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瀚慧
Han-Hui Chung
論文名稱: 母為二乳?—台灣當代哺乳的知識結構與社會生活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Social Life of Breastfeeding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指導教授: 林淑蓉
Shu-jung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哺乳自然化實踐身體社會生活母嬰親善醫院
外文關鍵詞: breast-feeding, naturalize, practice, body, social life, Baby 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灣近年來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推動母乳哺餵的田野觀察,與哺乳女性的深度訪談,探討女性的哺乳經驗是如何被社會形塑?這些形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當這些女性將哺乳視為其育兒生活中的一部份時,這個部份在社會生活的意義中擁有何種特殊的意義,與其所顯示的結構性存在是具有性別與權力作用的軌跡。當「母乳最好」的意識形態成為日常實踐時,其涉及的問題是,哺乳行動的主體如何接受、內化這一套知識體系,並進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我們需要釐清這個權力╱知識結構下的循環,在台灣,政策和醫療體系通常是這個建構與傳遞哺乳知識的來源,但是這些在院內傳遞的知識在女性產後出院返家後,並無法如實支持女性的哺乳生活。台灣在這個推廣母乳的過程中,有些看似應該改變的哺乳社會意義與實踐細節,卻在不同的場域被繼續使用或被忽略。這些「不再是自然的哺乳」如何被行動者認知為自然的,以及呈顯當代女性的哺乳身體和社會生活的關係是我重要的研究主軸與分析脈絡。所以我關心的是哺乳女性做為一行動的主體,到底怎麼看待哺乳,以及在哺乳狀態中自我與身體的關係;雖然這些關係是在哺乳被自然化的社會結構中被女性認知且經驗,但是我們如何從女性自己的哺乳敘事中,理解哺乳在性別與權力面向上的運作關係,是此研究中值得記錄與分析的工作。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批判 一、護理角度的哺乳研究:哺乳的知識傳遞從衛教和醫院開始 二、看見母親為身體做決定背後的社會因素 三、側重經驗和感知的哺乳研究 四、小結 第三節 理論架構:尋求一種當代哺乳研究的論述原則 一、身體行動如何進入社會運作的脈絡 二、哺乳行動作為社會關係接合的一種實踐 三、小結 第四節 研究對象和田野簡介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六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台灣當代的哺乳行動是什麼 第一節 台灣公共衛生歷史中的哺乳︰政策與研究數據的意義 第二節 台灣當代哺乳行動是什麼? 一、女性的哺乳生活:從醫院、返家到工作 二、「母乳最好、最自然」的社會意義 第三節 小結:環境變動與哺乳意義的變動 第三章 哺乳、醫療與社會 第一節 當代哺乳與醫療體系的重要關連 一、母嬰親善醫院的環境 (一)當新生兒來到嬰兒室 (二)配方奶和嬰兒室 (三)配方奶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評鑑 二、醫院的哺乳知識體系從何而來 (一)母乳指標何來 (二)「自然」與「技巧」的爭議 第二節 醫院內的哺乳生活:護士與產婦 一、在醫院哺乳:衛教與知識傳遞 二、雙重要求:要求護理人員對媽媽要求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女性的哺乳生活:身體與經驗 第一節 我的身體與我的哺乳生活 一、我感覺我哺乳的身體是—— 二、我怎麼看待哺乳經驗 第二節 哺乳和社會生活牽連的結構性存在 一、母職? 二、哺乳的身體是一種「社會身體」 (一)不只是妳的身體:哺乳的身體與小孩的依存 (二)身體、技巧和文化 (三)「自然化(naturalized)」的身體和社會生活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哺乳生活的轉接器(adaptor) 第一節 現象 第二節 性別與權力的社會結構:她用講別人來說她自己 第三節 找出哺乳轉接器的其他可能性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台灣的哺乳知識結構和社會生活 第二節 以女性經驗重塑哺乳與女性身體的社會意義脈絡 第三節 研究方法的反省 一、做一個和「我」不相干的題目 二、為什麼最後我說出的是—— 第四節 研究侷限 參考書目 附錄 附件一 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手則 附件二 成功哺餵母乳十大措施 附件三 全球母乳哺餵運動簡史 附件四 平安醫院不同時期的哺乳單 附件五 B-R-E-A-S-T-Feed哺餵母乳觀察表 表二 報導人一覽表 表四 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國母乳哺育率調查(1996-2002) 表七 台灣地區與母乳哺育相關調查和政策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中央社
    2004 北美首位母乳哺餵門診男醫師來台傾囊相授。中國時報,2004/12/01。
    王淑芳
    2004 哺乳迷思:產後頭兩天沒有奶水,要先餵寶寶吃配方奶?母乳哺育諮詢網絡充電報創刊號:5。
    成令方、吳嘉苓
    2003 科技的性別政治:一個理論性的回顧與前瞻。發表於「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台灣女性學學會、清華大學性別與社會研究室與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合辦,9月27-28日,台灣新竹。
    行政院衛生署
    1995 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台北:作者。
    1999 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大事記。台北:作者。
    1999 研討母嬰親善醫院(診所)標準及推廣事宜。台北:行政院衛生署會議記錄,衛署保字第89012541號。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4a 九十三年度台灣地區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評鑑結果分析報告。台北:作者。
    2004b 各國相關醫學會對於母乳哺育的政策或指引。母乳哺育諮詢網絡充電報第三期:9-10。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2003 台灣母乳哺育教材指引手冊醫院使用版。
    吳嘉苓、黃于玲
    2002 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第三期:73-117。
    吳嘉苓
    2004 為什麼需要口述歷史?從阿嬤的餵奶故事看社會。當代六月號:24-31。
    吳祥鳳
    1995 初產婦於產後初期哺餵之體驗及經歷。國立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貞
    2003 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正、楊靜利
    2004 台灣婦女勞動參與類型與歷程之變遷。人口學刊第28期:109-134。
    呂木蘭
    1998 現代坐月子的女性觀點—以坐月子中心的產婦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珠
    1999 產婦接受母嬰同室護理的生活經驗。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敏
    2005 要求母親純母乳哺育是不是很不人性化的醫療措施呢?母乳哺育諮詢網絡充電報第二卷第一期:11。
    邱芳慧
    2003 補充教材對護生指導母乳哺餵能力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容
    1995 初產婦產後兩週期間哺母乳經驗滿意度與社會支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玉裁 注
    1976 段注說文解字,許慎撰。台北:廣文。
    陳怡君
    2002 我們如何失去母奶?從戰後台灣奶粉補助政策與相關科學研究談起。於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2〕發表。
    2004 哺乳親善職場對婦女哺育行為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晉芬
    1995 綿綿此恨,可有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剖析。刊於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頁145-180。台北:時報。
    張招
    1984 大型醫院產婦餵乳意願及因素探討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笠雲
    2002 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郭永芬
    1985 影響孕婦哺乳知識、態度、行為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際母乳會中華民國總會
    1997 國際母乳會創立史、國際母乳會的組織與運作。國際母乳會中華民國總會1997紀念特刊:2-7。
    1999a 1999年WABA國際母乳週。國際母乳會會訊7-8月刊:4。
    1999b 因挪千替宣言:保護、促進、並支持母乳哺餵。國際母乳會會訊9-10月刊:6-7。
    黃彌淑
    1998 系統性教學對產兒科護理人員哺餵母乳知識、態度與自我能力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大為
    2005 亞細亞的新身體。台北:群學。
    焦興鎧
    2005 育嬰休假制度國際勞動基準之建構—以歐洲聯盟一九九六年指令為例。發表於「歐美各國育嬰休假制度之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6月10日,台灣台北。
    雷玉華
    2000 母嬰同室與餵食互動行為之相關比較研究。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淨雅
    2002 比較母嬰同室與非母嬰同室之照護成效。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魯蘋
    1983 台北市古亭區母親哺餵行為之調查與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防醫學院社會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秋鈴、陳彰惠
    2005 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生活經驗的困境和因應行為。實證護理1卷1期:13-21。
    鄭琇惠
    2005 哺乳技術網絡、規訓、與性別工作—台灣母奶哺餵網絡中的多重權力關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素文
    1987 產後初期哺母乳產婦對其身體心像改變時的認知行為。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
    1998 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蔡麗玲
    1998 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慧滿
    2003 我的經驗:從哺乳到離乳。民生報,2003/08/23。
    鍾淑珍
    2003 護理指導對母親哺乳知識.態度及哺乳率影響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
    2003 以孩子為中心,犧牲了誰?中國時報,2003/08/05。
    簡莉盈
    2004 影響母乳哺餵因子之世代追蹤研究成果報告書。國民健康局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上野千鶴子
    1997[1990] 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劉靜貞、洪金珠譯。台北:時報。
    Blaffer Hrdy, Sarah
    2004[1999] 母性,薛絢譯。台北:城邦。
    Foucault, Michel
    1993[1969] 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
    King, F. Savage
    2001[1982] 幫助母親哺餵母乳,陳昭惠譯。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Leach, Edmund
    1998[1982] 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黃道琳譯。台北:桂冠。
    Marilyn Yalom
    2000[1997] 乳房的歷史,何穎怡譯。台北:先覺。
    Merleau-Ponty, Maurice
    2001[1945] 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

    英文書目
    Ann Phoenix, Anne Woollett and Eva Lloyd, eds.
    1991 Motherhood: Meaning. Practice and Ideologies. London: SAGE.
    Adrienne Rich
    197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Norton.
    Appadurai, A.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CUP.
    Apple, Rima D.
    1981 How Shall I Feed My Baby? Infant Fee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1870- 1940.The Univesity of Winsconsin-Madison, Ph.D., 1981.
    Bourdieu, Pierre
    198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Chen, Chao-Huei , Chen Jia-Yuh
    2004 Breastfeeding Knowledge Among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Taiwan. Acta Paediatrica Taiwanica. Vol. 45, No. 4 : Pp.208-212.
    Csordas, Thomas J.
    1999 "The Body's Career in Anthropology," I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Today. Edited by Henrietta L. Moo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Connell, R.W.
    1987 Gender and Power: Society, 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Douglas, Mary
    1996 [1970] 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Errington, Shelly
    1990 Recasting Sex, Gender, and Power: A theoretical and regional Overview. In Power and Difference. Gender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Jane M. Atkinson and Shelly Erringt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2[1969]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 M. Sheridan Smith.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9[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eertz, Clifford
    1973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Kondo, Dorinne K.
    1990 Crafting Selves: Power, Gender, and Discourse of Identity in a Japanese Workplac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ukes, Steven.
    1974. Power: A Radical View. London: Macmillan.
    Mauss, Marcel
    1995[1934] Techniques of the Body. In Incoporations. Zone 6. Edited by Jonathan Crary and Sanford Kwinter. The MIT Press.
    Maher, Vanessa
    1992 Breast-Feeding and Maternal Depletion: Natural Law or Cultural Arrangement? In The Anthropology of Breast-Feeding: Natural Law or Social Construct. Edited by Maher, Vanessa. Worcester: Berg.
    Myers, Fred
    2001 Empire of Things. Santa F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Ortner, Sherry B.
    1974 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Culture? In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Michelle Zimbalist 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 eds. Standford: Univ.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