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秋圓
論文名稱: 保羅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之研究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保羅‧克利符號性繪畫
外文關鍵詞: Paul Klee, Symbolized Paint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保羅‧克利(Paul Klee)創作的後期(西元1935~1940年間)作品,以符號性為主要創作形式的繪畫作品。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與中國書法的相關。二、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的表現形式。三、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的情感表現。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是透過文獻資料的蒐集、探索、分析、直觀比較與歸納等方法。
    克利的符號性繪畫,在造形的呈現及結構方面,他利用線條的粗細,如斜線、水平線或曲線等,組成各種不同造形的符號性創作作品。
    克利在表現形式方面仍是以線條為主,將原始藝術的特徵如中國象形文字,運用在繪畫上,輔以色彩及色塊的處理,這樣的表現使畫面上呈現動勢的效果,使原屬於東方風格的書寫線條,在克利手中也轉換成為另一種表現的形式,1935~1940年克利的作品在越來越簡約之後,更接近抽象。
    克利在情感表現方面,他兼具畫家及音樂家的藝術涵養,作品中呈現了音樂性與音樂符號的律動,也是他作品另一大特色。情感特徵成為他的表現重點,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克利對於即將面對死亡恐懼的情感寫照,作品是情感的轉移對象,可以看到他創作後期作品抽象性更明顯了。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Paul Klee's works in his post-period (1935-1940 AC), the representation of painting symbolization.
    The scope in 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issue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ul Klee’s symbolized painting works and Chinese calligraphy; (2) the style of Paul Klee’s symbolized painting works, and (3)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Paul Klee’s symbolized painting works.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rough the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then making comparison intuitively.
    In Paul Klee’s symbolized painting works, he utilized different thickness and types of lines, such as oblique lines, horizontal lines and curves, to compose diverse painting works in his symbolized painting structures.
    Paul Klee mainly used lines to depict his painting creations. He applied the original features of art, such as Chinese pictograph, in his painting works, and added the color supplementary. This sort of depiction performs an active effect in his painting works. He transformed the depiction into another format even though this format belongs to the line type of original Asian writing. His works became more and more simplified and then approached to be abstractive during 1935-1940 AC.
    The emotional feature was the significance of Paul Klee’s creative works. One can perceive his terror of facing death in his painting works. Since the creative works a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otion, one can also perceive the enhanced abstraction in his late creative works. More importantly, Paul Klee possess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ainter and musician and hence it is the additional property in which one can find the music nature as well as the rhythm of music symbols in his cre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保羅‧克利生平、經歷及創作 10 第一節 克利的生平與經歷 10 第二節 克利的創作 13 第三章 保羅‧克利符號性繪畫與中國書法的相關性 23 第一節 中國書法的藝術表現特質 .23 第二節 克利繪畫中的符號 27 第三節 克利線條表現與中國書法表現的相關性 33 第四章 保羅‧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的表現形式 59 第一節 符號與形式 59 第二節 影響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表現的因素 63 第三節 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的表現形式 69 第五章 保羅‧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的情感表現 102 第一節 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中的意象情感 103 第二節 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中情感表現的類型 113 第三節 克利符號性繪畫作品中線條的情感表現 120 第六章 結論與省思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省思 145 參考文獻 146 一、中文書目 146 二、英文書目 149

    王玫譯,《巨匠美術週刊—克利》,台北:錦繡,1992。
    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淑馨,1992。
    王美欽著,《克利論藝》,北京:人民美術,2002。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pam Meecham .Julie Sheldon著,王秀滿譯,《最新現代藝術批判》,台北:韋伯文化,2006。
    朱孟實譯,黑格爾著,《美學》,台北:里仁,1981。
    李宏主編,《西方美術理論簡史》,中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2008。
    《克利—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台灣麥克,1994。
    吳淑惠,《德國表現派的後期大師—保羅克利》,台北,雄獅美術,116期,1990,p60~68。
    吳道文著,《藝術的興味》,台北:東大圖書,1988。
    吳瑪琍譯,克里斯提安.哥爾哈爾著,《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台北:藝術家,1987。
    Herschel B.Chipp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台北:遠流,2004。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1990。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1979。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1996。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李澤厚論著集》,台北:三民,1996。
    李硯祖主編,《視覺傳達設計欣賞》,台北:五南,2002。
    李瑋、周水濤譯, J.J.德盧西奧-邁耶著,《視覺藝術設計》,台北:地景企業,
    1993。
    何懷碩著,《創造的狂狷》,台北:立緒,1998。
    何懷碩著,《風格的誕生》,台北:大地,1981。
    何政廣編,《世界名畫家全集--克利,詩意的造形大師》,台北:藝術家,1999。

    邵大箴主編,《西方美術欣賞》,台北:五南,2002。
    邱振中著,《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1996。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蒲公英,1986。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臺灣開明,1968。
    姜一涵著,《書道美學隨緣談(一)》,台北:蕙風堂,2001。
    張心龍,《西洋美術史之旅》,台北:雄獅圖書,1999。
    馮作民著,《西洋繪畫史》,台北:藝術圖書,1998。
    陳旭光著,《藝術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
    陳龍海著,《中國線性藝術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5。
    陳從周等著,《美學與藝術》,台北:木鐸,1985。
    陳秋瑾著,《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藝風堂,1989。
    陳朝平著,《藝術概論》,台北:五南,2000。
    陳傳發編著,《抽象克利》,台北:雪嶺文化,2009。
    雄獅美術編,《弘一法師翰墨因緣》,台北:雄獅圖書,1996。
    章莉莉,《視覺符號完全手冊》,中國:上海世紀,2008。
    陸雅青,《藝術治療》,台北:心理,1993。
    馬爾柯姆‧巴納德著,常寧生譯,周憲編,《理解視覺文化的方法》,台北:商務印
    書館,2005。
    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2006。
    Anna Moszynska著,黃麗娟譯,《抽象藝術》,台北:遠流,1999。
    婓利蘭德著,梁春生譯,《藝術與鑑賞》,台北:遠流,1989。
    丹尼.卡瓦拉羅著,張衛東、張生、趙順宏譯,《文化理論關鍵詞》,中國:江蘇人民,200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商務印書館,2007。
    齊鵬著,《新感性 虛擬與現實》,北京:人民,2008。

    瑪格達雷娜‧ M‧梅拉等著,《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2004。
    虞君質,《藝術概論》,台北:大中國,1998。
    趙憲章、張輝、王雄著,《西方形式美學》,南京:南京大學,2008。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2004。
    蔣躍,《繪畫形式語言研究》,中國:安徽美術,2009。
    歐陽中石主編,《藝術概論》,台北:五南,1999。
    劉文潭著,《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環宇,1984。
    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蘇珊朗格著,《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1986。
    劉其偉編著,《現代繪畫理論》,台北:雄獅圖書,1985。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1994。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1991。
    劉思量著,《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之理論與實際》,台北:藝術家,1989。劉悅笛著,《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濟南:山東文藝,2008。
    蔡長盛,《書法空間之研究》。
    謝冬冰著,《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上海:學林,2008。
    蘇琪著,《藝術心理學原理》,山東:山東教育,2008。
    Susanne K Langer著,騰守龍譯,《藝術問題》,中國:南京,1983。
    《The Silence of the Angel:Paul Klee 保羅‧克利—天使之靜默》,台南,CHIMEI奇美實業。
    陳玫綺,《理性與感性並容的畫家-談保羅克利的創作》,美育月刊,92卷,1998,p13~p31。
    陳錦芳,《心象飛揚—論克利的繪畫》,雄獅美術,54期,1975,p4~p17。
    陳箐繡,《二種喜劇版本,不同的幽默感- 畢卡索與克利的藝術》,美育雙月刊,14卷,2004。
    莊慧敏,《以繪畫統合自然的克利》,藝術貴族,11期,1990,p57。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
    藝術家雜誌,8期,1999。
    許玉芳,《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 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伯拯,《以符號學觀點分析動畫角色圖像的象徵性》,中壢: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論文,2005。
    張心蘭,《保羅.克利音樂性繪畫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研究》,屏東: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胡惠君,《具象與抽象之間-保羅克利的繪畫表現形式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淙賓,《筆墨湮雲-論書法線條的表現性》,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在職進修碩士班,2001。
    《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1982。
    李志賢等編著,《中國篆書大字典》,中國:上海書畫,1997。
    Carolyn Lanchner,《 PAUL KLEE 》,New York:The Museum of Modern Art,1987。
    Jurg Spiller,《 Paul Klee Notebooks volume 2 》,London:Lund Humphries.,2004。
    Ernst-Gerhard Guse,Meinrad Maria Grewenig,《Paul Klee》,New York:Prestel Verlag,2002。

    網路資料
    ttp://www.zgybsf.com/ZPXS/UploadFiles_3354/200607/20067122521540.jpg
    http://www.elite-view.com/html/Artist_Name_Is_Paul_Klee/
    http://www.1949er.org/chat/history/200806/20080613/1213369332.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01210214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