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虹靈 |
---|---|
論文名稱: |
異端的生存之道—台灣另類有機農業生產者的實作策略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Alternative Organic Farmer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Ding Tzann Lii 賴曉黎 LIA, XIAO-L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有機農業 、布赫迪厄 、場域 、實作 |
外文關鍵詞: | organic farming, organic agriculture, P. Bourdieu, field, practi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處理台灣「另類」的有機農業生產者,即那些未加入驗證體系者,探討這樣的選擇何以可能,及其行為造成何種社會後果。本文首先訪談驗證團體成員、有機農業推廣人員以及生產者,參考統計與農委會報告以檢視本地驗證體系運作成效,可說是差強人意,這導致帶有準官方角色的驗證標章未能在市場上發揮應有的鑑別程度,亦即制度的規定以及規範之實作所產生的空隙,使得生產者得有操作空間。但隨著新法規的頒布,此等空間未能可能不復存在。我們從布赫迪厄對場域的討論出發,以為正是有機農業的場域相對自主性未能成形,才造成此等後果,主要乃因本地有機農業領域既受制於政治場域單向的貫穿,又囿於商品本質,受市場經濟邏輯影響所致。
進一步,我們參考布赫迪厄如何處理社會行動者的實作,具體描繪其成為有機農人的養成過程及其勞動過程,討論這些另類的有機生產者如何因應社會環境以及自身不同的條件開展出各異的實作,最後是分析這些生產者們實作策略的邏輯,討論他們怎麼運用這些策略以在社會空間中求存。
今週刊(2005):422興趣闖出一片天,新生代快樂務農去。
天下雜誌(2005):325直擊明日產業,綠金起飛。
毛育剛(2005)農業政策,見蕭景楷等編,台灣農家要覽,頁57-118臺北市:農委會。
民生報(1995)有機肥栽培網室蔬菜,無農藥殘餘,蔬菜長得肥又大,受歡迎。2月12日。
—(2000)陳明煌誓做有機農業志工,全省走透透推廣非化學性防治病蟲害方法。7月2日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
吳品賢(2002)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悅榮(1998)日本有機農產品產銷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潔(2000) 人際海洋的休憩站-漂流木。台灣原住民月刊(9)。
李青芳(2000)消費者對有機餐廳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猛(2006)皮埃爾•布迪厄。見謝立中編,西方社會學理論,頁151-92。北京市 : 北京大学出版社。
阮春發(1995)永續性農業的思想及其經濟層面之研究-以台灣為例。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春發等(2002)台灣北部地區有機農場經營策略調查分析。中國農村經濟學會九十一年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
林宗榮(1999)花蓮地區農民對有機農業認知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月(2000)台灣有機蔬菜農場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銘洲(2004)台灣有機米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我國現階段有機農業政策與輔導成果。農政與農情172(10):29。
金玉光(2005)ISO符合性評鑑機構規範與文件規劃研習營講義。台北:中華肥料協會。
俞凱菱(2006)管制政策的治理網絡:我國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之運作。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徐文若(2005)台灣小農的經營效益:以彰化玉樹村的農業經營策略為例。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能力雜誌(2004):11 巷子裡的傳奇 -- 柑仔店。
商業週刊(2004):897 快樂回家吧。
—(2005):935 執著。
張宏政(2003)農業草根知識發展之研究---卓蘭鎮葡萄栽培技術為例。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世雄(2003)推行有機農業之省思(上)- 發展瓶頸。鄉間小路 29:20-23。
陳宇翔 (2005) 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業變遷 ─台灣茶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能敏(199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農資中心。
陳嘉尚(1993)臺灣有機農業發展與問題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晴華(2006)新選擇的可能與限制:台灣有機農業勞動者的勞動參與過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哲宏(2003)有機農業非營利組織策略性行銷規劃之個案研究。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山內、林傳琦(2002)台灣地區有機農業之發展現況與展望。亞熱帶農作物產業之研究發展研討會論文。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黃瑞娟(2002)有機農業學習社群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璋如、方正璽(2001)有機蔬菜之生產者運銷通路與價格研究。農產運銷 123:42-53。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
黃惠如(2005)大聲喊Lohas!樂活族。康健雜誌(85)。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 : 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
楊壽麟(2006)台灣農產品農藥殘留管制的簡介。全球變遷通訊雜誌50:19-25。
童貴珊(2005)守護生態的有機農耕。經典雜誌(82)
董時叡(2002)從全球觀點探討臺灣有機農業之發展。中華農學會報 3(4): 311-324。
詹益婷(2002)台灣有機農業信任結構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龍盛(2005)實用農藥。台中:得力興業。
熊雪茹(2006)有機蔬果消費者健康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與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台中: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
趙昌平、廖健男(2001)農藥濫用影響國人健康及生態環境專案調查報告。台北:監察院。
鄭凱中(2000)農民從事有機農業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景楷(2005)農業政策,見蕭景楷等編,台灣農家要覽,頁1-17臺北市:農委會
賴曉楓(2002)歐洲有機農業機制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報(1996)年輕人回來了!新新農夫田莊打拚。8月25日。
—(2005) 農委會:未經驗證有機農產 抽驗不合格率10%。11月8日。
顏碧吟 (2003) 由農業資材行的運作看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以屏東平原蓮霧產業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志一(2002)草根,知識與黑珍珠-屏東蓮霧技術發展的脈絡式研究。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慶芳、陳榮五(1998) 如何鑑定有機農產品,見農作物有機栽培技術專刊,頁101-8。台中: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鐘瑞貞(2003)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enson, Rodney and Erik Neveu (2005) Introduction: Field Theory as a Work in Progress in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edited by Rodney Benson and Erik Neveu. Cambridge; Malden, MA: Polity
Pierre Bourdieu(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From Rules to strategies.Cultural Anthropology1 (1):110-20
—(1990)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 李猛、李康譯 北京市:中央编译。
—(2001)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
—(2002) 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
—(2003)實踐感 蔣梓驊譯 南京:譯林。
—(2004) 實作理論綱要。宋偉航譯。台北:麥田。
Brubaker, Rogers (1985) Rethinking Classical Theory: The Sociological Vision of Pierre Bourdieu Theory and Society14 (6):745-75
Buck, Daniel; Getz, Christina; Guthman, Julie(1997) From Farm to Table: The Organic Vegetable Commodity Chain of Northern California. Sociologia Ruralis 37(1):3-20
Calhoun, Craig(1993)Habitus,field,and capital: the question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Bourdieu :Crit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Edward LiPuma, and Moishe Postpon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iMaggio, Paul J. (1979) Review Essay: On Pierre Bourdieu.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4(6):1460-74
Evens, T. M. S. (1999) Bourdieu and the Logic of Practice: Is All Giving Indian-Giving or Is "Generalized Materialism" Not Enough? Sociological Theory 17(1):3-31
Guthman, Julie(2004) Agrarian dreams :the paradox of organic farming in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enkins, Richard (1992) Pierre Bourdieu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King, Anthony (2000) Thinking with Bourdieu Against Bourdieu: A ‘Practical’ Critique of the Habitus. Sociological Theory 18(3):417-33.
Lampkin, Nicolas(1990)Organic farming Ipswich : Farming Press.
Martin, J. (2003) What is Field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9 (1):1-49
Michelsen, Johannes (2001)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Acceptance of Organic Farming in Europe. Sociologia Ruralis 41(1):3-20.
Robbins, Derek. (1991)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recognizing society Boulder: West view Press.
—(2000)Bourdieu and Culture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Schilthuis, Willy(1994)Biodynamic agriculture Hudson, N.Y.: Anthroposophic Press
Schatzki, T.(1987)Overdue Analysis of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Inquiry 30:113-35
Scofield, A. (1986) Organic Farming— The Origin of the Name. Bi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4):1-5
Simmel,Georg(2001)現代文化中的金錢,見劉小楓選編 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
Swartz, David (1997) 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 戴维.斯沃茨。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
Tovey, Hilary (1997) Food, Environmentalism and Rural Sociology: On the Organic Farming Movement in Ireland. Sociologia Ruralis 37(1):21-37
Warde, Alan (2004) Practice and field: revising Bourdieusian concepts. Paper presented at CRIC Discuss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