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胤賢
論文名稱: 孟子工夫論研究
指導教授: 楊儒賓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工夫論神話踐行精氣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大體上針對孟子工夫論中的「宗教神話」以及「身體現象」作為研究的核心內容。在「宗教神話」方面,本文採宗教神話學的角度,試圖挖掘出隱身於義理背後的神話回歸傳統以及宗教向度;而在「身體現象」方面,本文則嘗試以中土本身之精氣理論搭配西方論述已豐的身體研究成果,彰顯出孟子工夫論中的身體基礎,以及澄清「思孟學派」與「身體控制」之間的糾葛。在歷史脈絡上,本文認為孟子的工夫論可以上溯至周人敬慎天命下的威儀傳統;而在工夫論內容方面,筆者以為<遠遊>篇中的正氣,以及管子<內業>篇中的精氣,適足以補充說明孟子工夫論述中的身體依據;另外在儒家內部系統方面,孟子後學<帛書五行篇>徹底發揮孟子踐形理論,並將其深度內化、精緻化,是理解與印證孟子身心觀的恰當途徑。而在荀子方面,雖然與思孟學派同樣具有身體朗現的傾向,但是荀子的關懷是將身體價值置於社會面向上來考察,呈現出社會化的身體意涵,不同於思孟學派所云「形於內」的內在價值。

    以上是本文論述過程中的主軸路線,而在章節安排上,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導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綜合概說,第五章是結論,對於通篇脈絡進行總論與展望。第二章【原型理論】,討論孟子工夫論的先秦源頭,認為孟子工夫論中所呈現的踐形氣象是承續了周人禮樂文明之下的威儀觀,並加以拓深與發展。而從先秦威儀到孟子踐形,這之間的過渡,就由孔子仁體發明來填補,搭配著威儀身體轉化的基礎,內在道德與生理氣血一體湧發的孟子踐形觀雛形理論儼然已備。

    第三章是【神話向度】,討論隱身於心性義理背後的神話意象。本章共分三節,分別檢討三個神話主題<絕地天通>、<文化英雄與永恆回歸>、<「大中」意象>在孟子書中所呈現出的神話意涵。

    第四章【工夫內容】,檢討孟子工夫論中的機制,以及身體轉化的基礎。本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身體基礎】,本章認為<遠遊>中的正氣,以及<管子>精氣等概念,適足以說明與補充孟子工夫論中身體轉化論述上的不足。第二部分【孟子與其後學的討論】,檢討了孟子工夫論的內容,以及孟子後學<帛書五行篇>中「形於內」、「和」等概念以及若干工夫等級的問題,另外加入荀子社會化的身體觀,用以對照同為儒門系統思孟學派「形於內」的身體觀,並釐清「身體控制」與思孟學派之間的糾葛。第三部分【綜合討論】,將第一部份與第二部分所提及之工夫理論及身體觀進行綜合討論,本文採朱丹溪「心腎交」的中醫學理論,認為不具行氣導引的工夫理論,依舊可以達到相同於行氣導引的身體效應,作為各家工夫論點的共同結論。


    孟子工夫論研究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第二章 【原型理論】………………………….12 第一節 <先秦威儀> 1.威嚇與嚮往. 2.神聖之美第二節 <身體結構> 1.原始型態 2.轉化模式第三節 <主體性的建立> 1禮樂崩壞 2.仁的自覺 第三章 【孟子工夫論的神話向度】……………………………40 第一節 <絕地天通> 第二節 <文化英雄與永恆回歸> 第三節 <「大中」意象> 第四章 【孟子工夫論的身體內容】……………………………66 第一部分 <身體基礎> 第一節 <先天之氣> 第二節<管子精氣說> 1.精的界說 2.工夫論 第二部分 <孟子與其後學的討論> 第一節 <孟子養氣論踐形觀> 1.理論界說 2.工夫內容 (1).精與氣 (2).踐形 (3)不動心 (4).知言 第二節 <帛書五行篇探討> 1.形於內與形於外 2.統合力 第三節 <社會化的身體> 第三部分 <綜合討論> 第五章 【結論】…………………………………..138

    一、古籍文獻

    王船山【周易外傳】(台北:廣文書局)

    王船山【尚書引義】(北京:中華書局 1962)

    王船山【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本)

    王船山【楚辭通釋】,船山全集 第十四冊 (台北:華文書局)

    王逸等人【楚辭四種】(台北:華正,1990)

    中井履軒【孟子逢原】見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孟子部貳】
    (東京:東京圖書,昭和三年)。

    司馬遷【史記】

    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漢京文化,四部善本新刊)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81)

    朱熹【詩集傳】 (台北:商務,1981)

    朱熹【楚辭集注】(台北:河洛,民國68)。

    朱彬【禮記訓纂】 (北京:中華書局)

    朱丹溪【丹溪醫集】

    阮元【十三經注疏】<尚書>、<左傳>、<毛詩> (新文豐出版)

    阮元【揅經室集】 (台北:藝文印書館)

    孔穎達【周易注疏】(台北:學生,1979)

    李念莪【內經知要】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廣雅書局刻本)

    陳淳【北溪字義】,見 岡田武彥主編【北溪先生字義詳解】(台北:廣文,1979)

    黃帝【黃帝內經素問】(四部叢刊初編子部 上海商務翻印)

    黃宗羲【孟子師說】,見【叢書集成續編】第15冊(上海書店)

    焦循【孟子正義】卷27第39條(北京:中華書局,1998)

    劉寶楠【論語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1990)

    聞一多等撰【管子集校】(東風書店影印本)

    葉紹鈞點註【傳習錄】(台灣商務 1994)

    趙順孫【四書纂疏】

    嚴復【評點老子道德經】 (台北:廣文書局,1979)

    二、學術專著
    (1).中(日)文部分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 (黎明,台北,1982)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 藝文印書館)

    王辛【老子新編校釋】

    小野澤精一編【氣の思想】p30-81(東京大學 1985),中譯本【氣的思想】李慶譯 (上海人民 1990)

    乾一夫【聖賢の原像—中國古代思想研究序說】(東京:明治書院,198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第二冊(台北:正中,2001)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 (台北:學生,民國6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裡】 (台北:學生,民國64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台北:學生,1993)

    李澤厚【美學論集】 (台北:三民, 199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台北:風雲,1991)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1980)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 (台北:聯經,民73)

    馬伯樂【尚書中的神話】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 (台北:巨流,1991)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台北:商務,1992)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 (台北:三民,200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1990)

    唐君毅【哲學概論下】 (台北:學生,1990)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卷一】(台北:東大,1991)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卷二】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

    楊儒賓師【儒家身體觀】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3)

    楊儒賓師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正中,1997)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 (台北: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87)。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4 )

    郭沫若【青銅時代】 (上海:群益,1947)

    張榮明【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上海:人民,198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一集及第二集(台北:聯經,1993)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書店,194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1984)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集 (台北:聯經,1981)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第六章<黃帝四面>(北京:中國社科,1997)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釋道家精神義】 (台北:聯經,1995)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聯經,1976)。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討】(中國社科出版社 1991)

    (2).中文譯本
    Cassirer的介紹【語言與神話】于曉等譯(台北:桂冠,1993)

    Campbell【千面英雄】<原初英雄與人類> 朱侃如譯 (台北:立緒,1997)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趙學元等譯 (台北:桂冠,1992)

    Fingarette【孔子即凡而聖】張華等人譯 (江蘇人民 2002)

    Frazer【金枝】汪培基譯 (台北:桂冠,1991)

    Geertz【文化的解釋】 (上海人民 1999)。

    Mircea Eliade【聖與俗】楊素娥譯. (台北:桂冠,1993)

    Mircea Eliade【宇宙與歷史】楊儒賓師譯 (台北:聯經,1993)

    Mircea Eliade【不死與自由—瑜珈實踐的西方闡釋】武錫申譯 (北京:中國致公,2001)
    Paul Ricoeur【惡的象徵】翁紹軍譯 (台北:桂冠,1992)

    Paul Tillich【愛情正義及力量】王秀谷譯(台北:三民,1973)

    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魯燕萍譯 (台北:桂冠,1994)

    Rudolf Otto【論神聖】周邦憲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Weber【宗教社會學】劉援等譯p60 (台北:桂冠,1993)

    (3).西文專書
    Liu Wu-Chi【Confucius, his life and time】 (Philosophical Library New York 1955)

    Schwart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Wing-Tsit Chan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Princeton University, New Jersey 1969)。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G. Barden & J. Cumming
    (Lodon: Sheed & Ward, 197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