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庭宇
Lin, Ting-Yu
論文名稱: 台灣自閉症者的日常生活及其自我建構
指導教授: 林淑蓉
Lin, Shu-Jung
口試委員: 鄭麗珍
李舒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自閉症自我身分認同污名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動機起因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的認識不深,對自閉症者有許多想像與刻版印象,包含從好萊塢電影所得到的既聰明又神祕的形象,或是對於足不出戶、不愛說話、內向孤僻的人所開的「自閉的」玩笑,因此,我希望透過本研究打破大眾對弱勢者的刻板印象,也試圖理解自閉症者如何定位自我。我的研究方法是透過參與觀察機構活動、家庭、學校或職場生活,以及深度訪談三位自閉症者,九位自閉症者的媽媽,檢視自閉症者的自我如何受到不同的社會情境影響。
    本論文從自閉症者的生活經驗出發,以Goffman污名的理論,討論自閉症者自閉症者的自我如何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觀察他們如何理解作為一個被社會政策建構的「有障礙的個體」之自我。在此過程中,聆聽自閉症者的聲音,也發覺到自閉症者並非只能被動的扮演社會文化接受者的角色,在這過程中,他們不斷地適應被標籤化的身分,並從中找到平衡,轉換其自我認同。


    目錄 摘要 I 謝辭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第四節 田野地介紹 16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自閉症者參與課程活動之概況:以基金會為例 24 第一節 課程種類 24 第二節 活動種類 35 第三節 田野實況:以案例呈現自閉症者的三大障礙 38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我們」的孩子:自閉症母親的心路歷程與困境 49 第一節 從渾沌到明朗 49 第二節 母親學習的歷程 59 第三節 母親的自我成長 65 第四節 小結 73 第四章 小其─飽讀詩書的大男孩 75 第一節 小其的基本資料 75 第二節 小其的成長經驗 77 第三節 現在的小其 87 第四節 亞斯伯格症不是一種疾病 98 第五節 小結 104 第五章 力威─懷才不遇的少年 106 第一節 力威的基本資料 106 第二節 力威的成長經驗 108 第三節 現在的力威 116 第四節 我是亞斯伯格症?我不是亞斯伯格症? 125 第五節 小結 129 第六章 小志─「我就是喜歡阿羅哈客運」 131 第一節 小志的基本資料 131 第二節 小志的成長經驗 133 第三節 現在的小志 139 第四節 自閉症標籤下的小志 152 第五節 小結 158 第七章 結論 15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9 第二節 自我議題的進一步思考:自閉症者的自我建構 162 第三節 研究限制和「我」的省思 164 參考書目 167

    參考書目
    英文書目
    Alvarez, Anne and Reid, Susan
    2008[1999]瞭解自閉症-精神分析取向的發現、理解與治療。許育光、 葉瓊婷、劉秀芬合譯。台北:五南。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 text rev.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ttwood,Tony
    2009[2008]亞斯伯格症:寫給家長、患者和專業人員的完全手冊進階完整版。劉瓊瑛譯。台北:智園出版社。
    Bagatell, Nancy
    2007 Orchestrating voices:autism, identity and the power of discourse. In Disability & Society, Vol. 22, No. 4, June 2007, pp. 413–426.
    Baron-Cohen, Simon and Bolton, Patrick
    2000[1993]自閉症的真相。劉美蓉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Brehm, Sharon S.
    2006[2002]社會心理學。王慶福等合譯。臺北市: 雙葉書廊。
    Collins, Paul
    2010[2004]非關對錯,許晉福譯。台北市:久周。
    Cooley ,Charles Horton
    1992[1922]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包凡一等譯。台北:桂冠。
    Council, L. C.
    2004[2002] 亞斯柏格氏障礙者實用教學策略—教師指南。楊宗仁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Csordas, Thomsa J.
    1994 Embodiment and Experience:the Existential Ground of Culture and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tzgerald, Michael
    2005 The Genesis of the Artistic Creativity:Asperger’s Syndrome and the Arts.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Frith, Uta
    2003 Autism:Explaining the Enigma. Wiley-Blackwell.
    Geertz, Clifford
    1984 “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 on the nature of 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 In Culture Theory: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R. A. Shweder and R. A. LeVine, editors. Pp. 158-199.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 Erving
    1963 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Touchstone.
    Good, Byron J.
    1994 Medicine, Rationality, and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ndin, Temple
    1999[1996]星星的孩子:一個畜牧科學博士的自閉症告白。應小端譯。台北:天下。
    Gray, D. E.
    2006 Coping over time: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Volume50 part12 Pp. 970-976.
    Grinker, Roy Richard
    2007 Unstrange Minds:Remapping the World of Autism. New York:Basic Books.
    Hacking, Ian
    2002 Mad Travelers:Reflections on the Reality of Transient Mental Illness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Kinds of People: Moving Targets? British Academy Lecture. Pp. 286-317.
    Kanner, Leo
    1985[1943]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A. M. Donnellan (Ed.),
    Classic readings in autis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luth,Paula
    2006[2003]愛上小雨人:自閉症參與融合教育完全手冊。黃惠姿、林銘泉譯。台北:心理。
    Lévi-Strauss
    2006[1955]憂鬱的熱帶。王志明譯。台北:聯經。
    Lynette M. Henderson
    2001 Asperger’s syndrome in gifted individuals. 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 24(3):28-36.
    Massella, Anthony J.
    1990[1989]文化與自我:東西方人的透視 。任鷹等譯。臺北:遠流。
    Mauss, Marcel
    1985 A Category of the Human Mind: The Notion of Person; the Notion of Self. In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edited by Michael Carrithers, Steven Collins, and Steven Luk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ad, George Herbert
    1995[1967]心靈,自我與社會。胡榮,王小章譯。台北巿:桂冠。
    Molton Kalen
    2000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Gener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UK), Cheshire, England.
    Morton, J. and Firth, U.
    1995 Causal modeling: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Cicchetti, D., and Cohen, D.J. (Eds.). Manu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Wiley & Sons.
    Murray, Stuart
    2008 Representing Autism:Culture, Narrative, Fascination.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Nadesan, Majia Holmer
    2005 Constructing Autism:Unravelling the 'Truth' and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Lodon:Routledge.
    Ochs, Elinor
    2001 view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social department, Pp1-21.
    Richard A. Shweder & Edrnund J. Bourne
    1984 Does the concept of a person vary cross culturally? In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R. A. Shweder and R. A. LeVine, editors. Pp. 158-199.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ison, John Elder
    2008[2007]看我的眼睛。朋萱譯。台北:遠流。
    Rosaldo, Michelle Z.
    1984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self and feeling. In Culture Theory: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R. A. Shweder and R. A. LeVine, editors. Pp. 137-157.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 Nikolas
    2007 The Politics of life itself:biomedicine, power,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cks,Oliver
    2008[1996]火星上的人類學家。趙永芬譯。台北:天下。
    Schieffelin, B. & Ochs E.
    1986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5, 163-246.
    Schopler, Eric
    2003自閉症者家長實戰手冊。楊宗仁、張雯婷、江家榮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Shu,B.C.,Hsieh,H.C.,Hsieh,S.C.,&Li,S.M.
    2001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mothering:The care giving process of mother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9(5),203-213.
    Tammet, Daniel
    2008[2007]星期三是藍色的。錢莉華譯。台北:天下文化。
    Toombs, S. Kay
    2000[1993]生病的意義:從現象學來說明醫生和病人的不同觀點。邱鴻鐘、陳蓉霞、李劍譯。青島:青島出版社。

    中文書目
    李月卿
    1997談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安置。臺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會訊,5:5-11。
    李雅齡
    1987青少年偏差行為形成過程之探討-驗證標籤理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汪麗真
    1993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宋維村
    2001 自閉症的行為特徵。台東特教簡訊。14,1-5。
    宋鴻燕
    2001 自閉症的音樂空間--治療關係的形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3): 107-124。
    邱敏文2009 母職實踐—一位鄉鎮地區勞工階級自閉症兒母親的心╱辛╱欣 路歷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毓玲
    2001 自閉症者父母之照顧需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雅婷
    2010 自閉症形象、社會建構與文化再現之批判。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盈璋
    2007 一位自閉症兒童父親的生命故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迺超
    2001自閉症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溝通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殊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東田直樹
    2008請聽我說:傾聽自閉少年的內心之歌。八方出版社。
    吳佳賢
    2002 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姜忠信
    2001 從臨床心理學的觀點回應「自閉症的音樂空間--治療關係的形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3): 125-132。2008 台灣的自閉症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應用心理研究,40:165-196。
    徐美蓮
    2003 永不停止的拔河~一個自閉兒母親形塑生命調適歷程之故事敘說。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月瑞
    1986 生計發展課程對高中職學生生計成熟、職業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志琳
    1993 自閉症療育之回顧與前瞻。特殊教育季刊,48:8-12。
    1995 自閉症兒童與其家庭。特殊教育季刊,56:16-22。
    曾于娟
    2009 運用多感官教學策略進行中重度智障及自閉症學生之加減法教學--以「觸覺數學」為例。特殊教育季刊,110:33-40。
    常善媚
    2002 自閉症青少年母親的枷鎖。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許靖敏
    2001 發展遲緩兒母職經驗與體制之探討: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陳一蓉
    1993 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其適應關係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清
    2009 運用核心反應訓練促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特教通訊,41:48-51。
    陳俞君
    2006 自閉症幼兒母親對親子互動信念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167-190。
    陳蕙卉
    2001自閉症者的職業適應-星兒的就業故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陳慧茹
    2010 社會故事教學法之基礎概念與應用。東華特教,43:30-34
    張正芬
    1981淺談自閉症(一)。特殊教育季刊,3:13-18。
    1996 自閉症診斷標準的演變。刊於特殊教育季刊,59:1-9。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張英熙
    2002 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經驗。刊於特殊教育季刊,82:16-22。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張碧凰
    2004 運用結構化處置護理一位高功能自閉症青少年之經驗。護理雜誌,51(2):104-110。
    張景哲
    2008 自閉症兒童之家長教養經驗個案研究。臺東特教,27:5-11。
    張淑慧
    2007 我兒珉珉--一位學前自閉症兒童母親之教養經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坤堂
    2000 自閉症學生的認識與療育。國教新知,47(1):1- 14。
    楊孟姍
    2011自閉症者母親的失落與轉化~~一個星媽的自我敘說。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楊簣芬
    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台北;心理。
    劉芳助
    1999 誰來照顧這群隱性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顧者。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毓芬
    2004 破繭而出的意義--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之心理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董媛卿
    1993 如何教養情緒障礙的小孩。師苑家庭教育叢書。
    戴郁庭
    2006 推開另一扇門聽見花開的聲音-照顧自閉症兒母親的心路歷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宏展、潘恩賜
    1998 自閉的天空。 香港:突破出版社。
    林意潔、傅秀媚
    2007 自閉症兒童幼小轉銜服務個案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1: 77-101。
    曾世杰、胡致芬
    1993 自閉兒的教養。台北:時報文化。
    姜忠信、宋維村
    2001 自閉症的精神病理學:回顧與前瞻。臺灣精神醫學,15(3):169-182。
    2005 自閉症嬰幼兒的早期診斷:文獻回顧。臨床心理學刊2(1):1-10。
    曹純瓊、章玉玲
    2007 父母教養自閉症幼兒之心理適應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9:109-123。
    黃金源、賴碧美、謝宛陵、許素真、鄭秀真、李一飛
    2008 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台北:心理。
    台大醫院精神部職能治療室職能動力小組
    2003 塔裡的小王子--自閉症患者的職能治療觀。健康世界,215: 39-46。

    報章雜誌
    張倍綺
    2007 記得「19年」日曆 雨人台灣版小玲。自由時報,1月23日。

    網路資源
    殘障聯盟網站
    2011 http://www.enable.org.tw/e-08.php。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教育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2011 http://www.cc.nctu.edu.tw/~hcsci/service/edu_identify.htm。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臺大醫學院
    2011 http://www.mc.ntu.edu.tw/main.php?Page=A4B1CH。資料檢索日
    期2011年12月15日。
    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
    2011 http://www.ican.org.tw/modules/news/。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財團法人肯納自閉症基金會
    2011 http://www.kanner.org.tw/。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社團法人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全球資訊網
    2011 http://www.taea.org.tw/ap/cust_view.aspx?bid=28 。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身心障礙服務網
    2011 http://disable.yam.org.tw/ 。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美國報導
    2011 http://www.theepochtimes.com/news/5-8-23/31473.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高雄醫學大學復建科王志中
    2011 http://www.asfamily.tw/forum/viewthread.php?tid=61 。資料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影片
    Drezner , Todd
    2011 我的星星兒。台聖有限公司。
    Elliot , Adam
    2011 巧克力情緣。原子映象有限公司。
    Johar, Karan
    2011 我的名字叫可汗。昇龍數位科技。
    林正盛
    2010 一閃一閃亮晶晶。雨龍三景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沈可尚
    2011 遙遠星球的孩子。原子映象有限公司。
    薛曉路
    2010 海洋天堂。威視電影。
    鄭胤澈
    2005 馬拉松小子。星耀數位多媒體。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