulos,E(1994).Effects of age,sex,and university status on life-satisfaction.Psychological Reports,74(1),99-103.
    Hull,R.B.(1990).Mood as a Product of Leisure:Cause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2,99-111.
    Joseph, C.R.,&Marnel,A.D.,&Timothy,T.B.&William,H.B.(2005)Life Satisfaction and Student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4(4),421-433.
    Kelly,J.R.(1982).Leisure.Englewood Cliffs,New Yew:Perntice Hall.
    Kelly,J.R.(1990).Leisure(2nd ed.).Englewood Cliffs,New Yew:
    Perntice Hall.
    Kelly,J.R.,& Godbey,G.(1992).Sociology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Inc.
    Kraus,R.(1990).Recreation and Liesure in modern society(4ed).New York:Harper Collins.
    Losier,G.F.,& Bourque,P.E.(1993). A motivation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in the elderly.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127(2),153-170.
    Michael,G. G., & Blazey, M. (1983). Old People in Urban Park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299-314.
    Neugarten,B.L.,Havighurst.R.J.& Tobin,S.S.(1961).The measurement of life satisfaction.Journal of Gerontology,135-143.
    Neulinger,J.,(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Leisure.Pringfield,II:Chas.C.Thomas.
    Neulinger,J. (1985). What Am I Doing (WAID).
    Nicole,J.D.,& Laurel A.S.(2001).Caregivers at Risk?:Changs i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3(2),32-55.
    Palmore,E.B. (1968). The effects of aging on activities and attitudes, Gerontologist,8,259-263.
    Parker S.R.(1971).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London:Mac Gibbon and Kee.
    Parker,S.R. (1983). Leisure and Work.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iper,J.(1963). Leisure : The basis of culture.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Riddick,C.C.,&Daniel,S.N.(1984).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wome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6(2),136-148.
    Ragheb,M.G.(1980).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138-149.
    Ragheb,M.G.,& Griffith,C.A.(1982).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295-306.
    Russel,R.V.(1982).Planning program in recreation , The C.V.Mosby Company.
    Samuel,D.A.,& JUanuta, R.(2001).Comparing leisure activities of male and female teachers.82-83.
    Sneegas,J.J. (1986). Component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middle and later life adults: Perceived social competence,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8(4), 248-258.
    Tinsley,H.E.A.,&Eldredge B.D. (1995). Psych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 A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2(2),123-132.
    Tinsley,H.E.A.,&Johnson,T.L.(1984).A Preliminary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6(3), 234-244.
    Tinsley,H.E.A.,&Tinsley.D.J.(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 of Leisure Experience.Leisure Science,8,1-15.
    Unger,L.S.,& Kernan,J.B.(1983). On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investigation of some determinates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Journal of ConsumerResearch,9,381-392.
    White-Means,S.I.,& Chang,C.F.(1994).Informal caregivers’leisure time and stress.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15(2),117-136
    Zabriskie,R.B.,&McCormick,B.P.(2003).Parent and child perspectives of family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satisfaction with family lif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5,163-18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