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志賢 |
---|---|
論文名稱: |
建構主義應用在國小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高年級建置個人美術館網頁為例 The Constructivism on Information Incorporating into Art and Humanism Teaching at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建構主義 、資訊融入教學 、藝術與人文領域 、美術館網頁 |
外文關鍵詞: | Constructivism, Information Incorporating Teaching, Art and Humanism, Museum of Art Websit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應用已經逐漸成為學校教學發展的主流,本研究是透過運用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與國小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相結合,發展出一套以國小高年級學生個人美術館網頁製作教學的課程,並進行一學期的實驗教學。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運用建構主義五E教學法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實施個人美術館網頁製作教學之學習態度及學習能力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桃園縣大園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研究隨機抽選一班學生為實驗教學的對象。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學生個人美術館網頁製作學習態度調查表」與「學生個人美術館網頁製作學習能力調查表」。使用統計有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t-test)等。
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1. 運用建構式五E教學法之五個教學步驟,對實施學生個人美術館網頁製作教學
之學習態度有顯著性的影響。
2. 運用建構式五E教學法之五個教學步驟,對實施學生個人美術館網頁製作教學
之學習能力有顯著性的影響。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未來研究可擴及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對於國小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使用範圍與內容的探索,並增加相關教學研究。
It gradually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school development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every subject.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idea of constructivism and information incorporating in art and humanism teaching to develop a personal art website design curriculum for Sixth Grade student and to practice for one semester time perio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vism 5-E teaching strategy on six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pability on personal art museum website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sample was 33 senior students from same class at Da-Yuan elementary school .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 personal art museum website constructi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 personal art museum website construction learning capabilit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OVA , and t-test were used in the analysis on this study. Several conclusions was made as following:
1、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constructivism -5E teaching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of constructing personal art museum website is explicit.
2、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 constructivism -5E teaching on th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constructing personal art museum website is explicit,too .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study can extend the applied field and content of constructivism concept on the information incorporating art and humanism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related teaching research.
中文部份: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期,23-31。
王雅玄(1998)。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曾學科教學通訊,9 卷1 期,151-170。
江新合(1992)。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國小自然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3-20)。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田麗娟(2000)國小自然科評量方式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歷程檔案評量方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靜(2001)。建構主義在國中地理教學之應用-以「認識台灣地理篇」水文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福泉(2002)。國小學生以Microsoft Frontpage98 學習網頁設計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貞(2002)。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梅(2002)。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雯(2000)。建構主義教學策略-學習環的基本理念及國小自然科學設計舉隅。科學教育,11 期,43-51。
朱則剛(1994)。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書苑。
朱則剛(1996a)。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期, 3-12。
朱則剛(1996b)。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49 期,39-45。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 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 期,
17-25 。
李堅萍(1998)。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42期,32-37。
李其維(1995)。皮亞傑心理邏輯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暉(1993)。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賢輝(1997)。交通大學遠距教學「多媒體視覺傳達」課程教材--從個別畫面探討多媒體視覺設計。1997年6月,http://140.112.2.84/~theatre/course/ctu_mvc/ctumvc0l.htm
李賢輝(1999)。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美術教育網頁教材規劃與設計」論文,http://www.cc.ntu.edu.tw/~hlee/88-05-05/
呂燿宗(2001)。國小自然科學建構式教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期,5-14。
何俊青(2000)。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聰賢(2002)。淺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北縣教育,41期,41-49。
吳正己(2001)。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設計。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電腦融入教學(頁9-1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俊憲(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與策略與其在九年一貫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1 卷4 期,73-89。
吳穎沺(2003)。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國立 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熏芳(1996)。情境學習中教師角色之探討--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 期,32-40。
徐照麗(1996)。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
許良榮(1993)。談建構主義之理論觀點與教學的爭論。國教輔導,33卷2期,7-12。
許榮富 (1992)。科學教育的科學與認知科學。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
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成一、吳君婷(1999)。WWW 上首頁設計規範的探討。設計:教育、文化、科技研討會論文集,頁24。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 卷5 期,548-570。
郭重吉 (1996)。建構論:科學茁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49期,16-24。6
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 15期,53-59。
陳清榮(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期,24-32。
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屏東師範學院學報,7期,119-144。
陳麗華(1997)。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18期,26-34。
陳清河(2002)。從建構式教學觀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族群與群落」概念之學習。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貞、鄧文淵(1999)。快快樂樂學FrontPage 2000。松岡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張世忠(1997)。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02期,17-25。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五南圖書。
張全成(1999)。電腦影像處理與繪畫(painter;photoshop)輔助傳統平面美術教學初探。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
張恬君(1998)。超媒體美術評鑑課程設計。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張美玉(1996)。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7期,31-46。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期,2-9。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第4期。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靜嚳(1996)。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3期。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第7期。彰化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頌齡(2002)。建構式音樂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蘭畹(1996)。建構主義的教學評量。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
張繼文(1996)。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9-49。
黃鳳琴(2002)。建構主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看星星」單元學習成效及概念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六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馮朝霖(1996)。建構主義之哲學觀點與啟示。教育研究雙月刊,49期, 7-12。
劉世雄(2001)。 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期。
劉世雄(2001)。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第193期,頁8-26。
劉得劭(1997)。結合電腦多媒體之美勞教學—美勞科多媒體教材開發及應用。研習資訊,14卷4期,41-48。
劉得劭(1998)。從建構論觀點談自主性導向之美勞教學。研習資訊,15卷6期,30-41。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 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49 期,13-17。
溫明正(2000)。教室電腦教學環境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77期,8-14頁。
趙金祁、許榮富、黃芳裕(民84)。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一)--建構論的典範與評析。科學教育月刊,180,2-16。
廖雯玲(1998)。建構主義取向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地球運動」單元學習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禹亮(2004)。國小電腦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效與班級互動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育任(1997) 。建構主義式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 期,頁121-139。
蘇振明(1996)。兒童美勞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85年6月,http://www.iest.edu.tw/study/art/childart/104-1.htm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期,74-80。
曾育豐(1998)。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建構式教學法與講授式教學法比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錦達(2001)。電腦融入教學-工具類科觀點的引申。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電腦融入教學,41-46。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葉倩亨(1997)。建構取向教學在國中一年級數學課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教育研究,49期,25-38。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卷5期,1-8。
鍾佑民、高熏芳(民88)。國民小學實施電腦教學之觀察與省思。視聽教育雙月刊,41(1),1-10。
鍾國文(2004)。博物館網站視覺設計之探討-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網站」設計創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之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期,33-41。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9期,297-318。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鄔瑞香(1993)。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果。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295-325,甯自強主編。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彭富源(民90)。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18(3),40-48。
顏龍源(民89)。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期,32-40。
楊欣哲、王超弘(1999)。WWW網頁設計之準則與應用。工業工程學刊,265-276。
楊馥如(2001)。現象學說及其對美術教育之啟示。美育雙月刊,122期,87-90。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評析- 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院學報,28期,41-55。
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29期,21-37 。
陸美靜(2002)。一位國小三年級自然老師實施建構教學的歷程與反思。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振吉(2001)。建構主義取向電腦教學模式之研究—以文書處理軟體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如足(2002)。美術館網頁設計及使用性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萍(2002)。建構式教學策略應用於遺傳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陸慧英(2000)。資訊科技與教學法共譜課堂樂章:誰在彈奏主旋律?。中華民國第14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手冊,87-94。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rooks, J. G. & Brooks, M. G. (1993).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ruffee, K.A.(1986).Social construction, language, and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College English,48(8),773-790.
Bybee, R. W. (1993). An instructional model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Biological
Literacy. Colorado Springs, CO: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ies.
Byee, R. W. & Landes, N. M. (1988).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BSCS). Science
and Children, 25(8), 36-37Byee & Landes,1988)
Bettencourt, A.(1989). What is constructivism and why are they all talking about it?(ERIC
Docum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25 402)
Bodner,G.M.(1986).Constructivism:A theory of knowledg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3
(10),873-878.
Cobb,P(1988).The tenson between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Education Psychologist,23,87-103.
Cobb, P., & Steffe, L. P.(1983).The constructivist researcher as teacher and model builder.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4(2),83-94.
Confrey, J.(1995).How compatible ar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sociocultural approaches, and social
construtivism? In L. P. Steffe & J. Gale (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185-225).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sates.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8).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pp. 453-494). Hillsdale, New Jersey: LEA。
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Mandel,Theo .The element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 New York :Wiley,1997,p.149-153。
Piaget, J.(1970)。Genetic Epistem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imon,M.A.(1995)。Reconstructing mathematics pedagogy from a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i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6,114—145.
Simon Hooper & Lloyd P. Rieber.(1995)。 Teaching,Instruction,and Technology,Originaiiy
entitled .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in A.C.Ornstein,ed.,Teaching:Theory into Practice,
Boston:Allyn and Bacon.
Von Glasersfeld,E.(1984).An introduca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 invented Reality
(p.17-40).New York,W.W.Norton.
Von Glasersfeld, E.(1987)。Leaning as a constructive activity. In C.Janvier(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3-17).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sum Associates.
Von Glasersfeld,E.(1989).Cognition,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and
eaching.Syntheses,80,121-140.
Von Glasersfeld, E. (1990).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In Davis, R.
B. ,Maher C. A. & Noddings, N. (Eds.), Constructivist view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9-29),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Von Glastersfeld, E. (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 Learning. London:
Falmer.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eatley, G. H.(1991)。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75,9-21.