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思琦
Chen ,Szu-Chi
論文名稱: 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關西玉山地區為個案
指導教授: 鄭國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營造
外文關鍵詞: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以促進地方經濟再生與文化保存延續,在地文化特色的推展及產業活力之提升,最佳詮釋者應是在地居民,本研究以關西玉山地區為個案,以社區營造的角度探討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議題。

    基此,本研究首先探討地方文化產業之理念內涵,以為後續研究基礎,其次探究分析個案之地方特色及文化產業實踐現況,以建構其產業發展策略之模式。

    本論文結合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進行探討,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居民對地方文化產業特色、社區營造現況及社區未來發展之期許,總計發放104份問卷,得有效問卷94份;並藉由深度訪談探究玉山地區產業文化內涵,共訪談十二位個案地區產業發展與社區營造之關鍵人物,兩者資料分別以Excel 軟體及類屬分析法、策略分析法建立歸納與分析,以提出影響玉山地區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要素。

    綜合上述,本文提出研究結果如下:第一,社區組織宜結合政府單位之多元就業計畫方案進行營造人才的培訓,改善人力資源不足困境,提升社區組織運作機制;其次,社區發展工作的關鍵人力,來自社區居民投入家園營造的認同意識,及對於在地組織運作與人際網絡的認識,是否深入且具備洞見;最後針對地方文化產業之經營提出玉山社區擁有特殊的產業歷史與豐富生態環境,為文化產業永續經營的最佳資源,未來可嘗試結合地方文化,開拓具代表性的社區產業。

    社區營造透過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期望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而地方產業發展之養分來自地方文化資源之整合運用,亦須仰賴社區的營造推動,從社區營造面向探討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為相輔相成,且符合永續發展的原則。


    For the purpose of rejuvenating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countries and preserving local cultures, the government has greatly promoted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recently. While as doing so, the country residents should be the ones know best about their cultural specialties and the ways to promote them. This study is taking Yu Shan area as a case to discuss local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economy.

    This study will begin with the discussions of the concepts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specialties of Yu Shan community and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 Then, base on this to develop strategy for Yu Shan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y.

    By passing 104 questionnaires among them 94 are valid, the author us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valuate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cultural specialties, current economy and the expectations on future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had depth interview with 12 key persons about the same issues. Both data were analyzed by categories and strategy analysis method to be brought inductive analysis. At the end, the thesis would conclude with key elements in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verall, this study has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Community development should be woven with government sponsored multiple jobs training to improve manpower supply and bette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2. The key to successful community development falls on residents’ sense in identifying with community; second, build up functioning organization and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residents; third, the plan has to be thorough and listed in details.
    3. Yu Shan has unique industry, history and abundant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such wonderful resources, Yu Shan can build a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y as a model to others.

    Community development should base on local culture resources. On one hand, it would strengthen local cultures, on the other hand, local cultures can be the source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It benefits mutually and perpetuall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地方文化產業之探究 .........................9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理論 ..........................14 第三節 採礦遺址觀光的永續性研究 ...................20 第四節 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之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8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3 第四節 實施程序..................................55 第四章 個案分析與討論 ............................56 第一節 個案現況與文化產業資源 .....................56 第二節 問卷實證分析 ..............................72 第三節 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產業 .....................84 第五章 建議與結論 .............................. 104 第一節 研究建議 ................................ 105 第二節 結論 ....................................110 參考文獻........................................113 附錄一 受訪人員一覽表 ...........................118 附錄二 問卷內容 ................................119 附錄三 訪談綱要 ................................122 附錄四 訪談紀錄範例 ............................123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法。高雄市:麗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瑞杰(1999)。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縣:竹縣文化。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圖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徐震(2001)。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陶蕃瀛(2000)。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方法。臺北市:允晨。
    許士軍(1990)。管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臺北市:建築情報。
    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2006)。新竹縣社區金巷獎社區資源調查計畫。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新竹縣關西鎮玉山社區發展協會(2007)。赤柯山簡介。新竹縣:關西鎮玉山社區發展協會。
    羅慶士(1997)。淺論新竹地區之紅茶發展過程──兼論客家族群與臺灣茶葉之互動。新竹文獻,27,31-33。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55,4-9。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明立國(2000)。地方文化產業再造與資源整合。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人才培訓計畫成果專輯,298-300。
    劉大和、許琇媛、陳家苓(2001)。發展產業文化---從芬蘭的文化產業報告談起。APEC 議題研究精選系列(二):觀光文化節慶,126-145。
    王嬿喻(2004)。地區產業發展之社會鑲嵌:嘉義縣梅山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萬此(2006)。社區營造的研究與批判――以溪美社區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舒歆(2005)。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宜蘭縣白米、珍珠、尚德
    社區再造之地方文化產業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李長俐(2005)。社區營造政策執行過程之研究――以嘉義縣地區為例。大
    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易蓮(2000)。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
    例。中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清和(1997)。運用SWOT分析提升關務效率之策略研究――以高雄關稅
    局為例。研考雙月刊,21(5),88-96。

    林振豐(2002)。社區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
    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
    台中。

    林書筠(2003)。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美學歷程與
    詮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佳雯(2006)。當地社區民依附與其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以三峽老街居民
    為對象。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國隆(2003)。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
    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東月(2006)。地方文化觀光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二格山系休閒
    空間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巧芳(2003)。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區的個案研究。台南
    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麗萍(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機制與實踐――以桃園縣坑子社區為
    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
    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華珊(2002)。一個想發展文化產業的社區――竹山鎮富州里的實踐研究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鈺婷(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臺南縣新化鎮為例。
    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
    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淑蓉、古宜靈、周志龍 (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
    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165-197。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青燕(2004)。傳統自然村生態社區規劃――以彰化縣二水鄉泉源村為例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蘇明如(2001)。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Alfrey,J. and Putnam,T.(1992) The Industrisl heritage: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ps.London:Routledge.

    Patton, Michael Quinn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 Park:Sage.

    Tuan﹐Yi-Fu.(1974)Space and Place: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ogress in Geography﹐6﹐211-252.

    Denise Cole.(2004)Exploring the Sustainablity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Journ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2(6)﹐480-494.

    Edwards﹐J.A. and Lourdes﹐J.c.(1996),Mines and quarries:
    Industrisl heritage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3(2)﹐341-363.

    Dicks﹐B.(1999)The view of our town from the hill:Communities
    On display as local heritage.Intre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Studies .12(6)﹐349-368.

    Dicks﹐B.(2003)Heritage,governance and marketization.A case-study from Wales.Museum and Society 1(1),30-44.

    Garfield,D.(1990) Crossing boundaries.Museum News 69(6),43-47.

    Harvie﹐C.(2002)Engineer´s holiday:LTC Rolt,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ourism.In H.Berghoff,B.Korte,R.Schneider and C.Harvie
    The Making of Modern Tourism.Basingstoke:Palgrave.

    Hospers,G.J.(2002)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0(3),397-404.

    Jansen-Verbeke,M.(1999)Industrial heritage:A nexu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 Grographies 1(1),
    70-84.

    Jones,C. and Munday.M.(1999)Industrial heritage:A nexu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Geographies 1(1).
    70-84.

    Leary,T.E. and Sholes,E.C.(2000)Authentcity of place and voice
    :Exampl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US and Europe.Public Historian 22(3),
    49-6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