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佩嬈 Pei-yao Lin |
---|---|
論文名稱: |
心智圖法對國小兒童繪畫內涵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mind mapping on school children’s graphic connotation --A Case by the Fifth Grade in Prim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心智圖法 、兒童繪畫內涵表現 |
外文關鍵詞: | mind mapping, graphic conno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準實驗研究探討心智圖法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繪畫內涵表現之影響,並依此設計與實施相關的教學活動,藉由學生前後測的作品探討繪畫內涵表現的差異,並經由學生的心智圖法學習意見了解學生對於課程的反應,由此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以提供其他研究者或教學者參考。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心智圖法對繪畫內涵表現能力之影響。
二、探討心智圖法對男、女生繪畫內涵表現能力之影響。
三、探討學生對於心智圖法應用於繪畫內涵表現之學習意見。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運用心智圖法的參考。
透過作品評量、學生自評以及學習意見調查所得的量化資料統計以及學習心得的質性分析,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心智圖法能提升兒童繪畫內涵表現,其中以「想像或思想表現」、「畫面構成表現」的影響最為明顯。
二、心智圖法對女生繪畫內涵表現之影響大於男生。
三、學生自評作品前後測有顯著的進步。
四、心智圖法與創作作品能相互契合。
五、學生對於心智圖法課程的觀感具正向反應。
根據研究歷程與結果,提出的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教師教學方面,建議課程規劃穿插平面和立體的課程,不僅能讓學生漸進式熟悉心智圖法的使用,也能使創作媒材活潑、多元化,此外,可嚐試團體創作,而教學時創作技巧的教學仍須同步並進。
二、對未來研究者方面,建議可擴大研究對象範圍、採用不同的創作形式,並朝向質性研究或行動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另增添心智圖法學習成效的相關評量,使研究向度更加豐富、完善。
This research was to apply “mind mapping” in art class at primary school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graphic connotation against the 5th graders. This research focused equally emphasizing on quality and quantity as adopted, and a diversified way of collecting data, such as the drawing worksheet,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unstructured interview were adopted in the process of triangul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s follows:
1.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using mind mapping in children’s graphic connotation .
2. Explore the different between boys and girls by using mind mapping for using mind mapping in the performance of graphic connotation.
3. To inquire the opinion of the students of using mind mapping from the graphic connotation.
4. To conclude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concretely and state up the possible ways for art teachers to adopt mind mapping into the artistry curriculum.
Through the assignments evaluation, self-evaluation and learning reflection questionnaire acquired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the reflective written records, which finally came out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pplying “mind mapping” on children’s connotation performanc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t on the ability of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raphic” .
2. Applying “mind mapping” on children’s connotation, girls showed higher performance than boys.
3. The results indicated stud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rom their self-evaluation.
4. The results showed a compatible relation between “mind mapping and the “artistry creation”.
5. Applying “mind mapping” in the art curriculum, the students showed positive outcomes and learning attitude for art cre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state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ors as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1.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ers:
(1) Art teachers should create new vision with plane and solid visually in the art curriculum. This would help th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ping” skills.
(2) Using multiple media to animate the learning materials for students and may consider to make a creative work in a team which include the creative skill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2.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can broaden the objects of study to the other grades and try to adopt deferent art creation form, quality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research would be more efficacies for the students. Finally, adding a mind mapping skills would be more proceeding as relating wi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Eventually, this study was concluded a valuable analyzed results and valuable referenc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useful opinion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art tea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e future.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學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史博館。
王家誠(1975)。了解兒童畫。台北市:藝術圖書。
王玉齡、黃海鳴譯 (Jean-Luc Chalumeau)著(1996)。藝術解讀。臺北市:遠流。
王德育譯(1983)。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縣:文泉出版社。
石光生(2002)。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呂燕卿(1996)。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載於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呂美吟 (2005)。心智繪圖融入聽障生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美蓉(1999)。視覺藝術概論。臺北市:雄獅圖書。
李英輔(1996)。兒童是天才、塗鴉萬歲。台北市:聯明出版社。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市:允晨。
吳長鵬(2000)。視覺藝術的繪畫創作。創造思考教育,10,19~25。
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冠君(2004)。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山(1980)。Piaget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燕琪(2006)。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屏(2004)。心智圖思考法應用於電子郵件之編排設計研究以女性保養品面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惠珠 (2006)。心智繪圖融入國中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娥(2007)。心智繪圖在國小五年級記敘文寫作教學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岳修平譯(E.D. Gagné,C.W.Yekovich,&F.R. Yekovich著)(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2th ed)。台北市:遠流。
洪蘭譯(Henry Gleitman著)(2003)。心理學(上)。台北:遠流。
胡寶林(1994)。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遠流。
涂亞鳳(2005)。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書城(1993)。繪畫美學。台北:五南。
徐秀菊(2001)。兒童畫山的情緒圖像創作與表現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譯(Elliot W. Eisner著)(1991)。視覺藝術的教育。台北:文景。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Mind Mapping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台北縣:耶魯國際文化。
孫易新譯(Tony Buzan;Barry Buzan合著)(2007)。心智圖聖經:心製圖理論與實務篇。台北縣:耶魯國際文化。
孫易新(2007)。心智圖法創造思考訓練方案對激發企業人士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黃任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陳輝東(1981)。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台北市:藝術圖書。
陳武鎮譯(Elliot W. Eisner著)(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陳盈達 (2003)。心智繪圖法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4)。心智繪圖融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美貴 (2006)。國小五年級運用心智繪圖於博物館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學開門」探索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濱(1996)。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振成(2003)。教師如何發掘並啟發兒童的創造力。創造思考教育,13,41~44。
張瑋容(2006)。整合心智圖法與概念構圖於數位內容創意脈絡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耿彬 (1995)。從幼兒繪畫內容探討幼兒認知、環境因素與幼兒繪畫的關係。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
張明慧(2001)。線畫教學研究—幼兒線畫內容表現之分析與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姮茹(2005)。心智圖法提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肅良(2004)。藝術概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宣勳(1999)。畫中也有愛和美。美育,110,50~55。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黃玉萱 (2004)。「整合電腦與心智繪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寫作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玉琪 (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莉貞(2006)。心智繪圖教學融入國小二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市:五南。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
蔡淑如(2005)。心智構圖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文章內容記憶之成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未出版之論文。
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鄭明進(1973)。怎樣瞭解幼兒的畫。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鄭琇方(2007)。心智圖法作文教學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表現與寫作興趣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蘊芳譯(Gelb, M著)(1999)。7 Brains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台北市:文化。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劉翠華、童玉娟(2006)。幼兒日記畫中情緒圖像表現之個案研究。經國學報,23:85-110。
錢秀梅(2002)。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勳(1990)。藝術概論。臺北市:臺灣東華。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羅玲妃譯(Tony Buzan著)(1997)。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台北:一智。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 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倩慧(2006)。心智繪圖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郁菁(2004)。國小學童情緒圖像表現之研究-以漫畫式圖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參考書目
Cathy A. Malchiodi(1998)Understanding children's drawing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Goldberg & Cristine (2004) Brain Friendly Techniques: Mind Mapping.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Vol 21.3, 22-24.
Goodnough, K. & Woods, R. (2002)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ind mapping: a middle school case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Helga Eng(1970)The Psychology of children's drawing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ureen Cox(1992)Children's drawings. London:Penguin.
Vasilije Kokotovich(2008)Problem analysis and thinking tools: an empirical study of non-hierarchical mind mapping. Design Studies. Vol 29.1, 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