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冠汝 Chen,Kuan-Ju |
---|---|
論文名稱: |
國小教師在低年級實施節能減碳跨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mplementing a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
指導教授: |
王為國
Wang, Wei-Kuo |
口試委員: |
詹惠雪
Jhan, Huei-Syue 王俊湖 Wang, Jun-H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節能減碳 、跨領域課程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energy-saving,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者於低年級實施節能碳教跨領域課程之教學歷程,其中包含課程設計、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因應的策略,學生在透過節能減碳跨領域課程後的學習成效與轉變,以及研究者在參與過程中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新竹縣某國小低年级學生25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六週共二十六節課的節能減碳跨領域課程教學。研究者擔任教學設計者、教學者,在教學歷程中,藉由文獻探討、課前準備、教學設計、實施教學、訪談、蒐集文件資料、教學者觀察、教師省思札記等方式,進行分析與歸納。
依據研究目的與結果,研究者歸納出主要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於低年級實施節能減碳跨領域教育是可行的,課程內容應因應低年級程度適配調整內容與教學。
二、課程實施能以節能減碳為主題設計跨領域課程,結合多元媒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設計表現任務穰學生能學習到多元能力。
三、節能減碳跨領域課程應結合學生生活,落實於生活中。
四、實施節能減碳課程學生在認知、情意、行動層面能有所提升。
五、研究歷程中,研究者能提升跨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且提升教師專業。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在低年級實施節能減碳跨領域課程教學,對學生與教師建立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與促進培養節能減碳行為均有正面的成效,可作為低年級教師、教育行政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including course desig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fter taking the course, and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hrough actual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adopts a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taking 25 student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participated in a six week twenty-six session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cross-field courses. The researcher acted as instructional designer and teacher, in which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s: literature review, pre-class prepa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terviews, gather documents, teaching observation, and the teacher's reflection not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has summari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is study show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mplement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cross-field educa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urse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and adjusted accordingly.
(2) The implementation can be designing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with the theme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combining various media to motivate student learning, and designing performance tasks for students to learn multiple abilities.
(3)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n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should be an integrated part of students lives, which they practice daily.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courses can improve students'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action.
(5)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can improve design and teaching capabilities in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nd can also enhanc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cros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for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as well as on the promo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reduction behaviors. It can be reference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毛榆涵(2010)。花蓮地區國小學童全球暖化及節能減碳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DHU5231004 )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2),87-106。
王驥懋 (2015)。跨科際研究:文獻回顧以及研究議題。載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 (主編),界定跨科際(39-74)。臺北市: 教育部。
王如哲(2011)。節能減碳教育:國際觀點與案例(4-5)。臺北市:高等教育。
田振榮(1997)。推動能源教有之現況與檢討。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40,28-31。
田振祭(2001)。我國高職學校能源教育運作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2,5-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臺北市;行政院。取自http://itech.ntcu.edu.tw/2009%E7%A7%91%E5%AD%B8%E6%8A%80%E8%A1%93%E5%B9%B4%E9%91%91/pdf/2009/99-Feature%20report-3.pdf
行政院環保署(2015)。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臺北市:行政院。
江淑菁(2012)。國小五年級學童實施節能減碳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TMTC5504050 )
江月美(2013)。國小五年級學童對節能減碳認知、態度 教學成效的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TMTC5504011)
呂沛玲(2020)。淺談議題式教學法對實施國小能源教育之成效(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奕葶(2017)。以多元文化為主軸之跨領域美感教育實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NTHU5248005)
何宜芳(2012)。盤面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CTC587020)
何翠華(2013)。節能減碳創新教材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成效分析-以臺中市某智類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CYUT5087002)
李博男(2014)。屏東縣萬丹鄉國小高年級學童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TAJ00700011)
李雅慧(2013)。整合資訊科技融入四年級節能減碳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TCT0147001)
李光豐(2009)。全球教育主題式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糧食危機」議題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PTC790012)
李曉琪(2013)。以合作學習融入節能減碳教學於一年級生活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UT005504003)
李淑娟(2018)。節能減碳教育方案融入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HU5611005)
吳千華、沈火焱、黃玉英、曾泰祥、蔡志敏編著(2000)。生活科技教師手冊 第三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岳衡(2008)。資訊科技融入地理主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TMTC5205013)
林素貞(2015)。學童環境意識與節能減碳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CHPI5396025)
林耀祥(2013)。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TAJ00700012)
林季怡 (2015)。人文與科學關懷:跨領域課程整合之理念與設計。載於徐淑瑛(主編),公民素養:跨領域論述與實務(87-108)。高雄市: 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全能(2015)。我國能源情勢與能源政策之發展。綠基會通訊:能源政策VS產業發
展,42,10-16。
林志成(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學校行政雙月刊,118,111~125。
林詠萱(2020)。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舞蹈與音樂跨領域教學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NKNU5544005)
林月娥(2005)。視覺藝術統整課程之實驗研究--以國小環境議題統整課程實施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TNU0233004)
邱子宴(2019)。國小音樂與社會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發展與實施(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HU5248004)
周淑卿,王郁雯(2019)。從課程統整到跨領域課程:臺灣二十年的論述與問題。教育學報,42(2),41-59。取自
https://www.hkier.cuhk.edu.hk/journal/document/EJ/EJ_V47N2_41-59.pdf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31-251)。臺北市:揚智文化。
胡靖吟(2012)。運用繪本以提升國小四年級節能減碳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PTC576013 )
胡雪如(2013)。國小低年級教科書中節能減碳概念之內容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TMTC5504051 )
洪文海(2016)。中部國小教師節能減碳素養與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
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NTCT1147005)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洪詠善(2016)。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
報,134。取自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134&content_no=2671
洪詠善(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銘穗(2014)。臺灣地區國小四~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TNU5261005 )
施信民(2007)。臺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第2冊。
施吉忠(2008)。主題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能源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TPTC147018)
姚如芬(2020)。第九章 以數學為核心的統整課程與融入式教學。載於林碧珍(主編),素養導向系列叢書:小學數學教材教法(頁215-230)。臺北市,五南。
翁芝儀(2019)。創作性戲劇融入跨領域美感教育-以嘉義市玉山國中為個案(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UA1847008)
涂重敬(2000)。高雄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源教育教學現況與能源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KNU0036060)
高嘉容(2014)。讓魚發現水的存在一兒童人權主題式教學活動(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PTT0212018 )
倪研菱(2019)。跨領域美感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UT005616022 )
馬士茵(2019)。跨領域STEAM 課程設計與教學-以動物大觀園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PT0147007)
唐功培(2015)。跨科際思維與範例教學原則。載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主編),界定跨科際(75-108)。臺北市:教育部。
郭重吉(2008)。介紹跨領域的研究與教育。研究與創新期刊,7,5-6。
郭婉容(2016)。遊戲元素在主題式教學的運用及成效一以認識校園植物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NTNU5231005)
曹雅筑(2016)。運用跨領域教學提升國中學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NTUA0819004)
許雅蘭(2012)。國小高年級節能減碳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CTC147082)
粘麗玉(2013)。綠繪本及講述教學法對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DYU00515033)
陳建達(2012)。探討融入數位遊戲學習在國小五年級學童「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TPTC147023)
陳國輔(2011)。台南市國小教師節能減碳素養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NT5587020)
陳佩英(2018)。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工作坊之構思與實踐。課程研究,13,21-42。取自http://www.edubook.com.tw/OAtw/File/PDf/414054.pdf
陳佩英、愛思客團隊(2017) 。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初階工作坊實踐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筠芳(2020)。光影偶戲融入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跨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NTCT1233008)
陳美華(2013)。新竹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對節能減碳認知、行為及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MHIT1015007)
陳伯璋 (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11-15。
陳立婕(2020)。美感主題跨領域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閱讀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NCCU5447019)
陳偉羣(2009)。國小六年級全球暖化教學活動奥學習成效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TPTC147011)
陳瑞榮(2008)。我國能源科技教育與節能減碳政策之推展現況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6),56-700。
楊冠政(2005)。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張金田(2017)。淺談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現況與未來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171-174。
張代雄(2013)。國小三年級節能減碳與綠能光電動手做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NU5198025)
張禹婕(2016)。國小數學跨領域創新教學研究-以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單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SJSM0489008)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26-33。
張自立、辛懷梓、羅玉潔(2014)。國小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的分布狀況分析。東海教育評論,53-78。取自
http://educator.thu.edu.tw/upload_files/1003(1).pdf
張祐綺(2019)。融合生態議題之國小音樂跨領域美感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HU5248002)
張伯宇(2018)。節能減碳課程教案設計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7NTNT1007007)
鈕文英(2019)。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第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曾祥榕(2016)。跨領域統整的教與學。2016國家教育研究院研討會。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游舒文、鍾伯芬(2019)。芬蘭新課綱對臺灣十二年國教實施跨領域課程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9),71-75。
黃鴻博(2009)。學校本位節能減碳教育之規劃與推廣計畫。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
(系統編號:NSC98-2514-S-142-001)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
黃士嘉(2010)。從3R到4C:淺談21世紀能力的發展與趨勢。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9(11)。取自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112&lid=466
黃月純(2009)。節能減碳教育實施之探析。臺灣教育,658,14-21。取自http://dx.doi.org/10.6395/TER.200908.0014
黃俊榮(2012)。高雄市林園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TAJ05700007)
喻薈融、趙惠玲、林小玉、李其昌(2015)。美力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2,1-11
經濟部能源局(2000)。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臺灣能源平衡表。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06)。學校節約能源技術手冊。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局。取自http://www.eeoa.org.tw/pdf/Unproductive-sectors/School%20.pdf
經濟部(2008)。永績能源政策綱領。臺北市;經濟部。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2008)。保衛家圍抗暖化。臺北市: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鄭章華(2020)。跨領域教學案例探析:以性平議題融入數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316,092-105。
潘瑀婕(2018)。跨領域協同教學課程設計研究-以時尚插畫導入國中家政課程「衣著」單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CYUT0634003)
劉世雄(2020)。素養導向的教學實務:教師共備觀議課的深度對話。臺北市:五南。
劉獻東(2006)。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實施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HLT1646001)
劉千禎(2011)。國小學童節能減碳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LU005148002)
劉世勳、桂紹貞、周談揮、張振華、劉宴伶、陳秀珍(2011)。建構節能減碳教育概念圖及核心素養之研究。康寧學報,13,51-7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振明(2017)。推動「能源教育」趣味談。科技報導,426,17。取自 https://issuu.com/627916/docs/____________426___
蔡明燁(2015)。臺灣與國際接軌:跨科際思維與科學傳播。載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主編),界定跨科際(1-38)。臺北市:教育部。
蔡俐媛(2020)。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視覺藝術與社會領域結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8NTPT0632019)
蔡瑞明、許書銘、黃昱珽、陳貽照(2015)。跨科際課程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以東海大學 「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課程群組為例。載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主編)。界定跨科際(109-140)。臺北市:教育部。
謝嘉鈞(2013)。節能減碳概念融入國小四年級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CHPI5015016)
謝金宗(2004)。從主題式統整課程引導國中學生心流體驗之行動研究¬-以陶版主題創作的科際整合教學模式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NDHU5331022)
鍾采容(2013)。能源教育親子學習單對國小學童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CYUT0709010)
藍偉瑩(2018)。素養導向教學培力講師共備工作坊的籌備與課程設計-跨領域課程設計。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三輯。臺北市:教育部。
藍惠玲(2017)。食農議題融入統整課程對學生親環境行為表現之協同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NKNU0231012)
羅麗華(2012)。能源與節能減碳之探討。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Drake, S. M. (1993). Plan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call to adventure.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rake, S.M., & Burns, R. C. (2004).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nergy and Transport. (2006). Education on energy-teaching tomorrow's energy consum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nagenergy.net/dowload/education2005/05-0001-EN.pdf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16). New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Focus on school culture and integrative approach. Retrieved July 25, 2017,from http://oph.fi/download/174038_new_national_core_curriculum_for_basic_education_focus_on_school_culture_and.pdf
Hungerford, H.R., & Peyton. R. (1986). Procedure for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ESCO. Paris.
Jacobs, H. H. (Ed.).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lein, J. T. (2006). A platform for a shared discourse of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5(4), 10–18. doi: 10.4119/UNIBI/jsse-v5-i4-1026
Lenoir, Y., François, L., & Geoffroy, Y. (2000).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s in primary education in Quebec: Results from ten years of research. Issues in Integrative Studies, 18, 89–114.
Plucker, J., Kaufman, J., & Beghetto, R. (2016). The 4Cs research series. P21: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p21.org/our-work/4cs-research-series
Salter, P., & Maxwell, J. (2016). The inherent vulnerability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s cross-curriculum priorities.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 57(3), 296–312. doi: 10.1080/ 17508487.2015.1070363
Yarker, M. B., & Park, S. (2012). Analysis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implemen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the K–12 classroom.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8(4), 223–232. doi: 10.12973/eurasia.2012.84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