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桂美
論文名稱: 長庚國小三年美班運用視覺藝術教學提升學生美感能力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視覺藝術美感能力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The vision art, sense of beauty's ability, action studi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規劃並執行長庚國小三年美班視覺藝術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學習與參與的興趣,以提升學生的美感能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法,以長庚國小三年美班學生為對象,校園為教學場域,共規劃了十三個視覺藝術教學方案,強調「覺↔知↔行↔思」的行動精神,透過對研究主體的覺察、深知、行動、省思等循環的研究歷程,在實施這些方案前、方案中、方案後不斷的省思與回饋,並做為下一階段行動的依據及參考。
    從本研究中,研究者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 本研究設計之教學方案能普遍引起學生興趣與動機
    (一) 大部分學生喜歡上視覺藝術課程
    (二) 大部分學生上視覺藝術課覺得快樂
    (三) 大部分學生的作品有進步
    (四) 具有視覺藝術專業知能的同儕的正面回饋與肯定
    (五) 促進學生與研究者的行動能力
    二、 本研究設計之教學方案能普遍提升學生之美感能力
    (一) 美感能力持續顯著成長
    (二) 作品豐富多元創意佳
    (三) 學生對自己更有信心
    (四) 家長及同儕肯定學生有進步
    三、 視覺藝術課程行動研究方面
    (一) 教師即研究者
    (二) 知識從實踐中得來
    (三) 良好的師生互動是課程行動研究成功的首要條件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planning and carries out the third grade of art in Chang Gung elementary school's vision art teaching project to rais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ense of beauty.
    The method of activity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subject was the students of third grade of art in Chang Gu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campus was teaching field area. It's totally planned 13 vision art teaching projects, emphasized the action spirit of "feel- know- do- think".
    Under researching the subject's inspection, realize, action, thinking etc as a study loop. Before carrying out these projects, in projects, after the project continuously inspecting and feedback, and be used as the basis and reference of next stage action.
    From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cquires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design projects of this research can widely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e.
    (1) Most of students enjoy the course of vision art.
    (2) Most of students feel happy in the course of vision art.
    (3) Most of students has a progress in their works.
    (4) Expert teachers have the peers' positive feedback and affirmation of vision art competency.
    (5) It promotes the mo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searcher.
    2. The design projects of this research can widely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ense of beauty.
    (1) The ability of sense of beauty has growth continually and obviously.
    (2) The works were good and full of creativity.
    (3) The students have more confidence.
    (4) All students have a progress that confirm by their parents and their teachers.
    3. about the researcher in action studies of vision art
    (1) The researcher is a teacher.
    (2) The knowledge is got from action.
    (3) A good interaction in teacher and students is the initial condition that action studies succ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視覺藝術的相關理論 7 第二節 視覺藝術教學之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提升美感能力的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行動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5 第三節 教學方案規劃與實施 54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和分析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3 第一節 教學方案規劃與實施之析論 63 第二節 教學方案實施成效之析論 91 第三節 學生美感能力之分析與討論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5 參考文獻 161 壹、中文部分 161 貳、英文部分 165 附 錄 167 附錄一 我國視覺藝術教育課程名稱沿革 167 附錄二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168 附錄三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教案 172 附錄四 關懷月壁報教案 173 附錄五 聖誕紅PARTY-給家長熱情的邀約學習單教案 175 附錄六 聖誕紅PARTY分組活動 177 附錄七 大樹下教案 179 附錄八 繽紛長庚-創刊號美編教案 181 附錄九 「視覺藝術」學生學習成果教師評量表 183 附錄十 學生學習成果自評表 184 附錄十一 聖誕紅PARTY-給家長熱情的邀約學習單 185 附錄十二 聖誕紅PARTY-開心聖誕老公公學習單 186 附錄十三 聖誕紅PARTY-給家長熱情的邀約學生自評表 187 附錄十四 聖誕紅PARTY學生學習成果自評與互評表 188 附錄十五 聖誕紅PARTY-盛情的邀請卡學生自評表 189 附錄十六 聖誕紅PARTY-喜氣洋洋聖誕襪學生自評表 190 附錄十七 學生學習成果自評表 191 附錄十八 「聖誕紅PARTY」表演節目主持人稿 192 附錄十九「聖誕紅PARTY」期末學習感受五點量表 193 附錄二十 「聖誕紅PARTY」期末學習感受訪談表 194 附錄廿一 聖誕紅「PARTY」家長回饋表 195 附錄廿二 聖誕紅「PARTY」同儕回饋表 196 附錄廿三 小太陽與小百合的黃金屋學生自評表 197 附錄廿四 生命教育壁報學生學習成果自評表 198 附錄廿五 大樹下學生學習成果自評表 199 附錄廿六 繽紛長庚創刊號美編學生學習成果自評表 200 附錄廿七「小太陽與小百合的黃金屋展」家長回饋表 201 附錄廿八 「小太陽與小百合的黃金屋展」同儕回饋表 202 附錄廿九 視覺藝術課程期末學習感受問卷調查表 203 附錄三十 視覺藝術課程期末學習感受訪談表 204 附錄三十一 學生作品同意引用函及回條 205 附錄三十二小太陽與小百合的黃金屋-教學情境佈置 206 附錄三十三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210 附錄三十四親手繪成語 212 附錄三十五運動會壁報製作 214 附錄三十六關懷月壁報製作 217 附錄三十七聖誕紅PARTY-彩繪垃圾盒 221 附錄三十八聖誕紅PARTY-給家長熱情的邀約 222 附錄三十九聖誕紅PARTY-喜氣洋洋聖誕襪 233 附錄四十聖誕紅PARTY-開心聖誕老公公 235 附錄四十一聖誕紅PARTY-繽紛五彩串串掛 237 附錄四十二聖誕紅PARTY-盛情的邀請卡 238 附錄四十三聖誕紅PARTY-熱鬧滾滾黃金屋 243 附錄四十四聖誕紅PARTY-聖誕帽福袋 244 附錄四十五聖誕紅PARTY-歡樂下午茶及表演 246 附錄四十六 小太陽與小百合的黃金屋─大家一起來動手 250 附錄四十七 春天 253 附錄四十八 美感教育校外參觀教學 257 附錄四十九 生命教育壁報 258 附錄五十 大樹下 261 附錄五十一 小太陽與小百合的黃金屋展 267 附錄五十二 繽紛長庚─創刊號美編 271 表 次 表1- 1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二階段三年級之能力指標 167 表2- 2 國小視覺藝術教育思潮演變脈絡內涵簡表 8 表2- 3 五十年來台灣美術教育思潮演變及其趨向一覽表 9 表2- 4 兒童中心藝術理論 11 表2- 5 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理論 13 表2- 6 社區本位的藝術教育 14 表2- 7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15 表3- 1 長庚國小班級數、學生人數 41 表3- 2 長庚國小教職員工數資料 42 表3- 3 長庚國小發展背景SWOTS分析 42 表3- 4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44 表3- 5 視覺藝術教學行動研究方案實施進度表 54 表5- 1研究效度自我檢核表 146 表5- 2行動效度自我檢核表 149 表5- 3 研究效度夥伴檢核表 152 表5- 4 行動效度夥伴檢核表 155

    壹、中文部分
    山本美芽著、詹慕如譯(2007)。美感是最好的家教。台北:大塊文化。
    天下編輯(2001)。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台北:天下。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王秀雄(1985)。各種美術教學法的探討。國教天地,64,3-6。
    王秀雄(1987)。藝術鑑賞的教學。藝術教育簡訊,3,2-5。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聖欽(2003)。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北縣有個中藝團,網址:http://blog.xuite.net/tpcart/blog
    台北縣輔導團,網址:http://share.tpc.edu.tw/neo/default.aspx
    台北縣藝術與人文領域輔導團部落格。
    朱光潛(1987)。藝文雜談。台北:木鐸。
    朱光潛(1988)。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
    朱光潛(2001)。談美。台北:尼羅河。
    朱孟實譯(1981)。美學。黑格爾著。台北:里仁。
    江合建(2000)。杜威的美育思想,載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台北:五南。
    何懷碩(1984)。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
    何政廣主編(1981)。美術大辭典。台北:藝術家。
    余秋雪(2008)。松林國小三年七班遊戲作文之寫作教學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俊傑(2002)。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統整設計之初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隆榮(1981)。造型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台北:千華。
    呂燕卿(2000a)。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綱要解說。國教世紀,190。
    呂燕卿(2000b)。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
    呂燕卿(2001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與實施策略。輔導叢書,72,81-108。
    呂燕卿(2001b)。落實人文精神在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的教學。輔導叢書,72,109-138。
    呂燕卿(2002a)。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以視覺藝術問題探索與表現之教學。國教世紀,202,5-18。
    呂燕卿(2002b)。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轉化與實踐。
    呂燕卿(2002c)。「生活課程」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367-399。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台北:桂冠圖書。
    呂燕卿(2003)。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之課程內容之省思。「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出版。29-48。
    呂燕卿(2004)。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評鑑指標與評鑑,以四年級七年級為例報告。國教世紀「藝術與設計專輯」。5-18。
    呂燕卿(2005a)。正視台灣視覺文化環境與課程美學。台灣教育,633,7-14。
    呂燕卿(2005b)。由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省思學生的藝術基本素養。「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0。119-128。
    宗白華、朱光潛(1985):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藝術心理學。安海姆著。
    李詠吟(19890。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進士(2002)。國小六年級水墨畫教學研究─後現代視覺藝術創作理念之應用。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澤厚(1984)。美的歷程。台北:元山。
    李澤厚(1986)。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麗萍等箸(1999)。讓教學更有創意-國小教師談小班教學。台北:教育部。
    林玉体(1986)。教育概論。台北:東華。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台北: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4-70)。
    林逢祺(1998a)。美感創造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集刊,40,51-72。
    林逢祺(1998b)。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
    林佳燕(2003)。運用「故事」統整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青津(2002)。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儷婉(2003)。國小資深視覺藝術教師生涯與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鶴貞(2002)。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姚一葦(1968)。藝術的奧妙。台北:開明。
    洪淑美(2003)。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筱倩(2007)。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凌嵩郎(1983)。藝術概論。台北:全冠印刷。
    夏勳(1980)。兒童美術之開拓。台北:世界文物。
    夏勳(1980)。紙上美勞教室。台北:世界文物。
    夏勳(1988)。兒童畫的發展過程。台北:世界文物。
    國立編譯館(1982)。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崔光宙(1990)。欣賞教學法。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全成(1987)。繪畫鑑賞教學對幼稚園、國小三年級和六年級兒童審美判斷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武恭(2005)。藝術與創意觀念。台北:新文京開發。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碧珍(2003)。開礦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室外的藝想空間,網址:http://blog.xuite.net/kimier/arts
    梁瑞育(2005)。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五南。
    郭宜芬(1999)。台灣當前視覺藝術學術論文格式之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武雄(1990)。中小學「美術批評」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迺臣(1992)。美學與教育,載於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文美(2002)。國小高年級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的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文菁(2000)。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亞苹(2000)。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武鎮譯(1990)。兒童的知覺發展與美術教育。台北:世界文物。ElliotW.Eisner.
    陳茂生(2003)。「讓愛傳出去」-一個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方案教學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彩文(2003)。視覺藝術教育在國小課程改革的行動探究:新竹市大湖國小之經驗書寫。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鳳騰(2004)。以造形遊戲教學建構國小學童視覺藝術美感判斷力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勇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9-106。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粘瑞蘭(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策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雅雲譯(1984)。藝術鑑賞入門。台北:雄獅。
    曾肅良(2004) 。藝術概論。台北:空大。
    黃光雄編譯(1987)。教學目標與評鑑(修訂再版)。高雄:復文。
    黃宣勳(1996)。我要發現美。台北:紅番茄。
    黃宣勳(1997)。被嘲笑的名畫。台北:紅番茄。
    黃政傑(1985)。教育與進步。台北:文景。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淑惠(2002)。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樁昇(2003)。藝術導論談美。台北:全威圖書。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網址:http://www.aerc.nhcue.edu.tw
    萬榮瑞.謝松輝(1984)。美勞科教材教法探討。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廖維珍(2003)。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藝術教學之行動案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漢寶德(2007)。談美感。台北:聯經。
    漢寶德(2008)。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
    趙惠鈴(1995)。美術鑑賞。台北:三民。
    趙雲(1983)。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叢刊。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
    劉千美(2001)。論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9,167-187。
    劉文潭(1987)。現代美學。台北:商務。
    歐用生(1991)。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修訂二版)。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6)。探究教學法。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盧安來(2004)。一所藝術學校小學部藝術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盧雲珍(2003)。以校園裝置藝術形塑兒童人文素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金英(2005)。台灣地區國小美術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靜如.陳嫻修譯(2001)。EricBooth著,藝術,其實是個動詞。台北:探索出版。
    蘇振明(1993)。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台北:1994年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71-121。
    顧建華主編(1990)。藝術引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貳、英文部分
    Bryant, I. (1996). 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In D. Scott & R. Usher (Eds.),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pp.106-119). London: Routledge.
    Biehler, R. F. & Snowman, J. (1990). Psychology applied to teaching. Boston, Mass.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Fain, S. M. & Bader, B. (1983). Challenges to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based
    Carr, W., & Kemmis, S. (1993).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 M. Hammersley (Ed.), Controversies in classroom research (pp. 235-245).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ham, J. Barton. (1993). Action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Westport, Conn.: Praeger.
    Hitchcock, G., & Hughes, D. (1994).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A qualitative introduction to school-based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Kincheloe, J. (1995). Meet me behind the curtain: The struggle for a critical postmodern action research. In P. L. McLaren & J. M. Giarelli (Eds.), 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pp.71-89).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ather, P.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7.
    Geoffrey E. Mills (2003). 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New 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ö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e.
    Stringer, E. T. (1996).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Torres, C. A. (1995).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popular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 In P. L. McLaren & J. M. Giarelli (Eds.), 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pp.237-254).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