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文男 |
---|---|
論文名稱: |
表現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
指導教授: | 張美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表現評量 、傳統紙筆測驗 、學習態度 、學習成就 |
外文關鍵詞: |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aper and pencil test,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achie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表現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表現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者採準實驗研究法,以苗栗縣一所國小的四年級兩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樣本數均為31人,以班級為單位,分別為實驗組接受表現評量與對照組接受傳統紙筆測驗。實驗前,兩班學生均施以研究者自編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量表問卷前測,經八週的評量實驗後,再同時實施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量表問卷後測及研究者自編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就測驗,將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研究問題之考驗。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學習態度方面,接受表現評量之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表現顯著優於接受傳統紙筆測驗的學童,其中在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信心、學習習慣與實用價值等向度的表現上兩班學生的表現達到顯著差異,其中又以佔班級人數多數、可塑性較高的中成就學童的影響最為顯著。
二、在學習成就方面,接受表現評量之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表現顯著優於接受傳統紙筆測驗的學童,其中在串聯與並聯、電池與電線兩個單元的概念上,兩組學童的表現達到顯著差異。就整體成就表現而言,表現評量對高成就與中成就的學童最有助益,兩組的表現達到顯著差異。且從兩組學童填答兩段式成就測驗的情形,可明顯發現接受表現評量的學童無論在回答的正確性、多樣性或回答的意願上,皆明顯優於接受傳統紙筆測驗的學童。顯示接受表現評量可以提高學習學習成就、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教學方面以及進一步的研究分別提出建議,做為未來進行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表現評量、傳統紙筆測驗、學習態度、學習成就。
Effec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n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o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Attitude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n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o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attitudes. The researcher used an accepted experiment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 objects are two classes of fourth grader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The two classes were both of 31 students to be evaluated. And the evaluation was based on the class as a unit. The two classes receiv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took the traditional paper and pencil test respectively. Before the experiment,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before-the-experiment questionnaire written by the researcher on learning attitudes for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on the two classes. After eight weeks of evaluation experiment,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n after-the-experiment questionnaire written by the researcher on learning attitudes for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on the two classes,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s an independent sample, single factor with the same variable for the experiment.
The researcher found:
1. On the learning attitude, the fourth graders who took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took the traditional paper and pencil test,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obvious especially in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method of learning, confidence in learning, learning habits and practical value,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even more obvious in the highly moldable intermediate achievement students group.
2. As for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fourth graders who took a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took a traditional paper and pencil test. On the unit of Series and Parallel Circuits and the unit of Battery and Wi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groups of pupils contrasted sharply. For overall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enefited more to the high and intermediate achievement groups, and both two classes resulted in obvious differences. We can tell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two-section tes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upil, obviously we found the pupil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responding more willingly more correctly and diversely to the traditional paper and pencil tests pupil. It shows tha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an increase the pupil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higher leve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and the ability of problem resolving.
Lastly, the researcher makes a few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for teaching and for related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erformance assessment、paper and pencil test、learning attitude、learning achievement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玉屏(1982)。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琲(2003)。實作評量在國小數學科之應用-以五年級學童分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槐(19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萍(2003)。利用多元評量探討國小低年級科學學習成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貴春(2000)。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任慶儀(2001)。多元評量的設計。國教輔導,40(5),49-57。
吳一希(1969)。高中男生學業成就與性格、學習習慣及態度間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李玉鳳(2001)。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
李長柏(2002)。國小數學簡單機率解題實作評量與後設認知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明隆(1998)。教室作為評量環境的內涵與其評量新趨勢。研習資訊,15卷第4期,頁62-77。
吳欣黛(1998)。實作評量在效度上的真實性與直接性。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思明(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鳳仙(2002)。嵌入式評量策略對國小自然科教學的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娟(2003)。實作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態度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鐵雄、洪碧霞(1998)。實作評量問與答。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49期,頁3102-3103。
林妮芙(1998)。探究實作評量題目結構度對認知複雜度的影響。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秀玲(1998)。教學與評量中教師的編織歷程—以國小自然科教學為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微(2000)。實作評量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專輯。台南師院測驗發展中心。
幸曼玲、廖鳳瑞譯(1995)。表現評量。家政教育第13卷第2期,頁19-23。
林敬修(2003)。影響國小數學科實作評量信度相關因素之類推性理論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一書局(2003)。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第四冊(四下)。台南: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3)。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與習作第四冊(四下)。台南:南一書局。
洪之昀(1999)。數學科實作評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文祥(1965)。大學及高中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寶蓮(1987)。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桂怡芬(1996)。自然科實作評量的效度探討。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桂怡芬(1996)。紙筆與實作的互補:我的實作評量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頁24-35。
徐美英(2000)。TIMSS數學實作評量在台灣之試用探討。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席家玉(2002)。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實作評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15期,頁229-272。
陳文典、陳義勳、李虎雄、簡茂發(1995)。由馬里蘭州的學習成就評量與其在台灣的測試結果看實作評量的功能與運用。科學教育月刊,185期,頁2-11。
張文華、郭重吉(1995)。科教革新中評量理念的重建。教育研究雙月刊,45,23-30。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陳怡如(1998)。實作評量在國小數學科之應用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君(2002)。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明貞(1998)。實作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論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頁19-23。
陳美珍(2003)。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以自然科為主軸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陳姿蘭(2001)。一位幼稚園老師實施卷宗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祖忻、朱純華、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張敏雪(1997)。實作評量的本質及國民中小學數理科教師對實作評量的態度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詩芸(2003)。多元評量模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認知能力之區辨性及預測性之研究-以「酸鹼」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聖泰(2000)。國小自然科「電磁鐵」單元實作評量應用之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瑞琦(1998)。實作評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與態度的影響。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頁。
陳濱興(2001)。國小數學解題實作評量與後設認知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6-53。
黃淑玲(1995)。幼兒教學評量。嘉義師院學報,第9期,頁667-694。
黃智信(1997)。情境真實程度對評量功能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9期,頁44-48。
曾嘉琪(1996)。台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學及評量改進班之評鑑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元智(2002)。國小數學科實作評量之效度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銀興(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鄒慧英(1997)。實作評量的品管議題-兼談檔案評量之應用。教育測驗新近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84。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鄒慧英譯(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台北:紅葉文化。
廖佳仁(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不同評量程序對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策略之影響。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國峰、葉中桂(1988)。國防管理學院學生學業成就與家庭社經背景、成就動機及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9,2,43-62。
鄭文章(2003)。培育兒童科學創造力教學模組實作評量發展歷程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志宏(2003)。利用實作評量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電學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菁玲(2002)。國小一年級數學領域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麗玉(1999)。教學評量的改革。教師之友,40(1),23-33。
賴保禎(1991):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羿蓉(2001)。學習成長檔在高職化學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頁22-25。
謝祥宏、胡永生(1999)。國小自然科實施多元化評量對學生學習之研究。教育部88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計畫成果報告。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88(4),11-17。
簡琇芳(2002)。實施實作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綠清(1980)。大學生國文態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期,頁3-125。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s.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789-844
Anderson, L. W. (1989). Attitudes and their measurement. In H. J. Walberg, & G. D. Haertel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68-374). Pergamon Press.
Aschbacher, P. R. (1991).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tate activity, interest, and concerns.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4(4), 275-288
Doob, L.W. (1947). The behavior attitude, Psychology. Review. 54.135-156
Doran, R. L., Lawrenz, F. & Helgeson, S. (1994). Research on assessment in science. IN Gabel, D. L.(1994,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Macmilan publishing company: NY.
Dunbar, S. B., Koretz, D.M., & Hoover, H. D.(1991). Quality control i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4(4), 289-303.
Eiser, J. R. & van der Pilgt, J. (1988). Attitudes and decisions. London: Routledge.
Fitzpatrick, M.& Morrison, E. J. (1971). Performance and product evaluation . In R. L.Thorndike(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pp.29-47).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agne, R. M. (1988).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rlando: Holt.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laser, R.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R. Glaser(Ed),Traning, reasher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Gracia, G. E. & Pearson, P. D. (1994). Assessment and diversity.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 337-391.
Hart, D. (1994). Authentic A Handook for Education. California: Addison-Wesley.
Khattri, N., Kane, M. B., & Reeve, A. L. (1995). How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affec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3), 80-83.
Linn, R. L., Baker, E. L, & Dunbar, S. B. (1991). Complex,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 Expectations and validation criteria.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8), 15-21.
Linn, R. L. & Gronlund, N. E. (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oore, W. R. & Sutman, F. Y. (1970). The developmant, field tes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attitu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7, 85-94.
O’Neil, J. (1992). Putt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 the tes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8), 42-45.
Sherif, M. & Cantril, H. (1992). The Psychology of Ego –Inov ovments. N.Y: Willey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Stiggins, R. (1987).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3), 33-42.
White, R. T. & Tisher, R. P(1986). Research on Natural Science . In Wittrock, M. C(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874-905. New York:Macmillan Pullshing Company
Wiggins, G. (1992). Creating tests worth ta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8),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