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黎淑珍 |
---|---|
論文名稱: |
客庄地名詞的隱喻及轉喻體現--以新竹縣寳山鄉為例 |
指導教授: | 葉瑞娟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地名 、客家 、隱喻 、轉喻 、參考點 |
外文關鍵詞: | place names, Hakka, metaphor, metonymy, reference poi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碩論側重於以隱喻及轉喻的角度觀察寳山地名詞,希望藉由隱喻中的實體隱喻、身體部位的隱喻,空間方位隱喻及轉喻的探討,探討寳山地名詞的形塑樣貌,進而了解寳山地名緣由背後的文化與歷史。
本文所探討的地名是以寳山鄉的自然村落地名為主,鄰近地區地名為輔。其語料來自地名辭書以及訪談地方耆老綜合所得之。以認知語言學中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為依據,探究分析客庄(寳山鄉)地名的隱喻及轉喻的呈現。
研究結果獲致如下:客家先民使用自身熟悉的實體,隱喻地體實體;身體部位詞「頭」、「口」、「肚」、「尾」在此被大量使用,映射到地理實體做為命名的依據,身體器官所居不同部位,功能也不同,在地名中的語義也有差異;其次空間方位詞中的東、南、北、上、下也被廣泛的使用著,較為獨特的是並未出現「西」的空間方位詞,推估應該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忌諱概念有關,東、南、北則與「參照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上、下」除了指涉高低外,也映射到南北方位,表示「南、北」之意。除了隱喻外,地名中出現了大量的轉喻。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place names in Baoshan Township, Hsinchu and investigate thei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origins in term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is study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the place names in Baoshan and includes some other place names in neighboring areas when relevant. The data is collected from dictionaries and interviews with informant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Ontological, body-part, container, and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are used by Hakka ancestors to name the places. Body parts such as ‘head’, ‘mouth’, ’belly’ and ‘tail’ are widely seen in the place name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different connotations are conveyed.
2.Locational words such as ‘east’, ‘south’, ‘north’, ‘up’ and ‘down’ are also widely used. However, ‘west’ is typically not used because ‘wes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death in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up’ and ‘down’ are not only mapped to the height of terrain, but also mapped to south and north.
3.Metonymic uses of place names in Baoshan are also commonly seen.
Lakoff,G.& M.Johnson (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U.S.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周世箴譯(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
Lou,Wan-jyun.2006.Grammaticalization:Evidence from the body-part term du31 ‘belly’in Hakka.Paper presented at 第六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May 20-21. Taipei: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下地早智子.2011. 〈時空隱喻研究的近況及其日漢對比〉,崔希亮主編《認知語法與對外漢語教學論集》, 194-214。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文旭、熊榮敏.2010.〈參照點與空間指示〉,《外語學刊》第1期總第152期24-30。
毛師梅.2009.〈論轉喻的分類〉,《外語學刊》總第149期 25~29 。
王國娟.2011.〈從認知角度看漢語“口”的隱喻用法〉,《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 第1期 117-119。
安倍明義.1938.《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李文莉.2007.《人體隱喻系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
李如龍.1998.《漢語地名學論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邱湘雲.2012.《客家話人體詞隱喻及轉喻研究》。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段世齊、楊彬.2006.〈隱喻與一詞多義的關係〉,《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 111-113。
洪敏麟.1983.《台灣舊地名沿革》第二冊(上)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范文芳.1997.〈客家語彙貧乏之探討〉,新竹師院《語文學報》第四期 92-94
范文芳.2001.〈從殘存之舊地名看竹塹開發史〉,新竹師院《語文學報》第八期39-48。
范明煥.2003.《歷史、地理與族群 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客家委員會2003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范明德總編纂.2006.《寶山鄉志》,新竹:寶山鄉公所。
翁秀琪.199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3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高航、 嚴辰松.2007.〈“頭”的語法化考察〉,《外語研究》,第102期, 7-11
曹逢甫、戴立中、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 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紹》台北:文鶴。
連金發.1999.〈台灣閩南語“頭”的構詞方式〉,殷允美、楊懿麗、詹惠珍(編)《第五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8-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梁曉麗.2010.〈現代漢語方位詞“東、西、南、北”的文化內涵及語義分析〉,《語文學刊》第7期 110-111。
陳國章.1994.〈台灣地名的特色〉,許俊雅主編《第一屆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509,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陳國章.1995.《台灣地學文集》台北:師大地理學系,序。
陳朝龍.1999.《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運棟.2002.《頭份鎮志》苗栗:苗栗縣頭份鎮公所。
葉牡丹.2003.《用漢語構詞與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市為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秋忠.1992.〈空間方位詞和方位參考點〉,《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163-179。
劉明怡等.2011.《台灣地名辭書 卷十四 新竹縣》台北: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劉寧顏.1995.《重修台灣省通誌卷三:住民誌地名沿革篇》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劉慧雯.2007.《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客語地名--以新埔關西芎林地區為例 》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鄭縈、陳雅雯.2009.〈閩南語「頭」字的用法及其教學〉,《台灣語文研究》 第三期 65-92。
賴惠玲.2006.《身體、空間與認知:以客語的身體部位詞為例》。客家委員會2006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戴秀玉.2005.《竹東地區地名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衛平 斐文斌.2006.〈垂直方位詞 “上/下”“UP/DOWN”隱喻研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90-94。
戴衛平、高艷紅.2007.〈英漢語言中“頭”隱喻研究〉,《廣西社會科學》,第141期 137-140。
謝健雄.2008.〈當代台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四卷 2008年 第一期 55~65。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台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社根據1905台灣日日新報社出版堡圖複製發行,1996。
新竹縣寳山鄉鄉公所.2011.《新竹縣寳山鄉行政區域圖》,新竹: 新竹縣寳山鄉鄉公所
寳山鄉公所官網:
http://tour.hcpst.gov.tw/Baoshan/BaoshanKnow
新竹縣政府官網:
http://www.hsinchu.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