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鵬舜
Peng-Shun Wamg
論文名稱: 含高反射率印刷網點之側照式背光模組性能之研究
Optical Design of Edge-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by High-Reflectance Dot pattern
指導教授: 王立康
Li-karn W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電機資訊學院 - 光電工程研究所
Institute of Photonics Technologi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9
中文關鍵詞: 網點反射率背光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資訊的年代,顯示器扮演了很重要的腳色。LCD (Liquid-Crystal Display) 顯示器則是在眾多普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又LCD中的背光模組又占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背光模組主要的重點在於提高光能的均勻化、提高光能的使用效率、降低背光模組的厚度或提高出光的輝度等等幾個重點。
    在本論文中,我們使用高反射率的材料做為印刷網點,與現行中輝度較高的射出式小網點去做比較,看在輝度上是否能有所提升,如此可以使得背光模組看起來能更耀眼,且這種做法並不需要廠商更動太多的硬體設施就可以達成輝度提升的效果。在模擬中,我們利用光學模擬軟體TracePro來模擬背光模組的各個元件結構,如燈管反射罩、導光板、擴散片和稜鏡片等等元件及其光學特性,在模擬結果中,我們得知高反射式印刷網點確實比射出是小網點在輝度上有所提升,提升大約28%~33%左右,以作為將來廠商及學術單位的參考。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致謝 Ⅱ 目錄 Ⅲ 第一章 序論 1 1.1背景 1 1.2研究動機 2 1.3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光學理論 3 2.1折射與反射定律 3 2.2全反射定律 5 2.3輻射度學 6 2.3.1 輻射能量 6 2.3.2 輻射通量 6 2.3.3 輻射通量密度(輻射接受度和輻射射出度) 7 2.3.4 輻射輝度 8 2.3.5 輻射強度 9 2.4 光度學 10 2.4.1 光強度 10 2.4.2 光通量 10 2.4.3 光能量 10 2.4.4 光通量密度 10 2.4.5 光亮度 12 2.5 輻射量和光量 13 2.6 Lambertian平面 13 2.7 光散射(Scattering)現象 16 2.7.1 Rayleigh Scattering 17 2.7.2 Mie Scattering 18 2.7.3分子散射 20 第三章 分析與設計 21 3.1 引言 21 3.2 背光模組 21 3.2.1 導光板和網點 22 3.2.2 反射片和反射罩 23 3.2.3 擴散片 25 3.3 模擬工具-TracePro 25 3.3.1 光線追跡模擬使用Monte Carlo方法 26 3.3.2 散射 26 3.3.3 RepTile 29 3.4 如何改進17”背光模組 29 第四章 模擬結果 31 4.1 引言 31 4.2 燈管位置的改變 31 4.3 測試不同角度的prism film 34 4.4 反推燈管流明 40 4.5 射出式小網點導光板 42 4.6 高反射式印刷網點 49 第五章 結論 56 參考資料 58

    [1] Akihiro Tagaya, Michio Nagai, Yashuhiro Koike and Kazuaki Yokoyama,
    “Thin liquid-crystal display backlight system with highly scattering optical
    transmission polymers,” Applied Optics, vol.40, no.34, pp.
    6274-6280, 2001.
    [2] Takamistsu Okumura, Akihiro Tagaya and Yasuhiro Koike,”
    Highly-efficient back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no optical
    Film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83, no.13,pp.2515-2517, 2003.
    [3] Ko-Wei Chien and Han-Ping D. Shieh,”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n
    integrated polarized light guide for liquid-crystal-display illumination,
    “Applied Optics, vol.43, no.24,pp.4672-4676,2004.
    [4] Ko-Wei Chien and Han-Ping D. Shieh and Hugo Coenlissen,” Polaried
    backlight based on selective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at microgrooves,
    “Applied Optics, vol.43, no.9,pp.1830-1834, 2004.
    [5] Thomy H. Nilsson,” Incident ohotometry: specifying stimuli for vision and
    light detectors,”Applied Optics,vol.22, no.21,pp.3457-3464, 1983.
    [6] 蔡耀葳,LCD背光模組中稜鏡片之結構設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
    高雄,2005。
    [7] 蘇紹安,非印刷式背光模組光學模擬分析,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
    竹,2001。
    [8] 許時嘉,設計與製作高效率平面型偏極光分光器以應用於整合型導光
    板之偏光轉換器,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2002。
    [9] 蔣宗樹,導光板導光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2003。
    [10] 郭永康、鮑培諦,光電教程,四川:四川大學,1989。
    [11] Eugene Hecht, Optics, San Francisco: Addison Wesley, 2002,pp.96-101.
    [12] Billmeyer and Saltzman, Principles ofColor Technology,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pp.49, 2000.
    [13] John C. Stover, Optical Scatter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USA:
    McGraw-Hill, 1990, pp.1-21.
    [14] TracePro技術文章,網路資料,訊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