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彤萱 |
---|---|
論文名稱: |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應用數位學習工具於高中地理學習之探討 The Comparsion of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Students Apply Digital Learning Tools in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Learning |
指導教授: | 王鼎銘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地理實察 、行動學習 、學習風格 、數位學習工具 |
外文關鍵詞: | geography education, mobile learning, learning styles, digital learning tool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地理學在學校教育中,不僅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亦有助於學生以空間的角度了解社會問題,並發展出一套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價值觀。地理課程在近幾年來趨向以地理現象的結構性、發展過程為焦點,取代以往地理事實的認知。由於學生的學習風格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若能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編撰及設計合適的教材及教學方式,能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教師的教學發揮到最佳的功能。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數位學習工具應用於高中地理實察課程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學習地理資訊系統概念的影響。
本研究以準實驗法,探討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利用GPS、Google Maps等數位學習工具應用於高中地理實察課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就。以台北市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研究樣本選取某高中三個班級學生103人。研究首先對樣本進行學習風格量表的測驗,以瞭解其學習時偏好情形,並將學生依照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三種不同學習風格分組,隨後提供GPS、Google Maps等數位學習工具,進行自助式的地理實察行動學習活動。活動結束後,學生接受地理資訊學習成就測驗、以及數位學習工具使用態度量表,進行統計分析以比較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行動學習上在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的差異。
研究發現地理資訊學習成就測驗上,聽覺型學習風格學生顯著高於視覺型及動覺型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態度量表上,無特別偏好學習風格學生顯著高於聽覺型學習風格學生。其中視覺型及無特別偏好學習風格學生在課程滿意度的表現顯著高於聽覺型及動覺型學習風格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藉由提供探索式與科技結合的活動學習課程,可以幫助老師有效達到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針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對於地理實察行動學習模式中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上的差異,未來可作為地理科教師進行實察課程教學設計模式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factors of learning styles and attitude with the digital tools affecting the fieldwork geography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 design of this study included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with the 103 students from three different high school classes in Taipei City.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visual, auditory, and kinesthetic by learning styles testing. Students were then provided with digital learning tools such as GPS, and Google Maps during their fieldwork to conduct mobile learni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then carried out to compare learning 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students in mobile learn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uditory group students ha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visual and kinesthetic group students o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aptitude test. Students with no preference their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uditory group students academic interest testing. Visual group students and no preference student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curriculum than auditory and kinesthetic group students.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the mobile learning is more likely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raising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exploratory geography classes. The recommendation suggested that mobile learning should apply in the geography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eography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GIS小教室(2005)。GIS加油站-高中職地理資訊系統。2009年11月30日,取自:http://gisedu.tw/node/694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石再添、李薰楓(1991)。四十多年來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6。
朱子豪(2003)。空間資訊科學在地理教育上的應用。第七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吳宗杉、顏勝豪(2006)。科技接受模型應用於探索數位學習網站之使用傾向。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沈淑敏、史蕙萍、何中馨、羅國彰、張曉菁、陳瑞微(1999)。建立地理教育新形象~英國地理界的努力與啟示。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通訊,9(6),58-73。
阮斯堅(1996)。地理實察在專科地理教學之應用。新埔學報,14,59-73。
林登秋、黃家慧、高梅珍、江素卿(1999)。當前國中地理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之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7,197-215。
林鳳春(2001)。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學童運用網路教學在動物分類學習之成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傑斌、明德(2002)。地理資訊系統理論GIS與實務。臺北:文魁資訊。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師大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3。
胡金印(1999)。我國中學地理實察教學之困境與可行之道--校園附近之實察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6),87-115。
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徐加玲、張雅芳(2003)。媒體教材之特質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64-75。
徐慈妍(2006)。應用行動裝置輔助野外實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淑芳(1992)。國中學生通論地理課程學習困難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嘉蔆(2006)。行動學習輔具輔助國小學生以PBL在校園生態教材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國恩、宋曜廷、陳平福、侯惠澤(2004)。國外行動學習案例探討。行動學習之數位內容建置及運用技術研究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梁琪琬(2006)。台中縣梧棲漁港地理實察課程設計與其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重吉(1987a)。英美等國近晚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2,2-8。
郭重吉(1987b)。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陳至中(2009年11月22日)。52系不採計 指考棄保發酵 地理首當其衝。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112200037,00.html
陳孟功(2003)。校園無線區域網路(WLAN)-科技接受模式(TAM)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彥明(2006)。全球定位系統融入行動學習之研究與應用。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秋璉(2009)。動態評量輔助高中地理實察行動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國章(1981)。人文地理的實察與寫作。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組。
陳淑娟(2005)。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應用於高中地理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普通高級中學總綱修訂小組(2008)。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經過。2010年1月29日。取自http://140.116.223.225/98course/04/06-1-1/06-1-1-4-1.htm
鈕文英(1994)。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風格與教學。國教研究,37,67-74。
黃玟瑜(2003)。多感官音樂欣賞教學與知覺學習風格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地理研究,21,173-207。
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大鋒(2007)。網路多媒體呈現方式與學習風格對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叔卿、張君豪、劉一凡(2005)。行動科技融入教學情境應用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73,62-76。
經濟部(2006)。行動台灣(M-Taiwan)計畫簡介。2010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mtaiwan.org.tw/cht/profile.php
葉小慧(2002)。台南市小吃之地方感詮釋與地理實察路線設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財固(2003)。高中地理實察活動的實施方法與建議。中一中學刊,9,41-58。
廖財固(2005)。高中地理實察教學實踐之研究--以高一地理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慧意(2001)。國一學生繪製地圖與地圖認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秋燕(2003)。台北縣六年級學童地圖能力及地圖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耀明(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英明(2009)。國立大里高中鄉土地理實察教學設計與實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士銘(2008)。全球定位系統應用於高中大地尋寶活動之學習成效與使用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顯勝、蔡福興、游光昭(2005)。在行動學習環境中實施科技教育教學活動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38(6),40-57。
謝佳容、王子華、沈怡秀(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理論探討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接受度調查研究。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簡紅珠(1992)。學習型態與教學型態-研究發現與應用。國教世紀,27(4),28-32。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7。
蘇國章(2004)。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空間認知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慕謙編譯(2008)。做個超級老師:善用教學技巧與環境幫助學生學習。(原著作:Cottrell, S.)。臺北市:寂天出版社。
Apple Computer, I. (1995). Changing the conversation about teaching learning & technology: A report on 10 years of ACOT research CA: Apple Computer.
Bandler, R., & Grinder, J. (1975). The structure of magic.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Bonham, L. A. (1988). Learning style use: In need of persp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11(5), 14-17.
Bryant, K., Campbell, J., & Kerr, D. (2003). 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1), 41-50.
Charles, C. M. (1980). 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London: C.V. Mosby.
Chen, Y., Kao, T., & Sheu, J. (2003). A 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 scaffolding bird watching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3), 347-359.
D.Davis, F.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19-340.
Dunn, R. S., & Dunn, K. J.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New York:Prentice Hall.
Fischer, B. B., & Fischer, L. (1979). Styl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45-254.
French, G. T. (1996). Understanding the GP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 GeoResearch.
Graves, N. J. (1975). Geography in Education.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Groundspeak Forums(2002). GPS In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09, from http://forums.groundspeak.com/GC/index.php?showforum=12
Jones, T., & Paolucci, R. (1999).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imensions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on learning outcome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2, 17-27.
Kolb, D. A. (1976).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Technical manual: Boston, MA: Hay Group.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obotham, D. (1999).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style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10, from http://www2.glos.ac.uk/gdn/discuss/kolb2.htm
Sharples, M., Corlett, D., & Westmancott, O. (2002).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obile learning resource.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6(3), 220-234.
Wentling, T., Waight, C., Gallaher, J., La Fleur, J., Wang, C., & Kanfer, A. (2000). E-learning-A review of literature. Urbana-Champaign,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