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柏勳 Chen, Po-hsun |
---|---|
論文名稱: |
天慶觀、道書與道服:宋代士人生活中的道教世界 Tianqing Temple, Books, and Garments:Prospect of Taoism in Daily Life of Song Elite. |
指導教授: |
廖咸惠
Liao, Hsien-huei |
口試委員: |
劉祥光
侯道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宋代士人 、天慶觀 、道書 、道服 、日常生活 |
外文關鍵詞: | Song Elite, Tianqing Temple, Books, Garments, Garments, Daily Life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宋代士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教經驗為主要討論的對象,依序由天慶觀的形成、道書的流通和道服的流行等三個面向議題,考察他們實際參與的行為模式,以揭示士人文化較少被關注的道教面向和扮演角色。首先,天慶觀是宋朝落實於全國地方的代表性道觀,透過朝謁禮制的慣例和大量士人的參與,形成貫串兩宋社會獨特且多面向的宮觀型態。其次,由於士人階層喜好追求文字知識的特性,往往促成他們普遍造訪宮觀、探求道書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道書的閱讀和流通也成為士人知識行為的一項重要特徵。最後,從代表社會身分的外在服飾來看,大量士人流行道服的穿著文化,也是饒富社會發展意義的指標性現象,對於我們瞭解宋代士人文化和道教元素之間的交織互動,自然是別具歷史意義的新鮮題材。同時,對於反思宋代崇道政策的執行及其實際發揮的影響本身,也是一種具體可徵的考察途徑。畢竟,自宋開國以來,延續唐代的崇道政策外,於北宋真宗、徽宗兩朝曾先後出現兩次的崇道熱潮。到了南宋時期,即使未再出現類似的奉道狂熱,但事實上崇道的慣例早已成為本朝恪守的祖宗成規之一。對於考慮一般社會的接納狀況和影響程度,亦能從上述幾種道教元素的現象,獲取相對可靠的參考座標。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aoist experience that commonly existed in the daily life of Song elite as the main subject. Through the three topics of discus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ianqing Temple, the circulation of Taoist books, and the popularity of Taoist garments, the author observes their actual behavior pattern of involvement in these aspects to reveal the Taoist element in Elite culture, which had received less concern than it shall. Firstly, the Tianqing Temple was a representative shrine that existed all over the nation, so the custom of pilgrimage and the copious number of elite pilgrims who partook the journey formed a unique, multi-perspective temple style throughout the two Song dynasties. Secondly, the fashion of learning textual knowledge stimulated the elite to frequently visit temples and search for Taoist books. Therefore, the reading and circulation of Taoist books became an important character of knowledge-seeking elites. Finally, by observing the clothing-an indicator of social status-the fact that many elite class members became fond of Taoist garments was also a symbolic phenomen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 fresh topic of historical meaning that may help us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ng elite culture and Taoist elements. Simultaneously, this trend could serve as a route of research that expla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Song court’s pro-Taoist policies. After all, Song dynasty had been continuing pro-Taoist policies imposed since Tang dynasty, and two Taoist upsurges had occurred during Zhenzong and Huizong’s reign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zeal was not as evident in Southern Song, Taoism had already integrated itself with other obliged traditions of the dynasty, whose social acceptance and sphere of influence could be weighed by the aforementioned developments.
(一)基本史料
(梁)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文天祥《文文山先生全集》(台北:世界,1965)
(宋)方勺著,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王安石著,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江蘇:廣陵古籍印刻社,1991)
(宋)王銍著,朱杰人點校,《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白玉蟾,《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台北: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輯印委員會,1976)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宋)志磐著,王雷泉、淨旻編,釋道法注,《佛祖統紀校注》(上海:上海古籍,2012)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李彌遜,《筠谿集》(台北:臺灣商務,1970)
(宋)李覯著,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周麟之著、(宋)周準編,《海陵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邵伯溫著,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邵雍著,陳明點校,《伊川擊壤集》(上海市:學林,2003)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2)
(宋)祝穆,《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1979)
(宋)張伯端撰,王沐淺解,《悟真篇淺解(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馬端臨著,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
(宋)陸游著,孔凡禮點校,《家世舊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陸游著、朱東潤選注,《陸游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79)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著,《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社,2005)
(宋)曾慥,《高齋漫錄》(板橋:藝文,1966)
(宋)曾慥,《集仙傳》(板橋:藝文,1966)
(宋)曾慥,《道樞》,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上海:上海古籍,1995)
(宋)曾慥編,王汝濤等校注,《類說校注》(福州:福建人民,1996)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黃庭堅,(宋)任淵等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1)
(宋)劉克莊著,王蓉貴、向以鮮校點,《後村先生大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8)
(宋)歐陽忞,《輿地廣紀》(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蔡絛著,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韓琦,李之亮、徐正英箋注,《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1999)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台北:臺灣商務,1979)
(宋)蘇軾,《東坡全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2010)
(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蘇轍,《道德經注》(南京:金陵刻經社,2001)
(宋)蘇轍著,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元)元明善,《龍虎山志》(台北:丹青,1983)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劉大彬,《茅山志》(台北:文海,1983)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1998)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7)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雲海,《宋會要輯稿考校》(開封:河南大學,200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1998)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朱易安、傅璿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2012)
祝尚書編,《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
祝尚書編,《宋集序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2006)
舒大剛、曾棗庄,《三蘇全書》(北京:語文,2001)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1977)
廣陵書社編,《中國道觀志叢刊》(南京:江蘇古籍,2000)
張智、張健主編,《中國道觀志叢刊續編》(揚州:廣陵書社,2004)
(二)研究專書
刁抱石,《宋陸放翁先生游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2005)
于北山,《陸游年譜》(上海:上海古籍,2006)
小田,《蘇州史記:近現代》(蘇州:蘇州大學,1999/2007重印)
小林正美(日)著,王皓月譯,《中國的道教》(濟南:齊魯書社,2010)
孔凡禮、齊治平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陸游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
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2)
方建新,《南宋藏書史》(北京:人民,2012)
方健,《范仲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1)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1997)
王永平,《道教與唐代社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2)
王年双,《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10)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重慶:中國社會科學,1984)
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
王衛平、王建華,《蘇州史記:古代》(蘇州:蘇州大學,1999/2007重印)
王靜芝、王初慶等著,《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台北:洪葉文化,2001)
王騫編,《宋平江城坊考》(台北:文海,1981)
包弼德(Peter K.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2000)
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
田浩(Tillman, Hoyt Cleveland),《朱熹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2009)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8)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
吉川忠夫(日)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江蘇:江蘇人民,2010)
向世陵主編,《宋代經學哲學研究‧理學體貼卷》(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14)
朱東潤,《陸游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61)
朱東潤,《陸游傳》(台北:華世,198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畫、國立臺灣大學主辦,《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編印,199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辨,國家文藝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編,《紀念司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1986)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1999)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北京:商務,198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2)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1997)
吳羽,《唐宋道教與世俗禮儀互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3)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7)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0)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李一冰,《蘇東坡評傳》(台北:聯經,1998)
李大華,《隋唐道家與道教》(北京:人民,2011)
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2004)
李平,《宮觀之外的長生與成仙──晚唐五代道教修道變遷研究》(北京:中央編輯,2014)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台北:聯經,2008)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
李豐楙,《抱朴子:不死的探求》(台北:時報,1981)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1993)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2007)
汪聖鐸,《宋代政教關係研究》(北京:人民,2010)
周紹明(McDermott,J.P.);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2009)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2001)
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台北:聯經,2010)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一至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
邱鳴皋,《陸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2)
金中樞,《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板橋市:稻鄉,2009)
姜晉、林錫旦編著,《百年觀前》(蘇州:蘇州大學,1999/2007重印)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江蘇:上海古籍,1991)
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台北:新文豐,1997)
秋月觀暎著、丁培仁譯,《中國近世道教的形成:淨明道的基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鄭州:大象,2001)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河南:河南大學,1996)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1997)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2009)
唐代劍,《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
孫克寬,《寒原道論》(台北:聯經,1977)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2001)
康豹(Paul R. Katz)著,《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台北:博揚文化,2009)
康豹(Paul R. Katz)著,吳光正、劉瑋譯,劉耳校,《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0)
張振謙,《道教文化與宋代詩歌》(北京:人民文學,2014)
張健,《陸游》(台北:國家出版社,1986)
張廣保編、宋學立譯,《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2)
張曉旭,《蘇州碑刻》(蘇州:蘇州大學,1999/2007重印)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台北:文津,2003)
曹星原,《同舟共濟:清明上河圖與北宋社會的衝突妥協》(台北:石頭,2011)
曹家齊,《宋史研究論叢》(台北:新文豐,2006)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7)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1993)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陳安金、王寧,《永嘉學派與溫州區域文化崛起研究》(北京:人民,2008)
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89)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台北:大安,2007)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
陳耀庭,《道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2003)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庭‧婚姻‧生活》(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
景范教育基金會,《范仲淹研究文集(二)》(香港:新亞洲,2001)
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北京:人民,2008)
黃永鋒,《道教服食技術研究》(北京:東方,2008)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臺灣商務,1997)
黃啟江,《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台北:臺灣學生,2009)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
楊力華,《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2002)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87)
蜂屋邦夫(日)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上海古籍,1989)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文化,2001)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1992)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1995)
鄒志方,《陸游研究》(北京:人民,2008)
雷紹鋒,《臆說:清明上河圖》(濟南:山東畫報,2008)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4)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2004)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
福井康順(日)等監修,朱越利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1990)
窪德忠(日)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1987)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1995)
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3)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劉維崇編,《陸游評傳》(台北:正中書局,1979)
歐小牧,《陸游傳》(四川:成都,1994)
歐明俊,《陸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潘美月,《宋代私家藏書史》(新北市:花木蘭,2011)
鄧小南,《朗潤學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店,2010)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
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
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麥田,2006)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台北:臺灣書局,1990)
韓明士(Hymes, Robert)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2007)
韓森(Hansen, Valerie)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1999)
龔鵬程,《道教新論(二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龔鵬程,《道教新論》(台北:臺灣學生,1991)
(三)日文文獻
宮澤正順(日),《曾慥の書誌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2)
荒井健(日)編,《中華文人の生活》(東京:平凡社,1994)
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平河,1990)
松本浩一(日),《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
(四)西文文獻
Edward L Davies,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Honolulu, 2003)
Robert E. Harrist, 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Livia Kohn, Monastic life in medieval Daoism :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2003)
Ronald Egan,”To Count Grain of Sand on the Ocean Floor: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Books and Learning in the Song Dynasty” In Knowledge and Text Production in an Age of Print:China,900-1400 (Leiden: Brill, 2011), pp.36-62.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Judith M. Boltz, “Not by the Seal of Office Alone: New Weapons in Battles with the Supernatural.”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 1993), 241-305.
(五)期刊論文
王志躍,〈宋代國家、禮制與道教的互動考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4(重慶,2012.7),頁156-161。
王明蓀,〈略述范仲淹的體病及其生活與養生〉,《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雲南昆明,2008),頁194-201。
包弼德,〈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國學術》3(北京,2000),頁63-87。
申家仁,〈從陸游詩看養生之道〉,《華夏文化》2(陜西,2001),頁37-38。
汪育正,〈從《劍南詩稿》略談陸游的飲食生活〉,《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6(台北,2001),頁39-55。
汪國林,〈北宋新儒學先驅范仲淹的佛道情結〉,《船山學刊》2(湖南,2011),頁114-117。
林佳蓉,〈宋代崇道風氣與詩歌創作初探〉,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6),頁167-191。
金中樞,〈論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上)、(下)〉,《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八)》(台北:稻鄉,2009),頁199-404。
柯大衛、劉志偉,〈「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刊》6:1-2 (台北,2008),頁1-21。
徐兆安,〈證驗與博聞:萬曆朝文人王世貞、屠隆與胡應麟的神仙書寫與道教文獻評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3(香港,2011),頁249-278。
秦嘉懿,〈朱熹與道教〉,湯一介編,《國故新知─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北京大學,1993),頁337-346。
副島一郎(日),〈范仲淹的學問及其振興文教主張中的道教因素〉,《國學學刊》2(北京,2011),頁119-132。
張英強,〈從《劍南詩稿》看陸游與祖國醫藥學的關係〉,《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5:2(四川,2002),頁32-33。
張振謙,〈北宋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現象論析〉,《世界宗教研究》4(北京,2010),頁93-105。
張振謙,〈北宋文人與茅山宗〉,《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9:5(江蘇,2010.10),頁91-120。
張振謙,〈宋代文人”謫仙”稱謂及其內涵析論〉,《寧夏社會科學》1(寧夏,2011.1),頁147-151。
張振謙,〈宋代文人與道士交往的方式與原因〉,《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4(廣西,2010.7),頁108-112。
張振謙,〈唐宋文人對《黃庭經》的接受〉,《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廣東,2012),頁106-113。
張澤洪,〈道教齋醮史上的青詞〉,《世界宗教研究》2(北京,2005),頁112-122。
張藝曦,〈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新史學》22:1(台北,2011),頁1-57。
莊宏誼,〈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志》為主之研究〉,《輔仁宗教研究》12(台北,2005),頁73-147。
陸三強,〈曾慥三考〉,收入黃永年編,《古代文獻研究集林》第二集(西安:陜西師範大學,1992年2月),頁209-222。
傅明善,〈近百年來陸游研究縱述〉,《中國韻文學刊》1(湖南,2001),頁27-31。
勞榦,〈道教中外丹與內丹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台北,1988),頁977-993。
黃士珊,〈從道藏的”圖”談宋代道教儀式的空間性與物質性〉,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編,《藝術史研究》13(高雄,2011),頁45-74。
黃永峰,〈曾慥生平考辨〉,《宗教學研究》1(四川,2004),頁138-140。
黃寬重,〈典籍增輝─中國大陸學界整理宋代典籍的回顧〉,《漢學研究》12:1(台北,1993.3),頁1-9。
楊俊峰,〈改革者的內心世界─鄭觀應的道教信仰與濟世志業〉,《台大歷史學報》35(台北,2005),頁85-126。
萬志英,〈財富的法術:江南社會史上的五通神〉,《中國大眾宗教》(江蘇:江蘇人民,2006),頁143-196。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15:4(台北,2004.12),頁41-90。
廖咸惠,〈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20:4(台北,2009.12),頁1-57。
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8:2(台北,1990.12),頁149-174。
劉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與平民化〉,《中國史研究》2(北京,2003),頁117-128。
劉淑芬,〈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台北,2006.9.1),頁357-400。
劉復生,〈宋代「衣服變古」及其時代特征─兼論「服妖」現象的社會意義〉,《中國史研究》2(北京,1998),頁85-92。
劉靜貞,〈略論宋儒的宗教信仰─以范仲淹的宗教觀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5(台北,1983.5),頁153-164。
劉靜貞,〈權威的象徵─宋真宗大中祥符時代探析(1008-1016)〉,國立編譯館主編,《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三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頁43-70。
蔣凡,〈藥‧養生‧濟世─讀陸游《劍南詩稿》札記〉,《中國韻文學刊》22:3(湖南,2008),頁1-11。
魏華仙,〈諸節慶──宋代的官方節日〉,《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4(湖南,2007.7),頁434-438。
(六)學位論文
王見川,〈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中正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2003)
王啟屏,〈北宋士人生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王靜,〈蘇軾與陸游養生思想比較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專門史學科碩士論文,2009)
吳琳,〈三蘇與道家道教〉(四川大學博士論文,1994)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林雪鈴,〈唐代文人神仙書寫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
徐兆安,〈英雄與神仙:十六世紀中國士人的經世功業、文辭習氣與道教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靜怡,〈「類說」版本及引書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鮑新山,〈北宋士大夫與道家道教〉(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七)工具書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2007)
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佐伯富編,《宋代文集索引》(京都 : 同朋舍,昭和45年)
吳廷燮撰,張忱石點校,《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傅璇琮主編,《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教育,2005)
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2005
龔延明編,《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2006)
龔延明編,《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八)電子資料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
中國期刊網(包含中國碩博士論文檢索)
http://cnki50.csis.com.tw.nthulib- oc.nthu.edu.tw/kns50/index.aspx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352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
http://nthulib-oc.nthu.edu.tw/login?url=http://hanchi.ihp.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