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尤巧慧 |
---|---|
論文名稱: |
運用奧福教學法在音樂欣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神劇「以利亞」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rff Teaching Method in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A Case Study of Oratorio Elijah |
指導教授: | 陳淑文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4 |
中文關鍵詞: | 奧福教學法 、音樂欣賞 、神劇「以利亞」 |
外文關鍵詞: | Orff teaching method,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Oratorio Elija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國小五年級音樂班「音樂欣賞」課程,探討運用奧福教學法在音樂欣賞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與音樂態度之影響。研究樣本為新竹市某國民小學五年級音樂班學生,有效樣本數共18 名。本行動研究將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之參考。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理論基礎,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教學。研究工具在「量化研究」部分運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學習成效問卷、學生音樂態度問卷。「質性研究」部分運用教學記錄、教師教學研究日誌、學生/家長/協助教師/專家訪談紀錄、以及學習單/作業。
研究中所得到的「量化研究」資料以敘述統計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在經過運用奧福教學法在音樂課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成效與音樂態度均高於實施行動研究前。研究中所得到的「質性研究」資料以三角檢核法作為驗證。研究結果發現學習成效上充分達到認知、情意、技能的教育目標;音樂態度發現學生對「音樂」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向,在信念、情感、價值觀向度中皆顯著提升。
研究成果無論在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結果皆顯示運用奧福教學法在音樂欣賞課程能確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音樂態度。故運用奧福教學法在音樂欣賞課程值得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推廣。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application of Orff Teaching Method in a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influences the learning outcome and attitude toward music for fifth grade students majoring in music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Our study sample was from fifth grade students majoring in music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Xinzhu City. The effective sample size was 18. Specific suggestions were recommended based on study results and findings as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in a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Our theory was built based on references and we applied action research in our teaching. For the quantitative part of our research, we applied questionnaires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for study outcome and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music. For the qualitative part, we used teaching record, teaching diary, worksheet, homework an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their parents, assisting teachers and experts.Qualitative data obtained was summari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after music classes with Orff teaching method, both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and attitude toward music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action research. Quantitative data obtained was verified with Triangulation. We found that our learning outcome sufficiently achieved the educational goal for cognition, cordiality, and skill. For attitude toward music, we found that students developed different ideas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dimensions of belief, emotion and values.
Both ou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outcome and attitude toward music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rff teaching method in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Therefore, it’s justifiable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Orff teaching method in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壹、中文部分: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3)
Copland Aaron. (1965). 怎樣欣賞音樂. (吳心柳, 編輯, & 劉燕當譯) 台北市: 樂友書房。
Hugo Riemann. (1970). 音樂美學. (徐頌仁譯) 台北市: 愛樂書店。
Kamien Roger. (2001). 音樂—認識與欣賞. (王美珠、林聖縈、洪崇焜、黃瑞芬、陳美鸞、楊湘玲、蘇金輝譯) 台北市: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MillG.E. (2003). 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 (蔡美華 譯) 台北市: 學富文化。
Widmer Manuela林淑芳譯. (2010年1月). 音樂、舞蹈與遊戲 –藝術取向多元教育模式之根源的探討. 基礎音樂教育研究 奧福音樂。
Wirsching Reinhold. (2008年7月). Elementare Musik-und Tanzpädagogik im Kontext der Erwachsenenbildung. (郭芳玲譯) 奧福樂器創意教學。
上田昭. (1980). 音樂史欣賞. (張淑懿譯) 台北市: 全音樂譜出版社。
方銘健. (1997). 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 台北市: 全音樂譜出版社。
王雅代. (2008). 國小低年級學生在奧福即興音樂活動中創造力表現之研究. 教學碩士論文 . 台北市: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王瑞卿、陳惠敏、黃慧純、鄭維容. (2003). 結合現代藝術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之案例分析—以「現代音樂」和「現代藝術」為例.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王瑞容、蔡蜜西. (2003). 以工具性知識統整藝術課程之教學探討.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台灣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 音樂大師. (成易圖書有限公司, 編輯) 台北市: 巨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伯恩斯坦L. (1987). 音樂欣賞. (林聲翕, 譯者) 自華書店。
吳舜文. (2002). 大學通識教育音樂鑑賞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之研究. 台北市: 師大書苑。
李春豔. (1999). 當代音樂教育理論與方法簡介. 瀋陽: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美枝. (1994). 社會心理學. 台北市: 大洋出版社。
林公欽. (1999). 台灣國民中小學音樂課程之現況與展望. 世紀末的回顧:各國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頁 8-10). 台北市: 北市師院。
林生傳. (2003). 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計與分析.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林曼麗/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理論暨實務研討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2002).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理論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邵義強. (1999). 孟德爾頌的聲樂曲. 浪漫派樂曲賞析. 台北縣新店市: 錦繡出版社。
金清文. (2001).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 台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音樂之友社. (1997). 古典名曲欣賞導聆8聲樂曲. (音樂之友社, 編輯, & 林勝儀, 譯者) 台北市: 美樂出版社。
屬啟成,簡明仁譯. ((1999/九版)). 圖片音樂史. 台北市: 全音出版社。
孫自弘. (2010年3-5月). 孟德爾頌與神劇"以利亞". 音契樂訊 (62,63)。
宮芳辰. (2004). 音樂欣賞-音樂有魅力. 台北縣: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康台生、陳瓊花、賴美鈴、張曉華、曾郁敏. (2002).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組織運用模式之研究. 台北市: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春興. (1992). 張氏心理學. 台北市: 東華出版社。
張曉華. (2003). 國民中小學之表演藝術教學. 國民教育雙月刊藝術與人文專輯, 46。
張曉華. (2000). 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 台灣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學研討會「藝術與人文」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蕙慧. (1994,12). 從教育觀點探討奧福的教育理念. 奧福教育年刊 (1)。
張蕙慧. (2001). 想像的本質及其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效用探析. 新竹師院學報, 14。
教育部. (200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用書審查規範及編輯指引. 呂燕卿編. 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2003a).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 教育部。
教育部/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2003b).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示例手冊. 教育部。
陳怡潔、胡士琳、梁瑞芸、謝宇斐. (2003). 行動研究. 於 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 & 潘慧玲編. 台北市: 高等教育。
陳亭儒、謝政達. (2003). 藝術感通統整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初探. 於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編輯),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陳茂生. (2005). 音樂的登峰造極-孟德爾頌及神劇《以利亞》. 於 天籟傳真情/音樂大師的心靈世界. 台北市: 雅歌。
陳淑文. (2006). 基礎音樂戲劇運用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研究. 台北市: 樂韻出版社。
陳淑文. (2006). 教室本位的音樂戲劇. 台北: 樂韻出版社。
陳淑文. (2003). 進入「音樂與律動」的世界. 奧福教育年刊 (5)。
陳淑文. (2005). 談卡爾˙奧福「原始自然型」(Elemental Style)的教育理念. 奧福教育年刊 (7)。
陳淑文. (1995). 藝術之間的感通. 奧福教育年刊 (2)。
陳惠齡. (1995). 奧福音樂教學在幼兒教育上的運用. 國教月刊41(9)。
陳瓊花. (1999).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之探討. 「藝術與人文」之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 國立台灣師大藝術學院。
陳鏗任、張育嫻、康瀚文、張蕙蘭. (2003). 民族誌研究. 潘慧玲 編, 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 . 台北市: 高等教育.
黃瑞琴. (1994). 質的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楊沛仁. (2007). 音樂史與欣賞. 台北市: 美樂出版社。
楊璧菁. (1997). 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 國立藝術學院畢業論文. 台北市: 未出版。
廖順約. (2006). 表演藝術教材教法.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Weber, AL著,趙居蓮譯. (1995). 社會心理學. 台北市: 桂冠圖書公司。
劉志明. (1996). 西洋音樂史與風格. 台北市: 全音.
增定本:蘇恩世、蔡烈光、陳惠齡。卡爾.奧福、凱特曼 .(1980.3). 奧福教學法兒童音樂第一冊五聲音階. 台北市: 仁仁音樂教育中心。
蔡清田. (2004). 透過行動研究,推動課程發展. 於 蔡清田編, 課程發展行動研究 . 台北市: 五南出版社。
蔡清田. (2003). 透過行動研究,進行課程改革. 齊力、林本炫編,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 嘉義縣: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鄭方靖. (2007). 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 高雄市: 復文圖書出版社。
盧麗蓉. (2007). 國民中學音樂課「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行動研究. 台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蕭奕燦. (1986). 明日世界-談卡爾奧福教學. 台北市: 樂韻出版社。
聶元隆、李晶、朱亞榮. (2000,3). 音樂欣賞 (第三版). 台北市: 紅葉文化有限公司。
蘇郁惠. (2005). 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 藝術教育研究,。
楊瑩. (2011.3). 以學生學習成效為評量重點的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 評鑑雙月刊 (30)。
黃淑玲. (2010.5). 學習所做、做其所學以CHEA傑出校院學生學習成效執行獎為例. 評鑑雙月刊 (25)。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台北巿:師大書苑。
林盈伶(2005)。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台中縣。
蕭世原(2004)。臺北巿國小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巿。
葉連祺、林淑萍( 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領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 期。
林進材( 2005)。教學活動設計的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31 期。
貳、西文部分:
Robert Alan Cutietta (1992).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in music education. In Richard Colwell(Ed). 於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h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Harry E. Price (1986). A proposed glossary for use in affective response literature in mus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Bennett Reimer (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 第二版).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senberg J. and Hovland, C. I.M. Cognition (1960),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於 . In M. J. RosenbergI. Hovland, W. J. Meguire, R. P.Ableson, and J. W. Brehm (Eds.)C. (編輯),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An analysis of consistency among attitude component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EENARVIDA. (1992). EXPLORING ORFF. U.S.A.: Schott Music Corporation.
V.Palisca ,Jay Grout and Claudr Donald. (1988).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FOURTH EDITION. Paris: NORTON.
Britte Warner (1991). Orff-Schulwerk: ap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參、電子資料部分:
陳淑文. (無年代). 何謂「基礎音樂戲劇」. 取自 台灣奧福教育協會: http://www.orff.org.tw/news/periodical9901/p2-4.pdf (2011年7月01日).
BHAOSA. (nd). Carl Orff and Orff Schulwerk:. (2011年7月01日).
取自 Black Hills Chapter American Orff-Schulwerk Association: http://www.bhaosa.com/CarlOrff.html
BHAOSA. (nd). What is Orff Schulwerk?? (2011年7月20日) 取自 Black Hills Chapter American Orff-Schulwerk Association: http://www.bhaosa.com/whatisorff.html
張其昀 . (1983). 神劇.( 2011年8月1日) 取自 中華百科全書線上版: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30
林玉山.(無日期).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 (2011年7月20日) 取自 http://arts.ncue.edu.tw/edu9/theroy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