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陳傑
YANG CHEN CHIEH
論文名稱: 國小女性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文化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
指導教授: 林志成
vcc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5
中文關鍵詞: 女性校長領導特質教師文化
外文關鍵詞: female principals,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teachers’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等研究方法,以瞭解台灣地區桃竹苗四縣市女性校長的領導特質與教師文化的現況及其相關。在問卷調查方面,本研究係以普查方式,對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等四縣市105所現任女性校長服務的公立國民小學840位教師為調查對象,問卷回收後以描述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在訪談方面則從上述學校中選擇3位女性校長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俾傾聽女性校長的聲音、瞭解其在教育現場的實際體驗與實踐。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大都肯定女性校長整體領導特質的表現。
    二、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大都肯定教師文化整體的實踐程度。
    三、不同職務的國小教師所知覺的女性校長領導特質現況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學校規模、學校歷史的國小教師所知覺的女性校長領導特質現況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所知覺的教師文化現況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所知覺的教師文化現況有顯著差異。
    七、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國小教師所知覺女性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文化有顯著相關。
    八、女性校長具有多種優異的領導特質
    (一)多能以創新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效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為己任。
    (二)多能以「愛、尊重、包容」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
    (三)多能鼓勵同仁參與、授權增能並促動教師協同合作。
    (四)多能善用訊息互相分享來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專業自主權能。
    (五)多能兼顧目標績效的達成,重視同事間的關懷互動,照顧弱勢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本研究之建議歸納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建立女校長專業發展機制,強化女性校長批判反省的能力。
    (二)加速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評鑑、教師評鑑及教師分級制度。
    二、對國民小學女性校長的建議
    (一)建構資訊公開交流平台,擴大校務工作參與層面。
    (二)發揮女性柔性領導之優勢,形塑課程領導之專業形象。
    (三)秉持終身學習理念,充實女性校長專業權能。
    三、對國民小學教師的建議
    (一)建立正確的工作價值觀,增進專業自主權能。
    (二)共同營造支持性的環境,共創優質教師文化。
    (三)強化反思批判能力,建構專業對話社群。

    關鍵字:女性校長、領導特質、教師文化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some methods like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culture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ounty in Taiwan. This study took census in the questionnaire, the 840 subjects were the teachers selected from the 105 elementary schools where the female principal is in office. The data analys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3 ladi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105 female principals to process wi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and the practice in the school field.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1. Mos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in these four counties and city affirm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principals’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2. Mos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in these four counties and city affirm the practice of teachers’ culture.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ir awarenes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female principals’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cales and histori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ir awareness of 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female principals’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ag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ir awarenes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eachers’ culture.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ca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ir awarenes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eachers’ culture.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wareness of female principals’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ers’ culture in these four counties and city.
    8. Female principals have various excellent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1) They could take innovating pedagogy, promot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and teachers’ efficiencies, and achieving schools’ teaching goals as their own duties.
    (2) They could build up tight “partnerships” by “love, respect, and toleration”.
    (3) They could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nd promote the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s.
    (4) They could share information to assist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ing up and autonomy.
    (5) They could give considerations to effects of goal achieving, valuing the interaction of colleagues, taking care of disadvantage students’ life and learning.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were:
    1.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1) Build up schoolmistress’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 schoolmistress’s critical and introspective abilities.
    (2) To accelerate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teacher’s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eachers.
    2. For elementary school female principals
    (1) To construct information exchanging platform, and expand participation of school affairs.
    (2) To spread the superiority of female’s tenderness leadership, and represent the professional figure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3) To hold the ideals of life-long studying, fill of female principals powers and functions.
    3.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1)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of work, to increase professional powers.
    (2) To construct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o build high quality teachers’ culture.
    (3)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self-examination and criticism, to construct professional conversation groups.

    Key words: female principals,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teachers’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校長領導理論之探討………………………………………13 第二節 女性領導特質相關研究……………………………………17 第三節 教師文化理論之探討………………………………………52 第四節 教師文化相關研究…………………………………………8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5 第一節 研究架構……………………………………………………85 第二節 研究對象……………………………………………………88 第三節 研究工具……………………………………………………89 第四節 資料處理…………………………………………………10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01 第一節 國小女性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文化現況分析…………10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所知覺女性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文化差異情形………104 第三節 不同情境變項教師所知覺女性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文化差異情形………123 第四節 女性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文化相關分析………………132 第五節 訪談結果之分析…………………………………………135 第六節 綜合討論…………………………………………………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5 第一節 結論………………………………………………………165 第二節 建議………………………………………………………171 參考文獻………………………………………………………………175 壹、中文部分…………………………………………………………175 貳、英文部分…………………………………………………………182 附 錄…………………………………………………………………18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185 附錄二 專家意見彙整………………………………………………193 附錄三 預試調查問卷………………………………………………201 附錄四 預試問卷回收統計一覽表…………………………………206 附錄五 正式調查問卷………………………………………………207 附錄六 正式問卷回收統計一覽表…………………………………211 附錄七 訪談大綱……………………………………………………213

    壹、中文部分
    王為國(1995)。教師專業自主之概念分析,研考報導,32,97-109。
    王智鴻(1986)。我國五年制專科學校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進焱(199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非正式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清(1995)。重塑學校文化提昇校園倫理。教師天地,74,23-27。
    吳秉恩、陳恩如(1994)。女性雇用管理問題之研究-保護與平等整合觀念。輔仁學誌,26,1-37。
    吳清山(1997a)。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初等教育學刊,6,41-58。
    吳清山(1997b)。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5-6。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名詞---課程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38,47。
    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和顏國樑(2001)。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文娟(1998)。領導型態、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相關之個案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玉林(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安明(1997)。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413-H134-006),未出版。
    李奉儒(1996)。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頁97-110),台北:師大書苑。
    李莉莉(2003)。國小女性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姍姍(2000)。教師專業成長的誘因與動力-自制度面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28。
    周志宏、陳舜芬(2000)。學林分科六法─教育法規。台北:學林。
    周德禎(1997)。原住民實習教師專業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拉瓦爾國小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0,229-258。
    林乃慧(1999)。高雄市職業婦女生涯發展、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文律(1999)。校長專業教育與專業發展。現代教育論壇,4,12-16。
    林志成(1994)。卓越領導者的角色組合。竹市文教,9,10-12。
    林志成(2000)。多元派典的教育行政領導研究與實務。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7,1-26。
    林志成(2001)。學校文化重塑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載於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編印「變遷中的台灣教育社會學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中,443-459。高雄:復文。
    林志成(2003)。形塑專業取向的教師組織文化。竹縣文教,28,52-55。
    林志成(2004a)。建構卓越的教育績效責任文化。教育研究月刊,124,41-124。
    林志成(2004b)。校長卓越領導之行動智慧,學校行政雙月刊,33,10-20。
    林志成(2004c)。建構國小教師專業文化圖像的策略。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211,5-12。
    林明地(1999)。校長領導的影響:近三十年來研究結果的分析。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2),232-254。
    林武雄(1991)。台北市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宴夙、徐荷(譯)(1995)。Helgesen, S. 著。女人的領導風格。台北:允晨。
    林彩岫(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5)。如何建立優良的校園文化,載於「教育理念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8)。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淑芬(2001)。競值架構在國中校長領導行為及學校組織文化應用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新發(199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錦杏(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武曉霞(2001)。台北縣國中小女性校長領導行為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淑媛(1993)。工作價值觀對員工工作態度及工作表現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侯怡楓(1999)。一位國小女性校長領導實際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施宏彥(2001)。國民小學校長培育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莉佩(1999)。壽險業適用勞動基準法、對壽險業務員工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之影響。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徐慧真(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篇。台北:五南。
    馬信行(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1988)。實習教師社會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351-384。
    張清濱(1991)。學校行政。台北:台灣書店。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9)。國民小學校長評鑑系統的初探。初等教育期刊,7,15-37。
    張耀宗(1998)。教師應具備的教育哲學觀。師友,377,28-30。
    教育部(2000)。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梁坤明(199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狀況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安琪(譯)(2000)。Fisher, H. 著。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台北:先覺。
    莊錫昌等編(1991)。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淑馨。
    許玉珍(1999)。數學科建構教室中班級文化之創塑。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育榮(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丁熒(1990)。從教師的角色與地位淺談教師文化。教師天地,2,23。
    郭丁熒(1998)。教學。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207-250。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價值。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0。
    郭瑾瑜(1996)。台灣女性主管管理風格、人際關係、決策型態、領導行為與成就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宜宣(2000)。台灣近十年教育領導博碩士論文分析:女性主義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奎憙(1980)。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奎憙(1994)。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5)。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教育研究所集刊,36,66-67。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羽(199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接受區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迺臣(1992)。教育哲學。台北:心理。
    陳慶瑞(1995)。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研究。台北:五南。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傅木龍(2000)。建立教師評鑑制度提升教育品質。發表於「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
    彭煥勝(2001)。人文教育的理念與反思:一個教育史學的觀點。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2(4),155-177。
    游家政(1999)。面向新世紀的國教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內容與特色。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主辦的「各國初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朝霖(1998)。教師文化的轉化。社教雙月刊,87,5-7。
    馮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黃昆輝(1986)。教育行政領導理論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28,213-236。
    黃昆輝(1996)。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2)。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振球(1992)。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麗蓉(1996)。組織中的女性領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妙芬(1997)。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0,97-132頁。
    楊振昇(1997)。教學領導理念之探討。載於高強華(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樞(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叢書。
    楊國賜(1988)。世界主要國家終生教育的發展趨勢。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終生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楊惠琴(2000)。批判反省導向的教育實習課程之探討。中等教育,51(1),26-41。
    楊智穎(2000)。從建立合作文化談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1(3),126-132。
    粱文蓁(2001)。中學女性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淑花(1998)。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棟樑(1994)。如何提高教師素質,35-55。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台北:師大師苑。
    賈馥茗(1991)。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翟智宜(2001)。高中職女性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淑媛(2002)。國小女性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與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鳳英(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歐用生(1994)。教師自我成長。國民教育,35(1,2),8-14。
    歐用生(1996)。教育改革聲中迎接國小新課程。國民教育,37(1),2-6。
    歐用生(1997)。教育改革與學校再造。國民教育,38(2),2-9。
    歐志華(1998)。建立學習型組織教師進修模式之探討。社教雙月刊,84,28-34。
    歐陽教(1996)。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蔡秀媛(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林亮(1993)。勞工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製造業勞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炳坤(1992)。人文主義哲學思想初探。國教輔導,31(6),57-61。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世仁(1996)。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次級文化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
    鄭世仁(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五南。
    鄭進丁(1986)。國民小學校長角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瑞澤(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盧慧凌(199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與任教意願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佳敏(2000)。一位國小女校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奇俊(2003)。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錢幼蘭(2000)。學校文化之探討。教育研究,8,41-51。
    戴振浩(2001)。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9)。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培育制度。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2000年5月17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簡玉貞譯(1996)。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
    簡成熙(1995)。教育哲學導論。台北:五南。
    羅虞村(1995)。領導理論研究。台北:文景。

    貳、英文部分
    Armanetti, A. G. (1999). Gender difference in leadership traits of Illinois school superintendents as measured by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Loyola University.
    Askling, B. (1991). 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 Context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5 353)
    Bradley, L. H. (1985).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NJ: Prentice-Hall.
    Bryman, A. (1986).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London: Routedge & Kegan Paul.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0). The principal’s role in shaping school cul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5 914)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MA: D. C. Heath.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Halpin.
    Glatthorn, A. A. (1997).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 California:Corwin Press Inc.
    Gordon, M. M. (1970). The concept of sub-cul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O. Arnold (Ed.), The sociology of subculture, CA: Giendessary Press.
    Greenberg, J. & Baron, R. A. (1999).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7th ed.). Engle Cliffs, N.J.:Prentice-Hall.
    Hall, J. M. (1996). Curriculum Leadership as Perceived by North Dakota Elementary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North Dakota.
    Hallinger, P. (1992). The evolving role of American principals: From managerial to instru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0(3),35-48.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 Newbury Park, CA: Sage.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9).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Theory into Practice, 38(2), 67-73。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Krajewski, K. J., Martin, J. S., & Walden, J. (1983).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hip: Leadership for 1980s. New York, NY: Holt, Rinehavt and Winston.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G. Stephen,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pp. 140-151).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00).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3rd ed.). Belmont, CA:Wadsworth.
    Mann, R. D. (1969).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 groups. In C. A. Gibb (Ed.), Leadership. MD: Penguin Book, Inc..
    Noronha, A. X. (1985).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leadership in Ontario:A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and managerial rol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Northouse, P. G. (1997).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Oliva, P.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Packard, J. (1976). The norm of teacher autonomy/equality: Measurement & fin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3 135)
    Pratte, R. & Rury, J. L. (1991).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craf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3(1), 125-131.
    Ragins, B. (1990). Gender Effects in Subordinate Evaluations of Leaders: Real or Artifac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2 No.3:259-268.
    Reynolds, F. D. & Darden, W. R. (1974). Constru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W. D. Wells (Ed.).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IL: AMA.
    Ross, E. & Hannay, L. (1986).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reflective inquir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7(4), 9-15.
    Sargent, A. G. (1989). Management In The 90’s: The Androgynous Manager.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December: 29-35.
    Shakehaft, C. (1989). Women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Smith, D. M. (1997). Women and Leadership. In P. G. Northouse (ed.).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pp.204-238).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Smith, P. L. & Smits, S. J. (1994). The Feminization of Leadership, Training & Development, Feb.43-46
    Strachen, J. (1994). Feminis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locating the concepts in practice. Gender and Education, 36(1), 21-36.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IL: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Terry, G. R. (1978).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7th ed.). Taipei:Reprinted by Mei Ya Publication,Inc.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Wiley.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G. Roth & C. Witich, Trans & edit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ukl, G. 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