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道琪
Chang, Daw Chi
論文名稱: 「租」在北京: 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居住型態與階級分化
Renters in Beijing: Living Patterns and Class Differentiation of Foreign Population in Beijing
指導教授: 林宗弘
Lin,Thunghong
口試委員: 楊友仁
曾建元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常住外來人口新生代農民工新興中產階級住房問題城市化租金為基礎的階級概念
外文關鍵詞: foreign population,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 emerging middle classes, the issue of housing, urbanization, rent-based class concep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題是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居住型態與階級分化。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中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常住外來人口,即長期工作、生活在北京,卻無北京戶籍及住房者。這類人群因為制度和市場的雙重排斥,必須以租賃的方式解決在北京居住的問題,因而和北京的住房擁有者形成了「收租者─被收租者」的剝削關係,影響常住外來人口階級分化。本研究放在市場轉型、階級理論、城市研究與戶籍制度相關的研究脈絡中,梳理相關的研究文獻與政策資料,在北京市各地進行訪談與田野調查,共訪談二十名常住外來人口。
    在住房政策結構面,本研究發現,改革開放後中國各城市重新商品化居民住房,但這個市場並非真正的市場。政府自始至終控制著土地與開發權,並透過對住房資格、住房福利的管控,達到控制城市住房市場的目的,這種控制方式重新形塑了戶籍制度對住房資源的控制。除此之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中國「以土地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著重住房產業發展,造成北京房價與房租高漲、居住條件惡化的狀態。在扭曲的市場環境下,僅能透過租賃解決住房問題的外來人口成為住房市場中的被剝削者,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他們發展出各種不同於平常的居住型態。
    本研究發現,常住外來人口多半居住於北京五環至六環間的城中村,或者在城區內被視為違建或違法的空間內。這些居住空間沒有受到保障,隨時有被政府拆遷或驅趕的可能。面對北京制度性的歧視,常住外來人口可能選擇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在家鄉或別的城市購置房產。僅有少數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具備特定條件的常住外來人口,才能成功在北京進城落戶、購房安家。


    This thesis aims to deal with living patterns and class differentiation of foreign population in Beijing. 40% population are migrants from other provinces, working and living in Beijing without a Beijing household register and housing. They are rejected by both Hukou system and market, so the foreign population have to rent their housing and fall in the renter- rentier exploitative relationship, influencing the class differentiation of foreign population. This research is structured with market transition, class concept, urban studies,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deploying related studies and policy materials, making field study in Beijing, interviewing 20 foreign population in Beijing.
    When it comes to housing policy structure, we find tha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housing has been re-commodified in every city in China. However, the housing market is not a real one. The government controls the lands and right of developing lands and controls the housing market by managing housing qualification and housing welfare. The control of Hukou system re-shapes the control of housing resource. Besides,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China government “land-centered urbanization” , focusing on housing industry, and result in the rise of rent and price of hous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living conditions. Under the twisted housing market, the foreign population rent for their housing become the exploited. The high cost of living stimulates different living patterns.
    We found that the foreign population mostly live in urban villages between fifth rings and sixth rings in Beijing, or live in illegal spaces or buildings in city. These living spaces and residents are not guaranteed, and are likely to be torn down or be expelled anytime by government. Facing the institutionalized discrimination of Beijing, foreign population may work and live in Beijing for long but buy houses in their hometown or other city. Only few cases with particular temporal and spatial background and special condition can successfully register in Hukou system and buy houses in Beijing.

    封 面 摘 要 2 目錄 4 圖 目 錄 6 表 目 錄 7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緣起 8 第二節 城市化進程與「常住外來人口」 10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化發展與住房制度 22 第一節 住房改革歷程概述 22 第二節 城市住房市場的實際狀況 35 第三節 住房商品化帶來的問題 38 第四節 小結 41 第三章 北京的城市發展與住房問題治理 42 第一節 北京的城市發展 42 第二節 常住外來人口在北京 46 第三節 外來人口的住房問題與治理 48 第四節 小結 49 第四章 常住外來人口的居住型態與階級分化 51 第一節 常住外來人口的居住型態與概況 51 第二節 住在城中村與地下室的基層白領 53 第三節 城區違建中的分租者 59 第四節 安頓在何方?徘迴於城市之間 59 第五節 城市發展過程中貧窮化的本地居民 65 第六節 只贏得驕傲:依循體制落戶卻被歧視 77 第七節 邁向房東之路:進城落戶買房的成功者 80 第八節 小結 85 第五章 結論 86 參考文獻 87

    大衛.哈維著,王志弘、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台北:群學。
    大衛.哈維著,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群學。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1-24。
    林宗弘(2007)城市中國的無產化:中國城鎮居民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79-2003。台灣社會學。第十四期:101-153。
    林宗弘(2011)中國大陸戶籍制度、管理與變革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吳介民(2011)永遠的異鄉客?中國公民身分差序與中國農民工階級。台灣社會學。第二十一期:51-59。
    吳嘉苓(2001)空間、規訓與生產政治。台大社會學刊29:1-58。
    李培林 (2002)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里的村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2(01)。
    李培林(2004)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濤、李真(2005)農民工:流動在邊緣。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著,蘇碩彬譯(2012)都市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台北:群學。
    周飛舟(2012)以利為利:財政關係與地方政府行為。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周飛舟 、王紹琛 (2015) 農民上樓與資本下鄉:城鎮化的社會學研究。2015(01)。
    周擁平等(2004)看看他們:北京100個外來貧困農民家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杰華(2006)城市裡的農家女。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施世駿(2009)社會保障的地域化:中國社會公民權的空間政治轉型。台灣社會學。第十八期:43-49。
    洪長泰(2011)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香港:牛津大學。
    許成鋼(2011) 國家壟斷土地所有權帶來的基本社會問題。中國改革 2011年第4-5期。
    陸益龍(2003)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蒂利著,胡位钧譯(2010)信任與統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齊奧爾格•西美爾著,費勇等譯 (2001)大都會與精神生活。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劉雅靈(2009)中國都市化過程中新興的「農民收租階級」:溫州與無錫「城中村」的轉型路徑、集體抗爭與福利政策。台灣社會學18:5-41。
    潘澤泉(2007)《社會、主體性與秩序:農民工研究的空間轉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藍宇蘊(2005)都市裡的村莊:一個”新村社”共同體的實地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邊燕傑、盧漢龍、孫立平編(2002)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美國社會學者分析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楊友仁(2001)不均等發展與中國政策分析:重慶直轄市的個案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2000年3月
    楊友仁(2003)後社會主義城市空間再結構:上海太平橋地區舊城改造個案研究。都市與計畫,30(2):109-144。
    張鸝(2013)城市裡的陌生人:中國流動人口的空間、權力與社會網絡的重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張磊(2005)業主維權運動:產生原因及動員機制。
    王煉利(2011)中國房地產之厄。香港:天行健出版社。
    王維洛(2007)1982年的一場無聲無息的土地「革命」:中國的私有土地是如何國有化的?,當代中國研究,2007.12。
    劉嫈楓(2007)中國藍印戶籍制度的起源與變遷:移工、國家與市場。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潘維庭(2008)中國城市社區的「業主維權」:成因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李俊彬(2002)中國大陸住房貸款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陳小紅(1999)中國大陸實施住房改革對房地產市場衝擊分析研究:以北京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碩士論文。
    廖學坤(2005)從福利房到商品房:中國大陸住房改革之制度變遷與政策過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外文文獻

    John R. Logan and Harvey Molotch (1987) Urban Fortun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llenkopf, J.(1983)The contested c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lotch, H.(1976),‘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2, pp. 309-330.
    Scott, James C.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