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桂儀 Kuei-Yi, Wang |
---|---|
論文名稱: |
藝術與設計背景者餐飲創業歷程與經營理念之研究 The Philosophy and Career of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r with Art and Design Background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9 |
中文關鍵詞: | 藝術與設計背景 、餐飲創業者 、餐飲服務業 |
外文關鍵詞: | Art and Design Background, Food and beverage entrepreneur, Food and beverage service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藝術與設計背景之餐飲經營者觀點,針對「藝術與設計背景之餐飲經營者」、「餐飲創業歷程」與「餐飲經營理念」進行初探,以提供藝術設計學生、有志投入餐飲經營者,或學校教師、相關系所等學生就業進路之參考。本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藝術與設計背景者餐飲創業之生命歷程。
二、瞭解藝術與設計背景者餐飲經營之空間形塑。
三、瞭解藝術與設計背景者餐飲經營之方式與獨特性。
四、探討藝術設計創作與餐飲經營之比較。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對約八位受訪者進行資料蒐集,資料處理則以主題分析法為主,希望藉此瞭解藝術與設計背景者從事餐飲創業與經營之情形並提出建議。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經營者的生命歷程包含求學時期、初出社會、轉業、餐飲創業等階段。
二、經營者的空間形塑可分為有形的空間利用與無形的場域力量。
三、經營者自我的獨特性與從業堅持,影響經營理念、經營方式與消費客群。
四、經營者的藝術設計背景與餐飲經營息息相關。
五、經營者認為餐飲創業是經驗的逐步累積,應多方瞭解以破除產業迷思。
六、經營者回顧原工作領域與自我態度的轉變。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rt and design field, catering industry foundation establishment history and management philosophy by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r with Art and Design Background.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to students who is doing art and design or related field, Food and Beverage entrepreneur as well as teachers as references for their further career plan. The research suggests:
A. Get more understanding of foundation establishment history by Food and Beverage entrepreneur.
B. Explore the Food and Beverage entrepreneur how to fulfill their space esign.
C. Figure out the Food and Beverage entrepreneur how to run the business model and their specificity.
D.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rt and design creative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dapted qualitative metho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interview eight interviewees as data collection in Taiwan. After then the data were conducted thematic analysi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suggestions that art and design background entrepreneur how to found business and their management philosophy. The results will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as below.
A. Life history of business owner included different stages such as education period, enter the real world, profession transferred and foundation establishment.
B. Space formation by business owner which could be divided as tangible usage and intangible space effective.
C. The faith of adhere to business and specify how to influence their management philosophy, business model an customers.
D. Strongly connected between business owner’s art and design background and management philosophy.
E. Business owner thought that foundation establishment in catering industry needs to increase experience for knowledge improvement and prejudiced preventative.
F. Business owner recalled the memory in the original job field and how to convert different behavior and attitude to adjust new busines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手冊資料
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1990)。大美百科全書(Encycolpedia Americana)。台北市:光復書局。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瑞瑤(2006)。想吃-王瑞瑤美食報告書。台北:時報出版。
王麗雁(2008)。視覺藝術教育篇。臺灣藝術教育史,105-162。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學富。
呂永祥(2012)。餐旅概論。台北:文字復興出版。
李仁芳(2011)。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時英。
林民程、王秀雲(2012)。學校參與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務論述。香港亞洲研究學會第八屆研討會:亞洲的變革、發展及文化:從多角度出發。香港教育學院。
林炎旦、裘尚芬、朱美玲、李賢輝、吳望如、吳慧琳、黃琤圈、黃依華、邱美惠、吳宛娟、盧怡安、施茂智(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中心,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畫。
林品章(1996)。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美術發展之研究(十二)—美術設計研究(民國38 年~78 年)。台灣省立美術館專題研究計畫。
林振春、張德永、劉婉珍、林純真、潘淑芬(2005)。我國社會藝術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及問題分析。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振春、張德永、蘇桂枝、蔡文瑜、林佳郁(2003)。改進中央、地方及各級學校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晴雯譯(2013),金成炫、金知賢著。小資創業:22位年輕店主成功記。台北:尖端出版社
林群英(2004)。藝術概論-藝術新理論。台北:全華。
邱宗成(2007)。設計概論。台北:鼎茂圖書。
侯一方(2004)。台灣的美術館與藝文空間。台北,遠足文化。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學理、秦嘉嫄、洪琬喻、陳國政、施沛琳、謝知達、陳怡君(2011)。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五南。
徐純譯(2000)。博物館實務基礎入門。南投市:省文化基金會出版。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高秋英(1994)。餐飲服務。台北:揚智。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張玉欣、楊秀萍(2004)。飲食文化概論。臺北市 : 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張志成譯(2004),Gunther Hirschfelder原著。歐洲飲食文化―吃吃喝喝五千年。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教育部(2000)。藝術教育法修正條文。台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27-45)。台北:巨流。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堯帝(2000)。餐飲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
陳傳興(1995)。1980-1995年的台灣現代繪畫。台灣傳奇,台中:臻品藝術中心。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瓊花、康台生、姚世澤、趙惠玲、吳舜文、蘇郁惠、伍鴻沂、丘永福、林佳儀(2002)。台灣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暨大專院校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傅瑋瓊(2006)。打造人氣咖啡屋 把風格變生意的經營全書。商周出版。
游達榮(1998)。餐飲與服勤。彰化:文野出版。
黃光雄(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美賢(2002)。社區推展藝術教育之策略規劃研究。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99-136。台北:師大書苑。
黃海鳴(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導讀:介入日常生活的藝術,5-10。台北市:遠流。
黃惠雯譯(2002)。Benjamin Crabtree and William L. Miller著。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市:韋伯文化。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國樞等著(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
經濟部商業司(2000)。餐飲業經營管理實務。台北:中華民國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2001)。餐飲業經營管理實務。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熊鵬翥、張正霖、盧崇真(2009)。新興視覺類藝術空間-以臺北市為範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獎助發展策略研析-藝文展演空間營運模式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歐陽中石、鄭曉華、駱江(1999)。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蔡翁美慧(2001)。粉樂町把東區變成樂園。粉樂町I 導覽手冊。台北:富邦藝術基金會。
蕭新煌、劉維公(2001)。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藍毓仁譯(2008)J. Ritchie & J. Lewis著。質性研究方法。臺北:巨流。
蘇芳基(1991)。最新餐飲概論。台北市:明翔彩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雜誌資料
王秀雄(1989)。美育在文化上的功能與價值。台灣教育,458,6。
呂佩怡(2001)。當藝術遇上商業:看不見的台北城市‧看得見的東區「粉樂町」。藝術觀點,12。
李隆盛(1999)。創業項目及其培訓,人力培訓專刊,4(3),31-35。
林保堯(1990)。大專美術教育的現況與檢討。文訊月刊,19,19-21。
倪再沁(1991)。「經濟的」美術教育─台灣美術教育的批判。雄獅美術,243,178-186。
徐仁全、陳之俊(2007)。「吃出競爭力」。遠見雜誌,252。
高子衿、張晴文(2000)。替代空間專輯-活絡了新生代藝術的發展。藝術觀點,8,36-41。
張元茜(2001)。戀消費,戀藝術,戀東區「粉樂町」-「粉樂町:東區當代藝術展」策展理念。典藏今藝術,108,80-81。
艾斯納Elliot W. Eisner(2003)。藝術到底教些什麼?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7-25。
羅宗敏、王俊人、許雄傑(2007)。創業者人格特質對創業績效影響之研究:關係網絡之中介效果。創業管理研究,2(4),57-88。
賴純純(2005)。我們共同的情感、記憶與夢想。美育,145,12-18。
賴建都(2002)。以口述歷史初探民國五○年代設計教育之研究。廣告學研究,17,149-174。
蔡敦浩、利尚仁、林韶怡(2007)。複雜性科學典範下的創業研究。創業管理研究,2(1),31-60。
劉常勇、謝如梅(2006)。創業管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理論與模式探討。創業管理研究,1(1),1-43。
楊瑩(2008)。台灣高等教育政策改革與發展。研習資訊,25(6),21-56。
楊清田(1989)。我國專科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與功能檢討。國立藝專學報,44,197-227。
黃英忠、黃培文、洪先進(2000)。高職餐飲教育課程設計與實務配合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1(2),249-262。
曾憲政、林紀慧(2010)。師範學院轉型為教育大學之經營與管理-以新竹教育大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4,67-84。
陳紫玲、洪久賢、孫瑜華(2012)。中小型餐館創業者專業能力分析之研究。創業管理研究,7(3),63-102。
陳建州、鄭慧君、曾麗蓉(2006)。微型企業創業成功因素之研究-以女性為例。嶺東通識教育學刊,1(4),43-56。
陳文瑤(2000)。從異度空間到替代空間。藝術觀點,9,32-36。
(三)碩博士論文資料
余芝婷(2011)。微型餐飲創業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
宋維倫(2011)。追隨我的味蕾:美食部落格之符碼與美食部落客的自我呈現。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
沈孟穎(2002)。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林均蔚(2008)。台灣餐飲空間的研究-運用敘事設計模式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林品秀(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藝文活動探討:以嘉義鐵道藝術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林思岑(2011)。餐飲創業者特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
林振順(1990)。連鎖店主持人特質、策略選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餐飲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洪渝清(2012)。當餐飲與藝術相遇:高雄地區藝文餐廳之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
洪慧懿(2012)。藝術融入商業空間之空間印象對美學體驗及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南部藝文複合式餐飲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張晴文(2002)。當代藝術與生活交易—「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與特定場域展覽的有效路徑。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所。
陳佳吟(2009)。微型餐飲業創業失敗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
陳柏吟(2011)。台灣藝文餐飲空間之文化角色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陳郁翔(2007)。中小型餐館創業人應具備專業能力分析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陳華志(2005)。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黃子維(1990)。影響餐飲業連鎖經營重要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廖純郁(2010)。台灣初等師資培育美術相關學系之「設計」課程規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廖瓊雯(2010)。微型餐飲業創業動機、關鍵成功因素與創業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鄭美玲(2001)。女性創業家創業經驗愈生命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錢善盈(2003)。一九九O年代前後「替代空間」在台灣執行之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魏嘉辰(2012)。烘焙美感能力與教育養成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
(四)網路資料
1111職場新聞(2013)。拒絕領低薪 創業有信心?!。1111職場新聞(2013/04/02)。檢索日期:2013/05/07。取自網址: http://case.1111.com.tw/news_info.aspx?id=104
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學生學習地圖(2013)。畢業生出路。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vicomer.dyu.edu.tw/index.php/introduction/course/2011-04-22-17-06-02。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課程地圖(2013)。未來發展-就業。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cmap.cycu.edu.tw:8080/CMap/cm/index5-1.do?gradeDeptCode=6300B。
文化部(2010,a)。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檢索日期:2013/06/04。取自網址:。http://cci.culture.tw/cci/cci/。
文化部(2010,b)。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英國創意產業介紹。檢索日期:2013/06/04。取自網址: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sn=3917。
文化部-藝術介入空間計畫(2013)。台灣生活美學運動。檢索日期:2013/05/23。取自網址:http://lifearts.moc.gov.tw/plan/Plan_Promotion07.aspx。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西畫組課程地圖(2013)。本系畢業生未來發展圖-就業。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coursemap.itc.ntnu.edu.tw/course_map_all/class.php?code=TU60A。
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課程地圖(2013)。本系畢業生未來發展圖-就業。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coursemap.itc.ntnu.edu.tw/course_map_all/class.php?code=TU68。
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學習地圖(2013)。職涯方向。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craft-coursemap.ntua.edu.tw/files/90-1011-8.php。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習地圖(2013)。職涯進路圖-日間學士班。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arts-coursemap.ntua.edu.tw/files/90-1006-3.php。
行政院主計處(2011)。行業標準分類-第9次修訂(2011/3)。檢索日期:2013/05/07。取自網址: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8854&ctNode=3374&mp=1。
行政院勞委會(2013)。微型創業鳳凰網(起始日期2007/1/1)。檢索日期:2013/05/07。取自網址:http://beboss.cla.gov.tw/cht/index.php。
行政院經建會(2013)。微型企業創業貸款(發布日期2002/12/9)。檢索日期:2013/05/07。取自網址: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4716。
呂佩怡(2008)。藝術介入台北東區:粉樂町I與II展覽所激起的漣漪效應。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意ABC網站。檢索日期:2013/05/23。取自網址: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186。
李新富(2009)。美術設計。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檢索日期:2013/06/04。取自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070。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課程地圖(2013)。學群規劃與就業。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coursemap.thu.edu.tw/chinese/04_career/01_career.php?DID=31。
板陶窯(2013)。藝術介入空間系列。檢索日期:2013/05/23。取自網址:http://artplace.bantaoyao.com.tw/。
林威呈、張又琳、蔡劭涵(2013)。文化產業範疇廣 創意體現佈荊棘。Uonline大學線上,大學報,1540,3/22〜4/4。檢索日期:2013/06/04。取自網址:http://www.uonline.nccu.edu.tw/index_content.asp?sn=8&an=15577。
林磐聳(2009)。台灣設計總論。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檢索日期:2013/05/23。取自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94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2013)。本會會員。檢索日期:2013/05/16。取自網址:http://www.aga.org.tw/。
桃園縣公共藝術網站(2013)。認識公共藝術-國內公共藝術發展現況。檢索日期:2013/05/23。取自網址:http://publicart.tyccc.gov.tw/intro_1.asp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3)。北藝大校史。檢索日期:2013/06/08:引自網址:http://history.tnua.edu.tw/tw/index.php。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a(2013)。認識南藝。檢索日期:2013/06/08:引自網址:http://www.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pageID=3046。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b(2013)。改制大學Q&A。檢索日期:2013/06/08:引自網址:http://www.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3&pageID=3768。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13)。關於台藝。檢索日期:2013/06/08:引自網址:http://www.ntua.edu.tw/about.html。
教育部(2008)。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7年版)。台北:教育部。檢索日期:2013/06/06。取自網址:http://inservice.edu.tw/Download/97YEARBOOK.pdf。
逢甲大學建築學系選課地圖(2013)。未來發展。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curriculummapping.fcu.edu.tw/deptCourse.do?method=init#4。
創業輔導顧問團隊(2011)。青輔會調查:逾7成民眾真想創業,23到29歲創業意願最高。創業輔導顧問團隊-台灣創業資訊(2011/03/25)。檢索日期:2013/05/07。取自網址: http://www.yuntop.org/view/268/。
程韻璇(2010)。8成上班族想創業 僅3成有信心。大紀元報導(2010/03/04)。檢索日期:2013/05/07。取自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5.htm。
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課程地圖(2013)。系所職涯進路。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140.126.22.60/f04.aspx。
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08)。經建會委員會議討論通過「台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97年至101年)」草案。檢索日期:2013/05/23。取自網址: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0620。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3)。中小企業認定標準(發布日期2009/09/02)。檢索日期:2013/05/07。取自網址: 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672&ctNode=214&mp=1。
漢寶德、劉新圓(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之檢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2013/05/23。取自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4332
維基百科(2012)。餐館。網頁搜尋日期:2012/05/27。取自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4%90%E9%A6%86。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課程規畫(2013)。職涯導航。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web.pdd.mcu.edu.tw/zh-hant/node/67。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學習地圖(2013)。職涯方向。檢索日期:2013/06/09。取自網址:http://mcucd.mcu.edu.tw/zh-hant/node/100。
二、英文部分
Amit, R. and Zott, C.(2001).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2, 493-520.
Black, T.R.(1999). Do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search design,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Thousand Oaks, CA:Sage.
Cooper, A.(2003).Entrepreneurship: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Future. In Acs Z.J.(eds.),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1-36.
Edson, Gary and Dean, David.(1994).The Handbook for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Lofland, J., & Lofland, L. H.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t. Belmont, CA:Wadswoeth.
Low, M.B., and MacMillan, I. C.(1988).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4 (2), 13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