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于琳
Lin yu-line
論文名稱: 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對音樂美感影響之研究
THE TEACHING OF EURHYTHMIC MUSIC APPRECIATION ON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FOR MUSIC
指導教授: 張蕙慧
Hwei-Hwei Ch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律動化教學音樂欣賞音樂美感
外文關鍵詞: eurhythmics teaching, music appreciation,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music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音樂美感能力發展,透過測驗了解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發展狀況,再以美感為中心理念,設計課程。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準實驗研究法、觀察法等三項,研究之結果摘述如下:
    一、 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發展情形
    五年級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發展以「主觀偏好期」和「美與寫實期」為主;男女生的音樂美感能力發展並無性別上的差異。

    二、實驗教學方面
    本實驗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五年級為實驗對象,分實驗組(36人)與控制組(37人),前者採用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後者採用講述故事音樂欣賞教學。經過十六堂課的實驗教學後,得到下列的研究結果:
    (一)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在提升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之成效高於講述故事音樂欣賞教學。
    (二)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的音樂欣賞態度與興趣有顯著正向改變。
    (三)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會因組別(教學法不同)與性別(男女生)的顯著的交互作用而改變。
    (四)課堂學習態度對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提升有顯著正相關。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教育行政單位、國小音樂欣賞教學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作為教育策略訂定、音樂欣賞課程設計、和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ine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music for primary students. First,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music in the fifth graders through the test. Then, make it as the center idea, to design the corresponding courses.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theory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music for the fifth grader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subjective preference” and the “beauty and reality”. Furthermor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bout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music.

    2.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practiced on the fifth graders of a primary school at Taichung City. There are one experimental group(N=36)and one control group(N=37)in the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group takes the teaching of “eurhythmic music appreci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s “narrative music appreciation”. After 16 lesson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made:
    (1) The teaching of eurhythmic music appreciation promotes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music for primary students, which is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teaching of narrative music appreciation.
    (2) The teaching of eurhythmic music appreciation advances the attitudes of music appreciation and the interests of primary students.
    (3)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music for primary students is changed with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group and genders.
    (4)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rning attitudes for class and the musical sensibility of aesthetics for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strategies maker, music teachers and educators or researchers.

    內 容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音樂美感的意義 ................................7 第二節 律動化教學的內涵與理論基礎....................24 第三節 音樂欣賞教學與律動............................30 第四節 國小課程中音樂美感教學目標之探討..............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對象................................42 第三節 實驗教學設計..................................45 第四節 研究方法......................................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五年級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之發展情形............61 第二節 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之學習成效..................64 第三節 實驗教學前後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階段改變之比較..80 第四節 課堂學習態度對音樂美感能力之影響..............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91 參考文獻 ........................................... 95 一、中文部分.........................................95 二、西文部份.........................................99 附錄一 教學活動實施流程............................100 附錄二 音樂美感能力測..............................114 附錄三 音樂欣賞態度測驗............................117 附錄四 課堂觀察紀錄................................118 附錄五 音樂美感能力測驗與欣賞態度個案舉例..........119 附錄六 實驗教學活動照片............................121 表 目 次 表2-1 審美心理結構..................................12 表2-2 指涉主義、形式主義、表現主義對照表............16 表2-3 皮亞傑與布魯納的認知發展、嘉德納的美感知覺、帕森斯 的美感判斷力之階段時間對照表..................20 表2-4 「美感判斷心理能力」和「審美心理能力」對照表..22 表2-5 第三學習階段中有關音樂美感的能力指標..........39 表3-1 研究對象人數統................................44 表3-2 實驗教學主題內容計畫表........................46 表3-3 實驗組教學目標一覽表..........................49 表3-4 控制組教學目標一覽表..........................52 表3-5 「美感判斷發展」晤談問題.......................55 表3-6 崔光宙美感五階段判斷標準表....................56 表3-7 音樂美感能力判斷標準表........................58 表3-8 課堂觀察評量內容與標表........................58 表4-1 五年級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發展階段人數與百分比..61 表4-2 五年級男女生的音樂美感能力發展階段人數與百分比63 表4-3 兩組的音樂美感能力與音樂欣賞態度前測分數 之獨立樣本t考驗...............................64 表4-4 實驗組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前後測總分之t考驗.....65 表4-5 控制組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前後測總分之t考驗.....65 表4-6 兩組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後測總分之t考驗.........66 表4-7 兩組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樂曲後測分項得分t考驗...66 表4-8 實驗組學童的音樂欣賞態度前後測總分之t考驗.....67 表4-9 控制組學童的音樂欣賞態度前後測總分之t考驗.....67 表4-10 兩組學童的音樂欣賞態度後測總分之t考驗.........68 表4-11 兩組學童的音樂欣賞態度後測分項得分之t考驗.....69 表4-12 兩組學童在音樂欣賞態度測驗之第二項試題的後測 t考驗.........................................70 表4-13 兩組學童對「我喜歡聽古典音樂」後測之人數分配與 百分比........................................70 表4-14 兩組學童對「我喜歡欣賞鋼琴曲」後測之人數分配與 百分比........................................71 表4-15 兩組學童對「我懂得如何欣賞音樂」後測之人數分配 與百分比......................................71 表4-16 兩組學童對「我喜歡聽聲樂曲」後測之人數分配與 百分比........................................72 表4-17 兩組學童對「我能專注的聽完整首樂曲」後測之 人數分配與百分比..............................72 表4-18 兩組學童對「我喜歡欣賞管絃樂曲」後測之人數分配 與百分比......................................73 表4-19 兩組學童在音樂欣賞態度測驗之第三項試題的後測 t考驗.........................................74 表4-20 兩組學童對「聆聽音樂時,我會隨著音樂而想像事物」 後測之人數分配與百分比........................75 表4-21 兩組學童對「聆聽音樂時,我能理解作曲家的寫作 動機與風格」後測之人數分配與百分比 ...........75 表4-22 兩組學童對「聆聽音樂時,我能體會到音樂中的 喜怒哀樂」後測之人數分配與百分比 .............76 表4-23 兩組學童對「我覺得音樂豐富了我的生活」後測之 人數分配與百分比..............................76 表4-24 實驗組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階段變之t考驗.........80 表4-25 控制組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階段改變之t考驗.......80 表4-26 兩組學童在實驗教學前後其音樂美感能力階段改變 之t考驗.......................................81 表4-27 實驗組男女生的音樂美感能力階段改變之t考驗.....82 表4-28 控制組男女生的音樂美感能力階段改變之t考驗.....82 表4-29 兩組男生的音樂美感能力階段改變之t考驗.........83 表4-30 兩組女生的音樂美感能力階段改變之t考驗.........84 表4-31「組別與前測」的組內迴歸同質性檢定.............84 表4-32「組別與性別」的單變量雙因子共變數分析.........85 表4-33 兩組學童的上課學習態度與音樂美感能力之相關....86 表5-1 兩種欣賞法之優缺點比較........................92 圖 目 次 圖2-1 美感的心理過程................................10 圖2-2 李森的審美心理與美感層次圖....................13 圖2-3 律動元素間的關係..............................26 圖3-1 研究架構......................................41 圖3-2 實驗設計模式..................................42 圖3-3 實驗教學各變項架構圖..........................43 圖3-4 教學設計架構圖................................45 圖4-1 五年級學童的音樂美感能力發展階段百分比長條圖..61 圖4-2 五年級男女生音樂美感能力發展階段百分比長條圖..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美姬(1988)。創造思考與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季刊,12,9-13。
    方銘健(1997)。藝術、情感與意義。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卡翠納.塔索、蜜莉爾.葛雷曼(1986)。創造性肢體活動。(江惠蓮譯)。台北市: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中心。(原著出版年:不詳)
    朱光潛(2000)。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市:天工書局。
    朱光潛(2003)。談美。新店市:名田文化公司。
    朱莉(1982)。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樂苑,13,69-72。
    朱莉、謝苑玫(1982)。兒童與節奏。樂苑,13,35-36。
    李戎(1999)。美學概念。濟南市:齊魯書社。
    李宗芹(1991)。創造性舞蹈。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李森(1991)。論美感的審美心理過程。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74~78,53-57。
    李澤厚(1996)。美學四講。台北市:三民書局。
    吳秋琴(1994)。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垂堂(1997)。音樂欣賞。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教系主編,台灣省國民小學音樂科教學研習會參考教材(頁19-23)。台北市: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
    林月和(1995)。引導兒童音樂美感經驗之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265-283)。台北市:教育部。
    林朱彥(1993)。由創造思考教育看近代兒童音樂教育思潮之發展。台南師院學報,26,277-295。
    林志信(2000)。「肢體律動」概念在台灣地區基督教聖樂合唱團的應用現況。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貴美(1997)。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心怡(2003)。戲劇教學對國中生歌劇欣賞影響之研究—以莫札特的歌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儉民(1996)。音樂教學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寶林與周結文(1997)。音樂韻律與身心平衡。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亞倫.柯普籣(1986)。怎樣欣賞音樂(第8版)。(劉燕當譯)。台北市:樂友書房。(原著出版年:1939)
    殷玉瑾(1995)。多元化音樂欣賞對高中生音樂行為心理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麗芳、蔡春美、廖幼芽(1997)。幼兒律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郭長揚(1986)。音樂美感的表現。國民教育,26(11),3-5。
    郭長揚(1994)。音樂美感教學的啟導。臺北師院學報,7,635-654。
    梁福鎮(2000)。審美教育功能的分析。教育研究,75,17-28。
    張中煖(1996)。創造性舞蹈教學與拉邦動作分析要素之運用。台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34,45-51。
    張前(1987)。音樂欣賞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張恆愷(2001)。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俊傑(1992)。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頁24-36)。台北市:教育部。
    張俊傑(1993)。提昇大眾審美品味之研究。載於台灣省立美術館主編,台灣省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頁373-414)。台中市:省立美術館。
    張統星(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統星(2000)。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渝役(1995)。國小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蕙慧(1982)。音樂性的歷程。國教世紀,18(5),16-18。
    張蕙慧(1987)。兒童的音樂欣賞教學。國教世紀,22(5),2-6。
    張蕙慧(1997)。從音樂的本質論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74,4-7。
    張蕙慧(2001)。想像的本質及其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效用探析。新竹師院學報,14,281-301。
    張蕙慧(2003)。奧福教學法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應用。奧福教育年刊,5,1-5。
    張蕙慧(2004)。從情感與形式探討蘇珊朗格的音樂審美論。新竹師院學報,18,387-412。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文菁(2000)。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國北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文(2003)。進入「音樂與律動」的世界。奧福教育年刊,5,71-81。
    陳惠齡(1989)。成長中的小豆芽。台北市:奧福教學法研究中心。
    陳惠齡(2003)。幼兒律動教學。台北市:華騰文化。
    黃俊媚(1987)。一種「美的律動」音樂教學法之推介。國教月刊,33(11,12),40-46。
    黃素雪(1982)。舞蹈教學之研究。台南市:恆隆出版社。
    黃麗卿(1998)。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曹理與何工(2001)。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曾田力(1994)。音樂:生命的沉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鄒義平(1980)。韻律操韻律舞韻律器械操綜合韻律教材教法。台北市:台灣育英社。
    琳達.坎柏、布魯斯.坎柏、笛.狄更生(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郭俊賢、陳淑惠譯)。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1996年)
    雷.皮卡(2000)。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理論與實務。(許月貴、鄭欣欣、黃瀞瑩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年)
    賈士方.貝西(1991)。體驗美學的途徑。(黃美華譯)。中等教育,42(6),40-42。(原著出版年:1991年)
    楊艾琳、林公欽、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2000)。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音樂篇。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楊辛、甘霖(1991)。美學原理。台北市:曉園出版社。
    楊恩寰(1993)。審美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儀靜、李靜怡、陳穎珊、田方麗(2003)。動一動,真快樂。台北市:台視文化公司出版社。
    齊易、張文川(2004)。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文六(1980)。國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台北市:鹿鳴出版社。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劉英淑、鄭黛瓊(1996.11)。幼兒律動的定位與意義。蔡春美(主持人),幼兒律動。幼兒律動的定位與意義,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教中心。
    劉燕倫(1996)。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上的理論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黛瓊、朱曙明、黃美滿、廖順約(2000)。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戲劇篇。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廖又茹、劉淑英、陳心珍、楊明鳳(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舞蹈篇。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廖家驊(1993)。音樂審美教育。北京:人民音樂。
    漢寶德(2003.9)。美感教育的有效途徑。國家政策論壇(夏季號)。2004.10.13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2/theme-268.htm
    蔣一民(1993)。音樂美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應用。高雄市:復文圖書
    出版社。
    滕守堯(1998)。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蔡春美(1981)。認知能力的發展與輔導。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兒童發展—兒童發展與輔導(頁133-145)。台北市:中正書局。
    錢仁康、張有剛、尹宏、陳暘、李南(1999)。音樂欣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鴻鳴(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台北市:鴻鳴-達克羅士藝
    術顧問。
    蕭梅香、江淑君、洪妃菁(2004)。淺談美育與道德教育。研習資訊,21(2),57-63。
    魏克特.菲力斯(2000)。動作教學:兒童重要的動作經驗。(林翠湄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年)

    二、西文部份
    Abeles, H. F. , Hoffer, C. R. & Klotman, R. H. (1984). 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Berlyne, D. E. (1971). Aesthetics and psychobiolog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Beyer, L. E. (1979). Aesthetic theory and ideology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urriculum Inquiry, 9(1),13-26.
    Boyle J. D. , & Radocy R. E. (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Bruner, J. S. (1971).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New York: W.W.Norton.
    Coffey, A. W. (1968).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aesthetic preference for realistic and nonobjective paint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International, 29(12b), 42-48.
    Gardner, H. (1973). The arts and huma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Reimer, B. (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arsons, G. ( 1987). How we understanding arts. London: The Macmillam Company.
    Parsons, M. J. , Johnston, M., & Durham, R. (1978).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children's aesthetic response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2(1), 83-104.
    Schiller, F. ( 1965).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